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8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8/819

  事实上他后面有人,在杨信公开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后,南方士绅们已经迅速由扩张的反对者,变成了坚定的扩张主义者,而目前大明还称得上敌人的,也就是建奴和缅甸。建奴已经跑到倭国去了,根本不需要再讨伐,甚至黄台吉连汉城都抛弃,只保留釜山一带小块控制区,这时候朝鲜国王已经回到汉城,不过整个汉城几乎变成鬼域。
  据说最终统计之后还剩四百户。
  实际上整个朝鲜目前重新统计的户数不足四万。
  在镇南王组织下,大批援朝民兵已经开始向朝鲜迁移,预计今年就能迁移过去一万户,镇南王的口号是十年内,让朝鲜恢复二十万户。
  当然,民兵不归朝鲜国王管。
  那么剩下还有讨伐理由的,也就是缅甸了,包括云南的黔国公也支持,不过沐启元已经死了,他被镇南王的政策激怒,要带领云南的忠臣义士讨逆,他妈也是个狠人,不想自己的一堆儿女孙子孙女都被这个脑残害死,所以一咬牙给他灌了杯毒酒,现在的黔国公已经是他儿子沐天波,只不过今年才十岁,沐家实际上老太太说了算。
  他家当然支持向缅甸进攻,到时候抢到的地盘可以挑块好的,然后向杨信请求做自己的封地。
  天启看着杨信。
  “陛下,南洋虽好,就是这瘟疫颇多,陕西人去了恐怕不用打仗,先得病死近半。”
  杨信说道。
  “老朽并非说要将陕西人向南洋迁移,咱们这次讨伐缅甸自然还是要用云南两广的兵,但却可以用这一战,使得国内军民皆知南洋富庶,打完必然要留下人驻守,这就可以从两广福建云南迁移民兵过去。更何况要海运大军征缅,沿途必然要建设军港,这样沿途还可以迁移一部分民兵,咱们已经有了西贡,但海运士兵无法航行太久,需先至北大年,那里已经有不少大明商人。
  再至龙牙门。
  此处正可立军港控扼海峡,原本旧港宣慰司就在其南边。
  再至棉兰,此地亦富饶,再至亚奇,此地人口颇多,再北至海中一大岛,此地为倮人所居,此地虽不甚富饶,但却可补给淡水,而且岛上也颇有些奇珍异宝之类。
  臣以上所说间隔皆在千里左右,非已有之港口既富庶可移民之地,一处先驻上一旅民兵,就在两广福建各地招募,无非给些银子补偿,陛下再赐予些封赏之类,总会有人动心,只要他们去了,而且定居下了,那这些地方的富庶自然会吸引更多人自己过去。
  咱们再从陕西迁移民兵填充他们留下之地。
  镇南王既然总说恢复太祖之业,太祖是如何移民实边的,镇南王总不会不知道吧?至于瘟疫之类也没那么可怕,咱们有的是医生药品,那些泰西之人根本不通医药,至今有病还放血治疗,或者饮符水,甚至以白糖为药,这样都敢远航数万里开拓疆域,咱们大明百姓为何如此金贵?
  泰西人各国虽不似大明冬季严寒,但英格兰,丹麦诸国也差不多近于淮南,他们都能到夏季比广东更加炎热之天竺,建立一个个贸易站,从未害怕过什么瘟疫,我大明就为何惧怕什么瘟疫?披荆斩棘终归是要死人,可死了的人可以为后世子孙争来一块沃土,可惜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时,未能效仿泰西人殖民之法为大明开拓万里疆域。
  若从郑和时候就如此,那这东方哪还轮得着泰西人。
  郑和下西洋时候,他们连可以绕道好望角都不知道,更别说美洲,郑和死的那一年,他们还以为摩尔人的沙漠就是世界的尽头,到咱们这里只能沿着陆地一直向东。
  我们错过了当年。
  但我们不能再错过这一次了。
  再晚这个世界就没我们的份了,泰西几乎所有能出来的国家,都在拼尽全力向外抢夺一块块殖民地,连瑞典人都在向我们这里。”
  李之藻说道。
  古二爷派出的提前了的哥德堡号,已经到达舟山并停泊那里,实际上这时候各国使节都到了,只不过按照规矩,他们都得先到南京去,然后乘坐运河船北上进京觐见大明皇帝。至于最早到达的奥地利使节,这时候已经返回澳门,大明皇帝陛下随随便便赏赐了他们些赐物,但这些赐物已经足够让他们激动的颤抖,他们将在今年秋天乘坐葡萄牙商船返回。
  “瘟疫之类的确麻烦,但终归可以解决,朕会下旨医学院,对南洋常见的疫病研制对症良药,莽氏作乱至今已近一庚子,若再不讨平朕何颜见神庙?”
