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1095

  “那陛下是什么态度呢?”
  罗成的想法是既得杀也得宽赦,把这些捕获的人全都认真的审讯甄别,加以区分。对于曾经犯下过重罪恶行者,不能放过,要明正典型,或公审处死以安民心,或贬为奴隶,或流放于边疆之地去殖民拓边。
  而对于大多数,对那些只犯过些小罪,或是被裹挟的从犯,应当赦免其罪行。甚至对于那些贼人的家眷们,也不当牵连。
  但是,他也得考虑这些人在当地确实名声不好,甚至害过不少人。
  所以他又计划把这些人通通移民边疆,去充实如带方、武川、五原、西平、敦煌这些边郡。
  “既然陛下有了主意,为何还要犹豫不决呢?”长孙问道。
  “几十万人移民边疆,而且这些人多少有些劣迹前科,我担心把这些人全送去边疆后,会让边疆更加不好管理。”
  长孙氏却道,“臣妾却以为,边疆之地偏僻荒蛮,条件恶劣,还得防范蛮夷威胁,所以正需要边民能够更彪悍一些才是。”
  “哈哈哈,你这话说的在理,正好我还在考虑一事,就是打算把之前官府手里掌握的那些汉人奴隶,全都迁往边地,给予他们自由之身,让他们垦荒守边,充实边地。”
  隋朝时就是官私拥有大量奴隶的时代,到了如今的秦朝,其实奴隶数量依然极多。大部份都是来自于战争等,比如罗成灭高句丽,前后从高句丽所掳夺的俘虏就达三百多万了,而对高句丽的战争还没完。
  与突厥的几次战争,也让罗成得到几十万的突厥俘虏。
  再加上中原内乱,也将许多贼匪、敌军贬为俘虏,更别说那些商人们自流球、林邑、新罗等地劫掠和贩卖来的大量奴隶。
  外族奴隶数量多,但汉人奴隶也很多,私人拥有的奴隶不少,官府拥有的份额也大。
  现在大秦虽说统一了北方,但拥有二十道之地,可总人口却仅有三千万左右,这还是包括了奴隶在内。
  这个数量,远不及隋朝鼎盛时的近九百万户五千万人口。而现在大秦奉行对外开拓策略,因此辽宁、安东、云南、黔中、剑南、陇右、安南这些边疆之地,人口极少,尤其是蛮夷众多,汉人口的份额太少。
  罗成希望通过把官府手里的汉人奴隶释放出来,安置边疆,以迅速的改善这一情况。
  只是,把奴隶放为自由民,对于朝廷来说,这也是一大直接损失,毕竟每个奴隶都很值钱,此事必然会让许多大臣反对,何况那些汉民奴隶之所以为奴隶,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曾经犯下的重罪等导致的,放免还良,也有风险。
  “陛下,若从眼前看,这会让朝廷损失不小,可若从长远看,却对陛下的边疆国策大有帮助。”长孙氏一语中的。
  罗成点头。
  “你说的没错,确实利于长远。大秦现在人口的三成是奴隶,其中胡夷蕃奴占一成,汉民奴隶占有两成。这约六百万的奴隶中,官奴隶约占四成,这就是约两百四十万奴隶,把这些奴隶转化为边疆拓荒自耕农,朝廷就能新增许多租税,边地新增许多田地粮食。”
  想及此,罗成终于下定决心,要推行这道决策。
第930章
权力的游戏
  开元四年悄然来到。
  今年是朝廷统一北方之后的第一个正旦,因此在年前,各道郡县的主官便都赶来京城朝集,甚至周边诸藩属也都特使者前来朝贺进贡。
  中京洛阳,比往年更加热闹。
  这里与两年前秦军刚入城时相比,已经完全变了个样,虽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大业年间的繁华热闹顶峰时,可也已经很有气象。
  洛阳城外驻守了北衙的四万八千禁军,分属北衙十二军,从中抽调组成番上宿卫。
  除北衙禁军外,还有自南衙十二卫中抽调出来的两万四千人组成的四府,负责京城治安、皇宫宿卫、宫门守卫等。
  另外内军的九卫府,也还有七千二百人。
  这些驻于中京内外的军队,就达到了近八万人的规模。
  此时的洛阳城中,还有大量的少府寺的作坊和内侍省内务府的宫廷作坊,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奴隶等。
  加上城中的居民商户,外藩在京者,那些百官和其家眷,还有宫廷人员,整个中京洛阳城内,已经有三十万的人口。
  若是把洛阳二十二县的人口全算进来,则达到了惊人的百万之多。
  虽大秦设有六京,可如今北方一统后,天下暂时休兵后,皇帝却常驻于中原腹心之地的洛阳,于是天下的财富都往洛阳汇集而来,人口也都往这边流动。
