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4/1095

  “当然,哪怕他是个乞丐,只要他能衣着整洁,手洗干净,身上没有异味不影响到他人,也是可以让他进入图书馆中借阅图书的。”
  让知识传播更广,让知识走出士族大家的垄断,罗成认为很有必要,如果知识不传播出去,科举制度也没多大意义,考来考去都是那些士族之家的子弟,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提升,使的书籍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秘书省作为朝廷的机构,当起到指引作用,收集民间藏书,校正整理编修四库书目,对许多孤本珍籍抢救性的整理修复,抄录或印刷副本。”
  皇帝之前甚至都已经决定把科举必考书九经每本雕板刊印万本,六京同时发售。
  同时皇帝还指定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本纪传体史书为官方正史,同样各雕刻刊印万本,一起发行。
  将来,朝廷的国史馆把大秦创业起居注和晋书、南史、北史、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书,这十二本晋南北朝直到秦的史书修好后,也都将刊印万本,列为正史。
  汉代图书馆藏书目录编有七略,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罗成打算按后世的分类法,直接把所有的书籍整理编录为经史子集四部。
  这项工作就交给虞世南负责的秘书省来做,工程肯定浩大,但这是值得去做的。
  “伯施啊,你说什么叫华夏?什么叫中国,什么又叫汉人?朕以为,是因为文化,是先秦以来,代代相传的文化,把我们凝固为一个整体,因此就算朝代改换,江山易主,可始终不变的,是我们都是华夏,都是中国人。将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与开疆拓土是一样重要的。”
  “不仅仅要有武功开疆拓土,还得有文治文明相传。”
  虞世南听完这一席话,激动万分。
  “臣幸得陛下交此重任,定不负使命,就算穷其一生,也要完成这项使命!”
  罗成拍了拍他的肩膀,“吾辈当牢记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1076章
李靖之猛龙过江
  蔚南大海上,百帆争渡。
  李靖研究着面前的一份情报。
  情报参谋在旁边劝道。
  “大帅,当小心冯盎,此人未必可信也。”
  冯盎之兄冯暄此次起兵叛乱,冯盎却没有反,这并不能说明冯盎就值得信任。
  “冯暄此人,向来跳荡,数次反叛中原,早就习惯了。”李靖在岭南也数年,对这些当地的俚帅们相当清楚,这些人本是中原南下大族,在岭南历经几代发展后,个个强横无比。
  想当年,南梁末年,陈霸先起兵讨侯景,当时他的最大支持者就是来自于岭南的这些豪帅们,后来陈霸先建立陈朝,冯盎父亲冯仆,当时才九岁,就带着岭南各部酋长赴建康朝贺,陈霸先也因此授他为太守之职。
  九岁的冯仆能授太守,当然不是他有才或有功,而是因为当时岭南地区,尤其是岭南东部地区,冯冼两家作为汉俚联合的典型,在当地拥有极大的权力威望,史载他们据地两千里,拥兵五万余,家中光奴仆就有一万多。
  正因为这份实力,所以陈霸先对于冯仆所代表的冯冼地方势力,也是非常重视,特授九岁冯仆为太守。
  历经陈隋两朝的冼老夫人,更是被称为岭南圣母,在当时,整个岭南地区,当属冯冼两家的势力最大,而冯老夫人作为两家的当家老夫人,虽一介女流,可也是跺跺脚,整个岭南都要震三震的人物。
