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656

  “没有发生交战?”最高统帅部的几位高层全部愣住了,“这个……”
  “曼施坦因在想什么?不但将东岸让给我们了,现在连西岸也不要了?”伏罗希洛夫啧啧连声,“这家伙不是党安排在希特勒身边的间谍吧?”
  “哈哈哈。”大家都被他的玩笑话逗乐了,连斯大林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一点也不为自己刚才的话被打断而懊恼。
  “你看……”斯大林拿着电报转向朱可夫,“德国人没你们想得那么强,告诉奇斯佳科夫同志尽快渡河,不要磨磨蹭蹭的。现在德国人发昏,我们得抓紧机会展开兵力,准备全面进攻。”
  朱可夫本想说不要操之过急,一转眼发现华西列夫斯基在轻轻摇头,他马上反应过来了,想了一想觉得是不能打击前线将士和斯大林同志的热情,便说道:“还是要出动空军好好侦查下,看看德国人主力到底在哪里。”
  “这是参谋部的具体工作,我就不干涉了。”斯大林目光炯炯地盯着华西列夫斯基,“告诉英美盟国,我们在大力反攻,让他们尽快把物资送来,否则会影响我们后续作战,另外……给前线指挥员发电报,哪个集团军司令员手下的部队先冲进罗斯托夫,战后优先扩编为方面军并升任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苦笑了一下,没出言反对。
  就在川流不息的红军将士渡河之际,曼施坦因也盯着指挥部沙盘上敌我态势的最新调整,他问道:“俄国人推进到哪里了?”
  “俄国人十分谨慎,在一个军渡河后没有急于扩大占领区,反而就地构筑了桥头堡,目前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地前进,根据空军侦查,他们渡河的速度不算快,大约只有每天4-5个师,通常是利用晚间时分才渡河的。在下游的俄国人也在尝试构筑第二道浮桥,但被我们阻止了,到今天下午16点为止,敌人已渡河的兵力大约达到了10个师,坦克数量不多,大约只有40余辆,现在他们已占据了顿河弯曲部的那个扇形面。”韦勒中将一边示意作战参谋们调整标识红军的小旗,一边补充道,“在顿河东岸红军至少还有30个师、400辆以上的坦克在等待过河,从无线电监听的结果来看,那是敌顿河方面军的部队,他手下至少有4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的部队。”
  韦勒中将得到的情报基本符合实际,目前正在渡河的正是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的顿河方面军,不过手下部队的数目比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部预估的还要多一点,包括近卫第1集团军,第21、24、63、6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总兵力大约在35万。
  “这是他们能渡河的最快速度么?”
  “不是,远远低于我们的预估和他们的能力,如果俄国人全力以赴的话速度至少要快一倍以上,这点兵力7-8天完全可以过河了。”
  “他们胆子太小,步子太慢,不要惊慌,继续放他们过来。”曼施坦因笑道,“去年他们发动罗斯托夫战役的勇气跑哪里去了?”
  “谁知道呢,估计对您放弃顿河两岸的举动看不明白吧,生怕是个圈套。”
  “让空军加大对浮桥的攻击力度,不要害怕桥被炸毁——炸毁了俄国人很快能修好的。”曼施坦因说道,“倒是我高估了他们,没想到如今胆子变得如此之小,下游是谁的部队?”
