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9/1095

  十取一。
  虽然比起秀才的三十取一,举人的二十取一,这无疑还要录取率高些,可能走到洛阳贡院的这两千三百人,哪一个不是了得的考生。就算是从国子监中取得解额的那八十名举人,那也是从一万多名同学中厮杀出来的。
  国子监一万二千余名学生,因为多是贵族官员子弟,所以八十个解额竞争一样十分激烈。
  考试分为三场,三日一场,所有考生皆在同一个贡院考场。
  进去前要搜身,不得携带任何东西进入,连身上的衣服都不准带入,统一由礼部发给衣服被子、纸笔墨砚,甚至是蜡烛等。
  每个考生在贡院里有一个单间号房,考试时吃住都在这个半封闭的小号间里,不得离开,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
  贡院外更是早早就由禁军封锁,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连给考生们送的饭菜,都是由封闭在贡院里的禁军负责。
  考完卷子上交后,交给专门的抄卷人负责对卷子进行抄誊,然后糊名。最后送到阅卷官员那里的卷子,根本不会再有丝毫考生信息透露。
  考官们根本不知道阅的卷子是谁的,名字全被封住,甚至所有字体都是一样的。
  而且所有的考卷都是要交叉审阅,最后还要再交给四位主考官总裁那里,对每份卷子一起审核。
  这最大可能的避免做弊的可能,绝不会再出现如隋朝时科举那样,考官以考生的身世、名声等为主要依据来录取士子,故此今年科举的士子们,也根本没有必要如以前那样,到处去拜访那些贵族高官或名士们,投自己的诗赋干谒以求名。
  会试考试后进士不定排名,只是录取二百三十名进士。
  至于排名,得由最后的殿试上皇帝钦点。
  一连数天的紧张考试过后,考生们出来了,但贡院依然封闭着。
  阅卷的三十名同考官、九名副主官、四名主考官,还有许多负责誊写、糊名等的吏员们,都还封锁在贡院里。
  十三名主副考官,经过连续三天的商议之后,终于评出了最终的二百三十份进士卷。
  “就按这个顺序揭去糊名,上呈天子吧。”
  虽说会试后进士不定排名,但说的是正式的排名,在殿试考试出来前,其实会试阅卷后也会定一个第一名,称为会元,其余皆称贡士。
  “请秘书监、内侍监、殿中监、礼部尚书、御史大夫前来,一起开启封印!”
  五位紫袍大臣进入贡院,他们负责监督见证,亲眼见证试卷糊名打开,同时调取原卷核对。
  “快看看会元是谁!”
  “肯定是马周!”
  五名大臣没有参与阅卷,但也都估摸着这次的会元极可能是马周。
  当那份被判定为会元的试卷糊名揭开之后,上面的名字显出。
  “哇!”
  “果然!”
  “真是马周马宾王!”
  “这家伙,了得,这已经是连中五元了,金殿之上,只怕还要再中个状元,这是连中六元啊!”
  “六元高中,此子将来必为宰相,前途无量啊。”
  连房玄龄也忍不住对杜如晦叹道,作为隋朝时的进士,房杜二人也是科举出来的,可当初的科举跟这次的科举那是完全不同啊。
  若是按现在这样的流程规矩,他们都不知道,若是除去自己家族的名声后,自己还能不能高中进士。
  如马周这样,能够一路五元的家伙,真是太逆天了。
  “怪不得此子陛下授他八品他不肯,确实有本事。”
  秘书监王珪等又把马周的原卷对照了一下,发现马周的字其实更好,全卷没有半处错别之字,也十分干净整洁。
  “把这二百三十张原卷,呈送圣人吧!”御史大夫张仪臣说道。
  一封封试卷再次被封上,盖上了十三名考官的印章,还有五位监督大臣的印章,然后由禁军大将亲自护送入宫,呈递圣人面前。
  罗成见到这一箱试卷后,没等的急去看奏疏,而是直接询问,“定的谁是会元?”
  “河北士子马周马宾王,十三位考官一致判定他的试卷为会试第一名,无人异议!”
