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6/1095

  士族门阀是一个问题,这佛道也是个问题。
  但罗成没有搞激烈的打压策略,而是希望能够寻求一个更灵活的方式。
  如今的初步普查,虽然僧道没有如北周时多达几百万这么吓人,但也有百万之众。
  当年北周武帝灭佛,强令僧尼三百万僧尼还俗,但后来杨坚再崇佛,于是无数的僧尼又重新剃度。
  到如今,僧道的数量也是多达百万,全国拥有上万的寺观。
  这还没算上一些其它的外来教派,比如景教等,另外地方上的各种小淫祠野神仙都还没算进去。
  上到皇室贵族下到贩夫走卒,信仰佛道者众,简单粗暴的禁止肯定不行。
  毕竟信仰者众,深入人心,且寺观遍地,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罗成的决策中心还是控制,而不是取缔。
  禁之不能止,堵不如疏,只要能够控制的好,一样能为朝廷所有,起到积极教化的那一面。
第933章
回归本源
  “陛下,可是最近传言厉害的禁佛道之事?”
  罗成笑笑,“有心之人故意散播谣言,朕从没有说过要禁佛道,也没有这么想过,更没这样的打算。不过你在寺庙中长大,但也应当听说过佛道中也有害群之马,如佛教里的弥勒教,便数次做乱,而道教里也有如孙恩世奉五斗米,在东晋借教起兵叛乱之事,这些人依托佛道,居心不良,利用信众做乱,不得不防。”
  许和尚听了,心里松口气,虽说还俗了,但对于佛教,在他心里的地位依然极重,那是难以割舍的,如血脉盘相连。
  “隋杨时过度崇佛,也确实导致了佛教的混乱无序,大量私建寺庙,许多罪犯无赖冒充僧吕,行不法之事,败坏佛家风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朝廷呢,要推出律令法规加以管理,而不是传言的禁止。”
  朝廷、道、郡、县四级,都将设立专门的僧道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天下的寺观以及僧道,因此天下所有的寺观都要登记在册,所有的僧道也要登记并发给谱牒。
  “二十人以下的寺观,将合并居住,二十人以上的寺观保留,但一百人以上的寺观,将折分。对于合并后的空寺观,将折毁。”
  “所有的现有寺观要登记,现有的僧道也要登记,并经过专门的佛道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而对佛道经义都不通解者自然不合格,将强令还俗。”
  此外,朝廷还出律法,规定对于占用良田、占用民地的违规寺观予以拆除,同时,还对寺观的装饰、用具,以及规模规格等,都做出了具体标准,违观者将予以拆除、取缔等。
  具体到规定了寺观不得起斗拱,不得彩画梁栋,除原有以外,不得再铸铜像、贴金、彩绘等。
  京城设有僧录司和道录司,派出官员掌管天下僧道事务。道一级则设僧录局和道录局,郡一级设僧录处和道录处,县一级,也设立僧录房和道录房。
  各级僧道管理衙门,主官都为朝廷命官,而副官中会选任一位有名望的僧道。
  这些僧道官员,无俸有禄,且有专门的官袍和印信,其品阶为视品。
  各级的僧道衙门,专则管理佛道事务,如寺庙的登记管理,如僧道的纲纪管理,剃度考试等等,僧道违法乱纪者,也交由他们专门处理。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规定,那就是禁止妇女到寺观中烧香拜佛,妇人只许到尼姑庵、女道观中去,违者烧香妇人和寺观都要受罚,这一条的加入,是有官员表示为纯净风气。
  寺观的规模还分为大寺观、中寺观、小寺观三类,大寺观为五十到一百人,中寺观为三十到五十人,小寺观为二十到三十人。
  每个寺观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等级拥有僧道,不得超额,只有当有缺额时,才可再剃度,还得经过朝廷僧道衙门的考核准许方可。
  同时,朝廷还规定,各郡的寺观,还采取十家互保的方式,即十座相同规模的寺院连结互保,相互监督,防止有私自剃度僧道,私自容留犯人,私自放贷占田等非法之事发生。
  一家违法,其它家必须揭发,若一家发现,则其它九家没有检举者也都要受罚。
  而各寺中,也一样是连坐法,十人一连,互相监督,不许勾结妇女,不许许安歇奸细,不许收容贼匪罪犯,不许摆荤设宴,不许赌博,不许占佃公产、不许四处游走……
  每个僧道都颁授油牌,上面写有僧道年龄、外貌、籍贯等,由官员不定期检查。
  对于违法僧人的处置,有徒刑劳改,有剥夺谱牒,有充军流边等等。
  “大秦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治外之民,佛道寺观也不能例外。”
  这一道道律令法规,都只有一个目的,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让佛道回归本源,你崇佛信道可以,只要劝人向善不宣扬罪恶便行,至于其它的,你们就不要掺与了。
  “每僧道田额十亩,不足者不增,超者过收回。若是寺观产佃给百姓租种者,田地直接收回授给百姓。”
  这一条是最狠的,允许寺观的僧道们拥有田地,但最多只能一人十亩上限,且不许佃出收租,只能自种,自己不种就要收回。
  按这样的新法规,少林寺拥有好几百僧人,而且他们还有大量的奴隶,也被称为净人,少林的净人上千,都是寺中的奴仆,做些耕种洒扫等事务。
  他们的田地三万多亩,还有大量的寺产用以放贷,有专门收取抵押放贷的质库。
  “因为少林有功,因此朕打算嵩山少林保留一百僧人,其余的僧人,则是让他们到边地建立新的寺庙,劝善宣仁。”
  嵩山的少林寺给他们留一百个和尚,这是大寺的最高僧人上限,超出的那几百人,把他们安排到朝鲜、塞外、云南、青海等地去建个新寺,毕竟这些边塞之地,新移民们也一样会有信仰需求,寺观有时也能给予这些移民们心里慰藉,还是有不少作用的。
  当然,少林寺这几百号僧人,也要考核的。
  有一些一点佛教经义都不通的,这种要劝其还俗,而他们寺中的净人,也就是寺里所有的寺奴,则要放免还良。
  寺里的那几万亩地,留一千亩给寺里,其余的收回朝廷。当然,朝廷公开的说法是给他们在边地置换,用以建立分寺,置办新的寺田。
  当然,就算只留一千亩地,也一样是要交纳两税的,一样是按亩收租,租率一样,并且寺里也要按寺中规模财产,征收户税。
  许和尚怔怔出神。
  这一条条律法新规,简直是太严苛了。
  虽然不是如王世充一样的明抢,但却给他们上了一道又一道的咒。
  “佛寺道观,当回归本源,僧道们也应当重归信仰,世俗的事情,还是交由朝廷吧!”
