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656

  出人意料的是,浮桥的架设居然很顺利,除了3-4架德国飞机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投弹、扫射外,德军并没有针对这个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连大口径炮弹落下的都很少,在地面高射炮和工兵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到下午3点钟第一道浮桥就建立起来了。
  “浮桥架起来了……”马斯洛夫高兴地指着不远处的另一处工地对卡尔波夫说道,“时间还早,工兵们劲头很足,他们想抢在落日前将第二道浮桥也架设起来。”
  “可为什么德国人不进攻呢?”
  “军长同志,您的立场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您就这么盼望着德国人来打我们?”
  “当然不是……”卡尔波夫叹着气说,“我就是觉得很古怪,为什么德国人会轻而易举放弃这种良好的进攻机会?”
  “侦察连的同志回来了,听听他们的看法吧。”马斯洛夫说道,“总比你我这样瞎猜要好。”
  “对面德军的动静呢?”
  “没什么动静,我们侦察连往前推进了20公里,半个德国人的鬼影子都没看见,连远程炮火也打得三心二意的……最开始还能远远地看到几架飞机,后来我们的战斗机来了,双方纠缠了一阵也飞走了,再也没来过。”侦察连连长是部队中为数不多的老兵,打苏芬战争时就已在侦察连里干了,他掏出一份简易地图,上面描绘着几个关键的丘陵与高地,“顿河对岸几乎没什么人,有也是对我们不怀好意的哥萨克,我们连里有一个哥萨克,不过他不是顿河哥萨克,他是库班哥萨克,看在他的面子上我们找到了向导问清楚了情况,说德国人三天前就往后退了,据说是往西北方向走的……”
  “确实如此,我们这也来了几架飞机,但没造成什么影响就飞走了。”卡尔波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说法倒是和方面军空中侦查的结果能对得起来。”
  “奇怪,德国人往西北跑什么呢?”马斯洛夫看了看地图,“西北方向没有险要之处啊。”
  “他们应该是去进攻沃罗涅日和布良斯克方向的友军部队了。”卡尔波夫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如果按照这个侦查结果,敌人的防线纵深至少又压缩了20公里,距离斯大林格勒的距离也远了20公里。”
  “肯定不止,否则他们就不会没看见德国人就往回撤。”马斯洛夫问道,“德国人不会跑回顿涅茨河去了吧?”
  “没道理哇,放着顿河不守,德国人脑子坏掉了?”卡尔波夫难以置信地反问道。
  “谁说不是呢?放着两个月前进攻的有利态势不打突然间都逃回去了,您知不知道,当初德国人渡过大河曲部威逼斯大林格勒郊区时,连上面都动摇了,以为斯大林格勒也保不住呢,没想到愚蠢的敌人居然放弃了大好机会,停下了脚步甚至还退了回去,给了我们宝贵的喘息时机,斯大林格勒里的居民和工厂也抓紧机会向后方疏散了一部分。”
  正说话间参谋长过来了:“我接到了集团军司令部转来的最新电报,上面写着德国人的去向——他们在进攻布良斯克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他们集中了1000多辆坦克,攻势据说很猛烈,我想他们应该想不到我们会从顿河这里进攻吧。”
  “马斯洛夫同志,您相信那是德国人的主力?”
  “很难说,但从电报上的消息来看又不像是假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得渡河了。”马斯洛夫指着浮桥说道,“您看连第二道都架好了,再不渡河没法和司令员交代,而且我们军本来就是整个集团军的开路先锋,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德国人的主力在哪里呢?”
