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628

  绿芽看到了张惠的目光,便假装好奇的问,“大官人,那个人是谁啊?”
  张蕤看了一眼,笑道:“这人最近倒是很有些运气,本是砀山县人,上次报名投军,很有些胆识,得了李镇国赏识,提拔为队头。虞城一战,听说立了大功,可也犯了纪律,本来能升个副指挥使的,结果只升了指挥。”
  原来是砀山同乡,张惠望了朱温一眼,当初只以为是个痴傻小子,却不料他居然还这么厉害,居然能得到他的赏识,心下倒是一下子记住了朱温的名字。
第508章
今日家仆明日国君
  朱温穿了一件赤漆山文甲,虽然不如黄金甲那么耀眼,可也势力不弱。加上肩头一袭赤色长披风,整个人也有数分风采。随着虞城大捷,朱温这个宋州本地出身的将领的战绩,也被人传播开来。因此,甫一出场,顿时场上有无数人为他大声喝彩。
  朱温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欺负,表现不俗,头一个上场便立即将一个身高超过七八,虎背熊腰的猎户给几招打下了擂台,获得了胜利。
  朱珍、朱孝表现也十分不错,纷纷战胜了自己的第一轮对手。
  十个摆台同时比试,一次淘汰十个。一千余人,前后打了五十轮,很快淘汰了一半人马。
  擂台赛都是点到为止,要么被打下擂台,要么被打倒压制起不来,不得伤害到生命,因此比得很快。李璟坐在裁判席上仔细的观看着比赛。这一次的擂台赛,比李璟预料的要精彩的多。打了小半天之后,已经已经在自己面前的纸上,记下了十来个武士号码。这些人都表现不俗,打的十分出色。更关健的是,这些人十分的年青,让李璟不由的动了收才之心。
  几轮擂台塞的中间,还进行了马球比赛。各个马球队都是十分有名,来自于宋州各个大族,战马蹄声轰隆,把比武场另一边的那块平整的临时马球场踩踏的越加的平整。镇国军也派出了一支马球队参与角逐,表现同样抢眼。
  看台上纱帐后面的那些贵妇和千金小娘子们,看的也是如痴如醉,这时也不顾自己的身份,在帐后大声的喊叫喝彩。看到球员相互冲撞,球杆碎裂,骑士坠马,张惠都像个受惊的小女孩般摭住眼睛,她总认为自己的胆子比较大,官家千金又应当表现的矜持,可是每当出现那激烈的场面时,她还是忍不住摭住眼睛,不敢观看。
  在又一轮擂台赛的中间时间,李璟亲自骑马扛着月杖下场。
  不过这一次并没不是比赛,而是李璟的表演。
  一名军士拿来了四十九枚铜钱,摆在了球门四十步外,将他们摞在了一起。
  李璟骑着马加速疾驰而来,单手猛的挥击月杖,然后只听的一声嗡的脆响,那叠铜钱最上面的一枚就已经被击飞出去。铜钱划着一道了弧线飞过四十步外,直接穿过了一尺大小的球洞,然后落在后面数外远的空地上。
  那个军士跑回到那摞铜钱面前,点了点,高声喊道:“还剩四十八枚铜钱!”
  场外的围观百姓闻言都不由的一阵惊呼,一次居然只把最上面的铜钱打出,不但击中了四十步外球门,竟然没有打乱下面的铜钱。
  马球在唐朝是一项风靡整个大唐的运动,不但贵族们喜欢参与,就是百姓们也喜欢观看。谁也没有想到,李璟如此身份的大帅,居然还有如此的球技,纷纷赞叹不已。
  就当大家以为表演结束之时,李璟居然已经策马又奔了回来,同时又是挥起一杆。
  这次李璟打完后没有停,而是不停的绕回挥杆,绕回挥杆。
  打了好一会后,李璟终于策马回到场边。
  看台上,帐中的张惠兴奋的叫道:“四十八十,他又击了四十八下!”
  张蕤这时也没心思去想女儿和李璟之间的那些事了,他激动不已,心中在想,难道李璟……
  这时,场上球门后面,一名军士走过去,大叫道:“四十九枚铜钱叠在一起!”
  这句话喊出,欢声雷动,大家兴奋的狂叫。这,这个马球技术太让人难以相信了。
  张蕤此时顾不得身份,从帐中走下看台,与其它不少有身份的人一起走到球门下观看,果然,一叠铜钱垒在一起,仔细一数,真真的是四十九文钱。刚才无数人可是看着这里,绝没作过手脚的。且李璟打了那么多下,这旁边也没有看见散落的铜钱。
  神了!