  “和我们交火的是崔可夫的62集团军,其他暂时无法判断。”
  “让上游的部队继续往回缩30公里,同时下游再打两天阻击,然后也把部队收回来,一定让俄国人想办法放松警惕,放他们过河。”
  “再缩啊?”韦勒有点担心地说道,“现在红军先头部队已向前推进了70多公里,差不多要越过苏罗维基诺、博科夫斯卡亚一线,再缩30公里的话意味着我们的防御纵深进一步被压缩。”
  “防御纵深足够了,顿河西岸足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靠我不到60万部队时守不过来的,压缩一点可以提高防御密度,让俄国人继续过来吧。”
  “目前他们已和我军前卫部队交火,贸然撤退会不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不会,俄国人正疑神疑鬼呢,如果我们快速撤退他们更以为是勾引他们上当的诱饵,哪敢放心大胆地扑上来。现在最要紧的是判明敌人的进攻方向,特别是已渡河部队的针对方向,如果他们要向右翼转移去突击霍特集群,必须予以坚决阻拦和还击,如果是对着我们来的,那可以痛快放行。”曼施坦因用教鞭指着沙盘的进攻态势图说道,“斯大林的策略是学我们的,希望通过上下游两路钳形攻势试图把我们压缩在以罗斯托夫为中心的包围圈里,可他把装甲作战看得太简单也太机械了,他会尝到苦头的。”
  就在曼施坦因竭力保护霍特集群的侧翼与后路时,霍特大将的进攻态势并没有停下来,在道路条件改善以后,他的装甲矛头威力终于得到了充分改善,从沃罗涅日出发一口气前突200公里,插入到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两个集团的结合部,一下子如同一把烧红了小刀插入了一块牛油,大有切割包围红军的架势,就在对方慌忙抽调兵力围堵缺口时,他忽然率领第4装甲集团军向右一拐,给了右翼沃罗涅日方面军一个凌厉的勾拳,一下子就将敌人打懵了。
第011章
静静的顿河(5)
  对沃罗涅日的进攻其实在1942年夏天,也就是6-7月间是东线南翼作战的重点,当时以魏克斯集群为主力发起了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占领了沃罗涅日,但由于后来主力南移,兵力大多转向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方向,沃罗涅日附近的战线也沉寂了下来。
  到了10月份,沉寂的战线重新又开始活跃起来,在天王星战役开始前,曼施坦因已让霍特集群在寻求红军防线弱点而进行机动作战了,沃罗涅日方向就是一个显著的薄弱环节,霍特找准沃罗涅日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结合部这个软肋进行猛攻,瞬间就打开了通道。除了他把握机会的能力外,这种顺利也与该方面军本身实力不算太强密切相关。沃罗涅日方面军是在7月7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分部队组建而成的,目的是为改进防守沃罗涅日地域部队的作战指挥(因为沃罗涅日的位置比较重要,向北可以包抄莫斯科方向的侧翼,向南可以包抄斯大林格勒的侧翼,向纵深突击可以威胁萨拉托夫这个交通枢纽),只编有3个集团军(即第6、40、60集团军)和4个坦克军(第4、17、18和24军),其中第6集团军由第6后备集团军改组而来,第60集团军由第3后备集团军改组而来,本就是二线队伍的替补,人员、装备、训练都很差劲,到处可见40多岁的胡子兵,战斗力算是在红军倒着排的。倒是配置的4个坦克军不容小觑,拥有近600辆坦克,有不俗战力。
  “意大利人要求打头阵?”就在商议如何向沃罗涅日方面军侧翼展开进攻的方案时,霍特大将忽然接到意大利第8集团军总指挥乔瓦尼·梅塞上将发来的请战电报,他对电报的内容十分惊讶和犹豫,因为对方说希望在侧翼进攻时由意大利和罗马尼亚部队担任进攻主力,措辞当然是很动听的:第一,德国军队一路连续作战、冲锋在前他们心里过意不去,希望能有所分担;第二,经过夏天的整顿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和技巧有了很大提升,装备也得到提升,希望能锻炼一下队伍;第三,从部署上看,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更靠近侧翼红军,掉头进攻的话他们更能发挥突击优势;第四是最后也是最扯淡的一条——意大利迫切地希望为“消灭人吃人的布尔什维克制度、解放俄罗斯人民”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罗马尼亚人是什么态度?”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问道。在“拆军补师”行动中,原来担任第41装甲军军长的莱因哈特上将也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坦克战指挥官,陆军总参谋部显然不会随意安置他,经过霍夫曼的首肯(他是陆军总司令),莱因哈特接任了第4装甲集群副司令官的职务(9月份以后新设,德军高层指挥体系一般很少有副职),实际上霍特与他是有分工的,霍特负责协调指挥整个集群45万人马,而坦克战专家莱因哈特具体负责指挥第4装集团军,特别是其中的装甲师。
  就在意大利人的电报过后不久,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表态愿意打头阵进攻。
  “看来他们两家已事先说好了,他们不满足于吃点残羹冷炙,希望来尝尝大餐了。”霍特调侃道。
