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4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8/819

  不得不说这些士绅文官们是没被逼急了,真被逼急了一样会疯狂,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让南方的战争水平进化到和欧洲差不多,甚至因为钢铁需求的剧增,芜湖的苏钢作坊数量在这几个月里,一下子翻了两翻,都已经开始出现铁矿石供应紧张了。同样福建的建铁作坊,也在这段时间骤增五成,而且佛山的军火也开始出现在江浙,这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浙士绅完全是精神抖擞了。
  但问题是他们需要时间。
  至少今年他们这些寄予厚望的军队并不能完成。
  他们需要一年时间,另外他们还得解决佃户问题,无论用什么手段,他们都必须重新整理内部,确保佃户们都克制住造反的冲动,要不然他们的团练就算真正成军,前面还没等打到武进后面佃户造反了,这终究还是没法打赢红巾军。
  总之今年他们忍了。
  他们动手也必须得明年才有能力。
  但明年……
  明年河北大旱了。
  实际上用不了明年。
  今年很快这一带就会迎来持续一个多月降雨,五月常州江阴大雨五昼夜,各漂没五千余家,男女积尸无数,紧接着无锡,吴江洪水,苏州秋收严重减产,这些会迅速摧毁他们的梦想。他们控制区那些遭受水灾减产的佃户农奴,会更加渴望像红巾军的控制区一样,而接下来大明的天灾模式完全开启,他们就更没空管这里了。
  不过杨信同样没空再折腾。
  他搞红巾军的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一片稳定的产粮区,因为天启接下来收租是收粮食,所以这片区域的民兵肯定也要种粮食,甚至把原本种棉花的土地也种上粮食。
  这是必然的。
  士绅们不可能收这些民兵的棉花。
  之前无锡民兵区的棉纱他们就不收,不过他们不收有杨都督收,实际上最后还是卖给了他们,但现在这片区域肯定就全都鼓励种粮食了,甚至可以强制性不准种别的。不出意外的话哪怕出现减产,在这片区域每年也可以收超过两百万石地租,而镇江府原本的一年田赋仅仅不到二十万,这里的税赋很轻,镇江官方记载农田面积相当于苏州府的三分之一,田赋却只有十分之一。
  毕竟这是朱元璋根据地。
  当然,并不是说这里的老百姓负担轻。
  只能说这里的地主更快乐。
  当然大明的地主都很快乐,那些说明朝皇帝收税重的非蠢既坏,去年天启总共在号称重赋的常州府才不过收了七十多万石,华允诚家自己在属于常州府的无锡县就收了四十八万石,虽然杨都督对华允诚还是比较欣赏,至少当初他能够坚持不签大义觉迷录,但杨都督还是认为他这样的应该被打土豪分田地。
  他家不算多。
  据说苏州钱家收了九十万。
  天启在整个苏州府才收两百万啊。
  孔胤植的确是一个代表性的符号,孔家拥有二十万亩祭田,但放到这一带他算个屁啊,董大师自己家一百万亩,他在松江府还未必能排第一。
  这就是江南士绅。
  总之目前这四个半县,至少能为天启带来每年两百万石粮食。
  这些粮食就算不运到北方去,留在这一带作为类似常平仓,在粮价暴涨的时候投入市场平抑粮价,也能够让老百姓轻松些。
  但要说在这一带全部打土豪分田地……
  那就是真造反了。
  这样一块地就把团练逼出来了,要是真全部搞掉,那整个大明的士绅都会组织团练跑来,就像曾剃头这些人一样,那样的话会对其他地方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这也是杨信拦截那些援军的原因。但他就到这里,就骑在这个造反与不造反的线上,不会把整个大明的士绅都逼疯的,他们最多喊几声,不会真正来帮助这一带士绅的,而且还不敢真正刺激他。
  甚至会做些妥协。
  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全国局势的情况下,把这一小块地方改造成粮仓,说到底杨信现在顾不上管别的。
  他就是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
  扯其他的没用。
  他现在其实也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
  造反,那就是天下大乱,就算最后能完成彻底的改造,这期间因为战争,饥荒之类带来的人口损失,也不会低于一千万,这个数字不可能再低,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本来就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线上,再一乱立刻大规模减产,他是人不是神仙,他不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哪怕今年他也玩的很危险,不得不自己亲自在这里镇压,这样才能确保今年的农业不会耽误,但他不可能镇压整个国家,他现在一离开,那些文官士绅会立刻调动周围军队疯狂进攻红巾军。
  然后整个镇江常州这一年农业耽误。
  而水灾会加剧减产,结果就是秋天这一带大规模饥荒。