  得到官员们证实的围观百姓,更加的惊叹,李大帅这手马球术真是神了。
  李璟的这轮球技表演,直接将整个场上的气氛带上了高潮。
  表演结束之后,擂台赛继续,很快,场上已经决出了前十名选手。
  这十人之中,其中有四人是镇国军的底层军官,还有六人则是前来参赛的百姓,而且居然还都相当的年青。看样子,没有一人超过二十岁。
  李璟将这十将叫上前来,镇国军中此次都以上军官是没有允许参加比赛的,这四人都是伙长,有两个是新招募的选锋兵,有两个是金甲军,李璟仔细考量了几句,见四人都表现出众,当下高兴,便直接宣布将四人提拔为队头,并赐钱一百贯。
  剩下的六个还是少年,站在李璟的面前却是并没有畏惧之色,镇定自如,淡然处之,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
  “六位少年英雄不如自报姓名如何?”李璟笑着问道。
  “王檀,字众美,京兆人氏,今年十五岁,喜读兵书,略知韬略,曾祖讳泚,左金吾卫将军、陇州防御使。祖讳曜,定难功臣、渭桥镇遏使。父讳环,鸿胪卿。”
  其中一名面宠英俊白皙高大少年率先挺身而出,大声自报家门。
  李璟看他一表人才,心中已有几分喜欢,又见他谈吐不凡,镇定自若,更是喜欢。再一听,居然还是贵宦之后,祖上三代都是高级官员,不过看他前来打擂,便能知道,他家到他时,应当已经不如当初显贵。
  “哦,居然还是功臣之后,你前来打擂,可想要入我镇国军中?”
  王檀点头,单膝向李璟跪下,“请大帅收录,檀愿为大帅鞍前马后效力!”
  李璟十分高兴的伸手扶起王檀,“好,本帅暂且授你为陪戎副尉,充任金甲军伙长一职,你可愿意?”
  “愿意!”虽然只是一个伙长,但王檀并没有露出什么失望之色。
  王檀之后,又有一名少年自报姓名。
  “我叫李思安,字卢臣,今年也是十五岁,河南陈留人,我也想要追随大帅左右,愿为马前卒。”李思安长很是高大,比李璟还要高一些,相貌雄奇,不过比起王檀的白,他就是极黑。虽然这少年没有什么显贵的家世,但刚才擂台上他的表现却极让李璟喜欢,当下也立即收入帐下,同样给了他陪戎副尉加伙长之职,并也如王檀等人一样,赐钱百贯。
  剩下的四个少年分别叫做高季昌,董璋,王宴球,刘屺。他们都只有十四岁,却也是谈吐不凡。不过当李璟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军之时,几人却有些犹豫。
  “怎么,加入镇国军不好吗?”李璟还是头一次看到有人对进镇国军犹豫的。
  那名叫做高季昌的少年十分有礼的道:“请将军恕罪,非是我等不愿意,而是我等并非自由之身,此事还得问过家主才行。”
  李璟微微愣了一下,看这四个少年的英气,他还以为是哪个贵族家的子弟,却不料得到这个回答。又问了几句,才得知,这四人居然是一起同来的,而且四人不但不是贵族世家子弟,居然全只是家仆而已。
  听到这个结果,李璟真的是有些惊讶了。区区四个少年家仆,居然就有如此不凡,真让李璟对于他们的家主极感兴趣。
  “你们家主可在此处?”李璟问。
  “家主就在看台之上。”
  听到在看台上,李璟也没有意外,看台上的都是极有身份之人,能有四个这么出色家仆的人,地位肯定不低。
  “本帅倒想与你们家主结识一番,还请衣来相见。”李璟现在对这人很有兴趣。
  高季昌转身离去,很快带着一个男子前来。
  那同样是一个年青的男子,约摸二十上下,年纪与李璟自己相仿。但是全身上下有一股子气质,一种儒雅的气质。
  一到李璟面前,这年青男子立即躬身拱手行礼:“汴州开封李让拜见大帅!”
