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1095

  因此修复秦直道,从关中经一千五百里直道直抵九原城的陆上通道打通同时,皇帝也把灵武到榆林的黄河航运打通。
  航运打通之后,关中与河套便不再是单薄的一根线系着。
  同时,一条黄河航线,还能将长安、河西、陇右、朔方、定襄这几大块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一千五百里直道,一千五百里水道,关陇河朔完全打通,联结一体。
  皇帝划出的第三条线,便是自汉中通巴郡,再抵黔中,接云南、通广南,并与剑南相通。
  这条西南大动脉,则完全是把整个西南诸道地区,给串通联结,将他们盘活一起。
  皇帝划出几条线,于是整个西北和西南地区,都变成了巨大的工地。
  沿处可见的造船厂,四处都是木材厂,依拖一条条的河流谷道,按照皇帝的路线,要把沿途的这些旧路联通起来。
  这是大工程,西南西北诸郡,几乎全都动员了起来。
  每天都有新船入水,道路上车马飞驰,一队队的奴隶被送过来,还有无数的百姓在农闲时响应官府号召,应役接受雇佣前来修路赚钱。
  诸道各郡县,实行全面规划,然后分片包干的形式,大干特干。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隔十里一座墩堡,每二十里一座驿站,三十里必有一座兵站,五十里必有一座军堡。
  这一条,一支队伍沿着初具雏形的汉黔道而来。
  队伍里一个年轻人看着沿途修路的人,早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那种好奇与兴奋,他叫李三郎,又名李三宝,江南西道庐陵郡人,打小家贫,于是入商铺做了个伙计学徒。这年代的伙计学徒没后世那么简单,进了商铺要拜师傅,头三年什么也不让你学,只是打杂侍候师傅。
  用师傅的话说,这就磨性子观品性,学手艺不难,但养人口难。如果这三年里,学徒不耐烦受不了,那就会被驱逐出去,根本不会传授技艺。就算过了这头三年,师傅也不是一下子把手艺传给你。
  第二个三年,只教基本功,同时侍候师傅的事也不能免。等到第三个三年时,才能让你上手些简单的,第四个三年过了,能勉强算是出师了,但还得继续给师傅给铺子里做事,是没有随意跳槽一说的,甚至伙计前十年,基本上都没有薪水,能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逢年过节的再发点东西,就算主家大方。
  如果没有隋末这场动乱,或许李三宝这辈子也就这样定性了,熬三年又三年,从学徒到伙计,然后再到管事再到掌柜,老了的时候,或许也能积攒下一小笔钱,然后回乡买点田地,安享晚年。
  只是世道动乱,去年他随师傅北上到豫章郡做买卖,结果遭遇到了林士弘和沈法兴两家交战,师傅被杀死,货物被夺走,他跳江才逃的一命。后游到长江北岸,成了一个流人。
  好在他运气较好,此时北方一统,相对更安稳。
  而南方三藩虽奉秦国正朔,北方不南征,但三藩自己却又还是相互攻伐不断。
  税赋也高,还有各种摊派,于是许多江南百姓,便都偷偷的渡江北上,对于这些南来之人,大秦朝廷向来还是比较欢迎的。
第944章
西海王国
  李三宝虽才二十出头,但因为在商铺里都当了十二年伙计了,因此多少识的几个字,人也较灵活,所以他很好运的最后被安排了个差事。
  从江南之地,逃到中原,再定居到洛阳,李三宝感觉日子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不久前,晋王罗嗣业被皇帝封建于青海湖边,改封为西海国王,并让他前往就藩建国。罗嗣业便在洛阳城开始招募封户。
  朝廷给出的政策是愿随嗣业去西海封地者,良民愿去者授田给地,并发一笔安家费,其在中原的房宅田地,还都可以卖给官府回收,到了那边,又由嗣业出钱帮他们建房安居。而如果是官奴,愿意去者,则放免还良,同样赐田给地。
  李三宝虽然在洛阳有一份差事,但他看了这份招募令后,也十分心动。他希望能够有一块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宅子。就算去遥远的西海,可他觉得也不错。留在洛阳,这边地少人多,他很难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他不想永远做个商铺伙计。
  应募受招之后,因他口齿伶俐,办事勤快很快得到了嗣业的赏识,特意提拔他为西海王国的一名国官小吏,负责协助招募。
  嗣业对于愿意应募的人很大方,他是皇帝的兄长,军功着著,得到的赏赐无数,他也不缺钱。
  每个愿意随他去的人,他都给出了不少的安家费,甚至为他们采买了路上的帐篷、鞋子衣物和粮食等。
  皇帝给嗣业西海八百里土地建国,又许他招募三千户封户子民,并给他八百名亲卫骑兵,同时随嗣业前往的还有二十名僧人二十名道士,以及二十名儒生,他们将跟随前往,在西海王国建立佛寺道观和儒家学院。
  因为他应募的早,又得了嗣业赏识,因此成了王国的国官小吏,也便比其它人知道更多的消息。
  比如说,嗣业的西海国八百里封地,其实是在吐谷浑国内,而现在吐谷浑国正内乱。年前,使臣唐俭出使吐谷浑,助吐谷浑王子慕容顺兵变,夺取了吐谷浑王城伏俟城,并幽禁了老汗,成为吐谷浑的新汗。
