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509

  大街之上,陈克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队人马正在城中游走,不时的伸出马鞭指一指城中的各处。
  陈克复城中巡视,早有宪兵司的官兵通知回避,每到一处,都有宪兵司的黑衣宪兵在前面开路。不过宪兵虽然让众人回避,却也没有说就不让众人在一旁观看。大街两旁,店中铺内,到处都是城中的百姓商人,一个个惦着脚尖,争相瞻仰大元帅的虎威。朝中对于陈克复的任命,陈克复已经通过特勤司的消息知道了。不过此时城中的百姓还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元帅已经拜相除帅,仍然还在喊着元帅。
  陈克复在辽东屡战屡胜,夺新城辽东,破高句丽,灭联军,俘虏高句丽国王,灭高句丽国。在辽东的那些汉人和辽人之间,早就有陈克复的各种传说,汉人们有说他是天神下凡,代天帝执掌神雷,他和敌人交战,只要往敌人中一指,敌人中就会落下天雷,人仰马翻大败。
  而也有辽人在传说,陈克复其实是一个魔鬼,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换取了一支猛鬼骑兵。那些骑士一个个青面燎牙,连战马也都长着尖角,四蹄踏着四团绿色的鬼火,不但如此,这些猛鬼骑兵,只有晚上才会出现,每次出现,身上都会在黑夜之中散发着绿色的夜光。猛鬼骑兵一出动,陈克复的敌人必败。
  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有,这让那些中原远道而来的商人们和将士民夫的家眷们更加感兴趣,都想知道陈无帅究竟长的什么样子。满街道屋舍之中,到处都是交头接耳的百姓商贩。
  陈克复今日因为有心在各国使节之中显示威风,所以将杨广赐给他的那套行头又穿戴了起来。亮银麒麟明光铠甲,肩膀上还镶着两片黄金金钢黄宝石肩章。一顶嵌着宝石银盔,腰中一条狮蛮玉带,背后一袭银色丝绸大氅。跨下雪白青骓,人如虎、马如龙,说不出的俊朗威仪。
  将士们家眷自豪的道:“我辽东军虎贲百万,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军中每一个都是好汉,不过如陈元帅这样英雄的,却是只有一个。”
  辽人也是感叹着道:“陈元帅确实是威风凛凛啊!”
  “听说大将军当日在辽河和联军决战,大战七天七夜,最后终于将辽人一百万联军全部歼灭。听说那些尸体全被大将军下令扔入了辽河,当时河水都全染红了,十几日都不得清。整个河都差不多被尸体填满了,那河中的鱼吃人肉都吃的眼珠子赤红了。你们不知道,据说当时砍下的人头,在辽河边上堆起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人头山,那人头山真的跟山一样高。”有位商队的小学徒模样的年轻人,指手画脚的和身边的人说道。把一众听的人吓的面色惨白,直道以后再也不能吃辽河的鱼了。
  “一百万人?全扔河里了?那辽河也塞不下这么多尸体啊?如果真的全扔河里了,光那些鱼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就吃光吧?”也有听不惯的人出言反对。
  “对啊,再说了,不是说全扔河里去了吗?怎么又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人头山?”
  “捞起来再砍的嘛!这叫垒京观,阵前决意,立血旗,血誓屠城!对了,这些日子酒肆勾栏中,唱的那出陈破军阵前挂帅,挥剑迫退百万兵的那出戏你们看了没?你们说那些辽人真不是个玩意,居然砍人头垒京观,树血旗要屠城。幸好陈元帅神武,一战迫退敌人百万军。”那年轻人一边说着,一边眼睛放光,仿佛巴不得他当日也在场一样。
  ‘陈破军阵前挂帅,辽挥剑迫退百万军’这是一出戏,准确的说是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在各个酒楼茶肆中的说书版本。一个则是在城中的各个记院青楼,和新建的戏院中上演的一出杂剧。自平定了辽东之后,陈克复就让辽东军中的军乐营中下属的文工团弄出来的。
  说书此时还只是在寺院中有讲些经法故事,叫俗讲。杂剧,此时也没有。不过陈克复来了,自然也就有了。作为后世人,当然明白宣传的重要性。宣传的好,既然提高他的名望,声威。同时,也能更好的宣扬辽东军,明白辽东的战争。为辽东军和他,塑造出一个良好的形象。
