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8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9/999

  “……”
  崇康帝怔怔的坐在龙椅上,原本就通红的双目间,竟浮起了些许泪花。
  他将手缓缓按在胸口处,忽然叫道一声:“痛煞朕也!”
  说罢,竟仰头栽倒在御医上。
  戴权、苏城等大太监无不尖叫着上前,并召集一群御医上前。
  百官们都差点唬掉魂儿了,只觉得这个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走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好在,待急急赶来的张老供奉用金针将急怒攻心的崇康帝救过来后,告诉王公百官,只要不再动怒哀绝,暂且没事,这才平稳了众臣的心。
  崇康帝气若游丝的宣布,让林清河、吴琦川、王子腾三人补入军机处,与宋广先、娄成文、李道林、赵崇和忠顺亲王刘兹一道共商国事,举办太上皇国丧后,便让诸执事太监和冠军侯、锦衣卫指挥使贾琮一起送他回了大明宫养心殿静修。
  ……
  养心殿,东暖阁。
  回至此,崇康帝的气色明显好了许多……
  贾琮只当没看到。
  待崇康帝将宁则臣的遗折读罢,面色好一阵阴晴后,他看了贾琮一眼,下令道:“即刻派人,去赣西上饶,接元辅妻女亲眷回京理丧。”
  贾琮领旨道:“遵旨。”
  崇康帝皱着眉头迟疑了稍许,道:“贾琮,元辅遗折中说,如今朝廷有一极大隐患,那便是强枝弱干。自史以来,凡强枝弱干之朝,必亡。汉唐尚如此,大乾如何能例外?你以为如何?”
  贾琮闻言,心头剧烈一跳,然面色不变,想了想后,摇头道:“陛下,臣并不大懂这些,就算有所想,也只是纸上谈兵……”
  “说。”
  崇康帝不耐烦的低声一喝。
  他如今,果真是把贾琮看成了可信之臣。
  贾琮躬身领旨后,顿了顿,缓缓道:“臣以为,此一时彼一时,汉唐时边境皆有战事,有强敌环绕,唐朝更是重用异族,埋下祸根。我大乾的情况,好似并不相同。九边虽有百万强军,但皆为我汉臣……”
  崇康帝闻言,冷笑一声道:“糊涂!你以为汉臣就皆可信么?若皆可信,蔡勇为何拼死也想要跑去宣府?贾琮,记住,这是一个大隐患!”
  言至此,崇康帝面上说不出的冷峻,还隐隐有一些焦躁。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贾琮闻言看起来颇为作难,他实在想不出这个难关的解决之法,想了片刻缓缓问道:“陛下,不知元辅大人,可曾给出了解决之法?”
  崇康帝眯起眼睛,淡淡道:“元辅以为,可从九边各调一营兵马回来,充实京营。”
  贾琮闻言皱了皱眉头,道:“据臣所知,虽然这些年军机阁和边军关系日渐不睦,可开国公、宣国公等人依旧对边军有不弱的影响力。若调边军入京,那……王子腾、牛继宗等人,肯定无法抵抗。”
  崇康帝想了想,摇了摇头道:“李道林对边军的影响,远在赵崇之上。但是经过这些事,贞元勋臣对他的看法,已经变得恶劣起来,对上赵崇,反而落在了下风。另外,贾琮,不能因为王子腾、牛继宗、史鼎他们现在弱,就让他们保持现状,要给他们压力,让他们变强。想要强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寻找对手。不然强枝弱干,迟早要出大事……”
  这番话与其是崇康帝说给贾琮听,不如说是在给他自己听。
  说了一半,他又陷入沉思中。
  可以看出,虽然崇康帝不希望宁则臣继续长存于世,但对他的忠诚,对他的谏言,崇康帝依旧深信不已,远不是贾琮随便说两句就能影响到的。
  而且显然,崇康帝已经动了调一部边军入京,充实壮大京营的想法。
  另外,很明显,崇康帝心里还是盘算着军中以李道林和赵崇相互抗衡为主。
  王子腾、牛继宗、史鼎等人为辅。
  三方掣肘。
  最后,如此一来,日后还不必担心贾琮的锦衣卫坐大,他也不可能依靠开国功臣一脉,就能一手遮天……
  因为能够抗衡他的人,大有人在。
  帝心如此,深不可测。
  过了好一阵后,崇康帝才回过神,看了眼眼观鼻鼻观口的贾琮,又道:“元辅还建议,让边军参将以上的将帅轮调,以免将边军养成了各家私军,尾大不掉。你以为如何?”
  贾琮隐隐看出来,崇康帝似有教导他之意,虽摸不清为何如此,但还是仔细想了想,道:“应该可以。如今乃太平盛世,没有人敢违抗中枢旨意和调令,若能以此形成规制,臣以为极好。”顿了顿又道:“元辅大才。”
  崇康帝哼了声,面色上多了丝悲意,但也不过转瞬即逝,淡淡道:“元辅对你也很看好,以为日后你定能平衡各方势力,让朝局安稳。”
  贾琮躬身道:“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康帝眯起眼看了他一眼,道:“到新皇亲政时即可,到那时,自会还你大自在。”
第六百五十一章
悲与不悲
  我了大草的……
  前后两世,贾琮爆粗口的次数加在一起,都未必有一手之数。
  可自宫中出来,往兴道坊宁府,应旨去承办宁则臣丧事的路上,他骑在马上,心里却忍不住怒骂一声。
  他不知道崇康帝是大事谋成,还一谋双响之后有些得意忘了形,飘的快飞起,还是自以为死后也能拿定他了。
  竟连最后那一句话都说出口……
  给他大自在?
  超脱他去西天极乐世界么?
  贾琮也只能装作听不明白,以为这是句好话。
  感激谢恩后,面色自然的出宫离去。
  ……
  兴道坊,宁府。
  阖府挂白。
  到了宁则臣这个地位的人,即使再清廉,该配有的侍从一样也不会少。
  不过宁则臣原则性强,没有将宁氏家族的族亲们都接进京来享福受用,耀武扬威。
  后来更特意将妻女安排回乡,为亡母立碑尽孝。
  如此一来,偌大一个宁相府,连个近亲也无。
  崇康帝大概不放心礼部的官员看到什么,所以特意打发他这个锦衣卫的头子,来给宁则臣治丧。
  且还要遵从宁则臣的遗愿,一切从简。
  当然,崇康帝从未想过废黜整个新党,毕竟新法总要由宁则臣的徒子徒孙们来推行下去。
  所以,崇康帝给了宁则臣一个极美的美谥:
  文忠。
  虽比不上人臣最高的谥号文正和次一级的文贞,但也是很高的谥号了。
  文人一生所求,难道不就是一个身后名么?
  以此,也算全了宁则臣与崇康帝的君臣之义。
  贾琮看得出,宁则臣死了,崇康帝是真的心痛了,甚至还在太上皇之上……
  但,也只是心痛而已。
  贾琮怀疑,是不是做了皇帝后,都要泯灭人性……
  都可以坦然的顽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把戏。
  崇康帝命锦衣卫快马接宁则臣的遗孀孤女回京理亲丧,可赣西上饶至神京城,足有两三千里路。
  快马粗车颠簸回来,宁则臣的妻女还能活命?
  就算能争一口气回到京城,怕也给熬的油尽灯枯了。
  贾琮想不明白,宁则臣已经秉承圣意自死,为何还要为难他的妻女,斩草除根……
  贾琮打心底里感到一阵凉寒之意……
  抬头看了眼宁相府门楼上的御笔门匾,贾琮心里微微一叹:
  这就是人臣之苦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9/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