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95

  “朕为天子,也当三思。”
  长孙无忌便问,“圣人为天子,如今大秦强盛无匹,为何也要思危思退思变?此时不正当时迎头大干之时吗?”
  罗成笑笑,“大海航行靠舵手,如大秦这样的大帝国,其实也就是一艘船,朕是船长,负责的是制订航线,至于具体操作这些,靠的就是其它人。如今朝中府院里有诸位宰辅,都堪称大才,朕不担心执行,也不担心眼下,朕担心的还是长远。”
  说到底,罗成认为开国皇帝对于一个帝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决定着这个帝国能走多少,关键就在于他制订的制度。
  “周天子封建,固有八百年天下,但分封制也使的分封诸侯最终坐大,诸侯国相互攻击兼并,最终把周也灭了。秦一统六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可改革太快,终究还是二世而亡。汉刘邦败楚而得天下,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制,异姓不得封王,重立分封制,还是导致了诸侯国强大,因而有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行推恩分封制,解决了西汉诸侯国的威胁,此后西汉分封诸侯国再无法对中央朝廷起到威胁,可是西汉朝廷不断中央集权,这集起来的大权,最终却造成了权臣和权宦们,尤其是朝廷的察举制度,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士族集团最终又形成了权臣。皇帝不得以宦官来对抗士族集团,最终汉以强亡。”
  都说以史为镜可为鉴。
  罗成现在开始所思所想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事了,他开始想的是更长远的,他的帝国能走多远,最终又会如何灭亡?
  他知道自己顶多也就是活六七十岁,他的大秦也许能有二三百年,可罗成不期望长生,但也还是希望他的帝国能够走远一点点。
  “汉末三国,百年动荡,最后魏晋一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对汉代察举制度产生的利益集团不但没有遏制,甚至还使的其更进一步的形成了更强大的士族门阀。而晋重推分封,终究依然导致了八王之乱。”
  “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集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
  “直到西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出现,才稍稍压制了士族门阀。”
  罗成跟大舅子长孙无忌说着这些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制度,其实都是对前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修补,可结果就是往往新的制度就会造就一个新的利益既得集团。
  周朝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国,汉朝分封制和察举制造就的诸侯和士族豪强,魏晋九品中正制造就的门阀,西魏府兵制造就的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朕常思,如今我大秦的制度,将又造成一批什么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无忌,你说,我朝如今的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呢?”
  说到这里,罗成确实充满忧虑。
  长孙无忌以前还真的从没有往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细细深思。
  大秦的制度,关键的有哪些呢?比如说诸侯分封制?会不会出现西汉西晋那样的诸侯做乱的情况,他觉得不太可能,毕竟本朝的分封,早早就做了许多限制,比如只能分封到最边疆的地区,同时还有个推恩分封,诸侯的封地代代要推恩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的封地不断的变小。再加上朝廷虽让诸侯就藩之国,可封地的军事民事财税等大权都在朝廷手里,诸侯在封地,只是拥有部分的经济财权而已。
  诸侯不可能如西汉或西晋一样威胁到朝廷,更不可能说如周朝时一样坐大反噬。
  皇帝设计的这个分封制度,可以说虽然数代以后,朝廷会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诸侯贵族集团,但这个贵族集团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对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不会有多少威胁。
  还有什么制度会造成什么强大的利益集团?
  他思来想去,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又或是科举制度?
  “无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也没有其它人,你想到什么就跟朕说什么,直言就好。”
第1357章
恩荫
  皇帝望着殿外的雨幕,有些担忧的道,“各地纷奏雨情,这场秋雨下的有些急有些大,憋了几个月,现在想一下子降下来,看来不少地方要起秋汛,不知道能不能防的住。”
  长孙昭仪端着碗水饺过来,“臣妾新包的韭菜饺子。”
  “有心了。”
  吃着饺子,皇帝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想着之前与长孙无忌的交谈,君臣二人促膝长谈许久,聊了许多。
  长孙无忌也确实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说到的是朝廷的募兵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分封制度,最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冗兵冗官冗费。
  现如今就有大小上千贵族,推恩分封令下,将来二代的诸侯就可能是数倍甚至是十倍的增长,哪怕封地大小没变,可激增的诸侯数量,也还是会带来不少其它问题。