  罗成一句话,让许和尚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许和尚,你如今是朝廷官员,但你也是少林出身,所以这次朝廷让你带宣旨官回少林,帮助宣读新规,向寺里的方丈长老们解释清楚。”
第934章
青苗法
  开元四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洛阳城大雪纷飞,连下三天不止,城中许多房屋倒塌。
  新任的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一面下令城中青壮全面出动,帮忙除雪救人,一面安置受灾民众。同时,还向金吾卫请求帮助。
  皇帝派出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帮忙救灾,还调了北衙禁军和内军出动。
  因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安置,城中百姓受灾者虽众,房屋倒塌不少,但压死和冻饿死的却只有十几人,不得不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在朝会上,皇帝对于这位新上任的洛阳府尹大为赞赏。
  下朝之后,皇帝在亿岁殿中召见了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以及礼部司郎中高士廉。
  听取了长孙无忌汇报的最新情况后,罗成很满意,雪终于慢慢停止了,灾情也控制住了。府库拔出了大量的薪炭以赈济百姓,许多房屋受损的百姓也被转移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大家总算挺过去了。
  “城中有禁军府兵相助,情况倒不错,只是洛阳城外二十余县,可也有得到及时的救助?”
  身为洛阳府尹,正三品的大员,年轻的长孙无忌不仅要负责城内,还要负责城外的二十余县,他是一百多万人口的长官,手心手背都是肉。
  “回陛下,各县上报的情况,都很不错,洛阳府此次全面出动了府兵、郡兵和乡团、民兵们全力救灾,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表现都极为不错。”
  罗成满意的点头。
  灾情年年有,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组织救援能力,而这次洛阳府表现这么出色,最关键之处倒不全是长孙无忌的功劳,而是朝廷先前早有预案,因此当灾情发生后,各级官府按照预案,按班就班的执行就行。
  长孙无忌的表现就好在他的执行能力很强,有好的预案,再有好的执行,于是一切都很好。
  “雪虽然快停了,但依然不能掉心轻心,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冻,得做好防寒抗冻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孤寡残疾,更要照顾好,你们洛阳府里的官员们,应当下去各县蹲点包干负责,县里也要派官吏下乡蹲点包干,乡里也要派吏员驻村。要形成层层包干,有专人负责,务必不使这场雪再冻死一人,再饿死一人。”
  蹲点包干这种做法,可是后世天朝的强力手段之一,罗成觉得很实力。
  “对于百姓被毁坏的房屋,官府也应当登记,可由朝廷适当的求助补贴一部份,然后再上报朝廷,朝廷会下拔一笔专门的钱款,用做给百姓们的无息贷款,以修补重建房屋,不能让百姓在这个寒冷的春天里,居无定所。”
  罗成是个生活成长在后世的人,因此他有一个很强的体验,就是后世天朝的安稳。稳定是优先于一切的,也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让百姓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是安稳的前提。
  给灾民发放无息贷款,同时打击发灾难财放高利贷的行为,便是罗成力主的。过去隋朝,因为税制的不合理,于是地方官员甚至没有俸禄,全靠职田收入。官府没有办公经费,全靠公廨田和公廨钱。
  朝廷给一块地再给一笔钱,然后官府把这笔钱交给民间的豪强子弟,让他们去放贷,收取高利用做办公费用,其月息达百分之八,年息几乎就是翻倍,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高的,对朝廷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现在罗成早取缔了这种公廨钱,并禁止民间高利贷。
  遇到这样的灾情,他甚至特拔钱粮,给灾民发免费贷款。
  甚至眼下刚开春,可朝廷已经在讨论通过皇帝的一项青苗法了。所谓的青苗法,其实就是百姓可以在春天向朝廷申请借贷一笔钱,用做购买种子或租借耕牛等等生产所需,然后到了夏收之后,再还本偿息,利息很低。
  青苗法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于唐末,北宋变法时加以改良,本是良法但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歪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6/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