  陈克复召集了军中和民夫营中的不少识文断字之人,又召集了军乐团中的那些负责给将士们表演歌舞慰问的戏班,陈克复大致讲了要点,说出了形式,然后就由那些文人们润色加工,再由文工团的人负责排练,然后再传到各个酒楼茶肆,青楼记院中去。又了更好的达到效果,陈克复干脆在城中建立了数个大戏院,每日连续上演十余个杂剧。
  什么陈克复辽河初显威,白马银枪战辽兵。什么破军初阵,夜夺新城。什么甲骑具装再发威,一千大破八万军。还有什么风雨夜,智取辽东城。空城计,陈元帅烈火焚城。什么风雪夜,飞夺平壤城。各种各样的评书,杂戏,遍布整个辽东。不但辽东城天天上演,就是其它的各城,也开始上演。
  一开始,大多都是陈克复安排人去演,但是到了后来。看到客人们都爱听说书,爱看杂戏,那些无也不入的商人们自主的就开始搞这些项目了。那些讲的好的说书先生,唱杂戏的戏子还重金难请呢。
  特勤司的唐锦云看到那些效果好,甚至已经准备安排人从海上回中原,准备在中原也开始传播。陈克复知道后,召集了特勤司的人商议过后,干脆制定了一个更详细的计划。由陈克复调派了不少的人手,随着特勤司的人马回中原,在中原各个大城建立记院、茶肆、酒楼、客栈、戏院。青楼中的记女都是辽东的女奴,而茶肆、酒楼客栈中的人,主要的负责人也都是辽东军派遣,在店铺生意的掩护下,表面上不但要传播辽东的宣传。而且还在将暗地中,利用这些店铺,在中原各地建立特勤司情报联络点。
  辽东城演出的各种杂剧评书那是火热无比,现在大街之上,不管辽人汉人,基本上都能说两段评书中的内容,或者是唱上两句戏文。
  在这些火热戏中,所有的主角基本上都是陈克复,各个版本的评书戏文之中,陈克复那绝对是一个英雄,英雄中的英雄。不过也偶尔有些不是陈克复为主的,比如就有出‘辽东娘子军’的戏也大受好评。在这出戏中,主角成了新罗公主金胜曼和她部下的一千女兵。
  金胜曼不过是只有几个贴身女兵,不过在陈克复组合了杨门女将,平阳公主,花木兰,等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后。把金胜曼弄成了一个英勇无畏、深明大义的公主。公主在知道陈克复在辽东和高句丽战斗后,不惜从数千里之外的新罗赶来,一路上解救召集了许许多多高句丽人、汉人、新罗人、靺鞨人、契丹人、室韦人等各族中的女子,将她们组成了一支娘子军,赶到辽东参战,支持陈破军元帅,共同反抗残暴野蛮的高句丽人。
  这出戏中基本上都是女角色,演员全是那些长得十分漂亮的高句丽女人,结果这出戏一上演,出乎意料的火爆,是仅次于陈破军白马银枪,大辽河七进七出这个剧的最火杂剧。
  陈克复今天只带了一百人卫兵,可却全都是铠甲明亮,士兵雄武英发,一水的亮银明亮战甲。在前面那些开路的黑衣宪兵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的是英武不凡。
  各部族的使者一路来,已经发现了辽东城比之过去高句丽人统治时还要热闹,不由得都有些惊讶。他们也没有想到,如此线场大战过后,辽东居然没有凋零愁蔽,反而会如此的欣欣向荣。
  契丹九部这次派出的还是各族的小族长,他们都希望陈破军这次能全力支持他们,帮他们灭掉大贺氏,甚至如果能再出兵帮助一起攻打室韦,那自然是更好手了。粟末水靺鞨则派来了他的弟弟也吉,上次黑水靺鞨突袭,也吉中了数刀差点就死了。后来突地带兵回去报仇,眼看着打的黑水靺鞨节节败退,陈克复却召回了其中的隋军我契丹兵,这让突地郁闷无比。这次派也吉过来,就是希望陈克复这个女婿能再发兵和他一起打黑水部。
  新罗执掌政权的美室宫主也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美生礼部令来辽东会盟。至于百济和室韦黑水靺鞨三部,上次虽然都是损失惨重,可是面对陈克复的邀请,他们立马都派出了重要人物,带着大量的礼物赶到辽东。按理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陈克复是没有权利主宰的。但是在这些辽东辽西诸部国家的眼中,辽东的王就是陈克复,至于更远的大隋,他们却没有人想过要去那里寻找帮助。隋帝再强,也在高句丽手中吃了两次败阵。这些辽东辽西诸部的人,向来信奉的是强者为尊。陈克复灭了高句丽,打的他们不敢声,结果他们却反而只服陈克复一人。
  陈克复已经知道了朝中对辽东的安排,暂时他依然掌握辽东兵权,但是长久就不太可能了。所以辽东诸部,就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他需要彻底的掌握他们,在关键他需要的时候,让他们按着自己的意愿出牌。
  所谓养贼自重,就是这些边关大将们早就用过的手段了。历史之上,安禄山在河北,拥兵自重,一直不肯轻易离开范阳老巢。每次他如果感觉皇帝有意调他入京或者是轮调,他就会让被他压制着的奚人和契丹弄出战动静来,然后打上一两仗,如此避过。陈克复现在也想这样,现在天下还没有真正乱起来,如果他过早的造反,必然面对着大隋的全力反扑。