  比如诸侯们就算不任实职,可爵位品级也高,一样能够门荫子弟,凭门荫入仕,大量的贵族子弟门荫入仕,到时不仅会对朝廷的取士制度造成冲击,还会带来冗官的危害。更别说,贵族们还享受有其它不少特权,比如占田数量高等等。
  另外一方面,外戚、官员子弟也可以获得门荫,南北朝以来,这门荫的路子越来越宽,几乎使的官职世袭化,这也正是朝廷要开科举取士的真正原因所在。不然,一旦官职真正的世袭化后,那么对皇权的威胁是巨大的,这也是过去关陇贵族能够那么显赫的原因所在。
  现在还只是开国之初,所以有些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但很明显,两三代皇帝之后,到时封侯、官员、外戚的门荫特权,必然要导致大问题出现。
  “观音婢,朕打算对恩荫制度做一个详细的规范,你觉得如何?”罗成夹着饺子放到醋碟里边蘸边说。
  “臣妾只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立规矩当然是最好的,这样后来便有例可循,有制可依。”
  吃过饺子,罗成便马上召了魏征前来。
  “朕打算重新拟定门荫制度。”
  “陛下打算怎么改?”魏征问,门荫制度事关重大,毕竟涉及到的都是贵族、官员、外戚们的利益,随便一点改动,那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朕也知道此事重大,但朕为开国之君,若是朕都不改革好,那后世子孙就更受掣肘无法可改了。现在必须改,也只有现在能改。”罗成是下定了决心,“首先是门荫的范围,九品以上职官、五品以上勋官,所有分封之贵族,以及三后四妃九嫔之外戚,皆在门荫之列。”
  “之前数量多,一人可门荫数个子弟入仕,甚至兄弟叔伯侄子等皆可,朕以为太过,且许多贵族官员外戚之子弟,尚在襁褓之中就承荫授官,太过。”
  魏征点了点头,这确实是有的。
  门荫入仕在南北朝以来发展到了巅峰,宰相甚至可以恩荫自己十几个兄弟子侄入仕。
  “朕以为,不论是公侯还是宰相,又或是太守县令,皆可保留门荫特权,但是,五品以下官只可恩荫一人,且只可由嫡长子承荫,且必须年满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方可。”
  对于这些官员子弟承荫入仕,罗成又做了调整,原本是直接授官,他现在改成授阶。
  六到九品官员,待其嫡长子成丁之后,可承荫授阶,授阶为流外九等。
  流外九等,也就是九品十八阶三十级之外的官职,九品十八阶称为流内,再往下则还有流外职。
  流外又称不入流,南北朝时就已有之,北魏称为流外九等,北周以流内为九命,流外为九秩。
  大秦建立后,流外官设九等,一至九等。
  流外其实就是吏,吏职九等不入流,但表现好也可以升入流内。
  现在罗成的意思就是,那些贵族官员子弟,并不是都是优秀者,如果真是优秀者,完全可以通过科举等途径入仕,所以他主张门荫的特权要降低。
  六到九品官员子弟承荫,只能初授流外九等阶,然后吏部铨选,通过考试,合格者授给具体对应职务,如佐、史、亭长、掌固等这些。
  而三到五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八等阶,一二品官员子弟承荫,可初授流外七等阶。
  外戚则包括三后,皇后、太后、皇太后家族,以及四妃和九嫔家族,每家都一样只许门荫嫡长子一人,若无嫡,则荫庶长子,皆需要到二十一岁成丁之后才可承荫。同样都是初授流外阶。
  授阶后得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通过后候职,若是通不过,虽保留流外阶,但不得授职,只得继续参加铨选,三次都不能通过,取消其流外阶,承荫资格自然也就取消。
  “这起点会不会太低了点?”
  魏征问。
  过去宰相能荫七八个十几个兄弟子侄,甚至起始都是八九品,甚至是七品。比如皇帝原来的亲勋翊三卫,其中的亲卫,便都是宰相公侯子弟,一进去最低就是从七品。
  “官职是国家公器,是管理者,不能世袭。”罗成坚持。
  到时大堆的纨绔子弟,无才无德,却通过门荫获得官职,这岂不要乱套?
  “真有才能者,可直接参与科举考试,也可投身军伍入朝廷讲武堂,也是正途。若无才能,一个流外九等阶,朕都不太想给。”
  除此外,罗成干脆取消了什么致仕荫补、遗表荫补、郊祀荫补、圣节荫补、登极荫补、册后荫补等等常荫,其余如什么后妃生子等特荫也全取消,门荫就只剩下了一个制度。
  品官、封侯、外戚虽都保留了门荫特权,但每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只许荫一子,且得等到其子成丁之后才可正式承荫授阶,且授阶有严格限制标准,都是流外的吏阶。
  只许荫儿子,不许荫兄弟、侄子、孙子,更不许说荫门客、医士这些。
  至于诸侯推恩分封,罗成也重新调整,原来是所有儿子皆可推恩分封,现在罗成改了一下。
  诸侯不论爵位大小,每一代只许三子推恩承袭,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其中长子为不降等世袭爵位,其余两子降二等袭爵,五世而斩。代代推恩分封,且分封出来的诸侯国,不再有从属关系,初代世袭爵保留一个世袭外,其余推恩出来的爵位每代降两等承袭,且最多传五代,五代后就为庶人,除非能够另外立功授爵。
  甚至朝廷对诸侯封地,另设有郡县,并派驻官员管理,驻扎府兵等等。
  诸侯们最大的特权和好处,就是能够拥有封地三分之一的两税税收,专指户税和地税,其余的工商税等与诸侯无关。
  诸侯未承封之子弟,可优先入国子监或讲武堂读书习武,但不另外给出身,入仕需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取。
  魏征听完皇帝的计划,也不由的感叹,“改革力度很大,若真能推行,长远看对朝廷是有大好处的。”
  罗成听出魏征言外之意,只怕这个改革会遇到很大阻力的。
第1358章
秋狩
  安东。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安东各地的屯民们都趁着这好天气,抓紧抢收地里的庄稼,今年又是个丰年。
  刚打下的稻子,马上就有官府的人过来收购,今年的粮食统购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一石稻子收购价五十文钱,这已经比往年高了许多,听说中原今年大旱使的朝廷也把粮食收购价提了不少。
  新收下的稻子,这边刚晒好,那边就有官员帮着装袋然后过秤运走,银币铜钱和绢布直接付清。
  顺带着,还帮他们把今年要交的地租粮也给运去官仓,不需要他们自己出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