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56

  “德国人给了他难以拒绝的好处。”霍普金斯三言两语地将那个秘密补充协定说了一下,然后将文件递给罗斯福,“这是外交人员事后搞到的、相对比较全面的秘密条约,我甚至怀疑就是法国当局放出来让我们看到的。”
  “这么说起来法国人还捞了不小的便宜?”看完文件后罗斯福的脸色阴晴不定,“贝当就是个投机分子,他能有这样的想法与举动毫不奇怪,我奇怪的是法国海军实际控制人达尔朗上将怎么不反抗?更令人奇怪的是希特勒怎么就变了性子?——这位大独裁者以前可没那么好说话,难道他又在哄骗可怜的法国人?”
  “没有,德国人在履行义务、交割领土和俘虏,动作甚至比法国方面能接纳的速度还快一点,给人的错觉是他们在甩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情报人员告诉我,如果不是法国人苦苦哀求德国人再多呆些日子,随着德国治安部队的快速撤退,巴黎都快要变成真空了——法国人压根没做好还都的思想准备。”霍普金斯苦笑道,“虽然我不明白希特勒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但有一点确凿无语,火炬行动有麻烦了……”
  “舰队现在哪里?”
  “才刚刚走了一半的路,正好在大西洋航线上。”霍普金斯紧张地说道,“怎么办?喊他们回来?”
  “英国那帮狗娘养的情报人员全部在吃狗屎……”罗斯福毫不客气地爆了粗口,霍普金斯皱起眉头,看来总统是真生气了——从来没听到他骂得这么难听。
  罗斯福怒不可遏地说道:“前不久让德国人突击布莱切利庄园得手,损失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超级机密,那些千挑万选、万里无一、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密码人员死伤殆尽。这次更好,让这么重要的协定达成了,还眼睁睁看着如此庞大的舰队在眼皮底下溜到了德国人一边,他们还嫌不够乱不是?”
  “北非的登陆作战还要继续么?”
  “还能继续么?难道要我把小伙子们送去给德国人屠杀?”罗斯福反问道,“在德国人早有准备且已部署作战力量的前提下,我们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撤回来。”
  “现在德国人还没来得及进入北非,如果动作够快的话还能来得及。”霍普金斯建议道,“目前德国人并不清楚我们的作战计划,他们只是有这个意向,实际上还没渗透到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甚至北非的行政当局与法国部队也没接到这样的指示,中间有足够的时间差。”
  正在说话间,秘书送来了新的电报,霍普金斯看后说道:“丘吉尔首相发来电报表示关于法国发生的一切他都知悉了,他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与自责,不过他认为德国人的行动不会造成很大麻烦,如果抓紧的话还有时间,完全可以抢在德国人之前登陆成功。”
  罗斯福听后不置可否。
  “他还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就这样缩回去的话不利于部队军心士气,是否可以考虑变更计划执行地点,按他的说法转移到埃及去登陆——正好可以支援第八集团军。”
  “他又想让我们去给他擦屁股……说不定这是他早就安排好的阴谋,他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北非去的。”罗斯福骂了两句也感觉无趣,“英国人自己怎么办?”
  “如果您不赞同变更登陆地点那他们就坚持继续原行动不变。”
  “让我想想看还能怎么办。”罗斯福苦恼地说,“这真是个大麻烦,先召开会议紧急讨论一下吧。”
  讨论的结果七嘴八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部队不能就这样灰溜溜的回来,那太伤士气了。
  罗斯福最后一锤定音:“舰队加速前进,直到有新的作战指令为止!”