  但是继续虚与委蛇,却又得担心被杨广给削兵或者调走。而如果他能在平定辽东之后,却让辽东继续战争,那么到时杨广要调走自己,肯定也要多考虑几分。
  辽东诸个部落,陈克复想来想去,打契丹大贺氏,必然便宜了契丹九部,到时契丹强大起来,不符合他的利益。而同样的,打黑水靺鞨,必然让粟末水部族安心的发展壮大。打百济,会让新罗更加强大,历史上唐朝就是灭了高句丽,又灭了百济,最后才给了新罗机会一统三韩半岛。
  想来想去,陈克复在这些部族之中圈定了一个敌人,室韦。上次高句丽联军,他们出了一万人。他要打室韦师出有名,而且室韦兵力不是太强。室韦五部落,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南室韦有二十五个部落,北室韦有九个部落。上次出兵和高句丽联盟的就是南北两室韦。南北室韦加起来也就是三十余万人口的样子,哪怕全民皆兵的草原人,也不会超过十万人。
  陈克复打室韦,完全能做到想打的时候打,不想打的时候就收回。不用担心会真的陷入室韦的战争中去,而且如此一来,他还能有借口不再卷入契丹、靺鞨、新罗等国的战争中去,让他们一直陷在战争泥沼之中。甚至必要的时候,陈克复还能考虑和大贺氏、黑水靺鞨、百济暗地里联盟一下。
  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陈克复的目的就是要死死的将辽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次将各部族召集到辽东城会盟,他不但不会调解各部落的关系,反而打算挑拨各族之间的关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要在这次会盟中,和室韦人弄出一点意外来,好让他能名正言顺的出师讨伐室韦。
  骑在马上,陈克复慢慢拿眼瞧了瞧此次南北室韦的会盟代表,南室韦的扎木和。此时的扎木和正如一个刚进城的乡把佬一样,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感觉辽东城就如长生天的宝库一样,到处都是美丽的东西,让他看的眼花缭乱。被辽东城的繁华恍花了眼的他根本不知道,陈克复已经如一头猛虎一样,将他们的室韦选定为了下一顿大餐的对象。
第274章
四海钱庄
  陈克复和众人骑马慢慢穿过东市之后,到达西市。西市是一个热闹的所在,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到了西市后,陈克复等人也就开始下马步行。
  辽东城不但是一个战争要塞,而且也是辽东第一贸易之城。所以几百年的发展,这里也早有了一整套的完整的商业规划。辽东城的市场分为东西二市,东市是靠近内城,向来是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内城居住的贵族领主们的需要,渐渐的东市最后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奢侈品市场。
  而西市恰恰相反,这里正对着的就是西城门,不远处就是直通南北,到达大海的大辽河。往来的各地商人,基本上都是居住在这附近。这里有契丹人、突厥人、奚人、中原人、靺鞨人、室韦人、新罗人、百济人、甚至是东瀛人、波斯人、大食人的胡商也有在此开设店铺。这里可以说是整个辽东、辽西、海东,最大最繁盛的商品交易地。
  西市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辽东城的主要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西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均宽十步的平等街道各两条,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内划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
  辽东城在陈克复收复后,如今涌入了众多的商人之后,整个辽东城的市场更加繁盛,而西市也越发的热闹。用那些中原来的商人们的说法,辽东城简直就是一个小长安。
  不但是室韦族的扎木安看着那些各种各样的店面、五颜六色的商品,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就是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农耕国家的使者,也有些惊讶不已。其中有的人来过辽东城,但那时的辽东城只是作为辽东、辽西诸族的一个交易城,但是现在,辽东城有了中原众多商人的加入后,其热闹程度更是翻了数番。
