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0/1095

  “错,山海经不是一本志怪之书,这是一本历史书,一本地理书,这上面的许多记载,只是带有密码,需要解读。里面记载着我们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从哪来,经历了什么,走过了哪些地方,上面都有记载。”
  “父皇,山海经不是神话故事吗?”
  “太子,你要记住,神话,其实就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山海经里记载的许多地方都是存在的,许多神奇的怪兽,其实只是一些中原之外的禽兽而已,事实上,世界很大,无奇不有。”
  收起太子的作业,罗成还给太子。
  “你看,读书就得如这样,要发散思维,学习举一反三,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有疑惑,不管对错,都要主动的提出来,甚至,尽信书不如无书。”
  “父皇最近有意要在洛阳城建立一个很大的动物园和一个植物园,要把天下各地的各种禽兽、植物,都弄一些来。然后,定期开放给整个洛阳的百姓们观看,让他们了解下这世界之大,世界之奇。”
  “比如说蜀地的貔貅、条支的驼鸟、北极的白熊、交州的巨蟒、云南的大象等等。”
  太子听的充满向往。
  殿试很快举行。
  皇帝在宣政殿亲自面试贡士们,殿试没有贴经墨义这些,也不再有历史地理算术这些,只有时务策问一道,以及判疑案一件,考试时间一天。
  由皇帝点选九名阅卷官协助阅卷,轮流传阅,阅完后在卷后加上圈叉等五等符号,最后卷子按得圈的数量排名。
  最终选得圈最多的十份卷子交给皇帝,由皇帝钦选前三名,点状元郎、榜眼、探花。
  殿试只定排名,不淘汰贡士,殿试后所有贡士皆为进士。
  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甲只选三名,为进士及第,二甲三十人,为进士出身,三甲一百九十七人,为同进士出身。
  马周一袭儒袍,奋笔疾飞。
  时务策的题目只有二百来字,要他们作出三千字的策论来,题目问的不是时下的灭蝗防灾之事,而是关于税赋和边疆。要把朝廷的税赋制度,和边疆联系到一起,还得言之有物,三千字左右,这并不容易。
  可马周却是几乎不假思索的就开始答题策论。
  第二道题目,则是一道判案题,这案子是一桩杀人案,而杀人案却又牵涉到分家的财产案,可谓是一道案中案。好在马周是潜心研究律法判辞和许多典型案例,面对此案给出的材料证据等,倒是很快抽丝剥茧的判案起来。
  礼部试后,马周夺得会元后,他并没有与其它多数考中的贡士一样整天在酒宴应酬之中,他考完之后,还没放榜便直接去了北邙山中一处清净之地读书了。
  直到殿试前一天才回来。
  这些天的清修读书,使的他的头脑依然清醒,思路依然敏捷。
  考试时间才过半,结果马周就已经答完并检查好誊写好了试卷。
  罗成坐在殿上,目光在二百三十名贡士中来回的扫过,这些从天下十万读书人中精选出来的贡士,确实个个仪表堂堂,年长者有四十来岁的,年少者也是二十出头,并未有十来岁的神童或是白发的老儒。
  每个人都长的也不错,很符合身言书判的条件。
  罗成也早看到马周早早就答完了题。
  他笑着对今天同在殿上的房玄龄、魏征几人道,“朕看马周是觉得这考试题目太容易了些啊。”
  魏征道,“此子有些锋芒过露了些,就怕刚过易折啊。”
  “多爱惜些就是了,年轻人嘛,没有锐气岂不就死气沉沉?”罗成笑道。“朕觉得,既然马周这么早就答完了,不如再增加一场答辩面试好了,这也符名身言书判里的言。”
  房玄龄等人有些意外,科举考试的内容那都是几经商议后才定下的。
  “科举本来没有殿试,也没有县试、郡试、道试等,可现在不也有了,如今朕要再加一道面试答辩,也可以的。”
  皇帝如此说,众臣自然也就没有异议。
  到日暮时分,贡士们一起交卷。
  冯力士上前,对士子们宣布要加考一场口头答辩,要接受皇帝和八位考官们的提问。
  答辩不仅限于他们的时务策论和疑案判决。
  有些贡士们听了,不由的头大,这种面试肯定容易紧张,尤其是根本不知道皇帝和考官们会提什么方面的问题。
  当然,马周却依然十分平静。
  “圣人有谕,召会元马周第一个上前答辩,所有贡士皆在殿中听辩。”
  这就是公开答辩了,有些人更紧张了。
  马周起身站起,叉手回礼,应喏上前。
  “马周,朕问你,何为华夏何为蛮夷?”皇帝一上来就直接问了一个华夷之辩的大问题,这个可是争论了千年的大课题,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流。
  马周略加思索,答道,“回复圣人,学生以为,华夷之辩不能仅以血缘或地域而论!”
