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0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1/1095

  “越是大家族越容易出败家子,你说这是何故呢?”
  刚微服从国子监出来的皇帝,又进了京师太学,这里是大秦的干部培训班,基本上科举出来的进士们,都并不是直接授官。
  他们金殿面试,取得进士身份后,还要经过吏部试,吏部考试通过后也并不直接授官,而是侯选。
  到如今开元二十年,大秦帝国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科举,今年的春闱考试甚至还特加恩赏,进士名额从常科的三百六十五人,增加到了两千个。
  一下子如此多的进士,就算现在新科进士们通过吏部考试侯选的主要是县列曹参军这样原来的吏职,可三年一批三年一批的大量新增,再加上每年还会有不少武官转为文职,占去不少职位,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侯选时间越来越长,新科进士们初次授任的官职也已经越来越低。
  现在已经开始往九品官去了,再这样下去,说不定新科进士也得先去当乡亭长、巡检这样的流外吏职都有可能。
  可实情就是如此,进士录取数量多,加之举人秀才也一样能够直接考试为吏职,吏职又同样能够往上升入官职,这就导致大秦如今的仕途虽说以考为主,可并不是只有进士这一条路。
  三年一任,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四考之后官吏们按考证成绩,或升或降,就算不升降也多会平调,能够连任两任的都是极特殊的职位。
  而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升降或是平调,只要是九品以上阶,那都得先到京师吏部、兵部报道,在那里侯选,也就是排队等候官职空缺。有缺了,才能实放。
  要是没缺,你只能等了。
  太学就是那些官员们呆的地方,考中进士授官前,先到太学来上一年学,好好的学一学如何为官理政,学习政务公文格式等等,然后还要到京师各部衙实习一年,或是到地方各道三司使等衙门实习一年。
  等这两年学习和实习完成,也差不多就有官职空缺给他们了,当然,学习成绩好和实习表现好的会优先安排,在学习和实习中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就只能最后安排,说不得可能还得再呆在京待选个一二年。
  而在待选期间,他们可以继续在太学听课学习,也可以继续到京师的部衙中谋个实习职位。
  侯到空缺,实授,到任后得经过这一任四考,要是做的太差,说不定没干满三年就被贬官夺职了,干的好,干满三年也一样还得回到京师来侯选。
  侯选期间,也得继续到太学来进修听课,直到侯到实缺为止。
  这种情况,不算特别的严重,一般候选顶多就是半年一年的,不会说三五年甚至十年不选,但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官员上书反对。
  认为进士们是天子门生,天之娇子啊,如今跟一群举人秀才兵士一样的争夺职位不说,还得侯选,这使的进士廉价了。
  但皇帝坚持,宁愿让这些官多候一候,多在京进修进修,多在京师衙门实习实习,也不愿意让进士太值钱,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进士,马上就成县令等地方父母官,管理起数万人口,当一个百里侯,这如何能放心?
  没有半点经验,直接就从县令干起,这不是拿国家公器开玩笑嘛?不是给那些吏员们架空他们的机会吗?不是让官场舞弊营私,腐败的机会吗?
  罗成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全力推动者,但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畸形的文官集体的诞生,他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有执行力的国家管理公务员团队,而不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进士官老爷。
  候选没有什么不好的,太学里多进修进修,到各衙门多学习下办公,甚至京师的那些大图书馆里多读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
  陪同在皇帝身边的是秘书监马周。
  这位大秦科举第一届状元郎,这些年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处处开挂一样,从知县令到迁郡丞,再太守、布政使,然后进御史台又干了一任监察御史,掌管御史台三院之一的察院。
  表现一直都十分不错,不过在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因为太过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皇帝爱惜他人才,所以特在他任满一任后就调他到秘书监来了。
  “大户人家容易出败家子,归根到底还是条件好,再加上骄惯,最终便出了败家子。”
  罗成点头,“是啊,说到底,问题还是在这家长的教育上,穷人家也一样会出败家子,只是不那么明显,也没什么可败而已。朕,贵为天子,可不也一样出了好几个败家子?”
  皇帝的几个皇子,因为刚十二岁就划地封国,早早就之国就藩,远离了京师,远离了父皇母妃,到了偏远的封地,没了管束,于是慢慢的就有些人顽劣起来了。
  甚至有的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比如有的皇子在封地奢侈享受,大修土木,兴建王宫别墅庄园城堡。有的更是恋栈美色,甚至做出强掳良家美女之事,还有一些更出格的。
  天高皇帝远,这些封王虽说在封国,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是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国与朝廷的郡县并行,行政、军事、财税等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朝廷手里,可封王也毕竟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更何况还是皇子,那些地方官府本就是偏远之地,官员们哪个愿意得罪这些皇子们呢。
  “要整顿一下了,否则这样下去,那还得了?朕现在还没死呢,就无法无天,若是朕要死了,太子继位,他们岂不是还要造反?”