  大秦不禁工商,甚至鼓励工商,因为工商税收是如今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据民部的最新统计,大秦开元三年,朝廷的盐税收入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万贯,而茶税达到五百万贯,酒税三百万贯,另外各类矿税也达到二百多万贯,仅专卖之税就有近三千万贯。
  而工商税以及边市和港口的市舶税收入也很惊人,仅市舶税就达到了六百多万贯,其中边市的收入占大头,约四百万贯,市舶的贸易关口的税此时还少些,只有二百万贯左右。
  而工商税也有八百多万贯。
  这在许多大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隋朝时完全没有工商之税,也不禁矿产。
  而大秦立国不过几年,如今还有江南没有完全收复,可一年的这些专卖税、市舶税、工商税等就达到了四千多万贯。
  而税务总署还说潜力巨大,盐务局更是说只要时局稳定,那么私盐将被严厉打击控制,到时盐税一年能达到三千万贯左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钱,朝廷才能在这次军改中,推出府兵和禁军结合的新军制,编设了近三十万的北衙常备禁军。
  要知道,兵部的预算,禁军养一兵,平均一年得五十贯开销,三十万禁军,一年就得一千五百万打底,还不算军械消耗、马匹耗费这些。
  更别说,一旦打仗,军费更大。
  反倒是正税的两税,其实去年收入不多。
  粮食仅收入三千多万石,绢布两千多万匹。
  “当初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工商市税和专卖之税,会让天下怨言,可现在只看到一片繁荣热闹,好像对百姓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觉得大家手里似乎都有了点余钱,市场上的商品物资也多了起来。”
  洛阳街上。
  刚从交趾返回没多久的高士廉能切身的感受到这巨大的变化,当初他离开洛阳被贬往交趾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洛阳城的衰弱。
  而如今再回来,感受到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涅槃重生,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陛下治理天下确实有一手,很多时候提出的策略,高屋建瓴,一开始好多人还明白不过来,可用不了多久,便能发现其高明之处。”
  骑马与高并行的是他的外甥长孙无忌,“要说这税对百姓其实也有些影响的,比如说盐价是实实在在的涨了,而且涨的不少,但好在盐价虽涨,可朝廷供应齐全,盐质量比过去有加强,百姓倒也能承受的起,毕竟盐一年也吃不了多少,这价格也是公平稳定的。这边买盐多出了钱,但其它方面的各种摊派附加取消,尤其是这个摊丁入亩按亩征税,纳钱代役且直接计入两税,不额外征钱后,普通百姓的负担其实是减轻了许多的。”
  过去的租庸调税制,基本上就是以丁为基础的税制,有丁就有租就有调就有庸,管你有没有田产,你均到田是这么多,没均到田也是这么多。
  能足额授地的毕竟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均不到田或只均到极少田,这就意味着他们承担的税赋不合理,承担了本身不该承担的重担,生活自然就苦。
  而且,百姓最怕的还是役。
  一年免费二十天的劳役,得自带干粮,有的时候这二十天还不算在路上的时间,为了去做二十天役,路上可能往返还得一两个月,更有甚至如遇上征辽东这样的大役,服个役运粮得运到自己破产,只能砍手砍脚以求逃避服役。
  古人常说,普通百姓之家,若是不遇灾害战事,则辛苦耕作三年,能有一年之积余。可一年之积余,服一场大役,就能折腾光。
  现在朝廷不需要百姓服这免费役,而是在每亩田中,再加征了一笔折役钱,朝廷官府遇工程时,再用这钱来雇佣百姓去做工。百姓去做事,则还有工钱,这样不会有损失。
  更重要的是,折役钱摊入田亩,就意味着田地越多的人承担的这折役钱越多,普通百姓的负担就变相的减轻了。