  李璟仔细的打量着李让,穿着一袭白色丝绸长袍,头戴方巾,浑身上下一尘不染,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听到李让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璟总感觉有些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
  张蕤这个时候也站在李璟的后面,看出了李璟并不知道李让的身份,便在后面悄声提醒道:“李让,人称李七郎,乃是汴州首富,家财千万。且有仁义之名,最爱救济乡里,扶危济困,人称小孟尝。这次李七郎从汴州开封赶来,也是为了拜见大帅,一睹大帅威仪。”
  听到李七郎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璟脑中灵光一闪,终于想起来这个李七郎是谁了。
  李七郎李让,历史上在朱温得到宣武之后,李七郎最终投靠了朱温,并做了朱温的义子,也就是朱友让。他拿出了自己的千万家财帮助朱温,让朱温在初期获得了经营稳固宣武的本钱。
  一想明白了李七郎的身份之后,那四个少年家仆的身份李璟也马上就想到了。在历史上,李七郎的这四个家仆可不简单,最后全成了后梁大将。尤其是这个高季昌,后来改名高季兴,成为五代十国中南平国的开国君主。
  无数的记忆从脑海中浮现出来,李璟不由的深吸了一口气,自己这样,似乎碰到几条大鱼了啊。
第509章
玉郎
飞将
赖子
小孟尝
  李七郎,汴州开封人,汴州首富,家产千万贯。他虽然年轻,可是却见多识广,不但为人聪颖、大度、豪爽,而且颇有些志向。富甲一方,在汴宋一带很有威望。李家家教很严,代代都有仁义之名,不论是经商还是庄园佃田给佃户,都是十分的仁义,名声极好。每当碰到有急难之人,都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灾荒之年,李家的粮店都不会趁机暴涨米粮价。灾年之时地租更是会减免,甚至如去年和今年这样的大饥荒之年,还拿出宝贵的粮食来放粥救济灾民。
  李家庄园的佃户,几乎都是李家几代人在灾荒年收留的饥民,家中的奴仆婢女,也都是街头上那些孤儿乞儿收留入府中。李府收留的这些伶俐的孤儿乞儿,好生调养,然后让他们在府里做事,闲时还教他们识字算数习武这些。长大后,看个人造化,有识文会算的,就能进入商队商铺做伙计、帐房等,那些有武艺的能做家丁护卫。
  李璟听了大赞:“七郎果然是大有古孟尝之风,此举是大功德啊,他们几个也都是孤儿吗?”
  “贻孙是陕州人,祖上本是名门渤海高氏,与西川节帅高侍中乃是同宗,不过早年家中变故,自幼就托到我家做了家僮。”李七郎解释道。
  李璟却是盯着高季昌愣愣出神,眼下的高季昌才十四岁,还没有改名高季兴,更还没有高赖子这样的名号。历史上,高季兴之所以能成为十国中南平国的开国之主,掌控荆南,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和李让的关系。历史上,李让做了朱温的义子,而高季兴又成了李让的义子,因此,实际上,在早期,高季兴其实是朱温的养孙。正是有着这一层的关系,高季兴才慢慢的出头,最后成为一个割据势力,最终成为南平国开国之君。
  高赖子,想起这个名号,李璟就不由的想笑。高季兴在后梁从朱温的牙将一直坐到荆南节度使,等朱温死后,就开始拥兵自重,梁末帝朱友贞控制不住他,只好封他渤海王。梁灭后,高季兴割据荆南,听调不听宣。荆南夹大几个势力之间,难有作为,高季兴不恢复生产,却专门靠抢劫其它几个势力向后唐的进贡,等对方抗议或者出兵讨伐问罪时,又毫不知耻地将财物退回,脸皮厚得无法丈量。为了得到财物,高季兴还向蜀和闽称臣,讨得一点赐品,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品性,便一致给他和他的儿子起了一个恰当的外号“高赖子”,有时又叫他“高无赖”。
  现在怎么看,都看不出这个十分阳光的少年,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一个无赖之人。这真是时势造英雄啊!
  董璋,也是李让的家僮之一,最初的职事就是扫马粪,不过他很有勇力,天生大力士。扫马粪之余,在李府中学习武艺,如今已经小有所成。这次李让派了他和高季昌一起上昌,也是一时见不到李璟,便想借机吸引李璟的注意。李璟仔细的回想自己脑中的记忆,终于找到了他的一些史上记载,董璋跟了朱温之后,先以功升小校,后来升为泽州刺史。后唐时,庄宗灭前蜀,董璋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详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二人争蜀,最后董璋兵败,孟知详取胜后,控制全蜀,成为后蜀国君。虽然他没成为一国之君,但也是五代之时的一个军阀了。
  王宴球,后梁大将,可以独当一面的上将,曾经统兵大败契丹,是一个悍将。
  刘屺,同样也是后梁大将。
  一个商人家的四个家仆,居然后来都成为了大将,这也确实是相当传奇了。其中一个还是一国之君,还有一个差点也是一国之君。
  “他们四个这样的家仆,李府中还有多少?”李璟问。
  李七郎笑了笑,“这四个都是府中最出色的了,其它的,上不得台面。不过学文的那些孩子里,倒是有两个很是聪慧。一个叫孔循,一个叫段明远,小小年纪,已经颇是不凡。”
  听到这两个名字,李璟不由的再叹。孔循,历史上曾经担任后梁宣微北院副使,租庸使、忠武节度使、沧景节度使等职。段文远这个名字虽然好像没什么印象,但李让如此看重,应当也很是不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