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1/1095

  就拿上次的河陇战争,伤亡将士两万余,死亡军马驮马等十余万匹,朝廷为此耗光国库,还得借贷五千万贯来善后。
  开皇中,盐每斗十钱,不及米价。
  大秦开国,朝廷每斗盐加价百钱,同时因为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卖,盐民产盐,卖给朝廷是一斗十钱,除去人工等成本,盐民还有不错的收益。朝廷收到盐,直接加价一百,一斗一百一卖给商人,商人得运输得售卖,于是这个盐价最后还得加,到百姓手里,已经有一百二三十甚至更高。
  此后用兵频繁,朝廷对于盐税的倚仗更高,于是盐价不断走高,从一开始每斗加价一百,到后来加价二百,再到如今加价三百。
  百姓买盐,往往要一斗三百四五十文。
  这其实便是变相的寓税于盐,是变相的人丁税,但现在问题是两税改革后,两税大大降低,朝廷税赋减少,全靠工商市舶专卖等税收,尤其是盐税,已经成为了朝廷第一大收入来源。
  盐价哪怕降低个一两成,朝廷这边马上就要出现财政缺口。
  但高盐价又导致了百姓开始不满,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群铤而走险的私盐贩,哪怕朝廷再三宣告,贩卖私盐一斤一两都要论罪,而朝廷的惩罚极重,一经抓获私盐贩,都是直接发配边疆流放垦田,永不得回中原。
  但十文本钱不到的盐,到百姓手里就要三百多文钱,这里面是几十倍的利润,依然还是有大量的人冒险犯禁。
  其实有不少官员提出,盐税降低,贩私盐的利润变少后,私盐贩子自然也会少。
  可朝廷却无法降低盐税。
  “连马周这样的民间书生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可满朝公卿却无人能够解决啊!”罗成叹惜。
第1056章
王朝周期二百年
  秋风徐徐。
  皇帝今天换上了白色儒衫,带着许和尚一起去少林寺,陪同只带了数十侍卫,另外羽林骑远远的跟在十里之外。
  “陛下今天怎么有心情去嵩山啊?”许和尚疑惑问。
  “出来了,就叫我五郎。”
  “是,五郎。”
  “其实就是想出来走走看看,这几年,我一直在忙,忙的脚不着地,自认为做了许多应当做的事,可马周却告诉我,朕做的许多事情都不是现在当做的事,还说其实有些事情已经惹的大家不快了,我就想着出来看看,看看下面真实的情况。”
  佛道改革也是皇帝做的比较急的一件事,他如今想来看看,少林寺变的如何了,是否有所改变,而当地的百姓又是如何看待的。
  从洛阳到嵩山,官道很宽阔也很平坦,罗成一路骑马,很细心的观察着这条路,有的时候,看一个地方的发展和治理,仅看路就能看的出来。
  这条路是几年前拓宽过的,但过了几年,路面还是很平整,路边的沟渠也都看的出有定时维修。
  “五郎,路上灰尘大,要不换马车吧?”
  “不用,一点灰尘算什么。”罗成不以为意,这年头就算再好的路,可灰尘总是难免的,尤其是天晴许久后,路面起灰,有点风一吹,人便一身是土,故有风尘仆仆一说。
  而如果遇到雨季,路面可能就会泥泞不堪。
  若是路没及时的维修,则就会出现坑洼,有的路面翻浆时甚至能没过小腿。但这条路,一路走来,看到的却是没有坑洼,还能明显看到不少地方有新填的石子砂子,这些明显就是后来填的坑。
  路边的田地,没有出现荒芜。
  哪怕是秋收之后,可也能看的出来,那些地里留下的麦茬。
  甚至有的地里,已经种下了冬小麦,能看出一层绿色。
  还有种萝卜的种油菜的。
  “这地种的勤,地力跟的上吗?”罗成问。
  “五郎,这里毕竟是洛阳周边,京畿附近。因此这里的田地水利设施更好,而且这里的农产品也不愁销和运输,故大家都会尽量利用土地,至于地力,百姓也会堆肥沤肥。”
  “仅仅是咱们洛阳城里的太仆寺,一年光卖马粪就有几十万贯钱呢,这笔钱都入了太仆寺的小金库里,所有诸寺监就他们最有钱。”跟随罗成身边的一位管家装束的,则是皇城司提督李宪。
  太仆寺管天下马,而洛阳作为京城,拥有大量的马,还有许多马场,故此这些马粪就成了他们的一大额外收入。
  朝廷这几年也很重视农业技术,比如说曲辕犁、沤肥法等也渐渐普及,洛阳周边的田地,已经很少有轮耕休耕的田了,一般一年都是两季,或是间种搭配,尽量提高产量。
  不过这年头没有化肥,要提高地力,于是只能靠比较原始的办法,比如粪肥就是最有效的一种办法,还有如草木灰啊,塘泥啊等等,也很有肥。
  正因此,太仆寺的马粪卖给洛阳周边的粪商或百姓,一年也能卖个几十万贯钱。
  而洛阳城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家专门的粪行粪商,他们划片经营,分区承包,主动修建和承包街道坊区里的公共厕所,还出钱雇人每天清早去收夜香倒马桶,免费为洛阳居然掏茅坑。
  而干这行,还得向朝廷交税,但依然很多人想抢着干,于是只能承包,并且是每两三年就要竞争一次的。
  当然,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买卖不会有人做。
  被称为夜香的行业,利润却不低。
  百姓对于肥需要很高,肥能增加粮食产量,不用休耕轮作,因此肥就意味着粮食意味着钱。
  那些粪收把收集来的粪肥,会运到城外的肥料加工厂,经过发酵、晒干,再混合入草木灰、黄泥等等,最后制成一袋一袋的干散肥料,这种肥料易于运输和施肥,不会烧根之类的,直接就能用,效果还极强。