  “我看可以试试,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心中有数,梅塞将军还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莱因哈特笑道,“元首给了他们装备和物资,也给他们派了军官,我们又帮助他们调整、整合了部队,应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才对,这股不算太强的红军应该是一块试金石,可以看出他们成色如何。”
  “好吧,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更接近红军防线,确实可以让他们先去试试看。”霍特答应了两国的请战要求,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收拢兵力准备第二波进攻,万一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进攻乏力,他们能及时出手。
  根据曼施坦因的编组部署,构成中路集团左翼、跟随在第4装甲集团军后面的是大约25万轴心小兄弟军队,其中有9万多人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11万多人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还有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各一个师(加起来3万余人)。经过夏天的整编与补充,他们已严格提升了战斗力——不仅德国顾问军官派到了营一节,而且在霍夫曼的要求下,所有撤回国内的其他部队重型装备都留下来集中到了这两支部队,对于本身缺乏重装备的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而言,水平至少提升了两个等级。
  与历史上不同,由于德国军工提前开始爆量,在德军自身装备优化的同时原本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一直抱怨缺少反坦克火力的窘迫也改善了好多,光十月份一个月就给这两个集团军送去了400余门反坦克炮和相应炮弹,当然大部分都是50mm的,少部分是缴获的俄制76.2mm反坦克炮(都是德军自己淘汰下来的),至于那些88炮后勤部门还是舍不得拿出去,霍夫曼也只能装看不见了,毕竟他也要照顾下面的情绪。另外还有部分德军自己淘汰下来的38T坦克也送给了这些盟友。历史时空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溃败首要因素是红军击破了孱弱的罗马尼亚人防线,让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侧翼完全暴露了出来——至少这一点是不会再重演了。
  轴心盟军的冬季装备这次也大为改善,让大部分是穷苦农民出身的罗马尼亚士兵很满意,觉得跟着德国人有前途,至于意大利人,由于军官下派、意识形态相同的缘故,显得更亲热一点,吊儿郎当的作风也好了不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个师本就唯德国人马首是瞻,现在捞了好处更是死心塌地跟着走。严格说起来,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战斗力水平较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罗马尼亚主要受制于装备和实力不足,士兵又没见过世面且对红军这个巨人一直怀有恐惧心理(要不然也不会斯大林一瞪眼,罗马尼亚人就乖乖地把比萨拉比亚交出去),而意大利军队多少是列强出身,底气还是有的(意大利人不怎么怕红军,却怕英国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战斗力低下的关键原因是办事情不认真、不卖力,作战思想陈旧。所以霍夫曼开给他们的药方与不同,但很有针对性,罗马尼亚人主要是补物资、补装备,意大利人主要是补精神、补军官。在德意海空军合体、军工合体之后,东线意大利集团军也几乎完全被德国人控制了,现在两国真称得上是钢铁盟友了。
  现在局面开始反过来了:一直以来都是德国人让小兄弟们当炮灰,首先承担红军的第一轮打击,装备差、补给少还要先受罪,从上到下的抱怨声都不小,到处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搪塞与敷衍,但在霍夫曼的教育下,现在作战吃苦在前的变成了德国人,享受在后的变成了轴心小兄弟们,在这次机动作战中他们跟在霍特大将后面到处捡便宜,追杀残敌、打扫战场、保卫后勤线这样的工作干得乐此不疲,偶尔还清剿一下包围圈里困兽犹斗的红军步兵师,自我感觉一下子好了起来,以为自己经过夏天的改造自身战斗力已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居然还主动请战,这让霍特大将和莱因哈特上将大感意外,考虑到这股作战热情不能轻易拒绝与抹杀,他们最终打算借侧翼进攻的机会让这些小兄弟们尝试一下不一样的感受。
  命令是上午下达的,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部队还没有完全收拢,到下午时分,霍特与莱因哈特两人还在就选择后续进军路线与打击目标进行商议,正在激烈讨论间,霍特想起来早上主动要求进攻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便问道:“意大利人不知道打得怎么样了?怎么现在还没电报传来?”
