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7/1095

  北宋时的青苗法,是把国家常平仓里储藏的粮食拿出来,折成钱然后放贷给乡下农民或城郭居民,然后收取利息。
  这样做,一来可以打击抑制民间高利贷,二来可以缓解百姓所需。
  青苗法的利息为两分,也就是年息百分之二十。
  相比起隋公廨钱年息百分之九十六,明显要轻的多,比民间借贷也低的多。
  但北宋的青苗法因许多反变法派为反而反,于是故意乱搞,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使得这项益法最终成了害民之法。
  罗成正在讨论中的青苗法,则是半年贷,利息百分之十。春天贷的夏收后还,夏天贷的秋收后还。
  青苗法本钱也是来自于国家的常平仓储备粮,朝廷拿出一半的钱粮来,用做本钱放青苗贷,支持百姓,然后收回钱本息之后,再用这笔钱,从那些产粮区籴买粮食。
  产粮区的粮价肯定会相对便宜一点,这样籴粮入仓,既能保证朝廷的储备粮,同时这个粮食价格差,还能让朝廷也收益一笔。
  罗成给青苗法设置了一条红线,那就是严禁官府强制百姓借贷,更不许把这笔钱粮外包出去放贷,而且常平仓的粮谷只许最多以一半来放贷。利息也是固定死的,禁止官吏私自加息,哪怕到期偿还不了,也不许继续复利加息。
  并且,青苗贷不给九等户中的上三户,除非是遇灾年之时,情况特殊。
  贷期半年,不得提前征收,以免出现表面一分息,实际因为提前收息,而使得真实利息为两三分的情况。
  同时,还贷时,可以以钱以物,最终目的还是为方便百姓,尤其是支持普通百姓,免得他们困于债务。
  而遇到如现在这样的灾情,罗成则是要朝廷出台一项救灾法规,让各地官府以义仓、社仓之钱粮,救援百姓,放粮赈灾以及免息借贷。
  “还有一事,洛阳二十余县,有一百多万人口。据朕所知,均田令推行的并不算太顺利?”
  “回陛下,洛阳之地,向来地狭民众,且此地处中原腹心,因此权贵豪门纷纷置地买田,兼并严重,朝廷虽以无主之地、官府公田分授百姓,但百姓得授田地依然要远低于其它郡县田亩数,平均下来,一丁授田仅二十亩左右。”
第935章
禁令
  “还是太少了。”罗成摇头,虽说洛阳的田地比较肥沃,这里河渠纵横,灌溉系统发达。可一丁仅二十亩地,在这个时代的农耕技术来说,还是产量太低,因此收成也少。
  一般来说,此时一户家庭五六口人,起码得有百亩之地,才能勉强过于温饱且有富余的日子。这一百亩地,得有二三十亩用以种植桑麻养蚕纺丝织布,剩下的六七十亩地才能用于种粮。
  而这些地往往一般只能种一季,甚至还得轮种休耕,亩产也只能一石多点。万一遇上点自然灾害,百姓的日子便会很难过,甚至不免要借债欠钱,而一旦陷入债务之中,则很可能会让一户自耕农破产。
  所以古人常说,耕种三年,而有积余。
  新的两税法下,普通百姓的赋税是减轻了,但若是田地太少,依然会很艰难。
  “之前朝廷推行公田和买政策,虽也有效果,买回不少田地,但洛阳不比其它地方,贵族官员、僧寺道观太多了。”
  长孙无忌还有些话没说,那就是洛阳作为中京皇都,这里也遍布着皇家的庄园,此外,隶属于军队的屯田也很多。
  朝廷虽有限田令,但贵族官员们都有官爵在身,他们的田额是很高的,一位亲王,其田额超过万亩。
  哪怕是一位九品小官,他也有二百亩的田额。
  更别说,京城之地,贵族官员无数,再限田,也注定不像一般地方郡县。
  “无忌,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皇帝问这位年轻的大舅子。
  “陛下新推出的佛道管理律令中,对寺观的限田臣觉得很不错,据臣所知,洛阳城里城外的大寺观,普遍都拥有寺田在万亩以上,中寺也一般有千亩以上,一般小寺都有上百亩数百亩之多。而且洛阳府内又寺观众多,这些寺观占田量之巨,极为庞大,若能清理出来,可新增数万顷之地,能给数万丁授田。”
  “还不够。”罗成摇头。
  和尚道士虽田产多,但洛阳府二十余县,也就那么千余寺观,全清出来虽不少,但面对一二百万百姓来说,一人也增加不了几亩地。
  “臣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限购了。禁止洛阳府本地户籍居民以外者在洛阳府境内购买田地,可避免占田。”
  “对于贵族官员,也要进一步加强在六京和中原这样的腹心要地的田额。”
  长孙无忌的意思,一位亲王,如果拥有一万亩的田额,那么在六京境内,最多只能各拥有其十分之一或更少的田额,其总田额不变依然是一万亩,但在洛阳其只能最多拥有一千亩或是五百亩地。剩下的田额,可以在其它地方购买。这样做的目的,则是避免在中原这样的人多地狭的地方占田太多,使得普通百姓能授分的田太少。
  “朕的皇家庄园在洛阳有多少地?”