  一排排整齐的店面,早已经按不同的种类,组成了一个个的行,全都集中在一起。那宽阔的街道两旁,一个个店面前都堆积着如山的货物。杂货行、新货行、金银行、果子行、鞋帽行、药行,一眼看去,到处都是在那里逛街的妇女小孩。这些大部份都是刚刚到从中原到达辽东的隋人家眷,虽然一到辽东房子都有分配。但是各种物品不可能从几千里远的中原带来,好在陈克复也大方,来的就给二十贯安家费。
  辽东新占之城,各种物价并不贵,斗米不到三十文钱,比之中原山东河南这些重匪区,斗米百文,已经不知道便宜了多少。留在辽东的将士基本上都攒了一笔不小的钱,安家费、粮饷、赏钱、各种杂七杂八的钱,陈克复对众人可谓是十分大方。有了钱的这些家眷们,纷纷在城中各处采购。
  相比于在草原的愁云惨雾,每个处于辽东的人都能感觉到,辽东特有的一种气质。一种崭新的气质,一种生机勃发、欣欣向上,充满着自信的气质。来到辽东,不是发配,也不是落难,而是一个崭新生活的开始。没有战乱、没有盗匪,甚至没有官府那些多如牛毛的各种名头的苛捐杂税。
  华夏子民自古就有恋根的传统,要不是原先快活不下去了,这些家眷也不会愿意远离故土,来到传说中苦寒的辽东。到了辽东才发现,虽然辽东寒点,就是分到的田地也贫瘠一些,但是相比起来,辽东确实让众人满意。
  一众使臣都感受到了城中所有人身上的这种乐观、自信、幸福的面貌。不少人都在心中暗暗惊讶,隋国居然能够这么快的就把高句丽的辽东变成了隋朝的辽东,看来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什么变化了。特别是他们注意到,那些在辽东城中处于底层地位的原高句丽国人,现在居于城中的,大都是在做着苦力、脚夫这样的工作,但是每个人脸上却没有那种不满、不屈的感觉。相反,这些本应当对隋人敌视的亡国者,却反而十分的高兴,这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路过一家装饰古朴的店面时,新罗国的使者美生要求进去观看一下。这是一家书店,准确的说是辽东军的官办店。官办店,也就是陈克复利用手中那些缴获的钱粮开设的店铺,这些店铺的收效归军中所有,而且每月都会拿出一部份分红,给予那些在战争中阵亡或者残疾的人。破军初立的那天他就说过,跟着他陈克复,如果哪天先走一步,或者受伤了,他陈克复和破军营会负担一辈子。
  店铺装饰的古香古色,里面一个个书架上摆满了一架架充满着墨香的书籍。书籍,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神圣的。杨广登基后,在东都建观文殿,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廊屋,列以贮之。而且要求天下人献书,每献一本就给予赏赐。
  书籍就代表着文化礼仪传承,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也代表着未来。在这样的一个蛮荒之地,突然看到这么多的书籍,众人都惊讶不已。这个时代的印书十分麻烦,成本大,且印制艰难。一般人读书,往往是买不起书或者存不起书的,只有往那些寺庙或者官宦人家去借书抄书。
  新罗使者美生是新罗的礼部令,书籍文化这些正是他的官职之内管的事情。他对于中原文化十分精通,只一眼看去,便发现了许多的诸子典籍,《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样的书都有。美生一张脸都有些激动的胀红,对身边的胜曼公主道:“殿下,没有想到这里居然会有这么多的经史。往年我们新罗国想要搜集一本都很难得,殿下能不能和陈元帅请求让我们买一部份回去?”
  新罗国只有贵族才有机会读书,而这些经史之书,更是难得,一般都是抄传。如果能一次性的买上这么多现成的回去,那无疑对新罗很有帮助。
  胜曼公主点了点头,“陈元帅,我新罗国向来仰慕中原文化,突然看到这里有这么多的书籍,不知可否让我新罗收购一些?”
  陈克复笑了笑,“哦,新罗国对中华文化也很仰慕?那好啊,你要多少那就买多少好了。我们这本来就是一个书店,有少买自然售。你要多少,直接和那老板说就行。”
  店中的一个小学徒忙从后面叫来了掌柜,掌柜的是一位断了一只手的辽东军退役士兵。只因识得些字,就被安排到了这个书店之中做掌柜。
  “老板,我们想买这些经史典籍,不知可不可以?”美生急忙的道。
  “可以,当然可以,不知道你要多少本?”
  “我全要!”