  “估计是失败了又不好意思请求援助。”莱因哈特笑道,“我们还是主动发个电报问一下,意大利人虽然爱吹牛不过有时候还是很可爱的——最近表现起码比以前强不少,用元首的话来说,还是要以鼓励为主。”
  副官突然发来报告,说刚刚接到最新电报,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已击破斯沃博达方向红军防御,正在向纵深扩展,希望德军能迅速跟上扩大战果。
  “什么?”霍特大将瞥了一眼地图,惊叫道,“这怎么可能?对面红军可有2个集团军呢,再怎么二线部队也是有几百辆坦克配属的,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可以轻易对付的吧?难道他们谎报军情?”
  “我也觉得奇怪,或者问问联络员?”德国军官下派轴心兄弟军部队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掌握动态,不怕他们撒谎。
第012章
静静的顿河(6)
  联络员电报晚了一个小时才到,不过介绍情况要详细得多,不但充分阐述了今天进攻的经过,还解释了取得如此重大进展的缘故:对面红军有2个集团军没错,可惜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上的后备兵,基本是8-9月份才被强征入伍的,很多人连枪都放不响,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好歹还是受过多年训练的正规军,经过夏天的训练整顿再加德国军官现场指挥,战斗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让霍特忧心忡忡的俄国坦克部队更是奇特。
  “……我们突击审讯了一个红军上校,他是敌第6集团军参谋部的,据其交代该方面军一共有4个坦克军和3个集团军,由于我们在沃罗涅日纵深方向上对其中1个集团军(第40集团军,算是该方面军较有战斗力的部队)的突破,敌方面军指挥官紧急抽调了3个坦克军和最精锐的3个步兵师赶去增援并填补缺口,留在斯沃博达方向的只有1个坦克军,而且还被拆成了两部分使用……”
  问题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人再不济也有300多辆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啊,电报看到这里后续已可以充分想象了,这一下子还不是砍瓜切菜一般地杀进去?
  霍特和莱因哈特对望了一眼,都笑了起来,今天算是让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捡了便宜……
  “现在他们希望我们支援他们,彻底把俄国人的部队包围起来消灭,您的想法呢?”
  “不……”莱因哈特仔细看了看地图后说道,“先别急着配合意大利人消灭他们,长官,我有个更好的想法。”
  “是不是这几个?”霍特用手指了指地图上那几个最新标注的红军坦克军番号,莱因哈特点点头。
  “对面的指挥官很冲动啊,把坦克军调来调去的,只要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人再给他们施加一点压力,说不定又会把他们掉回来,然后……就应当没有然后了。”莱因哈特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命令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继续进攻,但不必太过猛烈……”霍特下达了一条很奇怪的指令。
  朱可夫对南方集团军群总体的兵力估计与分配大致是正确的,但对坦克分布估计却出现了差错:在经过最新一轮部署调整后,霍特集群的坦克不是红军估计的600-700辆,而是近1000辆,除去意大利、罗马尼亚的300辆,德军还有近700辆(4个装甲师及1个装甲掷弹兵师拥有600多辆,步兵师还有一些);而中路曼施坦因方向只有区区2个装甲师,刚刚300辆坦克出头,不过曼施坦因手里的装甲部队数量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一个是胡贝中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另一个则是泽普·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该师7月份拉回法国休整,经过3个月的调整补充从机械化步兵师变成了装甲师(原本历史是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的,霍夫曼大手一挥直接变装甲师了,不过实质差异不大),装备是清一色的4号G坦克,连一辆三号也没有(又是党卫军又是元首警卫旗队,谁敢怠慢?要不是霍夫曼自己把控着虎式优先供给古德里安,现在曼施坦因这会儿已用上虎式了);而右路克莱斯特大将手里还有500辆坦克(主要包括3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