  罗成突然问。
  长孙无忌马上报出一个数字,非常惊人。
  这些皇家庄园都是皇帝的私产,此外还有太上皇名下的田庄,有皇后、妃嫔们名下的田庄,都有许多。
  这些地主要都是以前属于隋朝皇家的,然后自然现在归属于大秦皇家,皇帝拿出不少赏赐给了妃嫔、大臣们。
  “朕让内侍省整理一下,保留十分之一的庄园,然后其余的全都置换到地广人稀的边疆之地去,置换出来的地,你拿去分授给百姓吧。”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激动的高呼,他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大方。要知道,洛阳的土地,当然是比其它地方的好。
  洛阳城一亩地,甚至能当的上河北两亩,当的上江南三五亩,当的岭南十亩八亩,至于如陇右关外这些地方,那一亩能当几十亩。
  可皇帝却愿意带头,拿出九成的洛阳皇庄来置换到边疆去,这对他来说,那真是极大的支持了。
  “当然,洛阳身处中原腹心,又是京畿重地,不管怎么说,都肯定是人多地少的,因此仅是抑制兼并还不够,也得想办法多迁些百姓到边郡去。”
  罗成要求长孙无忌想办法,从洛阳二十二县中,每县选出一到两千户,准备迁移边疆。具体的标准,就是贫困无产者,或者是此前有不良纪录的比如加入过贼匪的,或为寺观佃民者,或是放免还良的原奴隶等,把这些人干脆迁到边郡,给他们在那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授足田地,充实边疆,拓荒殖边。
  一县迁走一二千户,则就能收回约十万亩地,剩下的万户人家,按每家两丁算的话,一人能新增五亩地,一户就能增加十亩。
  而通过寺观收田、公田买回,新的限田令等多项措施,预计一丁能达到三四十亩左右的授田,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能有七八十亩,甚至是百亩之地。
  自耕农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能够有富余的自耕农,能够让国家更趋稳定。
  “百姓所授之田为露田,禁止买卖,身死田收。而对于私田买卖,必须到官府立契,并按交易价格征收一分的契税,规定,契税由买方交纳。”皇帝敲打着龙椅扶手,对长孙无忌说道,“把这条记下来。”
  私田买卖,必须登记立契,必须过户,还必须交税,税率百分之十,这税不低。而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要增加土地兼并的成本,同时,朝廷还能从中得到一笔税收。
  不过罗成也知道,这年代的置地,就跟后世的买房一样,似乎成了一个硬投资,有赚不赔的买卖。
  有钱了,第一选择肯定是买地。
  所以契税也仅仅有一点点限制作用,关键还是要对地狭人多的地方,加大禁购和限额还有人口分流,并禁止普通百姓把所授之田交易买卖,如此才能保证有绝大部份的土地,能够一直分授给普通百姓,让他们成为拥有田地的自耕农,而不是一两代之后,又成了失地的佃农。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罗成不仅要关顾眼前,更要放眼未来,作为开国之君,他得把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建立起来。
第936章
罗秦单李、阎崔郑周
  高士廉在偏殿等了许久。
  他本以为很快能受到召见,结果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眼看着午餐时间都到了,皇帝还没有结束与无忌的召见。
  一位宦官进来,提着一个食盒。
  “高郎中,陛下还没有结束与长孙府尹的召对,特命某前来送餐,请高郎中在此先用午餐,稍后陛下召见高郎中。”
  餐盒打开,内侍取出了四菜一汤来。
  菜式简单又很精致,每个菜份量不多,两荤两素再加一个汤,闻的香气扑人。在这里坐了一个多时辰,虽说有火烤着,但也确实是饿了。
  大秦的官员们,都有工作餐。
  大家早上吃了饭到衙门上班,午间就在衙门吃饭,餐钱由衙门出。餐后休息一会便继续上班,然后到黄昏时散衙下班回家。
  一般情况下,官员都是不住衙门的。
  当然,若是有单身的官吏,衙门也会安排宿舍给他们,有的是直接在衙门后院安排房间,有的是另行租住。
  宰相们每天下朝后,上午也是在宫里的门下省政事堂当值处理公务,他们每天的午餐,都是皇帝让御厨烹饪,特赐在政事堂廊下用餐,等级规格就要高的多,足有八个菜,且十分精致丰富。
  这是宰相们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有时臣子们奉召入宫面奏,若得皇帝特旨,也可以到政事堂廊下用餐,但一般非三品以上重臣,是不好意思去的,一般都会推辞不受。
  当然,也有如现在高士廉一样,皇帝让人给他送一份过来。
  对许多官员来说,其实更愿意吃送餐,毕竟级别若低了,跟宰相们共餐,是压力很大的事情。
  烧鹿尾、炒牛肉,然后是韭菜炒鸡蛋,再加一个清炒菘菜,然后一个紫菜汤,高士廉吃的很满足。
  鹿尾牛肉可都是好东西,一般人可吃不到。就算是官员,也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牛肉的。
  饭吃好,又坐了会,才终于有内侍过来传唤。
  “长孙府尹已经结束奏对了吗?”
  高士廉问引路的侍者。
  那名年轻的内侍宦官只是点了点头而已,并没有与他搭话的意思。高士廉见状,不敢再问,生怕犯个勾结内官、窥探禁中之罪。
  见了皇帝,发现皇帝还在吃饭,一边吃饭却还一边在看着奏章。
  “臣礼部司郎中高士廉拜见吾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7/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