  冼家作为俚人世代首领,拥有部落十余万家,十几万户的势力,可是堪比一个小国。
  再加上冯家作为南下的朝廷代表势力,汉俚一结合,于是冯冼两家集团之声势可知。
  不过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和儿子冯仆都是很年轻就死了,冯冼两家集团,都是靠着这位女流为首领,此后在陈开国和隋一统天下中,这位老夫人都选对了队,使得继续保持在岭南的地位,甚至在几次岭南叛乱中,她都坚决起兵平乱,于是更增添了其家族威望和声势。
  不过早在隋初时,冯暄这个冯仆的次子,就数次参与到叛乱中,结果每次最后的结果,都是交由冼老夫人自己惩治一番,然后朝廷依然授其官职。
  正因此,冯暄可以算是冯冼这个集团里的一个另类,或者说是其中未必没有深层次的安排。
  冯仆儿子三人,冯暄是老二,冯盎是老三,老大早夭。
  本来冯暄应当是家长继承人,可就因为早年几次反叛朝廷的经历,因此最终老夫人把家长之位传给了冯盎。
  而冯暄也就继续成为冯家的另类。
  秦定岭南,冯盎为高凉郡太守,这是冯家大本营,冯暄为永熙郡太守。而冯家的雷州半岛被朝廷划入了宁家管理的合浦郡。而朝廷又把宁氏管理的永平郡,划出一个永熙给高家。
  这样的分割,虽打破了过去的势力划分,可并没有改变多少局面。
  宁长真为儿子宁璩求娶了冯暄之女,结为亲家。
  “大帅,我看冯暄根本就是冯冼两家故意推出来的,早前冼宝彻就是他们推出来的,一家分两派,结果冼宝彻败后,冯家现在又继续把冯暄推出来。如此一来,你们一家站两边,不管如何,都保地位不失。”
  “冯暄现在两万兵,可冯盎却有五万兵,兄弟俩的奴隶都有一万多人,但是兄弟俩管理的两郡,报上朝廷的户籍人口却不过几千户,尤其是那永熙郡,户籍人口不过一千七百余户,可他却有子弟兵两万余,奴隶一万多。”
  这就是这些人的底气所在了。
  各个统领郡县,可一郡数县之地,户籍上才千把户人,但实际上的情况则是,每人都有奴隶过万,子弟兵数万。
  “其实我又何尝不知道,岭南户籍混乱,许多人户根本没有编户齐民,所谓户籍数字,不过是糊弄朝廷的。就说冯盎,其虽只是高凉太守,但实际却能统领高凉、珠崖等四五郡之汉俚,所统之俚僚就有十几万家,汉民也有数万户。”
  朝廷虽在岭南划郡设县,但是这种区划对于这些俚帅们来说,实际并没太大约束力。
  拥有子弟兵五万,奴仆一万多的冯盎,实际上是个号令两千里的土皇帝,他现在站到朝廷这边,要讨伐自己的亲兄弟冯暄,谁能真正相信呢。
  简单点想,冯暄起兵叛乱,冯盎出工不出力,如果冯暄最后败了,冯家依然还保有势力。如果冯暄成了,那冯盎到时依然还是一家人。
  这么一想,宁氏那边有个永平太守宁纯不反,说不定也是这种情况。
  “不论冯氏宁氏打的什么算盘,都算计不过陛下的。”李靖合上情报,“宁长真冯暄等人以反对废除南选为由起兵,必将失败。等他们失败之后,宁冯两家势力也必将大损,到时朝廷就可以进一步削弱这些俚帅的实力。”
  “当年岭南八大割据势力,除冯宁两家外,李光度也是一度称雄岭南,他据永平为本,攻掠大半个郁林郡,还打下始安郡不少地盘,可最终呢,顽抗朝廷,最终兵败身死,其永平郡也被折分为两郡。”
  冯冼两家也早不复当年冼夫人在时的紧密团结,当年杨广征召冯盎入朝,先后在朝中和汉中等地任职,于是冼宝彻就趁机抢夺首领之位,后来被授为高凉郡通守。
  隋末大乱后,冯盎自辽东归岭南,于是冯盎跟冼宝彻争斗日益激烈,最后刀戈相向。
  冯盎最后借助秦军的力量,击败了冼宝彻,最后冼宝彻退出高凉,欲退守冼氏大本营,结果还是被冯盎引秦军击败,于是冼氏最终被冯盎重新收聚冯氏麾下。
  “还有多久到达南海城(广州城)?”
