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819

  万历看着杨信。
  皇帝陛下气色一天比一天差。
  虽然他年龄也就五十来岁,但他们老朱家除了朱元璋父子,后面这些好像都身体不怎么样,从去年开始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好在这段时间大明还算正常。
  辽东因为野猪皮战略转向至今无大的战事,而且看这情况至少上半年野猪皮不可能袭扰辽东,至于双方在边墙一带零零星星战斗不值一提。
  别说是和野猪皮,就是和蒙古人其实也一样。
  虽然炒花因为在开原抢到了大批的粮食,这个冬天里还算老实,但炒花又不代表所有蒙古人,他只代表内喀尔喀五部而已,剩下无论林丹汗或者大明称呼的虎墩兔憨,还是土默特这些都没有老实的。但好在也都没有能对大明造成真正威胁的,无非就是关外互相之间摩擦一下,偶尔有蒙古牧民聚集边墙外示威,同样驻守沿线的明军也示威一下。
  然后再零星有点百十人级别的厮杀。
  西南也一样,和那些山民之间也是小战斗不断。
  而徐鸿儒的突然造反算是真正有可能制造威胁的,但因为杨信的参战再加上川浙军令人惊艳的表现也迅速解决,后者的确让万历有些意外,尤其是浙军,哪怕他嘴上不承认,也知道当年他看着就讨厌的戚继光,的确给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总之对于这个已经迈入登基后第四十八个年头的帝国皇帝来说,自己这个已经延续两百五十年的帝国依旧还是稳如泰山,万历盛世依旧,至少看不到崩溃的迹象。
  “那样的话,这天津的确就不太合适了。”
  他缓缓说道。
  朝廷的确也想在天津垦荒。
  毕竟从当年的汪应蛟到之前的徐光启都已经证实了,那片地方全都可以变成良田沃野,而且左光斗正在以监察御史巡视那一带,考察是否可以展开大规模垦荒,这样就不能给杨信了。
  “陛下,草民也不要葛沽那些适宜种稻的,草民之前说过,草民就要那些没人要的盐碱滩,葛沽一带当然不能算盐碱滩。
  草民想要的是还得往东往南那些地,也就是葛沽与大沽口之间那些,从那里继续向南,那一带既不能耕种也不能晒盐,全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可以说不毛之地,草民就是想要这块地方。以草民的设想,是带着这些反正的逆党让他们用改造这片荒地来向陛下谢罪,陛下仁慈饶过他们参与造反的死罪,那他们也不能一点惩罚不受,臣就是想让他们以这种方式接受惩罚。
  臣的计划是带着他们,从青县的唐官屯开始,挖一条减河,以减漕河上的洪水。
  天津号称九河下梢。
  大半个北直隶的河水都向着那里汇聚,每年都不断发洪水威胁漕运及天津城,没有哪一年天津城不遭到洪水围困。故此臣就想挖这样一条减河,从上游开始将部分洪水引向东北,绕开天津和三岔河直接在大沽口一带入海,这样即可以用淡水灌溉这些盐碱地,又可以保障天津及三岔口漕河安全。
  而这些人正好可以挖河。
  挖完之后就让他们留在当地垦荒维护这条减河。”
  杨信说道。
  他就是想挖马厂减河。
  只要有了马厂减河,那么小站稻也就有了,这时候天津的种稻只是在葛沽一带进行,新城到小站一带就纯粹毫无价值了,但有马厂减河就不一样了,在运河上分流的淡水不断冲刷下,盐碱滩的盐分全都被稀释然后带走,留下的自然就是一片千百万年沉积下来,全是腐殖质的沃土。
  “那朝廷得掏多少银子?”
  方从哲怒道。
  很显然方阁老对杨信已经可以说深恶痛绝了,这个混蛋和他侄女的事情已经在京城成了笑话,同样方家也成了笑柄,直到现在还是京城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方阁老看见他这张脸就压抑不住怒火,恨不能上前拿笏板砸他脑袋上。
  “不用朝廷一两银子!”
  杨信说道。
  “那你如何挖这条河?”
  万历瞬间来了兴趣。
  不要银子就好说,皇帝陛下最烦掏银子,能不用他掏银子就办事的对他来说都是好同志。
  杨信就是好同志。
  从来不找他要一两银子,偏偏还都把事情做得妥妥的。
  但不要一两银子就挖一条一百多里的运河还是太匪夷所思,那些投降的闻香教徒就算不用给工钱,至少也得让他们吃饱饭才能干活。就算那些人不可能全给他,这么一项工程也得最少一万人,以目前一两银子的米价光吃饭每年就得几万两。
  这还不算买工具之类。
  “陛下,您之前说过,草民开垦的土地都算赏赐给草民,但草民也不能白要陛下的,草民不要朝廷一两银子挖这条河然后带着他们垦荒,沿线开垦多少也都算草民的,这样草民才能要的心安理得。至于他们的吃饭由草民自己解决,不过陛下得准许草民带着他们做一些别的,毕竟草民真没钱,只能想方设法一边赚钱一边挖这条河。”
  杨信说道。
  他兜里的银子足够支撑今年的。
  同样今年他也可以展开拖网捕捞,实际上广东那边就有,只不过是拖海水上层的叫牵风船,而他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制作大型拖网,制造排桨船在近海拖底层鱼类,然后用这些鱼类解决那些人的吃饭。另外在这片区域一些地势高盐碱程度低的地方,先把地瓜之类种上,这样今年也就能够收获一批粮食储备,总之他能对付过去今年。
  而马厂减河用不了多久。
  原本历史上盛军不到两万人,也就花了一年多点。
  这一带地势平坦,而且土质松软,就是一人发一把铁锹去挖而已。
  “不能煮盐!”