  “好吧。”卡尔波夫被说服了,事实上他也知道不能无限制拖延下去,“全军分批渡河,注意隐蔽,动作要快,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或许是因为没有干扰的缘故,工兵的动作出乎意料地快,在天黑前一刻前后一共陆续架起了三座浮桥,每座桥间隔大约不到2公里,从空中望下去,三条蜿蜒而过的长龙排着队,数以千计的红军将士开始渡河,其中有一座浮桥是经过特别加宽、加固了的,因为上面要通行坦克、卡车和重炮。
  天黑之后空袭因素基本就不存在了,重装备部队开始渡河,在第一辆T-34过去之后,对岸的马灯一共摇了三圈,显示浮桥各部分已足够坚固,可以支持重型装备渡河,然后是5辆T-34依次排队过河,同样十分顺利,表明浮桥可以承受多辆坦克同时渡河,不过整个军一共也只有这5辆坦克,后面是军属炮兵渡河,他们用卡车、马车拉着各种口径的榴弹炮、弹药车缓缓驶过,直到第一个营安全抵达对岸,两位军领导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成功渡河的卡尔波夫还是十分谨慎,渡河后没有急于进兵而是要求手下先占据一个稳固的桥头堡,防止德军突袭突击——他本能地认为这里有一个圈套,无非暂时看不出来而已。
  炮兵、步兵、辎重兵、后勤机关,各路人马有条不紊地开始慢慢开始渡河,除了流水的哗哗声,就只有各级政治委员们压低了嗓门在动员鼓劲——“跟上”、“跟上”。
  这种平静直到被上游传来的轮船马达声所打破,卡尔波夫瞥见从上游下来的轮船吓了一大跳,正想提醒下面警戒,还没等他下达命令,所有的将士已欢呼起来,“乌拉……”来的是伏尔加河河区舰队的友军,顿河通过支流与身后的伏尔加河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内河舰队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支援,虽然只是2条不到100吨的小炮艇,但依然给了红军士兵们极大的士气鼓舞,渡河的脚步更快了。
第008章
静静的顿河(2)
  第二天下午,在罗斯托夫的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里,曼施坦因和参谋长韦勒中将(也是他在克里木战役中的搭档)在看侦察机发回来的照片,上面显示苏军渡河的浮桥已变成了五道,经过一天一夜近24小时强渡,整个27军渡过了顿河大河曲部。
  “长官,您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俄国人渡河?我以为您会在河边阻击他们的……”
  “阻击?”曼施坦因摇摇头,“隔着顿河阻击倒是容易,可怎么消灭敌人呢?”
  “把他们拦住了才能更好地消灭他们。”韦勒说道,“毕竟元首交代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守住现有防线。”
  “拦不住的,当地向导告诉我从11月中旬开始,顿河上游有140天的冰期,到了12月中旬,下游也开始冰封,然后会有90多天的冰期,到时候随便什么地方他们都可以过来。我们现在兵力居于劣势,我做不到在整体防守的同时还能沿河处处分兵把守,更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这里,那样防线纵深就太浅了。得让他们有个泄洪口——至少让他们能找到地方过河来,如果把他们逼急了分散过河,我还怎么阻击?”
  “于是您挑了这里?”
  “不是我挑的,是俄国人自己挑的。”曼施坦因笑道,“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最容易渡河的地方:从水文条件上看,由于存在大弯曲部的缘故,水流到这里趋缓,架设浮桥相对比较容易;从战略态势和兵力分布上看,弯曲部最靠近斯大林格勒,渡河部队可以受到良好掩护,一旦渡河成功也容易快速展开。当然,俄国人渡河的地方不可能只有这里一处,下游他们必定还会挑选一处地方。”
  顿河上不是没有桥梁,恰恰相反,有还不止一处,红军当初退却时没来及将这些桥梁炸毁,德军在撤退过河后也没选择炸毁桥梁,不过任何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桥梁是很不可靠的,也注定会是敌人防守的重点,所以红军很明智地没有选择桥梁过河,而是远远避开了他们。一听曼施坦因的解释,韦勒也笑了起来,他话锋一转后又说起另外一件事来:“下面的人在抱怨,说您把三号突击炮全收走了,防守作战时面对俄国人的坦克该怎么办?”
  “不是给了他们57mm,俄制76.2mm反坦克炮和我们自己的88炮了么?”