  听说马周真得了会元,罗成哈哈大笑。
  “这个马周,还真是没让朕失望,很好,打开箱子,朕要看看他的卷子究竟写了些什么!”
第1331章
来自银河的你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
  罗成看过马周的试卷后,也是称赞不已。不论是贴经墨义部分对经书的掌握理解,还是对诸史的通熟掌握,又或是时务策论,还是判案,都非常合格。就连他的字,也非常出色,看的出,比先前代何进写奏章时还有不小的进步。
  “父皇,马周这么厉害吗?”
  “是个人才。”
  “那父皇能把马周安排到东宫吗?”太子问。
  “哈哈哈,你倒是鬼聪明,不过估计马周未必愿意到东宫。”
  “为何?”
  罗成笑着给太子检查着他的作业,一边道,“马周这样的年轻人啊,有才,又年轻,故此是恃才又傲物的,尤其是有着迫切想干大事的热情,而你的东宫,现在又并不真正管什么事情,因此在他们这样人的眼里,只能算是个清闲衙门,做不了什么事,陪太子读书,无疑不是他想要的。”
  “可我是储君,将来的天子,早晚要管事的。”太子有些不太服气的道。
  “嗯,早晚要管事,可毕竟不是现在。不过朕也正是欣赏马周的这种冲劲,若是一般士子,你若相邀,他肯定会很高兴到东宫,在东宫呆个一二十年,将来就能一飞冲天了。可马周不,他不想等那么久,他就想现在就干点实事。朕希望朝廷科举录取的,都是这种年轻而又有激情的士子。”
  罗成继续翻看着太子的作业,看着不由的皱眉。
  “太子啊,你这书读的不怎么用心啊。”
  太子马上老实了。
  “父皇,儿臣很用心读书了。”
  “读书,得用心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朕就跟你提个简单点的问题吧,你说为何我们叫做汉人?”
  “父皇,汉人是因为汉朝。”
  “那你说,两汉早就亡了数百年,之后出现有魏、晋等诸国,可周边胡人却更多称我们为汉人,而不是其它呢?”
  这下太子答不出来了。
  “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前,周王朝统治天下八百余年,周王为天下共主,不过春秋开始,诸侯们开始互相征战,周王这个共主实际上已经无力约束管辖诸侯。因此那个时候,其实当时的天下人,已经开始称为楚人、秦人、晋人、宋人、齐人等等,都是以诸侯国为称。
  直到秦并六国统一天下,于是天下人都称为秦人了。
  可惜秦二世而亡,后来汉代之,前后汉共数百年天下,汉人的称呼深入人心,此后汉虽亡,可汉族却依然沿续,汉成了为我们华夏人的另一个代称,甚至比华夏更成为普遍的主流称呼。”
  “故此,虽然父皇我建立了大秦帝国,可我们既是秦人,却也是汉人。”
  “哦,原来这样啊。”
  “那父皇再问你,你知道刘邦建立的朝代为何称为汉吗?”。
  “这个我知道,因为刘邦与项羽他们灭秦之后,被楚霸王项羽分封为汉王。”
  “那你说为何封为汉王呢?”
  “因为他的封地在汉中。”
  “汉中又因何而名?”
  “那里有汉水。”
  罗成呵呵一笑,“看来你地理学的还不错,那朕又问你,这汉水之名又来自哪里呢?”
  这下太子便答不出来了。
  “朕告诉你,汉水的汉,本意为星汉之汉,星汉便是指天上的银河。而古人把发源于汉中一带,流经襄阳,最后汇入长江的这条大河称为汉水,是因为古人认为这条河跟天上的银河很像,所以以银河的名字为这条河命名。”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个遥远的传说,据说啊,古汉水一代生活的人们,其实他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从天上的银河降临的,从此世代生活在这里,为了不让后世子孙忘记出身祖地故乡,于是把这条新家乡的河命名为汉水。”
  “父皇,他们是神仙吗?从天上银河来?”
  罗成呵呵一笑,“也许吧,你读过山海经没?”
  “读过一点,可老师说山海经只是一本荒诞的志怪之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9/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