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0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2/1095

  大秦立国虽才二十年,但军制其实也是在缓缓变化的。
  比如一开始,南衙府兵也是要轮番上京宿卫的,北衙和内衙的禁军和亲军,也都是交替轮值,各有职责。
  但到了现在,南衙府兵,基本上已经不再番上宿卫,他们主要是部署在中原四边之地,五百人一营,两千人一团,一万二千人一个军,慢慢的已经形成了边疆军区制。
  基本上一个道都会有一到两个军驻守,这些府兵都是已经拖家带口迁移过来,在这边分田授地落地生根的移民边军。而每个卫府里,那些精锐的士官、军士长们,又基本上被授封为骑士,在边地拥有更多的永业田,同时有着朝廷授给的更精良的铠甲装备坐骑等。
  团、营军官只负责统兵,骑士们负责管理、训练府兵们,至于更上级的厢、军部,只是高级军官们的养将寄禄衙门,他们既没有调兵权也没有统兵权,只有在得到上面命令的时候,才会有指挥权,从下面军区各团营抽调骑士、府兵们组建成野战军团出战。
  各道的左右都督指挥使,更多的是负责一道的征兵、后勤、装备等这一块,一样是没调兵权的。
  不过现在这一套,还没有形成制度。
  但相对来说,边疆军区的府兵们战斗力很高,尤其是有那些骑士们为核心,战斗力强,战斗意志也高。
  可相比之下,驻于六京、九府以及一些核心关隘要镇的禁军和内军,就相比之下差的多。
  内军是原来的三卫五府转变过来的,隋朝时,十六卫中有十二卫是统领府兵的,其中除了外府兵,还有内府兵。左右卫统领的内府有亲勋翊三卫五府,而其它十卫则只各统一个翊府,每个内府约千人左右。光是左右卫统领的五府就有近五千人。
  而这内三卫,实际总共是十五个府,约五万五千人左右,全都是由二品到五品贵族官员们的子孙们选任,出身好,武艺强。
  大秦开国后,皇帝罗成干脆把这三卫五府的十五个内府单独出来,另设为内衙亲军,建立了十二个府,每府到现在实际上是有一个军一万二千人,亲军总共是有十四万四千人。
  亲军已经不再仅限于是贵族官员子弟,而且还有死于王事的烈士子弟等,相对来说,亲军出身确实还是不错的,不是勋贵子弟,就是忠良之后,但问题是亲军长期驻于六京,负责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宿卫随从等任务,打仗较少,导致现在亲军战斗力下降的厉害,真要拉出去打仗,肯定已经远不如边疆的军区卫府兵了。
  他们装备精良,上升渠道又好,可就是越来越不能实战,这对皇帝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将来不久之后,边疆卫府团营战斗强悍,可中央腹心的内衙亲军却成草包。
  而以募兵为主的北衙禁军,虽然有时也会奉命出征,比亲军战斗力稍强些,可也在变弱。
  军队不打仗,又总呆在繁华之地,变弱是迟早的事情。
  而卫府的边军,他们有那些分封的老兵骑士们统领训练,面临着复杂的边疆形势,甚至经常得打仗、平叛剿匪,战斗力保持的很好。
  当初分设北衙禁军,是考虑到府兵是兵农一体,而开国之初,战事频繁,若是频繁征召府兵,那么就会耽误府兵们的耕种生产,会使的府兵负担极重,导致府兵最后无人愿当。
  为此朝廷才另设北衙禁军,募兵担任,负责禁卫京畿,镇守重要关隘军镇,因为募兵,所以无轮换之需,可常备镇守。
  “朕拟了一个新的军制,大家看一看,议一议。”
第1519章
军区
  内侍监韦忠贤给每位御前大臣发了一本折子,里面正是皇帝亲自拟定的新军制构想。
  枢密使李靖、兵部尚书徐世绩,这两位如今朝中分掌军令、军政大权的大臣,率先看了起来。
  其实皇帝罗成的计划倒也并不算如何复杂,可也确实是完全革新之制。
  皇帝计划,将罢撤三衙。
  以后不再有北衙、南衙、内衙之分。
  也不会有什么府兵、禁军、亲军之分。
  由精锐老兵们授封的骑士,将取代过去的府兵,成为未来军队的基层核心。
  而将以义务兵制,取代原来的府兵制和募兵制。
  未来只有那些精锐的老兵们,才会被授予骑士头衔,成为职业士官,朝廷会授给他们比普通百姓更多的永业田,并授给他们战马、铠甲、武器等装备。
  骑士们成为职业的士官,轮番当值,上番时入军队中训练带领部队,不上番时可在家休息耕种田地等,若遇打仗,按战事规模征召。
  骑士们由朝廷提供装备,并且在上番当值时发给军饷,不当值时给予基本津贴,征召打仗时给军饷以及奖赏,若有战功,另有赏赐。
  而原来那些普通的府兵、募兵,统统取消,统一由义务兵替换。
  何为义务兵?
