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3/1095

  对他们来说,除了从陆地换成了海上,似乎没多大的变化。
  “有几个兄弟一开始也晕船,不过晕着晕着,吐着吐着,也就习惯了。”队头腰里挎了把横刀,另一边腰上还别了一把短弩。
  “你们这装备可是违规了。”
  “违规啥啊,没看到我们这是皇家字号打头嘛,皇家可不一般的,有权拥有这些。”
  李靖当下无语,说来皇家确实有这权力。
  “你们到了南海郡,真愿意随本帅去讨贼平乱?”
  “嗯,这是上面的命令,其实我们也很愿意的,我们平时跟船护卫,那是有固定薪水的,但如果遇到有海贼,我们护卫有功就有赏赐的。跟大将军你去平乱,也是可以斩首或俘虏请功换赏的,何乐不为。”
  李靖看着这个高大汉子的样子,发现他已经成了一个雇佣兵了,为了赏赐而打仗杀人。
  他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可又说不出来。
  “只要能杀贼捉虏,自是有赏赐的,不过你们虽不是朝廷的兵,但也得遵守军令军纪的。”
  “放心,我们都是禁军出来的人,怎么可能忘记这个呢。”
  “打算以后一直干这个?”李靖问。
  “先干个十年八年的,等攒够钱,到时也买田置地,当一个地主老爷去。”
  “没有官爵勋位,有钱也限购田地啊。”李靖提醒。
  “这我知道,但是边疆限额不高,实在不行,可以去诸侯们的封国嘛,那些诸侯可不会限田,只要愿意过去落户,他们还免费分很多田地呢。”
  李靖点头。
  “离开禁军有没有不舍呢?”
  “当然有,也混了好些年了,哪曾想,说裁就裁了,刚开始还真不习惯,后来也想通了,如今天下一统,也用不到这么多兵了,裁军也是正常。保留十五万禁军,五万亲军,五十万府兵,依然还有七十万的大军嘛。更何况,还有三十万郡兵,百万乡勇呢。真要是有大战,我们这些老兵,也是能够马上奉诏归伍的,你看我们退伍之后,不也还有一个预备役兵的名号在嘛。”
  另一条船上。
  广东右都督指挥使、高凉郡太守、耿国公冯盎自上船后,便一直在认真观察着这条船和这支舰队。
  越看是越心惊。
  仅仅是一条商船,居然跟一座移动的水上堡垒一般,其船上所配之车弩、神机炮,还有弓弩、护兵,这条船若是闯入郁江,或是在沿海出没,随时登岸,袭击城池村庄,想都不敢想象。
  在海上航行了三天后,冯盎终于忍不住向那位脸上有道刀疤的船长询问。
  “这样的船,我能采买一艘吗?”为了避嫌疑,他还主动解释了下,“我冯氏在珠崖岛上有不少土地产业,每年都要往来两岸,我看你们这船又大又稳,不惧风浪,若是有这样的船,以后往来珠崖岛上就要方便多了。”
  船长呵呵一笑。
  “耿国公若想买船,当然也是可以的,这本来就是商船。不过我们这船是皇家船队,因此有额外的武装配制,加了床弩、神机炮等,还配有武装护卫。但若是耿国公买来私用,床弩、神机炮还有刀盾护卫、弓弩护卫等可就不能有的,否则可就是犯禁,弄不好还会涉嫌图谋不轨。”
  “这个自然,我只是买做私用,不需要那些。”冯盎连忙说道,不过心里面还是微微有些失望。
  “若是这样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其实耿国公直接派人去皇家造船局采购就是,一般是需要预订的,要交付订金,有标准船型,也可以按你们的要求进行一些特别设计或改装,不过那样是要加钱的。皇家造船厂速度还是很快的,他们造船,都是分做了数个厂生产,有专做帆的,有专做锚的,也有专做船钉、船板、船骨等等。”
  “若是订购标准型号的船,大船要两年,中等宝船一年就够了,小号的半年就行。他们那都有半加工好的各种木材等,绳帆等也都是现成的。不过,价格则不便宜。”
  冯盎一听,“价格倒不是问题,不是问题。”
  作为岭南土王,钱对他来说确实不是问题,要知道,隋朝时,整个海南岛都差不多是他们冯冼两家的产业,而大半个岭南东道也是他们冯冼两家的。
  刀疤船长告诉冯盎,一条标准型的大型宝船,也就是他们脚下这条这么大的,不加装床弩这些武器,都要八千贯。
  可冯盎听了后,却觉得很便宜。
  八千贯钱,就能买到一条这么先进的巨舰,稍稍改进一些就是一些犀利战舰啊,值,太值了。
  他甚至在心里盘算着,若是可能,就先以商船队的名义,先买他十条二十条的。
  买二十条不过十六万贯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嘛。
  船长在旁边呵呵道,“耿国公买了船,可也得有能熟练操舟的船长和水手啊,若是耿国公没人,造船厂还有个航海学院,那里专门培训船上所需的人手,从教牵星术到升帐再到做饭,各式人手一应俱有呢,耿国公可以去那里雇佣,方便!”
