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5/1095

  青海道行军总管大帐内,罗嗣业正闭着眼睛思索。
  “大王,吐蕃自灭苏毗之后,实力强劲,其吐蕃骑士极为强悍,而西突厥就更不用我说,这些人纵横西域无敌,如今天柱王与慕容恪引来这两头恶狼,咱们寡不敌众,不如暂避锋芒,召集更多的兵马,然后再来与他们决一死战!”
  罗嗣业抬起眼皮。
  “陛下已分封我为西海国王,我之国土封地就在青海湖北面,祁连山下八百里地方,我的第一批封民已经从中原不远数千里,带着物资等到达了祁连山下,如今正在筑西宁城。”
  嗣业的话说的很明白,他是大秦第一个实封的国王。
  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弃守封地,置自己的封民于不顾。
  “你是陛下钦封的河源国王,青海湖北是我罗嗣业的封国封地,而青海湖南,是你慕容顺的封国封地,你我皆是大秦分封之臣,守土有责,是朝廷的屏藩。如今不战即走,可对的起陛下的信任和分封?”
  慕容顺无奈的道。“可敌军确实势大,十万精骑,数路来攻。天柱王与吐蕃的四万骑,前锋已经到大非川了,距离此处不过数百里而已,随时就能抵达。”
  罗嗣业敲打着桌案。
  “慕容恪和慕容安远还有突厥兵马,还没有踪迹,说明距离我们还很遥远。现在来的也不过是天柱王一路而已,三万天柱部落兵,加一万吐蕃兵,并不算多。”
  现在伏俟城,有慕容顺集结的三万部落战士,还有罗嗣业的一万两千秦军,论数量并不弱于对方。
  “节下,贼人不过区区几万部落蛮兵,我秦军可以一敌数。”
  青海道行军副总管郭孝恪大声请战,“末将以为,正好趁贼子猖狂轻敌之际,来个各个击破。末将请率前厢四千人马为前锋,南下截击敌军。”
  罗嗣业走到地图前,开始估算计量。
  慕容顺说天柱王的前锋约五千人马,已经进抵了积石山下的大非川一带,那里距离青海湖的直线距离很近,但从伏俟城到那里,得绕湖绕山,这一圈绕下来,得有八百里路。
  对于轻骑来说,八百里也得四五天的时间。
  “天柱王的主力在何处?吐蕃的骑兵又在何处?”
  罗嗣业问道。
  一条条情报汇总起来。
  天柱王的部落本就是在积石山北与西倾山之西的这一带,其地在隋设立的四郡中的河源郡南部。
  “大非川!”
  罗嗣业拳头砸在地图上,天柱王的胆子倒是不小,他的主力还在集结之中,吐蕃的骑兵更是还远在苏毗境内,可天柱王的五千前锋,却已经一路北上。
  他的前锋虽到达大非川后就不再前进,可此时与后方的主力一样脱节。
  “郭孝恪!”
  “末将在!”
  “命你为前锋,统轻骑开路,本帅统大军随后南下。”
  “传令兵,持本帅将令往西平郡临羌城召薛万均统本部六千人马往大非川来汇合。”
  “往临洮郡临潭城召程名振统本部六千人马西来汇合!”
  嗣业冷冷道,“吐蕃不过区区一南蛮儿,居然也敢挑衅我大秦天威,这一次,就让他偿偿我大秦天兵的厉害!”
  诸众无不奋然,应声允命!