  “汉朝朝讲究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信奉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尽量不扰民,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汉武之威。我们的皇帝陛下虽年轻,但仅通过这税赋制度,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朝廷的税赋增加了,但百姓负担却减轻了,真是太神奇了,尤其难得的是,还没有说是直接对富户豪强巧取豪夺,而是通过地税通过商税巧妙的把钱收上来了,还没引起太大怨言,真是难得。”
  高士廉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以前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还能这样干。
第931章
开元氏族志
  想历史上的汉武帝,连年用兵匈奴,耗光了文景两位皇帝几十年的积蓄,最后靠着各种强硬手段硬抢,搞破产了无数富户豪族商贾,这才撑过来了。
  可现在一对比,明显罗成的手段更高明啊。
  就算是当年曾被无数人称赞的隋文帝杨坚,时人赞他手腕高超,可他的国策也未必比现在罗成的好。
  “一面是能征善战,军队能打,深得将校拥挤。另一方面,又深懂治国之术,理财有道,这天下他不得谁得?”
  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妹夫也很佩服,“其实我仔细研究过后,觉得皇帝的策略,其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制度,设立了规则,一个让大家都能信服的规矩,然后大家都在这个规则内玩,于是便都相安无事。这不像是刘彻,玩规则玩不过,就来硬的横的掀桌子,吃相难看,大家都极不满。”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的种种政策,可以说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暴君了。最后他没亡国,也算是赌国运侥幸赌赢了,但也赢的极其危险,这方面可以说他比杨广要强一点,但也只是运气更好些。
  杨广也是刘彻式的人,也想赌,也不按规矩来,可他又没刘彻的底子,隋帝国才历一世,关陇集团之强大更不是汉朝的勋戚集团能比的,更别说隋还没有宗室支撑,偏偏他还打高句丽失败了。
  于是杨广失败了,亡国了,被弑杀了。
  罗成其实也是个强硬的人,但长孙无忌认为罗成虽强硬,但罗成又是个讲规则的人,这样的人,跟他玩,就算玩输了,但大家也能服气,况且,罗成还是那种处处给人留余地之人。
  就算工商税这些和摊丁入亩,对贵族官员有利益损害,但罗成也不是只盯着一头羊薅羊毛,每头羊薅一点,然后还再给点甜头补偿一下,于是大家都能接受了。
  “咱们皇帝这两年,派出许多官员下郡县明察暗访,调查案卷,听百姓民声,但凡那些地方豪强大族家声败坏,恶行乡里者,皇帝都收录名单,然后下诏,把这些大族豪强迁到六京,这也是仿汉初之时政策。”
  把这些大族豪强迁到六京居住,一来免的他们再为祸乡里,二来也可以充实战后的六都,毕竟这些人皆为大族豪强,底蕴深厚,他们能带动消费,甚至让朝廷更好监管。
  除去了这些人,地方官吏也更能少些阻碍。
  这些人迁走后,甚至使得各地地方的吏治也能大大好转,毕竟过去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上,还基本把持了吏治,甚至是世袭掌握。如今他们一走,连根拔起,过去盘根错结的势力也打散了,官府可以重新布局,另外招募任使新吏员,胥吏阶层也不再是过去的铁板一块。
  与之同时,是《大秦律》在各地的全面推行,郡县官学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文化知识,不再只掌握在士族之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