  一直是政治委员出身,执行力强但对指挥作战不太精通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在对照大本营发来的情况通报和斯沃博达方向的战报后,也没过多派遣飞机侦查敌情(当然,他即便派飞机侦查也没用,霍特集群一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做出了事后被认为是毁灭性的决定:鉴于萨拉托夫方向的威胁已解除,上午抽调支援的坦克军和步兵师中止救援任务,回援斯沃博达纵深方向并配合当面部队歼灭敌军。
  在他看来进攻斯沃博达的仅仅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作战意志和能力不强,没多少坦克部队的自己也能抵挡住,如果有了坦克部队支援说不定自己还能反过来包围这10多万人马。接到方面军指挥部的回援命令,已走在半路的三个坦克军指挥员无不气得跳脚,可军令如山,他们不得不照此执行,好在夜幕已经降临,不怕德国人空袭,便决定排成两路纵队连夜回师救援。
  次日拂晓时分,又累又困的红军坦克兵们在斯沃博达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地方遭遇霍特集群绝对优势坦克兵力的伏击,面对一下子杀出的德国4个装甲师和其他部队,俄国人傻眼了。经过半天的激战,除少数坦克借着地形熟悉溜走外,莱因哈特指挥部队以微不足道的损失歼灭了3个坦克军和2个步兵师,另一个步兵师见大势已去,大部分人选择投降。在得知增援坦克军主力全军覆灭和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出现的消息后,戈利科夫为避免被全歼,向总参谋部发出求援通电后无奈选择后退。
  面对战场上被打伤或者因为故障而被红军抛弃的近400辆T-34、KV-1、KV-2、T-26和T-70坦克,所有人心里都涌起这样一种感觉——发财了,尤其是光T-34就有200多辆是可以回收或者修复的。
  “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也想分一点战利品,特别是坦克,我觉得可以考虑同意……”
  霍特本来下意识地想拒绝莱因哈特的提议,转念一想,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这次也算是出了大力,如果没有他们一开始主动请缨作战以及后来担任诱饵的付出,战事还没怎么顺利,给点甜头是应该的。于是大手一挥说道:“T-34全部留下,这是元首要支援北非的,其他坦克就随便他们选了,下次作战希望他们继续这么卖力。”
  支援北非云云当然是托词,真实原因是因为T-34换4号G的政策继续有效,这200多辆T-34(好坏均有)在霍特眼里就是130余辆4号G,差不多又是一个装甲师的兵力了,他怎么舍得放弃呢?听到德国人同意他们自由挑选坦克,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喜气洋洋地像在过圣诞节,连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各自分到了5辆T-26和20余门火炮。
  “长官,还继续往纵深追击么?俄国人跑不了,打得好的话可以全歼一个方面军……”
  “不……”霍特仔细端详了一下地图,“迅速与沃罗涅日方面军脱离接触,放掉他们,咱们掉头往南走,准备去包抄顿河方面军的侧翼——这才符合机动作战的真谛。”
  莱因哈特竖起了大拇指对霍特大将这手表示赞赏。
  听完华西列夫斯基的汇报,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在咆哮:“戈利科夫和库兹涅佐夫(方面军政治委员)就是两头猪,我要绞死他们……”
  他气急败坏地宣布:“命令,撤销沃罗涅日方面军建制,所有兵力回归布良斯克方面军,免去那几头猪的职务统统给我押回莫斯科来。”
  “斯大林同志,戈利科夫感觉对不起您、对不起党,已自杀殉国了。另外,被德国人打开的缺口怎么办呢?”