  马周连忙劝说道,“诸王还年幼,故此有些胡闹也是有的,但只要及时加以训斥约束,还是能够改正的,圣人不必那么动怒。”
  马周又拿出皇长子亚美尼亚王长卿,以及三皇子哲威、九皇子嘉诚等在封地的良好表现来。
  三皇子在东北黑龙江口,而九皇子在云南瑞丽江边,皇长子更是在泰西的两海中间,但这三位皇子就表现出众,他们带领封民,与当地的郡太守等一起努力,积极移民垦荒,建城修路,开拓商路,教化蛮夷,做的很出色。
  皇帝眼有忧色。
  “不听话的太不像话了,可他们三个表现虽好,却又让朕担忧啊。”
  马周知道皇帝担忧什么,“圣人大可不必担忧,如伊丽王、日落王、渤海王、丽江王等圣上的兄弟、叔父们哪一个在封地,不是大有作为,威镇一方,可是这么多年了,这些封王与封国,对于朝廷那也是忠心耿耿,所在之郡县,也依然为朝廷牢牢控制把握啊。”
  “朕与嗣业他们当然是没的说的,只是朕有些担心将来朕一走,嘉文镇不住他们。”
  “陛下多虑了,我朝虽也实行分封,可这分封与汉晋分封却又大为不同,朝廷中央集权之强,不是历朝可比的,诸侯虽有封地封户,可朝廷还有郡县控制,再加上推恩分封制,诸侯绝不可能会坐大的。”
  罗成长叹一声,“但愿吧。”
  已经四十多岁的皇帝,已经不再整天想着如何开疆拓土,他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帝国的接班问题,想的是让帝国从先前那波开疆热潮中平缓落地,转入内部安稳控制中来。
  自太子嘉文会盟归来后,皇帝已经开始让他摄朝理政,更多的放权给他,就是想让他多锻炼锻炼。
  嘉文的表现还不错,有政事堂诸相、翰林院众大学士,以及内三省的近侍内臣的协助,军事上又有枢密院,监督有御史台,再加上皇城司与锦衣卫在,皇帝给太子的班子是极强大的。
  现在当政的这些宰辅大臣们,皇帝都开始给他们加授了东宫官职,实际上就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他们既是朝廷大臣,也是东宫之臣。
  “东瀛战事今秋算下彻底落下帷幕了,朝廷去年又灭了扶南,如今还在用兵的也就中南半岛上的真腊、骠国以及那些蛮荒丛林山区里的部落野人了。至于南海、昆仑海里的诸岛夷,还有天竺的殖民战争,阿拉伯半岛上跟异教的战争,这些都已经不是帝国的重心了。”
  皇帝漫步太学的园林中,能看到三三两两穿着圆领褴衫的选人们走过,倒没有人注意到同样一身褴衫的罗成其实就是简单妆扮过的当今天子。
  “宾王啊,朕认为打了这么多年仗,也已经够了,是时候该重新调整大秦的兵马部署了。”
  马周问,“真腊、骠国、狮子国、信度、大食等的仗不打了吗?”
  “打,继续打,但是要换一种模式打,我们逐步的蚕食就好了,建殖民据点,就是李世民在信度的那一套,一点点的来,不要搞全面战争,不要想着三五月就灭国之类的,太遥远了,我们不玩过去这套了。”
  不管是中南半岛上的水陆真腊还是骠国,又或是海上的狮子国、昆仑奴,或是波斯海红海等地的那些天竺人或是阿拉伯人,太遥远了,战争不会停止,可战争的思维和模式都要变了。
第1518章
双刃剑
  大秦的军队很强,也很多。
  秦军百万,陆地海上,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衙大军,更是数量惊人,这些年征服灭亡了多少周边蛮夷,数不尽胜。
  百战雄师,所向无敌。
  这是一把最锋利的剑,但现在,皇帝开始考虑的已经不再是这剑的锋利,而是这剑的安全。
  高句丽、新罗、百济、东瀛、流球、林邑、扶余、突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以及西域诸国等等,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
  大秦的军队遍布四面八方,都是百战精锐。
  这些军队基本上隶属于三衙,这些年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骑士阶层,加上那些军功封爵的军事贵族们,可以说这是一支毫不弱于这些年兴起的科举文官集团的势力。
  在边地,有着数千记的大大小小的封侯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军功贵族们,从国王到男爵,九等爵位遍及东西南北。
  而在边地那些新征服开拓之地,朝廷更是迁移授封了数以万计的骑士们,这些大秦军队的核心骨干,是朝廷最有力的战斗军官团。
  毫不夸张的说,大秦这些年能打下这么大大的疆域,这些军事贵族和骑士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们分封边地后,也为朝廷守住这些边地,再次立下大功。
  可现在皇帝不得不往另一个方向想,这么强大的军事贵族集团,会不会太强大了,能不能一直忠诚可靠,当他死后,他的子孙能得到这些人的效忠吗?
  还是说,这些人早晚会成为北魏的六镇边军?
  皇帝不敢确定,他只知道这些人这些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大秦的军事现状,并不太好。
  “朕要重新调整一下帝国的军事部署。”
  宣政殿。
  皇帝难得的召集了御前大们,这几年,就算有事,皇帝也一般是先派人跟太子说,或是召见太子,然后再让太子代他来主持宣政殿会议,与宰辅们商议处理。
  今天皇帝意外的召开这次会议,大家来前都不知内容,但也知道事情不简单,谁知道一开始,皇帝就说出了要调整军事部署。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兵马军事,这是军国大事。
  而且他们相信,这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调整兵马部署之类的,因为若是如此,则根本用不到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他一道圣旨,或是太子的一个令,就足够了。
  这必然会是涉及深远的一个调整。
  皇帝的两鬓已经有了些白发,有些大臣惊觉自己上次见到圣人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那时圣人还是满头乌发,怎么现在都两鬓发白了?
  罗成手指轻轻的敲打着面前的御案,太子坐在一边,正襟危坐。
  “我大秦继承隋,军事制度上也是继承隋制,一开始也是以府兵立国,后来稍有改变,增加了禁军募兵,再后来把内府从卫府中独立出来,整合成内衙亲军,此后多年,基本上都维持这一制度。”
  皇帝话缓缓道来。
  从当年隋征高句丽的左五军,到后来的关外辽东军,再到后来入关夺取天下,再威震四夷八方,秦军越战越强。
  “现如今呢,朝廷军队分隶三衙之下,北衙有十二军,内衙有十二府,南衙有十二卫,诸卫军府人数各有不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