  “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而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马周朗朗扬声,自信答辩,皇帝听的连连点头。
第1332章
不想当宰相的状元郎不是好秘书
  先秦之时,古人以文明礼仪来区分华夷。
  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春秋时,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而楚国自称蛮夷,后文明日进,与中原诸夏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郑国本为诸夏,后行为不合义礼,因被视之为夷狄。
  “春秋左传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到了汉晋以后,华夷的区分又有了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对于华夷之别,开始加入了血缘关系,甚至将血缘列为华夷之辩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代,华夏遭受胡人入侵,饱受蹂躏,当时的北方汉人甚至差点族灭,故此对于华夷之辩更注重血缘。
  地域和文化礼仪反而放到了后面。
  房玄龄提问。
  “左传有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解?”
  “回房相,春秋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当年狄人进攻邢国,管仲便力谏出兵救援。戎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夷不谋夏,夷不乱夏,这是以武力打出来的,不是妥协优待出来的,没有强大的武力,强硬的态度,他们是不会放弃对神器的窥探的。”
  罗成对马周开始的那段论点很感兴趣,马周对夷很鄙视,充满歧视,也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不过他又说,华夷并不是以血统和地域来论的。哪怕是再根正苗红的汉人,可如果反窜心于夷,那么就算身出于华,也不能称他为华了。
  他的观点,还是认为,华夷的区分,关键在于文化和心理认同。
  这一点罗成很赞成。
  这就好比后世的那些香蕉人,本身出于华,可是到了国外后,早就心理认同了外国,不把自己再当成华,窜心于夷,这些人自然就不能再算是华夏了。
  而有一些蛮夷,归化华夏,尤其是一些蛮夷迁移内地入籍落户,几代之后,他们的子女说着汉话,习着华夏礼仪,甚至心里认同也完全是华夏,这些人便已经不再是蛮夷而是华夏了。
  “马周,大秦又当如何对待四周之蛮夷呢?”
  “回圣人,学生以为,对于夷狄,不能过于宽厚,夷狄终究是畏威而不怀德之禽兽也,不懂仁德只畏刑威。故要时刻提防蛮夷,对于蛮夷要先示威后宣德,四方之蛮夷,有欲内附者,可迁入落籍,但不可有特殊优待,更不能给予保留其传统习俗等,也不许聚落居住,归化入籍者,须得从此着我华夏衣裳、说我汉人言语,缴纳税赋,遵守国法,改汉姓名说汉话!”
  “魏晋之时,对于北方的诸胡就是过于优厚,那些被击败的诸胡内附,全都内迁,划田授地,让他们聚落而居,甚至依然是沿习他们的那一套传统,这样便成了国中之国,终究导致了五胡入侵乱华夏江山,这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按马周说的,只要这些蛮夷戎狄,依然保留着他们过去的名字、传统习俗,依然是如过去般的单独分开居住生活,那么这些人不管他入没入籍,有没有内附,他们就始终都是蛮夷戎狄,绝没有成为华夏一部份,这些人就早晚会成为祸害。
  罗成觉得这种观点,正是如今大一统的大秦帝国需要的华夷之辩的统一思想。
  蛮夷们要么归化,要么就依然是蛮夷,不可能让他们有两重身份,两个国籍。对于想要归化的蛮夷,当然欢迎,但没有什么特殊优待,不可能让你们成为大秦帝国下的什么突厥人、靺鞨人、粟特人、俚僚人、羌人等等,只要一入籍,你就是华夏,是汉人,是秦国子民。
  你就得用汉名汉姓,你就得蓄发戴冠,你就得穿汉人衣服,就得学习汉话,就得缴赋纳税。
  更不会允许什么突厥部落、粟特部落、羌人区等出现,不可能让他们自治,让他们成为国中之国。
  这就好比科举考试,你蛮夷要是入了籍也一样可以按正规渠道参加科举,考不考的上,全凭你真本事,不会给你加分不会给你特招。
  ……
  三天后。
  殿试的成绩出来了,笔试和面试的成绩都出来了。
  十人名单摆在皇帝面前,这是最优的十人。
  笔试前十和面试前十,都有马周。
  马周的那通华夷之辩说的大气,深得皇帝赞赏,诸位考官们也很支持。他的那番话,很符合如今朝堂上的华夷之策,更深得皇帝喜欢。
  毫无疑问,罗成最终钦点了马周为状元郎,一甲第一名,状元郎,赐进士及第!
  第二名皇帝钦点了孙伏伽,这也是位河北士子,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孙伏伽曾经在隋朝时就考中了进士,大业末还任过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小官。隋亡后,还曾在李渊的伪唐任过长安县法曹,因上书李渊言事有功,被李渊升为治书侍御史,不过后来因上书言事被李渊免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0/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