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4/1095

  如此一来,大秦立国一开始,就已经把太监的地位规定死了。
  内三省中,秘书省皆是士人文臣,内侍高官官又是文臣,殿中省太监虽是宦官担任,但他们只管皇帝衣食住行,宫廷事务他们管不了。
  身为现在宫中一号太监,张宪虽为正三品,可他的这个正三品却跟百官们的阶衔完全不一样,他一辈子也只能在殿中省或内侍省中任职,不可能转任他职。
  皇帝有意的控制着不让这些宦官们过于拥权,他深知,宦官作为天子私人,就算无品无职,可也一样有极大机会拥权,毕竟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
  “大家,奴婢不知,也不敢问。”张宪低头回答,他知道在皇帝的面前,最好是要本份,不要过于活跃。
  他的前任太监,便是因为喜欢瞎打听,爱结交外官,于是被皇帝下旨送回乡养老去了。
  皇帝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张宪却知道,这是皇帝满意的姿态。
  “召李君羡到亿岁殿面圣,朕稍后就到。”
  张宪心里松口气,躬身退下。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可不是乱说的,之前关中有位太守上奏,说什么皇帝圣诞之日,他治下的郡中大山都震动,山呼万岁。结果皇帝看到之后,大发雷霆,直接让翰林学士朱批回复,让政事堂将这种只知拍马奉承之官,革职查办,永不录用,除籍为民。
  张宪知道那人,本是关陇旧贵族,归附大秦后授为关中一郡太守,因氏族志刊印后,觉得家族地位下降,于是便有些心慌,结果就弄出这么一道山呼万岁的奏章来,结果马屁没拍着,倒是拍到马腿上了。
  皇帝洗漱过后,吃了碗小米粥后便来到亿岁殿。李君羡早已等候多时,他拜见过皇帝后送上一封奏报:有人谋反。
  “谁要谋反?”皇帝问。
  皇帝没有打开那封密奏,直接问李君羡。
  “监门卫中郎将长孙安业、河内郡丞李孝常、左武卫虎贲将军刘德裕、鹰扬郎将元弘善等密谋造反!”
  “哦!”
  皇帝听了之后很淡定,只是哦了一声。
  被李君羡点名的这四人,长孙安业是现在宫中很得宠的长孙昭仪的异母兄长,而李孝常则是李渊族人,至于刘德裕和元弘善都曾是隋骁果军将领。
  有人造反,皇帝一点不稀奇。
  虽然在之前的统一之战时,很多手握着兵马的敌将,都主动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统一北方后,就不会有人再起来造反了。
  “长孙安业造反的原因何在?”皇帝一边问,一边拿起御案上宦官早为他准备好的报纸。如今大秦报纸较多,大大小小的报纸有多达上百家,大的报纸发行量能破万份,比如官方的东方新闻报和洛阳早报,都是官方喉舌。
  东方新闻报由秘书省编辑发行,而洛阳早报由翰林院编辑发行,此外还有由国子监负责发行的太学报,由兵部主持发行的卫报等。
  东方新闻报更是由朝廷规定,每期通过驿站,发往天下二十二道二百余郡一千余县,保证每县都至少有一份,且北衙十二军南衙十二卫、四府,内军十二府也都要送到营一级。天下各道郡县的郡学、县学校,也都要起码一份。
  正是有这样的官方要求,所以东方新闻报的发行量相当惊人,每期起码都是破万份的销量。
  而也有一些小的报纸,只有几百份千把份的销量,甚至一月才一刊,但也凭着其各自特色,也一样获得不少特定人群的支持。
  皇帝喜欢看报,他既要求官方办大报,办出影响力来,掌控舆论。同时也不反对私人办报,只不过他早早让政事堂出台了一项书籍报刊出版令,来约束管理这些书籍报纸的出版发行。
  每天早上,皇帝都会把最新的报纸都翻一遍,他看的很快,先大致扫一遍,然后再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细读。
  最近几期的东方报上,主版都是在宣传关于分封的事情,其中既有为何要调整许多封臣原来的爵位,也有包括诸侯分封在哪,因何分封,分封何地等的详细报道。
  其实罗成不用猜,也能想到长孙安业等人为何造反,自然是与这次的分封有关。
  长孙安业作为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的异母兄长,当年长孙晟去世后,长孙安业兄弟几个就把长孙无忌娘三个给赶出家门了。
  后来长孙无垢嫁给了罗成为妾,长孙安业甚至派人来嘲讽辱骂,说长孙无忌娘三丢他们河南长孙氏的脸。
  可谁又知道,罗成这样一个军功起家的家伙,最后能成为皇帝呢。
  好在观音婢并没因此记恨他们,反而为他们破例向皇帝求情,为他们谋求官职。
  罗成破例授长孙安业为上党郡公,授他军职,此后又数次升迁,此时任监门中郎将,这是南衙四府中的监门卫府长官,负责皇城宫门守卫,不得不说很是看重。
  之前调整爵位,以过去之功劳为封爵标准,而不以过去之家世门第,因此长孙安业虽为监门中郎将,但他在大秦开国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半点功劳。
  于是最后长孙安业的上党郡公爵位被削,改封为虚封的男爵爵位,因为是虚封,所以连封号都没有,只称男爵,除了点爵禄,既无封地,也不能世袭。
  反而他的兄弟长孙无忌,却得封上党开国侯爵位,实封五百户,封地百里。
  这就让长孙安业又是羡慕又是妒忌恨。
  改爵调封,不仅仅是长孙安业这样的皇戚受影响,还有大量的旧贵族和降将们,这次也被调整了。
  此前许多人归附大秦,依然还承袭着自己祖上的公侯爵位。
  但现在,一道诏令,这些人被打落云端,跌入泥底。
  李孝常,当初以隋六大粮仓之一华阴仓投李渊,被封为郡王。李渊灭亡,他归附大秦,然后就是一路贬官降爵,先是郡王降为伯爵,再太守又降为郡丞。
  而这一次,更干脆,皇帝直接把他的伯爵也削了,连个虚封的男爵都没有,甚至河内郡丞也要免去,据说要授他到云南去任个郡司马的闲职。
  李孝常于是十分不满。
  很快,一大群不满的人慢慢的走到了一起。
  “陛下,长孙安业等谋反,证据确凿。他们四人暗中密谋,还联络了不少官员将校,多是旧贵族等。”
  “陛下,是否立马抓捕他们?”
