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1095

  隋朝科举,比较考的多的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就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考一些墨经贴题等,说白了就是只考指定的几本经书,如孝经易经等,然后考填空题、默写题等,还有就是经义,阅读理解题。
  总的来说,士族出身的读书人非常喜欢考明经科,因为经学传家,他们家族对于这些儒家经书既有传承,而且都有各自渊源的经学讲读,这算是家学,天然优势。
  而普通学子更愿意考进士科,因为他们好多人没有条件通读多经,哪怕明经科还考虑指定一到两经为自己的专长,只考这两经,但对好多人来说,这时代读书成本高,一套经书那也是他们拥有不起的,只能通过借阅抄写等方式来学习。可进士科不同,进士科主要是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记。
  相对来说,明经科更需要的是底蕴,考起来反而容易的多,对经书的死记硬背都足够了。而进士科更务实,更讲究文才文笔,对经书的掌握反而不那么高,那些天赋高但条件差的读书人,往往可能在进士科大显身手。
  不过相对来说,明经还是简单的多,因此隋朝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明经,三十岁考中都算老了,而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已经算是年轻,足以说明明经和进士科的区别。
  至于说明法明书明算这三科,其实就是考书法、律法、算术的专业才能,一般录取后都是为吏。
  罗成这次还是打算创新,不再沿隋朝老路走。
  隋朝的六科,并不是年年考,经常中断。罗成则准备一年一科,只考进士科,取消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秀才科,但同时,又设立分级考试制度,不是直接来京城考试,通过层层考试,把尖尖儿送到洛阳来。
  现在关键的还是考试内容。
  许多士族出身的官员,坚持认为当考明经,以经书为主,甚至他们还提出了以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为九经,列为科举考试书目。三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而三传则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于只考九经,罗成当然不同意。
  只考九经,那将来岂不跟八股一样,只考出来一堆只钻研九经,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陛下,这道奏章内容倒是新奇。”
  长孙氏拿起一本奏章,翻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连续为皇帝读了好几天奏章,读的奏章都有上千本,长孙对于科举考试之事,现在也是十分了解了。
  “哦,能让观音婢说好的,看来真是有些内容的,是哪位宰辅之言?”
  长孙氏捂嘴轻笑,“陛下这次可是说错了呢,这是一位武将的本子,左亲卫中郎将、武水县开国伯常何的奏章,这字还写的很好呢。”
  一听常何的名字,罗成立即笑道,“常何不过是个老粗,字都不识一箩筐,那几个字写的更是和狗爬一样,这定是他府中哪个幕僚门客代笔的,先念来听听。”
  常何的奏章确实是马周所写,马周对于皇帝要开科举,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大为称赞,对于皇帝已经决定的科举规模、参与科举者的身份条件标准等都很赞叹。
  他接着提出,大秦的科举考试当把过去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的考试内容都包容进去,同时还要以礼部官员铨选的身言书判四个条件纳入进来,结合一起,形成大秦科举的进士科考试。
  罗成一听,不由的惊讶。
  “果然不一样啊,听了这么多奏章,还真就这一条说的很有建设性。将过去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和进士科都结合一起,再结合身言书判四条,嗯,有见识。”
  过去明经考的是经义,明法考的主要是律令策等,明书又称明字科,主要是考文字兼书法,明算则是考数学。
  在过去重治术轻技术重道轻器的时代,除了明经和进士科,明法明算明书都是不受重视的科目,只为选拔专门的吏员而已。
  一直属于末科。
  马周认为,大秦科举应当既要考明经,也要考时务策论,还得考书、算、法的能力,同时,还得把吏部官员铨选的身言书判也列为考核标准。
  “身言书判是选拔官员的四个标准条件,一是身,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
  用马周的话来说,科举毕竟是为国选官,因此就得按考核官员的标准来。要是长的太丑陋或残疾,当然不能授官,这有损朝廷和官府的形像威严。而要是话都说不清,这还如何当官?要是字都写不好,更休提其它。
  而判也是极为关键,取一些郡县或大理寺的真实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辩是非,秉公判断。同时,还得有好的判辞,得优美通畅,言约旨远、对仗工整。
  说到底,马周认为大秦科举选出来的进士,就得个个是既要长的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得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得写的一笔龙飞凤舞的好字,还要懂律法会算数,最后还要通晓人情世故。
  这不仅仅是能熟习圣人经书,而是得各方面都很优秀。
  皇帝听了,忍不住睁眼坐起。
  “马上召常何入宫,朕倒要听听,是谁在为他出谋划策,献如此良言。如此有才之人,给常何这个大老粗当门客幕僚,实在是太屈才了,如此才能,就算现在授一官职,也不为过。”
  “陛下也是此意吗?”长孙笑问。
  “不完全符合我心中科举制度设想,但在众臣的这些建议之中,这已经是难得的上佳,言之有物,而且确实不错。再增加一些,便能使用了。”
  “陛下,天已不早,不如明日再召常中郎将不迟。”
  “无妨,朕今天就想见。来人,去常何府中宣旨,让常何来见朕,记得把那位替他捉刀代笔的人也一起带来。”
  内侍急急出宫。
  暮色黄昏,闭门鼓已经在敲响。
  一队内侍的到来,还是让常何有些忐忑,暗想难道马周那道奏章写了什么犯讳之语?
  “陛下召常中郎将急速入宫面圣,还有把为中郎将代写奏章的那位也一起带去,陛下也要见他。”
  常何不安的问,“敢问为何如此急切召见?”