  那掌柜的笑了笑,“你真的全要?我们店中书籍可不少,后面还有一仓库呢。”
  “不管多少我都要了!”美生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忙不迭地点头道。
  掌柜的用那只独臂,在算盘之上熟练的打了起来,没一会抬头道:“这位客人,我们店一共有诸多经典三百七十部,如果您全要,我们现在就可以给你一共是三十万七千本,每本一千本。您买的多,我们每本售价一百文,一共是三万七千贯钱。如果你需要我们送货的话,只要是在辽东城内,我们包送到,您是大顾客,又是头一次生意,我们这次就不收额外的运费了。你看,您是付现金呢,还是付银票?”
  掌柜的说完半天都没看到回应,一抬头才发现那位美生一脸的大汗水。
  美生不是觉得三万七千贯钱太贵,而是从没有想到这么个小店居然会有三十多万本书。三十多万本书,这是什么概念?不光是他,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不敢相信。
  陈克复看着他们的样子得意的一笑,能有这么多书,是因为他让印书的工匠弄出了铅活字印刷术。有了铅活字,他又有足够的奴隶人手。只要模版出来了,就可以日夜不停的印刷。由于这个时代的造纸术也不先进,纸张即脆又贵,好的纸那真是贵的惊人。陈克复利用他的那点知识,将几种新式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都弄了出来。
  原本他是弄这些来印刷那些评书的,另外也是给他的全民汉化计划印刷课本。结果哪曾想这个时代印刷和造纸还这么落后。最后陈克复干脆,印书吧,既然书这么贵,我们干脆印书卖好了。卖往中原、辽东各地。经史子集印了不少,不过印的最多的还是各种评书、传奇话本,顺便又印了些连环画本。还真别说,就这么个造纸、编书、印刷、出售的整套产业,其中的利润居然暴利惊人。简直比他打仗抢劫还来的快,就这一书论语,成本只要十文钱,可是对隋人内部价五十文,平时大批量卖给那些商人们也是五十文。一本书净赚四十文钱,百分之四百的利润。
  不过印书的时候,陈克复就有几条特别规定,各书店只能出售那些市面上都能买得到的经史子集,还有各种传奇话本、评书、连环画、佛教、道教经书。其余的那些人们平时看不起的杂学,不管是什么杂书,却一律不准印刷出售、特别是兵法策略、生产制造内的书,还有如北齐的齐民要术这样的农业生产指导书、各种医学药方书,全都禁止印刷对外出售。特别是禁止对外族出售,各地边境都要检查来往商人,严防有人带往外族。
  陈克复清楚,将那些和尚经书、四书五经、小说一类的卖给外族没有关系。但是如果那种兵法策略、生产制造、医术药方、等一类的书给了外族的话,那真是民族罪人了。
  反倒是那些之乎者也、诗词歌赋一类的书多卖些给外族的那些贵族最好,让那些人也全都变成之乎者也的深慕中华礼仪最好了,如此等于从精神上同化他们。
  “这位大人,您还要不要这些书了?”掌柜的又问了一声道。
  美生咬了咬牙,最后一横心道:“要,全要。”
  “好勒,一共是三万七千贯钱,你是付铜钱还是银票,如果付铜钱我们可以上门去取。”
  隋朝五铢一贯六斤四两,三万七千贯钱,那差不多是二十万斤。那就是一千多石,这么大的一笔钱,谁也不可能随身带在身上。
  “那个银票是什么东西?”美生有些疑惑地道。
  掌柜的笑了一下,“你看对面那个大铺面,那上面有个钱字的,那就是新开的钱庄。这是整个辽东都开有分店的四海钱庄,而且听说以后还会开到中原、新罗、百济等地方去。你不管在四海钱庄的任何一个分店存入金银铜钱,四海钱庄就会和您开一张双方绝定好的银票。票值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定好不同的数额,到时就会再给您一个信物。”
  “比如说您在新罗的四海钱庄存入一万贯钱,新罗的分号就给一张银票和一个信物。现在您在辽东城需要用钱,只要你拿着银票和信物到辽东城的四海钱庄去,就可以取出您存的钱了。如果是低于一百贯的小额银票,则不需要信物,那是见票即取。”
  这下更是所有人都愣了,还有这样的方式?一般的商队最怕的就是这种大额度的金钱交易,买的货物多了,所需要付的钱都必须请镖局组成一个车队护送。
  而这四海钱庄的方法,简直就是让那些小点的商人们的福音啊。小的商人们行商,如果能直接在一地存入钱庄,再到了另一地方取出,省去了中间的这些运送,岂不是十分方便。
  先是这么一个古怪的书店,一次性能拿出几十万本书。接着又出现这么一个古怪的钱庄,不由得让一众使者,对于辽东城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