  百姓们也会算账,虽然买肥要钱,但施过肥的地增收的产量却远比投入更高,因此大家都乐于买肥,自己平时也想办法沤肥堆肥,不够就再买。
  因为粪肥需求大,洛阳甚至是一粪难求。
  现在洛阳城门口,甚至有专门的人免费给那些入城的牛马等坐骑挽马发放粪兜子,以收集畜粪。
  连菜市场里的那些什么鱼内脏牲畜内脏等垃圾,都有人收集,然后拿回去煮,再加入许多作料,最后加工成肥料。
  此外,菜籽油饼渣,豆油饼渣,这些榨汁后剩下的渣饼,也成了制肥的好材料。
  罗成仔细观察,发现就连这乡野官道上,每隔一段路,都会有一个公厕,完全免费,甚至还会提供厕筹。
  这都是百姓为取粪而主动修建的,但就连这公厕也不是想修就得修,因为这官道有专人管理,要修公厕,首先得相距多远才能修一个,其次,得按统一标准修,不能随便搭个棚就行。
  “五郎你可能不知道,现在那些夜香行的啊,为了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好来年再竞争承包权,每旬都会去掏一次茅厕呢,而且绝对干净,甚至每次都还要带上些瓜果蔬菜之类的送给住户呢。”
  罗成笑笑,“这是好事啊,百姓得了便利,免的自己动手清理,还不方便,而那些夜香行的则得了他们想要的夜香,双赢双利嘛。”
  罗成中途还特意找了个公厕去上,发现果然还挺干净。
  “看来百姓也开始在向着精耕细作方向努力了,这是好事啊。”罗成大为感叹,洛阳这样的地方,就算是朝廷再三出台各种限兼并等政策,可终究还是地少人多。
  “如今洛阳及附近的百姓,普通一户人家也就是三四十亩地,府兵家庭则地要多些。”
  三四十亩地,若按传统的耕种方式,是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的,皆因传统方式,只是广种薄收,粗放式耕种,看天吃饭。
  但现在,百姓开始深耕细作,一来是有了牛马可深翻深耕,二来是有了肥田法,再加上洛阳这边的田地水利设施要好些,因此产量得以大大提高。
  原本一亩地也就是一石左右产量,现在一亩地能产两石左右,甚至还能再间种一季其它的,比如粟或者是大豆又或者是萝卜等等,实际收成又提高不少。
  总的来看,现在投入大点,花的精力更多些,但一亩地却差不多有过去两亩甚至是三亩的收益。
  不过罗成听到普通百姓,一户也就是三四十亩地的时候,还是比较复杂的。
  历史上有个王朝周期说,说一个王朝也就是二三百年,就会有一个周期性,旧王朝崩溃新王朝诞生。
  这个周期性倒不是什么天命、运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二三百年之后,王朝人口大增,而土地却兼并严重,土地最终成了最大的根本矛盾,朝廷无力解决,于是当遇到点天灾或大的战事,因此就会彻底崩溃灭亡,然后直至新的王朝诞生,开始新一轮的土地分配调整,然后再能延续二三百年。
  “一户三四十亩地,还是少了一些,不过如果能够把洛阳这里的精耕法推广出去,倒是能大大降低一些土地的矛盾。”
第1057章
半亿人口九亿田
  土地既是百姓的命根,也是王朝的命根。
  百姓没有土地,在古典农业社会,就会很艰难。而对于王朝来说,若是控制不住土地,就免不了这二三百年一个周期轮换的命运。
  想历史上被称为穿越者的王莽,也曾经面临着这样严峻的问题。
  西汉末年,经历二百多年历史的中原王朝,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土地兼并严重,绝大多数的土地都落入到了贵族豪强官员们手里,许许多多百姓沦为了失地农民,甚至最后只能成为别人的奴隶。
  曾经被西汉上下都视为圣人的王莽,在全国人民的拥挤下成为了新朝皇帝。王莽很有才能,可面对着西汉留下的那破烂家当,也是一愁莫展。
  他与其它开国皇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接受禅让的,而他受禅时,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那些贵族士人官员们,几乎是完全赞同的。这就意味着,王莽其实全盘继承了西汉的这些上层阶级,天下真的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一切都没有变。
  王莽想改革,可却无处下手,从哪下手,都要触动那些旧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后,他只能托古改制。
  可王莽本来是那些利益群体推出来的新代表,结果他却要反这些利益群体,要搞田地国有化,要搞禁止奴婢化,这谁能肯呢?
  最后王莽只能又另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对外战争,积极开拓,试图在动不了既有利益集团盘子里的肉的情况下,去抢羌人的,去抢匈奴人的。
  于是便有了西海郡,西海郡表面上是因为王莽说天下有东海南海北海郡,唯独少个西海郡,于是要青海的羌人献地,新设个西海郡。
  但本质还是中原土地矛盾无法解决,于是想办法对外开拓。
  王莽在位不过十几年,对外用兵不断,不是他好战,而是希望能够对外争夺土地,以殖民安置中原那些无地的农民,缓和一些社会的矛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