  方从哲立刻说道。
  “煮盐是不会煮盐的,这辈子草民都不会煮盐的,草民是想一则带着他们打鱼补充粮食,二则还是上次说的开原军需运输,三则搞些贸易,总之就是只要不犯法的,草民都想带着他们搞一下,只是这些很多都有户籍限制,故此需陛下恩准才行。”
  杨信说道。
  “准!”
  万历很爽快地说。
  这些全都不值一提,只要不找他要银子就行。
  更何况杨信挖这条减河的确很有用,运河天津段不担心没水,就怕发洪水把堤坝冲毁,甚至灌天津城都是很平常的。
  有这条河分流至少可以减少洪水。
  “但那些人也不能全给你,毕竟他们都给你就抽空这几个县青壮了,以后那些地也就没人种了,你最多只能从他们中挑一万人,挖河时间没有限制,你什么时候挖好都行。他们就算你的义勇军了,朕再赐你这支义勇军一个名字,既然你喊出的口号是荡寇杀胡,那就叫荡寇军,不归五军都督府也不归京营,朕从司礼监给你派个人过去做监军,算是朕直接管着的。
  而你还是得有个军职,不能再这样到处乱跑了。
  你剿灭闻香教有功,尤其是保护孔庙及衍圣公一家更是大功一件,朕就给你一个锦衣卫指挥同知,以锦衣卫指挥同知提督荡寇军。”
  他紧接着说道。
  “谢陛下隆恩!”
  杨信赶紧说道。
  这是万历的一番好意,说白了万历也知道他和文官之间的关系,这样以后他就算万历直属的了,类似于内操性质,而他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也足够吓人,以后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天津玩了。
  同时也在那里待命。
  以后无论哪里出了需要救护队员的情况,万历一道圣旨他就得赶紧去解决问题,这个荡寇军的意义只在于万历不用掏钱养他,他自己开荒算自己的,一万士兵算是给他的农奴,性质和这时候卫所世袭将领手下军户差不多。另外也是把他拴在那里,要不然他总是到处乱跑也不好,万历可不想再有一次尼山事件,他这样的大杀器级别还是得锁在一个安全的仓库里。
  旁边方从哲眼神复杂地看着杨信。
  杨信转头向他露出灿烂笑容。
第122章
我的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拿到了万历圣旨的杨信,紧接着以最快速度返回山东,然后在投降的闻香教徒中进行挑选……
  当然挑选最强壮的。
  反正他有圣旨在手,谁也不敢跟他争什么,而这些人不携带家属,这是王在晋强烈要求的,如果再把这些人的家属算上,那这几个县基本上就快抽空了,没有人当佃户,那些土豪劣绅自己去种地呀!
  总之一万青壮他可以抽走,但家属不能动。
  好在杨信本来也不想要。
  不过他还是掏钱给了这些人的家属每家二两银子,再多他也没有了,反正他们留下也是当佃户种地,不至于无法维持生计,二两银子至少用于补贴他们今年够了。而且这些人其实也都有钱,他们这段时间都多多少少抢了一些,就连徐鸿儒这些人手中的金银,都在出城前让杨信给主持分了。
  等到明年走上正轨就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养家了。
  他对这些人可是雇佣性质。
  最终他用了十天时间为自己的荡寇军凑齐一万员额,然后装上开河后正在源源不断北上的漕船,当他带着这支大军到达唐官屯时候已经是四月了。
  然后杨信沿着原本历史上马厂减河的走向,从这里开始选择那些没人开荒的荒地,五百人一座迅速建立起二十座军营。在建营的同时分出人去垦荒,这一带盐碱化程度轻,垦荒同时直接把徐光启家运来的地瓜分下去育秧。因为气候转暖实际上已经不需要加温的苗床,这些地瓜直接排在开垦的地里育秧就行,等接下来开垦出更多荒地再插秧。
  最多冬小麦不用种了。
  因为这些地瓜插秧晚收获晚肯定会耽误冬小麦的种植。
  好在这些地本来也不行,要是良田也不可能等到现在还没人种。
  这期间那些士兵的吃饭就只能杨信自己掏钱,包括给他们购买的农具,他们自己修建营房之类,甚至包括给他们买衣服,这些统统都是杨信自己掏钱,他的银子如流水般花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