  “可这些玩意都是只能用于固定阵地设伏,没法机动。”
  “他们要机动干嘛?机动的活有人干了,胡贝中将的16装甲师就是用来干这个。”曼施坦因大手一挥,“让下面不要胡思乱想,我已安排好了,我又不是没当过集团军司令官。”
  韦勒哈哈大笑起来。
  就在曼施坦因和韦勒讨论战局的同时,苏联最高副统帅朱可夫也就战局在最高统帅部内进行讲解:
  “从侦查到的情况并结合各种渠道的情报分析来看,当面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是曼施坦因元帅,他手下大约有85-90个师,总兵力在145-170万之间。今年9-10月份很奇怪,德国人出人意料地解散了军一级编制,一方面加强了师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缩小集团军一级的编制。不过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显然没有完成,德国人只把军给拆开了,缩小集团军编制的事情还没做好,比如曼施坦因自己兼任指挥官的第6集团军据说就有30多万部队……”
  东线战役中苏德两军对编制设置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步兵方面苏联采取了小师制,一个师满编的兵力大约是10500人,可惜绝大多数时候没法满编,基本人数在4000-7000间,而德军步兵师满编编制大约是1.5-1.6万,实际人数在1.2-1.4万左右,如果低于1万(除非被包围)一般就要求回去休整补充了。经过霍夫曼“拆军补师”的行动之后,德国步兵师满编编制达到了1.7万左右,而实际人数在1.3-1.5万左右,考虑到德军的火力配备,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德国师等于3个红军师。
  在装甲部队方面,红军采用的是坦克军-旅-营这样的编制,一个坦克军通常辖有3个旅和一些步兵单元,总人数不超过1万人,坦克数量大约是170辆左右,而德军采用装甲师-团-营这样的编制,一个装甲师拥有一个装甲团,下属3个装甲营,大约拥有160辆左右的坦克,总人数约在1.2-1.4万人之间,经过1942年夏天补强之后,大约上升为170辆坦克、1.3-1.5万左右的编制。所以即便一个红军坦克军与一个德军装甲师坦克数量相等(不考虑装备质量差异)。因为步兵单元的差异,其作战能力弱于德国装甲师。
  “当面敌军分成了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区隔的重兵集团。”朱可夫用教鞭指着南翼2400公里的战线,“敌军左翼是霍特集团,中路是曼施坦因集团,右翼是克莱斯特集团——该集团就是原先所谓的A集团军群,8月底与B集团军群重新组合成南方集团军群,在9月份希特勒搞军内大清洗时,该集群原指挥官李斯特元帅与其发生矛盾后挂冠而去(这也是为什么曼施坦因在蔡茨勒调侃他是南翼最能打的元帅时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的缘故),敌军三个集团兵力大致是平均分配的。据不完全统计,左翼敌军大约是45-50万人,中路是50-60万人,右翼是50-60万人。敌人的装甲力量也分成了三股,左翼最强,右翼其次,中间是最弱的……”
  最高统帅部的其他人议论纷纷:“曼施坦因这个部署很奇怪啊,这不是摆明了让我们分割包围么?”
  “我看不懂德军的部署,但平均分配兵力显然不是一个指挥官应有的做法,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只会让部队顾此失彼。”老资格的红军元帅伏罗希洛夫讽刺道,“这位元帅大概还沉浸在克里木半岛的胜利中……”
  “或许是他觉得兵力太多,必须分出去一些才便于指挥,毕竟他干集团军司令的时间也不长。”铁木辛哥笑道,“不然,他为什么还兼任第6集团军的司令官,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如果考虑到他在9月份占据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居然还往后退的部署,这点安排完全不奇怪。”莫洛托夫补充道,“我不明白希特勒怎么会让这么一个人混上元帅还执掌南方集团军群的,或许他很听话吧——不听话的都被元首干掉或者清洗掉了。”
  朱可夫似乎没听到这些议论,还是继续介绍道:“针对敌军这一部署,我们也做了调整。对中路曼施坦因集团我们拟集中战线南翼一半以上的兵力和技术兵器压过去,力争形成对敌军2倍到3倍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在左右两翼,我们用3个方面军进行牵制性作战,人数略多于敌军,但技术兵器稍逊于敌军。我们的作战期望是:通过对左右两翼进行牵掣为我中路集群围歼曼施坦因集团创造机会。在整体战役设想里,中路是我们主要的进攻方向,我们将分成南北两路进行夹击。”
  看着朱可夫画出来的进攻箭头,大家基本都点头认同,毕竟100多万军队不可能淤积在一个方向,那样根本无法展开也无从发挥兵力优势。
  “当然……总参谋部也有不同意见,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就希望先行围歼敌人左翼集团。”朱可夫来了一个转折,他一边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为中路北侧的进攻矛头勾勒了一个向右拐的箭头,一边说道,“他认为可以快速切断敌军左翼与中路的联系,使用布良斯克、沃罗涅日、顿河三个方面军的主要兵力围歼霍特集群,然后再转向罗斯托夫。”
  斯大林放下烟头,沉声问道:“您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呢?”