  “放心吧,陛下心情很好,还夸赞常中郎将,说你眼光了得,居然请了位如此了得的门客幕僚呢,陛下看了你那幕僚代写的奏章,很高兴呢。”
  听到这,常何提起的一颗心才放松下来,不过也还是惊叹,皇帝真是圣明了得,居然一眼就能看出奏章是由他人代写。
  “请天使稍等,我这就去叫马先生。”
  马周听闻天子相召,很淡定,掸了掸衣袖,“走吧。”
  “你难道不害怕?”
  “能得见天子,这是吾梦寐以求的机会,为何要害怕?吾求之不得也!”
第1055章
铤而走险只为利
  亿岁殿。
  皇帝派人催促了四次,马周才终于前来。
  因为是白身面圣圣,因此马周入宫后还被内侍带去沐浴更衣,特赐了一件白袍。
  “草民以为,陛下当严明赏罚、倡行节俭、与民休息、约束诸侯、选拔良吏,如此则天下大安,国祚绵长。”
  罗成见到马周后,发现这位放荡不羁的才子倒是气度不凡,面对着马上打下江山的战神天子,马周也很镇定。奏对之时,不急不缓,十分有条理,而且每一条都确实很有见地。
  “从前开皇盛世之时,国家遭遇灾荒,可一匹绢才值一斗米,而天下安居乐业。百姓知道皇帝十分关心爱怜他们,因此人人自安,不曾有怨言。而到大业初年,连年丰收,一匹绢却值数石粟,百姓都认为皇帝不关心爱怜他们,都有怨言。”
  “本朝立国虽未久,然则如今斗米不过二三十文钱,匹绢却直千钱,能值五石米以上,加之盐法专税,盐价极高,百姓已经颇有些议论。臣以为,这多是因为如今朝廷新办之事,有许多并不是当前首务之急,有不少是目前无关紧要之事的缘故。”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能取决于积蓄了多少,只决定于百姓生活是苦还是乐。就拿近代之事便可证明,隋朝之时,两代天子不过三十余年,可积蓄极多,隋朝贮粮的洛口仓,当时积粮数千万石,可中原却有无数百姓饥饿而死,最后洛口仓却被李密所据,成为其反隋割据的粮草来源,其它各地的粮仓府库,也多为那些反王所据有,直到如今大秦立国数年,当年隋朝的许多府库都还没有用尽。”
  “大隋从民间百姓手里取走的大量粮食布帛,结果却为王世充、李密、李渊等利用,积聚起大量人马。”
  罗成问,“难道国家不应当征收税赋储藏积蓄吗?”
  “陛下,贮积本来是国家的正常事务,但不能因而国富而民穷,应当使百姓有余力然后征收储藏,怎么能使百姓劳苦而强制征收,结果百姓受饥,征收来的钱粮最后却全被贼寇所用呢?这样的储藏是没有好处的,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才是应当做的,不能国富民穷,而应当藏富于民,国方安稳。”
  “陛下自登基以来,虽也修改税赋律法制度,给百姓授田均地,减轻民众负担,但这几年朝廷做的事情太多,太急。天下未安,朝廷用兵却无时无刻,没有片刻停止,臣听说朝廷为了征战,府库已经用尽,不得以发行债券,借债五千万贯,五年借债利息都得几百万贯,这是把以后几年的朝廷收入提前透支,这是寅吃卯粮,万一将来有水旱蝗灾,或是什么疫病瘟情,又或敌人侵犯,不法之人趁机作乱,就会出现不可预测之情况。”
  作为一个白身,初次面圣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罗成觉得马周已经显现出宰相之才了。
  “马周,你说的这些都很有道理,朝堂上诸公也都有如此见识,今年河陇战事结束后,朝廷已经要全面与民休息,朕如今也欲广选才干之士,马周,朕便授你为御史台巡察御史如何?”
  巡察御史只是正八品下,品级低,甚至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但对内外官吏皆有监察权,权限甚广,可以令百官忌惮。
  大秦的御史台改隋制的三台为一台,但御史台内又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实则就是把隋朝的司隶、御史、谒者三台变成了御史台三院。
  皇帝直接授马周正八品下的巡察御史,看似品级低下,可这却是个极清要之职。
  谁知,马周却直接拒绝了。
  “臣不欲幸进,陛下有意推行科举取士,臣自以为可以参加科举而中取,走正途出身。”
  “哈哈哈,你这个自信倒不是错,也罢,朕便赐你银符白袍,可受诏入宫奏对。朕希望明年金殿殿试之时,能够看到你。”
  马周谢恩。
  待命人送马周出宫后,罗成坐在殿中沉思良久。
  连马周这样的书生,都知道现在大秦做了许多并不是很当务之急的事,看出大秦行事太过急切,已经导致有些不稳了。
  用兵频繁,盐价居高,这都是百姓不太满意的地方。
  还有就是他们认为宗室和诸侯们权力过大,刚才马周甚至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实封诸侯,更没有必要在中原还没稳定的时候,就急着去开疆拓土。
  虽然这几年,朝廷打下了许多新的疆土,可这些新疆土上哪怕移去了许多中原的罪犯、贫民、奴隶等,但要稳固还需要很长时间。
  而现在,朝廷恰恰是最需要休息生息的时候。
  百姓厌恶战争,经历隋乱后,他们更迫切的期待能够早点过上几天太平日子。
  对外战争不断,虽然一直是胜仗,但开销也大,甚至战马牲畜以及将士们伤亡也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