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9/1095

  “第二年春,举人在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通过者便是进士。进士还要参加金殿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给进士排定名次。”
  皇帝在终于定出了参选资格条件后,马上把考试的方式也趁机宣布。
  “取得生员者,来年便无需再参加县试。取得秀才者,来年也无须再参与郡试,有秀才之功名者,可参与郡中的吏员考试,量才录用,授其吏职。而考入举人者,也可参与吏部的考试,选中者,可授予亭长、县录事、县曹佐等吏职。”
  “礼部试中进士者,经吏部培训考试合格后,侯选官职,按缺授给县主簿、县尉、县丞等职,或进入中央诸省部或郡县诸曹为官,授八九品官阶。”
  皇帝一口气把一套考试以及授官的制度都宣布了,弄的众大臣们极为突然。
  “陛下,一年一考,会不会太过频繁了。”
  “陛下,这科举设立县试、郡试、道试、礼部试、殿试,是否过多过繁?”
  更有人指出,仅通过郡试,成为秀才便能参加吏部考试为吏,这太过儿戏。而让通过了道试的举人当官,更是没有先例。
  “我大秦本就是走的一条没有先例的道路,我们只能自己摸索着向前,这制度好与坏,还需要实践检验,先试行个几年,不就知道好与坏了吗?诸位大臣与其在这里百般反对,为反对而反对,还不如回家让你们的子弟好好读书,以你们的条件,你们的子弟若参加科举,那绝对应当是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的,难道还怕争不过寒门士子?争不过农夫府兵子弟?”
  这话一出,大臣们也不好说了。
  “陛下,请问这一层层的考试,要考什么内容呢?各地道郡县又各录取多少人呢?”杜如晦提问,他这问的倒还是比较直指关键的。
第1053章
落魄书生马宾王
  武水县开国伯、内衙左亲卫府中郎将常何下朝后,骑马返回宅中,进门之后一直愁眉苦脸的。
  换下朝服,常何一身圆领袍衫加一条革带配个幞头,倒也轻松许多。
  走进书房,让书童磨好墨铺好纸,可拿起笔结果半天也没憋出一个字来,最后叹声气,“陛下这不是为难我等粗人吗?我个大老粗,认识的字也没多少个,这关于科举考试之事,又能献出什么言来。”
  “常威啊,你可知道科举考试要怎么考?”
  书童常威倒是跟随常何好几年的人,当下笑道,“阿郎问我这个,还不如问前院的车夫来福呢,他都说不定比我知道的多。”
  “来福狗日的能知道个屁,他就懂个车知个马,你好歹也是个书童啊。”
  “那阿郎还是个中郎将呢。”
  常何气极,“算了,你个狗日的也是就挂名书童而已,不比我认识的字多。”
  “阿郎,咱们府中马先生认识的字多啊,据说以前还当过聊城县学助教呢,阿郎何不问问马先生呢。”
  常何听后一拍大腿,“对啊,老子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于是常何丢下笔,起身去西院找马先生。
  这位马先生说来也是个神奇之人,他本是河北清河茌平县人,年幼之时成为了孤儿,家境贫寒,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但极难得的是,虽自幼为孤家,家贫。可马先生居然能够旁听成才,尤其精通《诗》《传》,不过为人比较吊儿郎当。
  后来到隔壁的武阳郡聊城县,应聘做了助教,可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份工作,他却不太当回事,整天都饮酒,不认真讲授,被上官多次斥责之后,他干脆就愤然离职,然后在山东河南一带游荡,结果又被当地一个县令侮辱,一气之下他便跑去洛阳,偏巧皇帝车驾前往长安。
  于是他便也西游长安,可等到了长安,已经盘缠用尽,只能寄住在长安外新丰的旅店之中,旅店见他没钱结账,于是对这位落魄书生也不愿意招待。
  这天店家又催他结账,马周感叹,于是要了一斗八升酒,跟店家打赌,若能饮下,便要店家免他旅费。
  这引得众人围观,恰好当时中郎将常何路过,他见常何真的饮下了这一斗八升,也是十分惊奇。
  打听他身份,发现他原是自己封地武水县旁边县出来的寒门士子,于是便请他到自己府中做门客,平时帮他教教孩子,代为处理下书信等。
  常何找到马先生时,这位正在悠闲的看着报纸,两条腿架在案上,而常何的儿子则在抄百家姓。
  罗单秦李、阎崔郑王。
  “马先生!”