  “我不建议这么做。”朱可夫的回答很干脆,“敌霍特集团左翼是敌中央集团军群,右翼是曼施坦因集团,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和路线进攻,并不意味着能包围霍特集群——他只要往中路一靠就又和中央集团军群联系上了,那样反而意味着我们远离曼施坦因集团的侧翼,这样当面之敌压力便削弱了。我仍然坚持我的主张——应该不顾一切地加强中路力量!当然,中路目前还面临很多困难,进攻虽然全线发起了,但同志们普遍反映说弹药和补给缺乏,很难维持高强度的作战,而夏天新增补的步兵大多没接受过训练,现在甚至连队列都走不齐,如果能再拖些时间……”
  “这是不行的……”斯大林不悦地打断了朱可夫的诉苦,“让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告诉您具体原因。”
第009章
静静的顿河(3)
  华西列夫斯基本以为斯大林会让其阐述不同的作战方案及原因,他的作战方案是基于第一次罗斯托夫战役的经验:在去年11月17日-12月2日间,正值莫斯科反击战渐入高潮,红军以侧翼迂回包抄的形式发动对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矛头直指罗斯托夫,不过那时担任进攻任务的只有一个南方面军和独立56集团军,而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部队被抽调去攻打莫斯科了,实力也不强。当初同样也是进攻了左翼并率先取得了战果,在面临侧翼包抄、后路被断的不利局面下,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的龙德施泰德元帅放弃了罗斯托夫并率部队后撤80多公里,是故华西列夫斯基念念不忘先行攻击左翼的霍特集团。
  不过斯大林既然对中路的曼施坦因集团兴趣更高,他也不想多嘴,只面无表情地看了朱可夫一眼后开始照本宣科地说下去,对这种原本应当比较尴尬的场面,朱可夫却没有任何不快表示。他当然不是一个麻木到无动于衷的人,实际上他与华西列夫斯基是有默契的,这种默契程度一开始就存在,在他担任副统帅后就更加深了。两人应当在工作中有一些冲突,在关键的决策与方向上有“分歧”——无论这种分歧是真的还是故意装出来的,起码不能在关键问题上事事保持一致。
  这是两个聪明人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来的:如果不想彻底变成最高领袖的哈巴狗和宠臣——就像伏罗希洛夫元帅那样,那就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个人立场,并充分表达一些不同于斯大林同志的鲜明观点,关键决策中如果没人表示异议或质疑就显得太奇怪,等级别到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那样地位的高层如果经常意见一致、关系又亲密、在军中还有较高威望,对最高领袖的威胁就太大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什么被干掉,就因为他在军内威望太高、党羽太众,说话办事一呼百应而犯了斯大林同志的忌讳,至于德国间谍罪名云云,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已位居元帅的图哈切夫斯基投敌卖国有啥好处?难不成还想当总书记?