第947章
临洮
  帝国西南。
  临洮郡与河源郡被高高的西倾山隔断,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洮河便发源于此山。
  洮源的土著羌人称此河为从龙王宫殿流出的泉水,而汉人则称此河为富桑曲。一条洮河,也是陇西黄土高原与甘南高原的分界。
  西倾山下,洮源流过的地方西高东低,连绵不绝的高山之间,间夹着一块块的小盆地。沿洮河两岸山岭陡峭,小片的河滩地便有些房屋和人烟。
  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短促,高寒阴湿。
  河岸边上,一个简易的木寨子林立江边,寨子以原木打入地中连结立起约两人高,寨子不算大,呈方形。
  其布局,与中原道路上随处可见的驿站相似,有马厩区有交易区有休息区。
  这座木塞子虽小,却也有周长里许,寨墙外还挖了一圈壕,里面栽了些尖桩。寨子只开一门,门前设了吊桥,甚至在吊桥两边还修了四座箭塔守卫。
  在大门上,还有一座小门楼。
  门楼上高高立着一面旗帜,旗帜上绘着一个斗大的秦字。
  这面猎猎鲜艳的红旗,在这青山白水间,显得格外的耀眼。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在这个蛮荒的边境之地,这红旗便越发显得张扬。
  这不是大秦的一个驿站,也不是一座边军的堡垒要塞,实际上,这只是一座商人们建立的交易站,连边市都称不上。
  大秦朝廷距此最近的衙门,是洮源县,却还在东面的一百多里外。而西面虽还有河源郡,但高高的西倾山,实际上让两郡阻隔不相往来。
  天阴沉沉。
  王成身上披着一件羊皮袍子,头上顶着一顶狗皮帽,脚上穿的也是鹿皮靴子,浑身上下都包裹在皮毛之中,一双手笼在袖中。
  他刚从大门处进来,很熟络的跟守门的护卫们打招呼,进寨子后直接先往一个熟悉的商号去。
  “老王,这么快就回来了啊?”
  大升昌商号的伙计笑着打招呼。
  “事办完了,就赶紧回来了,不敢多耽误啊。”老王笑呵呵地说道,“小刘,最近生意还好不?”
  小刘道,“你这不也瞧见了,大白天的人都没几个,你刚回来还不知道,要打仗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有些担心呢,生意不好做,好多行商都回来了,有些更是直接回临潭、临洮城去了,等着避过风头再说呢。”
  老王前段时间回了趟中原,却是回家给儿子成亲结婚,为儿子娶亲是大事,他必须得回去一趟,高高兴兴的把儿媳妇接过了门,办过了酒宴后,他又一咬牙,给新婚的儿子儿媳们买了几十亩地,又让家里给他们盖座院子,给他们分出去居住。
  高兴虽是高兴,可这么一折腾,家里的那点底子也又差不多了,老大是成亲了,可家里还有三儿子呢。
  于是老王顾不得在家享福,便又马上赶来了这边。
  老王在这边有二十多年的经历了,最早是跟着商队来这边收皮毛,到后来慢慢的就干脆自己单干,跑单帮自己去收。
  为了能够赚钱,他得深入到更边远的地方,直接从那些羌民手里收,这样一来,利润大些,但也更危险辛苦。
  好在老王跑了十年单帮,虽然说也遇过无数次凶险之事,但都化险为夷,更何况,这十年单帮也为他攒下了一笔家业。
  他现在甚至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尤其是现在中原安定,大秦朝廷威仪四边,他们这些中原行商在边地行走也安全的多了。
  去年,数家大商号联手一起,前出一百余里,来到这里修建了这个交易点,这对老王这样的单帮行商来说,可是大为方便了。
  “小刘,喊你们掌柜的过来,我贷笔款子。”
  小刘劝道,“王叔,要不你干脆歇些日子再进山。”
  “没事,你王叔我跑这边多年,跟这边的羌人熟的很,就算真打仗也不会有事。”
  “你跟本地羌人熟,但就怕山对面的吐谷浑人过来,据说还有吐蕃人这次也来了。”
  老王却依然认为他们不可能打到这里来,毕竟山那面还有个河源郡,就算河源郡没什么兵马城堡,但什么吐谷浑吐蕃人也不太可能直接往这边来,他们要去也应当是往河西去。
  小刘见劝不动,于是只好去后面喊了刘掌柜过来,刘掌柜是小刘的叔父,也一样是中原人。
  “老王,我听三郎说你打算进山收货?”
  “嗯,总不能闲着嘛。”
  老刘照例劝说几句,都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了,见劝不动,最后只好罢了。
  “那就照老规矩?”老刘问。
  老王笑着应下。
  老王在这边跑了多年行商,他一般是跑单帮,每次在商号这边先贷笔款子,然后再去购买各种需要的商货,比如茶叶、盐、酒以及一些布匹丝绸啊,甚至是一些铁锅刀子之类的。
  这些东西都是山里羌人最感兴趣的东西,能卖个极好的价钱。
  不过盐茶酒以及铁器这些东西,都是如今朝廷严格管控的,且专卖税很高,商行进这些货过来,也是不敢有半点偷逃走私,因此价格很高。
  老王跑单帮本钱少,于是采取的都是先贷再买,然后去卖。回来后再偿还本钱,支付利息。
  利息不算高,但也不低,年息三分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