  就是每个年满十八岁的年轻健康男子,都有义务免费为朝廷服三年兵役。服役检兵以身体健壮、家里丁多、富裕等条件优先征选,点中义务兵者送军中服役三年,服役期间只有基本津贴,没有粮饷,但衣食等皆由朝廷负责,打仗若有功,则也一样有奖赏。
  朝廷以道为单位实行军区制,道左右都督即为军区长官,但各军区虽设军区、军、厢、团营等单位,但平时驻扎、训练,以团、营为单位,团以上只做养将寄禄之所,是军官们迁转资序,统兵权只在团营,军区不能直接统领军队、更不能直接调动军队。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军队搞轮调,京畿等重镇的军队,则由各军区中抽选精锐者组建番上宿卫,定期轮换。
  中高级军官不统兵,平时统兵权交给团营军官,训练和日常管理交给骑士军士长,中高级军官们平时呆在各道或京师,负责研究战法,教授培训年轻军官士官等,遇战事再由枢密院、兵部抽选统兵指挥出征。
  “朝廷将拟设立三十六个军区,每个军区编设两军,不过在非战之时,每军区平时只半编。”
  “骑士将分为骑士长、骑士、侍从骑士、见习骑士,分别对应军士长、高级士官、中级士官、低级士官。”
  “各级骑士满编,每军骑士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五,军官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二十。”
  李靖迅速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全国编设三十六个军区,每军两个军,一军满编一万二千,意味着若是满编则全国保持兵力八十六万四千人。
  皇帝说平时只保持半编兵力,那么也就只有四十三万二千。
  但是骑士和军官依然满编,那么实际数量可能达到五十万左右。
  只是这骑士数量比有些惊人,一比五,那就是军队两成是骑士,八十六万多人,那岂不是得有十七万多骑士?就算骑士划分四阶,不同级别骑士授给的田地、装备、军饷、津贴不同,但这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
  不过考虑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数十万府兵,倒又是减少了大半不止了。
  军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万多,哪怕低级军官占据大多数,也很惊人啊。
  十七八万骑士,四万多的军官,然后再加上三十万左右的义务兵,能撑的起大秦帝国庞大疆域的安全吗?
  “圣人,禁军和内军一点也不保留吗?全靠军区番上宿卫?”房玄龄有些担忧的问。
  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仅靠军区的兵马番上轮值,他总觉得有些不够。
  魏征提出,“不如保留内衙亲军?”
  一来内衙亲军以勋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后为主,二来他们始终认为皇帝应当有一支专门的禁卫军的。
  可皇帝却摇了头。
  保留内衙亲军,以什么形式保留呢?还是以现在的这种形势吗?那么这样保留下来的亲军,以后依然只是宿卫京畿,只会越来越银样腊枪头。而若是按现在军区的形式,保留这个内衙亲军,征召义务兵,加上常备的骑士们,但久镇京畿不打仗的内军,早晚还是会坠落脱化的,留之无益。
  倒不如干脆果决一点,从三十六个军区中抽调精锐番上宿卫,只要轮值计划做的好,既能保证宿卫的这些兵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约,不会出乱子。
  不过皇帝还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军区制没有搞成节度军镇制,军区与各道的关系是平行的,甚至是没有关的,道的都督虽然统领一个军区,但他们跟原来诸卫的大将军们一样,只是名义上是一卫大将军,可并不能指挥各卫的一兵一马,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皇帝的诏令,拿到了枢密院调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战时行营总管的名义,调动兵马。
  并且,这些都督们就算能得到调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负责军事这块,后勤钱粮军械这块,依然得归各道的布政使司等管,还同样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监督。
  而另一方面,设立军区,实行军区制后,每个军区又有相应的防御守卫防区,一旦该地有战事,朝廷能够立即下令调派当地军区的军官,征召当地军区的骑士、调动当地营团的士兵,迅速的组成野战军,或防御或出击,可以避免从其它地方抽调士兵所浪费的时间,不会贻误战机。
  当然,皇帝更深层的良苦用心,还是要避免大秦军队最终出现强枝弱干的现象,不能出现强边虚内,必须把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继续现在情况下去,将来大秦军队不是变成了宋朝的禁军软弱无力,就是晚唐的藩镇飞扬跋扈。
第1520章
太白经天
  洛阳。
  紫微宫,凌烟阁。
  皇帝一步一级,缓缓登上百丈凌烟阁,这里原本是由阎妃亲自设计的观星楼,后来皇帝把这里改名凌烟阁,原来的凌烟阁只是宫中一座小阁,而现在却成了宫中第一高楼,甚至是整个洛阳的第一高楼。
  百丈凌烟阁,共建有一百零八层。
  每一层,都供奉着一位大秦的功臣。
  每一层中,都立着高大的金身,还有等身画像,那层楼中的四面墙壁,还有天花顶以及地砖上,也都绘有彩绘,上面绘画着这位功臣的功勋事迹。阁中,还供有他们生前用过的盔甲、武器,还有天下士子诗人们为他们做的诗词。
  一百零八功臣,每一位还由皇帝赐予北斗星神之号,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星神。
  皇帝为他那些死去的,还活着的功臣们封神。
  三十六天罡星神,皆为大秦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七十二地煞星神,则为功高王侯之臣。
  “圣人,歇息一下吧!”
  内侍监曹化淳跟着皇帝身后,小心的提醒劝说。
  手拄一根龙头金杖的皇帝笑了笑,停了下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果然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啊。”
  “圣人春秋正盛呢,过些天才至花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