  两人也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决策是十分复杂、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考虑的因素、分析的情况不一定全面、充分,必须有不同意见供最高领袖参考决断,防止形成一边倒的声音,最后下达战略决心也只能是最高领袖,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时,无论斯大林选什么,最后失败了板子都不能完全打在提意见的人身上,更不能打在当初表达反对或质疑意见的人身上,那样其他高层的地位和安全就保住了——至于平时是不是只顺着斯大林同志心意说话那就看人品了,反正朱可夫也好,华西列夫斯基也好,还没有盲目到无原则服从或者附和的地步。
  “从8月份开始,英美就借口北非战事紧张、东线战事陷入僵持且不太激烈而减少了对我们的支援,两个月来只给我了我们84架飞机,121辆坦克,而依据原有计划是要给我们800架飞机、1500辆坦克的。现在古德里安在北非的进攻又开始了,美国人以此为借口掐掉了对我们11月份的坦克供应,只打算给我们一批榴弹炮、吉普车和卡车,英国人的坦克自己都不够用而拼命向美国人伸手,丘吉尔只同意给我们100架飞机,而且还是已过时的飓风式。除此以外,高等级航空燃油供应也减少了。虽然吉普车和卡车也是我们急需的,但毕竟没坦克这么重要……输入中东的物资在大量增加,我们得到可靠消息,英美11月初将在北非有一次较大的登陆行动,如果成功他们将直接与英军第八集团军夹击北非德意集群,争取首先在北非战场取得突破,对我们而言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供应将进一步减少。”
  华西列夫斯基说完,其他人都是愤愤不平的声音,唯独斯大林与朱可夫保持了沉默,在斯大林的示意下,他又抽出第二份报告:“根据秘密战线同志提供的可靠报告,德国人生产速度提升得很快,这一点也为我们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阶级和同情革命同志提交的内线报告中所证实。在法西斯全面转入总动员体系后,工厂由原来的一班制变成了三班制,德国人还同时采用本国加大军事工业,将民用工业转移到被占领国家的办法进行倾斜式发展,德国9、10两月生产率是过去同期的3倍,现在施佩尔又派大批德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去改造、整合、提升意大利工业,如果整合完毕,意大利的生产水平同样会有3-4倍的增长。在希特勒提出所谓‘欧洲联盟’设想并公开表示要有效利用各国工业资源后,比利时、荷兰、法国、瑞典等发达工业国的资本家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予以热切响应,目前瑞典的博福斯公司、比利时的FN公司,法国的几个主要航空工业公司均收到了法西斯的订单,包括中小口径高炮、步兵轻武器、次一级航空发动机与飞机等都有大量订单给这些公司生产,德国还大量输出技术和许可证生产,希望利用各工业国的生产能力为自己的战争机器服务,至于卡车、火车头、重化工、钢铁等军工密切行业更不在话下。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虽然坦克、飞机的绝对生产量我们依然领先于法西斯的,但差距已大幅度缩小,我们与法西斯军队在装备质量上的差距却没有改善,如果意大利的工业能力也起来之后,到明年这个差距会被抹平,这是极端难以容忍的。”
  “德国人哪来那么多钱购买军火?”
  “他们只要付很少的一部分现金就够了。”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对相关情况更了解一些,“三天前,德国人以释放战俘、归还巴黎和一部分法国土地为条件从贝当这个卖国贼手中拿到了几十万吨的法国军舰,据悉另外还有一部分经济要求,荷兰、比利时都有战俘在德国人手上,希特勒利用这部分人质可以换取他想要的东西,另外在进攻、占领各国时他们掠夺了大量的资源、现金与贵金属,现在都可以用来支付。资本家是最没有羞耻心的,只要能够赚钱与恶魔合作都可以,他们绝不会拒绝德国人抛去的橄榄枝——只要希特勒稍微装得伪善一点,他们就感激涕零得像个奴隶。”
  “法西斯直接占领的领土上最近也在推行缓和政策,比如波兰某些集中营原来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现在换成了强制劳动这种更加‘温和’的手段,包括斯柯达公司等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在为占领军服务,我们原来在哈尔科夫的T-34工厂也被拆解到了那边进行恢复性生产,目前在北非战场上很多T-34都是德国人打坏我们的坦克后重新利用该厂生产的零件修配组装好的,捷克地下抵抗组织告诉我们,工厂在昼夜不停地开工,每个月至少能修复300辆坦克,明年可能可以直接生产整车。而据美国军事联络员的战场报告,利用德国技术改造过的T-34比我们原厂出来的还要好,比如加装了电台、改善了行驶与悬挂系统,在北非战场上打得英美坦克招架不住……”
  虽然这段话听上去是表扬T-34的,但大家脸上火辣辣地烫——难怪英美不肯大力援助红军坦克了,那些本该援助给红军的坦克都被T-34干掉了。这些话如果被霍夫曼听到了要倒吸一口冷气,事实证明苏联人的情报渗透还是比较有效的,观察到、分析出来的情况相当准确,除了高层的军事间谍被他清理一批之外,其余次要领域,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苏联情报人员的悟性无人可及。
  铁木辛哥插话道:“能对其进行轰炸或者破坏么?”