  皇帝却只是摇了摇头。
  “急什么,就几个跳梁小丑而已,让他们先上蹿下跳一会,正好也可以看看究竟有哪些人心怀不轨,你们亲军府盯好了,看这回能钓起多少大鱼来,正好一网打尽。朕若是不好好展示一下雷霆之威,这些人还只以为朕是杨广了。”
  “陛下,若是搞大了,会不会影响不好?”说完这句话,李君羡才有些后悔,影响不影响这是皇帝决定的,轮不到他说话。
  “无妨,害群之马总是要清理掉的,眼下刚开始分封,多除掉一些,朕还能少分封几个。”
  “你们要做的,就是盯死他们,收集证据,记得要铁证。”
  上次的氏族志一经刊行发布,便引的无数人暗暗不满,而这次紧随而来的降爵改封,更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利益。
  现在,这股势力正在四处联络奔走,慢慢的在发酵着,可是皇帝却决定不急着挑破这个脓包。
  或许是时候把这些人一锅端了,留着早晚还是个祸害。
  这些人始终是不肯跟自己一条心的,或者说,自己始终也不可能真的能容忍这样一群遗老们在他的新朝继续尸餐素位,一切早就注定,他们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946章
大非川
  青海湖西岸,吐谷浑王城伏俟城。
  慕容顺面色阴沉。
  “快快去请西海王来商议军情。”等侍卫刚离开,他又大声叫住,“算了,还是本汗亲自去西海王处商议吧。”
  局势不如意,吐谷浑可汗慕容顺也便寝食难安。
  天柱王从吐蕃借得一万骑兵,天柱三部又集结了三万战士。而最新消息,他的兄弟慕容恪远走西域三弥山,成功的说动了西突厥射匮可汗,借得西突厥骑兵两万来援。
  慕容恪组织了五万骑东来。
  而慕容安远还有一万骑也誓言要杀掉弑父弑君的逆子慕容顺。
  十万骑,虽然已经抵达青海湖畔的罗嗣业说这不过是贼人们的虚张声势,不可能真有十万骑。
  但慕容顺还是很慌乱,他眼下控制的地区,只是王城一带,毕竟他虽是伏允大汗的嫡长子,早年还曾被立过太子,但毕竟曾经在中原为质十年,这十年间,吐谷浑变化太大了。
  眼下他的全部人马,加起来不到三万,这些人也未必真的都是忠诚于他。他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罗嗣业了,但罗嗣业只两万四千人马,还有一半驻在西平郡。
  慕容顺甚至生出过一股冲动,想要暂时退入西平郡,甚至干脆退到金城郡去。
  吐谷浑虽说立国数百年,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来自辽东的宇文慕容吐谷浑王子西迁部落来此,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他征服与团结了周边的诸羌、氐部族,利用南北朝混战时代,难得的机会,大肆扩张,终于占据了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的数千里之地。
  但吐谷浑骨子里没有脱离游牧部落的根子,青海湖边虽有座汗城,但这也不过是吐谷浑仅有的四座城池之一。
  而吐谷浑与突厥人其实也没差别,虽有大汗、国相等一套朝廷,但实际上也就是诸部落联盟,比如他慕容顺过去为太子时,有自己的部落和地盘,他的兄弟慕容恪被封为尊王一样有自己的地盘人马,而国相天柱王,也一样是天柱三部落的首领。
  正是这种制度,使得吐谷浑人其实就是翻版的突厥。
  他们极容易内讧。
  而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方式几乎和突厥人一样,打的时候全部落一起上,打不赢就一起跑。当年隋大军灭吐谷浑,也不过就是占据了他们的伏俟城而已,事实上,慕容伏允等人一个都没抓到,他们带着部落牛羊跑远了。
  眼看着隋人追个不停,于是把太子交给隋朝,然后继续跑。
  于是隋朝大将就说吐谷浑被灭了,杨广高兴的把吐谷浑之地新设了四个郡,而实际上呢,慕容伏允一干人虽受了些损失,可基本实力还在。
  于是没多久,等隋军一撤,他们又卷土重来,于是隋朝的所谓青海四郡,压根就没有真正的实行过统治。
  现在,慕容顺觉得秦军的人太少了,才万把人,真要打他没把握。
  伏俟城外,秦军军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