  “快了。”
  李靖闭目沉思,南海郡,也就是广州,作为岭表之地的经济核心,是一个多方都欲争夺之地,隋末之时,各方势力反复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在隋朝时,广州的重要地位被桂林抢去,当时隋以桂林为其岭南的统治中心。
  可广州于岭南的交通中心和战略枢纽的地位却不容置疑,邓文进、杨世略、高法澄、冼宝彻、冯盎各方势力角逐于此,最后冯盎引秦军南下,最终击败了其它枭雄,夺下广州城。
  但是此时秦军已至,因此冯盎最终也还是没能占有广州,广州被交给了秦军。
  这次朝廷让李靖兼任南海郡太守,就是要扼守这个战略要点,进可攻退可守,如今的南海郡,不仅是交通枢纽战略要点,而且还是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海贸大港,必须得派李靖这样的大将亲自镇守,就是为防冯盎一手。
  “冯盎十三子,听闻个个勇武,本帅当为国举贤,这就向陛下荐举冯盎几个儿子去洛阳,年长者入宫中侍卫,年少者入国子监读书。本帅这里,也要借几位冯公子来当传令校尉!”
  那名情报参谋听了立时一笑,“这个好。”
第1077章
罗艺李世民起兵
  广南道,日南郡之南。
  雾湿岭以西,日落国。
  獐子河畔,王都日落城。
  国王罗艺身披铠甲,骑在战马上,身后跟着一队彪悍的王国亲军骑士。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又灭了一个蛮横不听令的寨子,罗艺和骑士们都很高兴。
  不大的王都城门前,全城的百姓都跑出城来迎接。
  日落城比较简单,甚至与王城有些不够匹配,只是一座周长不过数里的小城,甚至城墙只是土石垒就,既没包砖,也没有高大气派的城门楼。
  此时王城里全部人口也不到一万,其中迁移来的中原百姓约千户左右,他们拥有国民身份,占了迁来百姓的一半左右。另外还有大约数千奴隶,这些多是罗艺征讨的不臣服的境内部落。
  这块地方,过去一直是真腊国所有,中原王朝虽一直控制着交趾以及日南等沿海九郡,但只限沿海之地,其西面有一条狭长的山脉长山山脉,高高的山脉,茂密的丛林,都阻隔着汉人往西拓展。
  直到罗艺在隋末出镇安南之时,当时真腊内乱,各部混战,于是罗艺趁机出兵,越过了长山山脉重要的一个山口雾湿岭,率兵横扫了湄公河的一条支流罗伦河流域数百里地,威服各部落,在此设立了日落、文阳两县。
  不过此地本已经是日南郡最南之地,又孤悬于大山之西,土地虽广,但还是太偏远。
  此前皇帝突然发病,昏迷不醒,当时朝廷的宰相们担心宗室王在地方统领军政,会威胁到年幼的太子,为防万一,于是收回罗艺的官职,分封他到雾湿岭以西,建日落王国。
  这个分封对于罗艺来说,倒还不错的,毕竟这块地本来就是他亲自打下来的,他也在安南呆了几年,对这边多少有些熟悉了。
  当时朝廷催的急,罗艺也就匆匆就封。
  到此地后,面临的是只有两个简陋的小县城,和千百户人口。说是小县城,倒不如说是个交易点,驻守的士兵和家眷,来此收购象牙等货物的商人们,一些流放屯田的流人。
  朝廷把这里的这点点人口都划给了罗艺为封户,又把当地的驻军转为了封国的朝廷驻派亲军。
  加上罗艺自己带来的部曲等,整个王国的军队都不满千,人口不过万。
  好在罗艺也不挑剔,就藩之后,开始拿出钱财,四处招募人口,并训练战士,同时加固两座城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