  “让布良斯克方面军去负责堵截,让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抽调2个集团军去协助,至于戈利科夫……”斯大林想了一想,“按战死抚恤吧。”
  第4装甲集团军对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一击得手并不稀奇,但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的是,第二次击破沃罗涅日方面军防御并造成红军最终溃散的并不是霍特集群赖以成名、冲锋在前的第4装甲集团军,恰恰是一直以来扮演打酱油角色的轴心盟军,消息传出后,连远在罗马的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与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都发电给霍特集群表示祝贺。
  从10月23日-11月2日,不过10天功夫,总兵力约45万的霍特集群在沃罗涅日方向打出了一个最远纵深200公里,宽度250多公里的大突出部,痛击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主力,该方面军4个坦克军被彻底歼灭2个,重创1个,中创1个,600多辆坦克最后只剩下70余辆是好的,3个集团军仓皇撤退才避免了被全灭的结局,但也有6个步兵师被全歼,14个师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甚至于还有2个师干脆没怎么打就不战自溃了,红军损失兵力(毙、伤、俘16万人),而霍特集群的损失还不到1.5万人(其中轴心兄弟军接近1万人,第4装甲集团军5000多人),坦克损失只有50多辆,沃罗涅日方面军虽然还剩下10多万部队,但已建制混乱、军心溃散,如果霍特集群继续猛攻的话,全军覆没不在话下。
  由此,东线南翼第一阶段战事顺利结束,德国人暂时1:0领先。
第013章
黑海之战(1)
  时隔两个月之后,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大将重新回到了东线,他心潮起伏,激动得难以自抑。虽仅仅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在他心目中仿佛已过去了两年之久一样。两个月前因为霍夫曼的一纸调令,这位从西班牙内战开始就打满全场的空军老兵从东线南方航空队司令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转而担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开始承担起德国海航的建设工作来,甚至连空军大将的军衔也换成了海军大将。
  如果是和平时期,2个月估计只够官僚们完成交接手续与告别仪式的,特别还是从空军转职成海军这样关键的转变,随便哪个环节都可能耽搁许久。但战争时期这种速度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不过也没有任何人能做得像里希特霍芬这么完美了,在两个月里他干成了三件足以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的事情:
  第一,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队伍。虽然霍夫曼一开口就许诺了400人编制的海军航空兵,但说这话时海军才刚刚得到允许从空军那里获得资源独立组建飞行员队伍,霍夫曼开具的完全是空头支票,是老资格的里希特霍芬利用自己在空军多年的魅力和影响力,吸引(还包括明抢或者利诱)了一大批空军飞行员转职成海航飞行员,到现在为止不但有316名具有实战经验的一线飞行员,还组建了规模将近500人的后备队伍,后备飞行员除一小部分是海军自己独立招募、刚刚完成理论学习的初级菜鸟外,其余都是他绞尽脑汁从空军飞行院校挖来的学生——这一点让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很有意见。
  第二,构建了完整了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虽然齐柏林号航母至少要到1943年1月份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但里希特霍芬并不想干等着虚度光阴,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他在基尔港和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著名的海军基地建立了航空母舰模拟训练基地——在一片平地上用钢板搭建了航母甲板和附属舰桥指挥设施,让飞行员们尽快熟悉航母起降的环境,而不是在航母正式服役之后他再花费大量的功夫去练习上舰训练。所幸飞行员们大多是有经验的老手,有不少还是飞行技术特别精湛但为人桀骜不驯的刺头,在里希特霍芬的调教之下,他们的个人性格变成了对技术偏执狂一般的追求。
  第三,建设了初步的海军航空兵指挥与运行体系。虽然贵为海军航空兵司令,其实里希特霍芬自己对海航作战指挥也是两眼一抹黑,这种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初德国空军重建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亲自操心,海航与陆航在指挥与运作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个领域德国缺乏专业人员,最开始连正常的指挥架构与人才队伍都没有。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对海航建设无疑是大力支持的,要物资、要资源都是倾斜供应,可说到人才就抓瞎了,只能开出保证——里希特霍芬看中哪个军官他一定帮他弄到手,问题是引入海军军官海军司令一纸调令就可以了,引进空军军官还不如里希特霍芬自己的招牌好使。总算在有英国、日本对航母运用的系统经验可以学习,战前、战中送过来的日本海航指挥条令再加上霍夫曼这个半吊子半懂不懂的瞎指挥(比如他建议引进多色马甲体系与指挥手势体系),里希特霍芬慢慢入了门,构建了海航运转体系的雏形,实在称不上完备,充其量只能算是初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