  冯盎一听还有这等好事,那买再多船也不怕没人了。
第六卷
龙驭天下
第1075章
当为万世开太平
  “陛下,如今国家统一,天下安定,应当大力推行教化。陛下推行科举,兴办学校,但许多学校还缺少书籍,大多书籍还是孤本,被许多士族、权贵、官员们私藏,这必然影响知识在民间的传播,甚至不利于书籍的保护。”
  秘书监虞世南陪同皇帝参观皇家大图书馆观文殿,站在那满殿书籍之间向皇帝建议。
  虞世南是当世有名的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位很有名的诗人,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哥哥就是隋朝四贵之一的虞世基。不过当年虞世基权倾天下之时,虞世南虽与他同住,却依然甘守清贫,绝不跟兄长合污。
  也正因此,虽然隋灭了虞世基也死了,可他在新朝依然得到了重用。隋朝时他是秘书郎、起居舍人,到本朝后则先后任著作郎、秘书少监,一直到如今的秘书监。
  虞家江南士族名门,他的祖父仕南梁为始兴王咨议,父亲仕南陈为太子中庶子,都很有名望。
  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时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叔父为子,取字伯施。
  他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决,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大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余年,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都不洗脸梳头,可谓是个学痴学霸。
  他还师法著名大家徐陵,后来徐陵也认为他得到了自己的真髓,后来又拜同郡的和尚智永为师学习书法,而智永和尚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因此后来虞世南的书法,深得书圣真传。
  正是因为年少之时的这些努力,所以虽然后来陈灭入隋,他也依然得到了重用,只不过因不满兄长的所为,在隋朝时也还比较孤僻。
  入隋之后,罗成不计较他是虞世基的弟弟,对他很是重用。
  虞世南这几年最大的一个功劳,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把隋朝藏书的观文殿整理恢复。
  观文殿是在隋大业年间修建,完全遵照的杨广的意图建造的,而当时参与修建的正有虞世南。
  观文殿前的东西两厢都是书堂,各有十二间。书堂和大殿之间由刻着龙凤图案的青石板铺成甬道。每一间书堂里都设有十二只镶珠嵌宝的书厨。
  据说杨广非常喜欢来书堂巡幸,因为杨广非常喜欢看书。
  “陛下,当年隋一统天下之后,吏部尚书牛弘曾建言征集民间书籍,诏令天下,献书一卷,赏绢一匹。”
  在朝廷的重视下,隋朝从民间收集到了许多书籍,其中有许多珍本孤本。朝廷派专人整理这些书籍,将之分类,对于其中重要的书籍还令抄录五十副本,珍藏各处。
  甚至因为收到了许多世家珍藏的古籍珍本,还对现流行的许多书中的错误之处有了发现更正。
  罗成走在观文殿中,发现这座完全修复后的大殿,很是精美,如今这里再次藏满书籍。
  东西两殿的书堂结构相同,十二间小书堂里,南北对称装有明窗,精巧玲珑。书堂里面的雕刻工艺,神奇巧妙达到极致。
  雕画的梁栋,绮丽的天井,华美的橼头,交相辉映,流光溢彩。
  每三间书堂中间开一个方方正正的门户,门口垂挂着彩锦织的帘贴紧,门顶上还有两个栩栩如生的仙人把门。
  门口的地上甚至还安放着机关。
  当罗成将至,就有宫人高擎着香炉,在御前引路。
  距离宫门一丈远的地方,宫人用脚踏中机关,门下的两个仙人飘悠降下,捧起帘幔徐徐上升。
  同时两扇堂门洞开,书橱也都开启,皇帝看完书离开书堂,门上卷着的帘幔又垂挂下来,恢复原样。
  书堂藏书万卷,所收之书,都是由校书郎以规整的楷字抄书,没有丝毫的改动和错误。
  书的剪切装帧既华美又干净。
  “陛下,自秦汉算起,直到隋,文人所撰写的著作,没有能比的上的。”
  隋乱时,观文殿也差点毁于战火,幸好得到保存,但当时许多书籍也遗失,近年不断增添新书,才恢复当初的盛况。
  罗成抽下一本书,翻看着,这里藏的书并不是那些珍贵的原本,而基本都是隋时抄录的新本。
  “征集新书这是好事,为了能让大家积极献书,朝廷可以特别说明,他们献上的书籍,按照不同的分类,给予不同的赏赐,比如最少每卷赏绢一匹,而一些珍贵的书籍,可以赏绢每卷十匹百匹都可以。同时,为了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朝廷征集这些书籍,只做抄录,抄录完成后,原本再归回旧主,不掠他人之珍藏。”
  书在古代那是极珍贵的,甚至大多藏于那些士族手里,而这些人一般是不愿意把书外借,更别说献书了。
  千百年来,华夏文明薪火相传,许多经典流传下来,却也导致不少错误之处,这就需要从其它珍藏本里对照发现,予以更正修订。
  “还有啊,观文殿很华丽,但仅仅作为皇宫藏书,还是有些不够的。朕认为,有必要在六京,俱开设一座皇家大图书馆,馆中藏书十万卷,按经史子集各予分类,修订目录,分别珍藏。不再局限于只供皇室官员们观看,无论官民士庶,只要干净整洁,都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虞世南惊讶。
  “无论士庶都能借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