  常何笑着打招呼,马周见东主来了,便也收起两条腿。
  “东家散衙了。”
  “马先生在我这里可还呆的惯,这些小兔崽子定很顽劣,还请先生多用心,不听话不肯好好读书,就拿鞭子抽他们。”
  “几位公子读书还是很用心的。”马周只能如此道,将门之子都是喜欢舞刀弄枪的,对于读书确实既没天赋也没心。
  常何于是拉着马周到另一边客厅,让人泡上极好的龙井绿茶。
  “这茶是今春陛下赏赐的,明前龙井,就赏赐了一斤,外面可是有价无市呢,有人都喊到百贯求一斤了。不过我是老粗,不太懂茶。”
  马周笑笑,天子好炒制的茶,喜泡茶冲饮,于是近年来贵族士人争相效仿,过去传统的煎茶倒是不流行了。
  “阿郎也高看我了,马周只好喝酒,对于酒倒是略懂一些的,至于这茶,还真不讲究。”
  “哈哈哈,马先生向来是如此洒脱率性,我就喜欢你这样的,虽是诗书人,但对胃口,可有些读书人,那个矫情造作的,我就非常讨厌。”
  “阿郎今日连这御赐的龙井都拿出来了,定是有事要与马周说吧,阿郎不如直言!”
  “呵呵,什么都瞒不过马先生啊,是有点事要麻烦马先生,是关于读书人的事情。近日陛下一直在与院府宰辅们商议要重开科举之事,但是陛下又不欲简单的效仿隋朝的科举,而是要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
  常何当下便把朝廷关于科举的一些计划说了出来,比如说一年一科,还有只要是良籍之人都可以怀牒自投,各级官学的生员,还有民间读书人也可以去官府报名参加考核,通过后就能取得乡贡身份。
  再有大秦科举要经过县、郡、道、礼部、殿试等五道考试,通过者分别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
  “殿试不淘汰,只定名次,经皇帝主持,亲自审卷评定名将,列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头名为状元郎,次名为榜眼郎,第三名为探花郎。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皇帝还将主持新科进士的探花宴,并金殿题名,传胪唱诵,传胪后,一甲三人插花披红,状元用金质银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拥簇出朝门,跨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其余二甲,三甲由东华,西华门出宫。
  马周越听眼睛睁的越大。
  “这是真的?”
  “这些都是陛下亲自所说,能不是真的吗?陛下对科举非常重视,说只要考过郡试,成为秀才,便有可为吏之资格。若通过道试,取得举人之身,便可任乡亭长、县录事、县曹佐等上吏之职,若过礼部试,便有资格授任县簿县丞县尉、或是中央省部或地方道郡诸曹职。”
  “这可真是鲤鱼跃龙门啊。”马周激动的道。
  当年他为县助教时不愿意讲授上课,皆因当时县学之中所收录学生,尽是官员或者是地方豪强子弟,没有几个肯真心读书的,学生都不肯读,他们的家长也不重视,那他还教个什么劲呢。
  但作为读书人,马周还是很有抱负的,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朝一日能得到宰辅赏识,或帝王垂青,也能一展所长。
  “不知阿郎找我,要马周做什么呢?”
  “是这样的,现在朝中还在争论的是这科举考试,究竟该考些什么,比如要设多少科,是如皇帝所说只设进士科,还是要加上算科律法科书科还有医科等等,这各级考试,又该考什么内容,每级要录选多少人,这些还在争论不下呢,有些人说要考文学诗赋,有些人说要考经书,陛下因此让朝中官员都写下建言上奏,各抒已见,你说我这个大老粗哪里懂得这些东西啊,所以啊,我想请马先生你帮我写一下,你是读书人,这些你肯定更懂。”
  马周毫不客气的点头,“好,我来写!”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宫中。
  罗成闭目躺在榻上,听着长孙氏为他念读百官的科举建言奏折。
  两名宫人在为皇帝揉捏按摩,长孙的声音轻柔而又有节奏,咬字清晰,听的很舒服。多数官员的奏章都没有什么内容,言之无物。
  这多是那些武将们的折子,好多公侯武将,却是字都不识几个的。当然也有出身不错的武将,可对于科举提出的建议,却完全跑偏。
  而那些文官们,有些倒是洋洋洒洒说了好大一篇章,可许多内容都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科举科举,目的是为国取士,而考试不过是一个手段,筛选符合朝廷所需要的一把筛子而已。
  从某些角度来说,就如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说的一样,科举考试本身并不重要,管你是考什么,目的都是要先把那些读书人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让他们来考试。
  然后再从中拔出那些尖尖来。
  厉害聪明的人,不论何种考试制度,他们总是还能拔尖儿的。
  如果一个读书人,连考都不愿考,或者说连某一种考试方法都过不去,那说明他们还不够优秀。
  虽说这种言论罗成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是为何到了明清之时,八股文章发展到了极致,专走那种刁钻之路的原因,皆因为当时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已经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朝廷需要的是从千千万万读书人中,挑那些人尖子。
  因此不需要挑什么诗词歌赋做的好的,或是什么策论能言的,只是从四书五经里挑词断章的让他们写,目的其实还就是为了加强难度,以最快的挑出尖尖来。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又有其实用之处。
  不过罗成依然是那个反对这一套的。
  当然,他更反对隋朝时的科举考试办法,隋朝时的科举,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其中常科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
  秀才科是最难考的科,往往数年才开一科,一科只录一二人。因为太难考,所有秀才科对罗成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9/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