  而他的兄弟慕容恪和叔父还有相国天柱王,都因此在地方举兵造反。
  这个时候,慕容顺急需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皇帝同意出兵助慕容顺平乱,但也让唐俭向慕容顺提出了许多条件。
  其中就包括将青海湖北、祁连山南的地方交给朝廷,由朝廷封建诸侯建国。
  慕容顺此时被兄弟叔父们反攻,很是狼狈,特别是天柱王还请来了吐蕃人的骑兵,他不得不答应了大秦的要求,同意把青海四郡中的西海郡一半的北部交给朝廷分封诸侯。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让嗣业马上前往就藩建国。
  皇帝授派嗣业为青海道行军总管,从陇右河朔调兵两万四千,交由嗣业统领,前往青海协助慕容顺击败其它几支叛军。
  嗣业已经早一步离开洛阳,前往陇右集结兵马。
  李三宝意识到,他们即将前往的西海王国,也许开国并不会太顺利,万一嗣业这仗没打赢,那他们这些年后出发的西海国民们,或许就将无地安置。
  但他相信那位能征善战的陌刀大将军王能够有本事击败吐谷浑,能为他们在西海开拓一片安稳的新家。
  新年后,第一批西海国的封户开始出发了。
  封户们几乎都是来自于中原招募的百姓,但其中大部份都不是中原人,许许多多人都跟他一样,本是江南北逃之人,他们在中原,不像那些中原百姓那样,能够直接享受分田授地的好处,他们错过了分田授地的最佳时机,于是只能分得少量田地。
  如今有机会分到更多的田地,这些南来的北逃流民们心动了,于是报名参加,在拿到了一笔安家费后,更加坚定的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第一批出发的队伍,有一千多人,其中有一千移民青壮,另有二百王国亲卫骑兵,他们是去开荒打头阵的,没有携带家眷妇孺们,只携带了一车车的物资。
  他们将最先抵达西平郡西面,青海湖北边,祁连山下。他们将在那里建立起一座新城,皇帝已经赐名为西宁。
  西平之西,西宁。
  新的西宁城建起后,就将是西海王国的王城,同样,朝廷还将在那里设立西宁卫城,驻派府兵。
  因为北邻河西走廊,这里也被朝廷称为是青海的北大门,因此嗣业的王城,便首选此处。
  这里北通河西张掖,东抵西平,南临青海,控扼咽喉。
  从洛阳出发,这一千移民,加上二百亲军骑兵,后面还跟着好几百的商队,他们为嗣业运送物资前往西宁城,交货后便再转往伏俟城,准备从那里买进一批吐谷浑特产的青海马、青盐等物后再返回中原。
  因此,这一路上倒也不寂寞。
  从洛阳出发时,他们是坐船,坐到陕县后因有险滩,于是上岸,过了这滩后,再又换上长安的渭船,沿运河永通渠入长安,在那里稍事休整补充后,便改换马队,沿渭河一路向西,出陇山,入陇西,过天水和陇西二郡后,便继续向西沿着河湟河谷前进。
  越往西,路越难走,人烟越稀少,但好在一路上治安很好,不见劫匪,倒是常见有府兵郡兵巡逻值守,还会不收报酬的护送他们路过防区。
  路上,李三宝也不时的询问那些护送他们的地方府兵郡勇们,问他们青海如今战事如何了?
  但他得到的答复要么是不清楚,要么就是说朝廷的大军早已经过去,但后续的战况他们还不知道。
  就这样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三宝他们终于在开元四年的夏初之时出了西平郡,进入到了青海,从迈过西平郡界碑的那一刻,他们便正式踏上了西海王国的领地上。
  “到了,大秦西海王国!”
  一名骑兵奔驰过来,向大家高声宣布道。
  李三宝扭头看了看身后,又转身打量着前方,站在西平郡的界碑前,感受不到西海国与西平郡的区别,两者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他知道,这一脚迈出,他便真正成为了西海国王罗嗣业的封户子民了。
第945章
卧榻之侧的谋反
  入夏以后,天亮的更早。
  天光初晓,皇帝便也起床,刚洗漱完,殿内省太监张宪便前来禀报。
  “大家,李君羡求见,说有急奏。”
  李君羡身为亲军侍卫府都尉,在皇帝这里享有密奏和面君特权,他的奏章不必经过银台通政司,也不必经过政事堂宰相票拟,更不必经过翰林院学士朱批。
  “有没有说是何急奏?”皇帝一面洗脸一面问,宫女们站在旁边伺候着,但皇帝洗漱向来都是习惯自己动手。
  太监是殿中首的长官,殿中省由宦官掌领,掌皇帝生活诸事,统领尚食尚药等六局。
  而内侍省则是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庭,内库出纳等事务,有掖庭、宫闱等六局。
  两省虽各有侧重,但内侍省主要是以士人为官,主官为内侍监、次官为内侍和内常侍,掌侍皇帝,管理宫室。
  而殿中省则专以宦官掌领,掌天子服御之事。
  简单点说,殿中省是皇帝的内院贴身管家,而内侍省相当于外院大管家。
  宫里所有的宦官、宫女都归内侍省管,同时内侍省还负责皇后嫔妃们的外事,比如外出护卫等等。
  殿中省,则是专管皇帝衣食住行而已。
  殿中省的首领称为太监,可殿中省太监也一样要归内侍省的内侍监管,偏偏皇帝又规定了内侍监这个高官官只能由文官担任,内侍也一样是文官,只有内常侍这个三号才是宦官担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