  同样常州府加镇江府的饥荒,会引发整个江南缺粮,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主要产粮区,然后更多人卷入饥荒,同样少了这里的粮食,本来就缺粮的京城一带会粮价暴涨,因为每年漕运的粮食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
  这样连北方都会因此受到波及。
  而且很快河北也会地震,实际上已经震了,冀东包括京城都遭遇地震,甚至同样造成不少人死亡,只不过正值特殊时期,没有御史敢说是他激怒上天,另外也不如南京这边狠。但接下来六月还有一场波及整个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的六点二级地震,这场才是最狠的,紧接着还有徐州黄河决口,可以说这一年接下来从北到南灾难不断。
  他不敢玩大了。
  他努力这些年,终于把野猪皮赶回去,至少目前看是没有威胁了,但天灾才是最可怕的,没有天灾野猪皮算个屁啊,大明凭国力耗也把他耗死了,话说崇祯十四年,就连常州府都吃树叶子了,这样的天灾并不是制度改变能够对付的,粮食不增产说什么都没用。
  而粮食增产的首要一条就是稳定。
  当然,还得开拓供应渠道。
  “给你方姐姐去信,让她送一批罐头来,我要看看她做的怎么样,另外让她别管花多少银子的问题,从今年开始葛沽那边所有人都做罐头,就是没有要的也必须做,做完之后塞进地窖存着。必须保证质量,而且年底之前要做出至少一百万斤,咱们也要深挖洞广积粮了,另外送一批制罐和做罐头的工人,再调一批拖网渔船,都送到舟山等着我过去。”
  杨信对汪晚晴说道。
  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补充手段。
  接下来不仅仅是在北方,他还要在舟山同样做这个,做完之后囤积起来,反正这东西也不怕坏,尤其是舟山渔场鲸鱼多,正好拿鲸肉做罐头,这两年还勉勉强强能支撑。但三年后,从原本历史上的崇祯元年开始,大明的天灾模式正式开启,南涝北旱东蝗西绝产,然后大旱逐渐取代一切,从西北开始向东扩散状推进开,直到崇祯十四年进入全面大旱的巅峰。
  也就是说从三年后开始,他就得面对无处不在的饥荒。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整个大明万里江山一片饥饿的号哭,现在的地震算个屁啊,那才是真正的天灾降下,这最多就是提前喊一嗓子。
第424章
乾纲独断
  天启四年四月二十,已经升为司礼监秉笔的刘时敏到达南京。
  他是乘水师快船来的。
  也就是杨信的纵帆船,停止建造巡洋舰后,杨信在葛沽的造船厂除了几艘战列舰以外,剩下工匠全都在造这个,目前每个月就能造十艘。排水量都不大,也就是二百吨,双桅,软帆,只在甲板装六门三磅炮,唯一的优势就是速度快,空载时候顺风极速超过一小时超过五十里。不过海上并不是这么算,而是用时间,一昼夜分十更,从新城起航到吴淞口,一路斜侧风总共三十八更,也就是不到四昼夜,平均航速七节。
  旧式船这种情况也就三四节。
  目前已经有三十艘投入到了新成立的南洋公司。
  主要航行澳门,会安,文莱,部分沿文莱向马六甲和巴达维亚,运去各种货物,然后载着大米回来,最快时候一个月就能一个来回。
  赚钱马马虎虎。
  毕竟这条线上跑的船实在太多。
  但运回的大米倒是很多,因为速度快,基本上不需要候风,它们不运稻谷,直接就是运加工好的大米,从会安装船哪怕不是顺风,四天也到澳门了。正好今年广州春荒米价暴涨,它们在非贸易季节带着一船船大米回来,迅速平抑了广州米价。
  这时候因为风向刚刚开始改变那些欧洲商船都没到。
  至于刘时敏带来的……
  “诸位,这可是大喜事啊”
  他举着酒杯说道。
  然后面前一片明显敷衍的笑容。
  好吧,天启以册立太子,强行结束了这场战争,还没周岁的皇长子朱慈燃被册立为太子,而册立太子必须大赦天下,所以他赦免了红巾军及红巾军控制区百姓。而作为对文官士绅感情的补偿,杨信之前逮捕的那些人背后家族赦免,同样也不会再抄他们的家了,至于这些人还是交给杨都督流放。另外大学士刘一燝辞职,徐本高,王时敏撤职,两人的世袭官职同样一并撤销,至于黄澍虽然是主谋应该流放,但因为杨都督答应他立功免罪,所以赦免,但世代禁锢,其本人及后代永不得参加科举。
  而红巾军依照此前杨都督提出的方案处置,并以其中精锐,改编为忠勇军,员额一万人。
  设立昭义市。
  也就是目前红巾军控制区。
  但昭义市直接由皇帝管理,以司礼监秉笔刘时敏为市监,同样也是忠勇军掌印监军,以内官为各县县监,同样也是各军监军,直接归司礼监掌印统辖。
  对于这道圣旨,京城的文官选择了接受。
  内阁拟旨了。
  同样六科也通过了。
  不过作为补偿,内阁首辅方从哲以年老辞职,然后由内阁,六部,都察院等重臣,廷推新的首辅,事实上几乎已经定了必然是叶向高,这也算是对南方士绅的一种妥协。
  由这份圣旨看,小皇帝如今也很狡猾了。
  可以说好处全进了他手中。
  虽然赦免了各家,但实际上各家的银子早就到手,都已经半年了,杨信早就拿到被抓的那些口供,并且迅速完成了抄家。现在只不过随便捡些银子还给他们而已,总计抄出的两百万已经送往京城,另外还有两百万一部分是还杨信的军费,一部分用于南京各地救灾。
  但红巾军的地盘,四个半县官方数字超过四百万亩良田,这个落入了皇帝口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8/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