  天启说道。
  既然这样镇南王也只好遵旨了。
  左右也不是什么大事,目前大明水师早就已经把龙牙门以东当澡盆了,而南洋公司的贸易站最远也到了印度西海岸,更别说这些年杨家建造了无数的新式纵帆船,这些足够运输一支两万人级别的军队登陆沙廉,并且维持向东吁的大规模进攻。
  缅甸而已。
  就算莽应龙活着都扛不住这时候的明军,更别说这时候东吁已经走下坡路。
  就在君臣说话间,后面一队四轮马车驶来,那些工人迅速从这座仓库里面搬出一个个沉重的马口铁罐头,然后装上这些马车,他们将一直送到京城,这时候从天津到京城的新式公路已经建成,完全可以通行四轮马车。而在京城一批早就等待的驼队,将驮着这些罐头前往遥远的陕北,镇南王的布局在这一刻终于展现出了价值……
  去年就展现出了。
  因为给杨家送油而膨胀起来的陕西驼队,在去年下半年完全支撑起了西北的各路大军,绝大多数物资都是他们运输的。
  “将朕的龙舟也装满!”
  天启突然说道。
  “陛下,有这些马车足矣。”
  杨信赶紧说道。
  “也算朕为陕北百姓尽一份力,回去咱们再多造几艘,以后这运河上都改用蒸汽船来运输。”
  皇帝陛下说道。
  就这样皇帝陛下的龙舟也装满了罐头,逆流而上驶往京城。
  当然,这里这不过是一个仓库而已,就在此时滦南的一个个杨家庄子里,一座座堪称战略储备库的仓库打开,一个个沉重的马口铁罐头被装上马车,开始运往京城。而在京城那些驼队已经开始启程,马匹,骆驼,驴子,骡子各种牲口背上装满粮食和罐头,开始踏上它们的漫长旅程。
  大明朝的天灾模式开启。
  大明朝的救灾模式同样开启。
第696章
完结章
  随着皇帝陛下的龙舟,满载着罐头从新城驶回张家湾,大明对陕西的赈灾全面展开。
  这时候杨信还有了新的武器。
  制度。
  正在逐渐完善的民兵体系,让他的政府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所有能调动起来的力量赈灾。
  这只是天灾的开始,杨信手中并不缺乏物资,无论南方各地仓库里储备的粮食,还是他那些战略储备库里堆积如山的罐头,都足以应对这一年刚刚开始的饥荒,他缺乏的只是运输能力。
  毕竟这个时代跨越两千里的山区陆路运输是极其艰难的。
  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很简单。
  征召民兵。
  正好北直隶同样也已经开始旱灾。
  就让北直隶的民兵们以向陕北运输粮食和罐头,来换取同样的粮食和罐头。
  而从张家湾到延安的两千里运输线上,临近的那些民兵则被同样的粮食和罐头雇佣出来修路,并为运输的民兵提供服务,粮食和罐头运到延安后,由李自成这个钦差大臣负责,以这些东西为支付手段雇佣饥民修水利设施。
  黄土高原上一个个小水库,淤地坝,以这时候水平全都可以建设。
  尤其是淤地坝。
  陕北的淤地坝最早就是万历年间开始出现,不过最早其实是隆庆年间天然塌方形成的,万历年间开始有勤劳的农民主动修筑。
  甚至一些地方官员也鼓励这种新式的农业设施。
  但缺乏规模。
  毕竟这样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够完成。
  现在有民兵体系就可以了,各地民兵营全部组织起来,男女老幼齐上阵。
  反正今年据历史记载陕北几乎可以用完全绝产形容,估计除了地瓜和高粱,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豆子能有点收成,其他基本上都是浪费种子。就干脆让那些民兵今年除了这两样其他一概别种,然后用运输过去的粮食和罐头,组织起来在各地进行一场大生产运动。
  这是重灾区的模式。
  而陕北其他灾情比较轻的地方,大致上也是如此,运输过去粮食和罐头作为支付手段,组织民兵修水利,鼓励地瓜和高粱的种植,坚决不能用银子支付,无论运输多么困难,都必须用粮食和罐头。另外还有一个不在救灾范围,但实际上一直在进行的,就是杨家雇佣移民到外地垦荒,而且这个也并不限于陕西,整个大明北方范围,杨家始终都在做这个,毕竟镇南王已经答应了要帮助朝鲜国王恢复人口。
  他不能食言。
  他得为朝鲜国王移民至少十万户才行。
  正好借着饥荒,大肆渲染一下朝鲜境内的好地方,然后就可以哄着那些灾民举家迁移,反正迁移到朝鲜是做杨家的庄户。
  这是好事。
  而就在北方展开大规模救灾的同时,其他各省的公田法实施,卫所改革,还有藩王田产的清查,也在镇南王派出的军队坐镇下,由那些从老兵中挑选出的土改队员负责展开。士绅的土地以土地券赎买,卫所各级将领买断工龄直接下岗,藩王田产重新清查……
  暂时不会移藩的。
  毕竟首先得有地方可移才行。
  所以第一步就是各藩只允许保留他们的赐田,所有自己扩充的田产,统统按照公田法收回,另外所有宗室俸禄全部取消,改成在赐田范围内,以爵位不同分割土地作为封地。
  反正就是个过渡,很快就会随着大明的开疆拓土,把他们都扔出去,关键在于先把那些寄生在藩王体系的士绅都摘下来。
  总之大明的全面公田法,就这样开始。
  也就在这一年,皇帝陛下在京城接见了各国贡使,包括倭国贡使,并且接受了他们的献土称臣,然后分别封岛津,黑田等总计十二个爵臣,允许他们世袭其封地,不过原本九州岛上德川家直属的天领,则全部收归朝廷,皇帝陛下赐名九州岛为迪化府……
  启迪,教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8/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