  “很难。德国人加强了防空,英美的战略轰炸受到了极大削弱,至于破坏,我们在德国本土的力量十分微弱,不适宜承担这种任务,而占领区的防守十分严密,那些从东线撤退下来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对后方看得死死地,其凶残和狡诈程度更胜于德国人,贸然发动会对地下力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另外……”华西列夫斯基忽然放低了声音,用沉痛的语气说道,“法西斯在他们占领的乌克兰、波罗的海、白俄罗斯等占领区进行土地清算与丈量,并决心在春播之前完成全部土地分配工作,同时他们占领的国有工厂、基础设施、建筑物、不动产等一切公有产业在想办法以拍卖方式作价卖给国内外资本家,用于筹集资金,而城市贫民会和原工人会得到部分股份,这是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巨大伤害,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加以阻止,未来不堪设想,因为有可能造成党和人民的对立,造成少数民族人民与俄罗斯族人民的对立……”
第010章
静静的顿河(4)
  朱可夫对这个情况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他很清楚德国人这手非常厉害,原先布尔什维克对内的宣传是德国人要掠夺苏联土地、奴役俄罗斯民族,但如果德国人真将土地分下去,这种宣传就不攻自破了——如果在德军占领期间当地老百姓切实分到了土地并完成了2-3年的收获,德国人及其代理政权在那里的统治将牢不可破,哪怕将来有一天红军再打回去也会面临民族主义者的威胁,难道再把德国人已分配掉的土地收回来重新集体农场化?那就意味着与西部6000万人民的再次斗争,如果收复领土后予以承认既成事实,那其他俄罗斯地区的土地是不是也应该重新分配给人民呢?
  华西列夫斯基继续说道:“德国人的宣传攻势很厉害,最近空投了几十万份传单,宣扬只要脱离军队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土地,如果能携带军械逃跑还能额外多分一些,妄图利用这种欺骗手段来瓦解我们的士气。同时还以‘独立’、‘自治’、‘解放’等口号为借口挑拨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族官兵的矛盾,不幸的是,红军很多同志或是政治上不够成熟受了欺骗,或是本身就是妥协动摇分子,不断有逃兵出现,尤其以少数民族士兵和低级军官为甚……”
  这一点已经不是秘密了,在斯大林重新授意内务部发动政治清洗后,本来已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军官统统靠边站,凡是私藏传单被搜出来一律枪毙,这似乎在某种程度印证着德国人的说法——俄罗斯和布尔什维克党才是压迫各民族的罪魁祸首,德国人倒更像是解放者!
  “面对这样咄咄逼人的局面,朱可夫同志,您还要坚持等下去么?您信不信,如果我现在提议和希特勒签署一个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他会比我还急切地答应……”
  最高统帅部里一片沉默——斯大林同志终于说到和谈的事情了,朱可夫的嘴巴动了一下,最后明智地没开口,只是听最高领袖说下去。
  “和谈的事情不是不能说、不能想的,只要有利于党和国家,和谈、妥协都可以,当年列宁同志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不也接受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约》么?但目前法西斯和我们和谈的目的很不单纯,他一方面要挑拨、破坏我们与英美的联系,另一方面试图让占领区独立化和傀儡化,抓紧巩固敌占区。同志们,我宁可这些土地直接让德国人占领也不能允许他们让傀儡统治着……”
  众人心想:倒是这个道理,否则斯大林同志不会对民族主义政权和俄罗斯解放军恨之入骨、急欲除之而后快,一旦让他们形成了气候,将来怎么样就难说了。
  “虽然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在英勇的红军指战员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夏季时那么难熬的局面都挺过来了,现在难道比那时候还糟糕?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斯大林刚刚准备长篇大论一番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冷不防华西列夫斯基收到电报后忽然兴奋地打断了他的话,“刚刚收到第21集团军司令员奇斯佳科夫同志发来的军情通报,他手下第27步兵军已顺利渡过顿河弯曲部了,没有发生交战,目前后续部队正在加紧渡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