第005章
大战来临的东线南翼(上)
  事实证明朱可夫同志用脑袋担保的进攻时间是非常可靠的,当来自北极的寒流呼呼刮过,连最为温暖的克里木半岛都感觉到刺骨寒冷时,整个东线南翼地区的道路已结结实实地冻上。所有迹象都提示着1942年的冬天来了,俄国人的援兵——冬将军来了。
  望着从天而降的鹅毛大雪,红军士兵们欢呼雀跃,从军官到士兵自我感觉自身战斗力由此上了一个台阶。当然德国人今年也做了充分准备,施蒙特将军拼了老命给前线部队换上了冬季装备,为了运输方便与便捷,不但所有的火车车皮都排成长队往东线发运物资,德国国内能抽调出来的所有船只都派遣出来用于北海运输——反正在英美的海军封锁下他们也没法跑远洋运输,而德国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都用于担任护航任务。所幸俄国人的海军实力差劲到了极点,持续两个月的海运过程中除了4条船只因操作不慎而发生碰撞外,其余货轮几乎没什么损失。
  望着大大小小、规格不一、速度各异的轮船,施蒙特还是很佩服元首的远见:他让战舰设计师快速设计了一种通用型万吨级运输轮,这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轮船载货量可以达到9900吨,内部尺寸像是为虎式坦克量身定做一般,正好可以方便地容纳这种新的坦克转运——虽然目前东线还没有一辆虎式,因为所有的虎式都被送去北非沙漠支援古德里安了,但施蒙特相信虎式明年肯定能大规模装备东线。这种大规模复制制造的轮船据说是拿出来与美国自由轮概念相抗衡的,元首亲自将其命名为“意志轮”,他们大量采用预制零件、流水作业和焊接工艺,建造速度大大提高,远比以前采用铆接法的货船制造要快,价格却不到从前的一半,耐用性也许会差一点,但坚持到打完仗应该够了。不过美国人的水平似乎更技高一筹,他们制造一条自由轮的时间只要98天,而德国的意志轮却要127天,如果换成是意大利船厂来制造,这个时间大约要230天。施佩尔部长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墨索里尼答应德意军工生产合体之后,大量德国国内的工人、技师和工程师如潮水般奔赴意大利工厂,帮助那些安逸懒散的意大利渣渣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对这件事情意大利资本家们是举双手赞同的,连带着意大利领袖因为北非战场上失利而下降的支持力度也挽回了不少。至于舒适惯了的工人阶级有什么反对意见,罗马高层就当听不见了。
  除意大利人以外,罗马尼亚、芬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希腊等所有拥有船舶制造能力的国家也被允许建造这种货轮,唯一要求是不允许改动设计,所有零件必须能与德国方面互换,他们整体的预估建造时间和意大利人相仿。可即便如此所有人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将来有大量的廉价船舶可用,全德国唯一不高兴的人大概只有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茨,在查看过建造现场后他甩下一句话:“我的小伙子们完了,他们将永无宁日……”
  施蒙特这两个月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除军火弹药以外,他还将数以百万计的防冻液、抗冻汽油添加剂、冬衣、手套、带护耳的帽子、高热量的巧克力与使用自热剂快速食品餐车发往了前线,让冰天雪地里的一线士兵们由衷感受到了元首的温暖,再也不会出现去年冬天因为猝不及防的寒冷而被打得大败的故事——虽然苏联人认为1941年其实是个暖冬,可再暖的冬天也有零下30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匆忙间由全欧洲妇女赶制起来的、带护耳的帽子看上去太过于接近于俄国人的样式,如果在帽檐中间嵌入一颗红星的话就是如假包换的红军帽了,因此士兵们用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识别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依样画葫芦嵌入一个铁十字标识,好处是士兵们缴获的红军帽可以在更换帽徽后直接拿过来使用。
  朱可夫进攻的时间把握得很好,刚巧曼施坦因在北面的沃罗涅日、南面的卡尔梅克大草原上动用机动力量敲击红军防线时,他动用2个坦克集团军(第1、4坦克集团军)、1个近卫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11个其他集团军兵力(第12、18、21、24、37、51、57、62、64、65、66集团军),代号为“天王星”的庞大攻势开始了。为支持这次反攻斯大林同志也花了血本,不但将整个南线地区三个方面军(顿河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动兵力抽调一空,孤注一掷地动用近90万部队、1000辆坦克朝德国人压去,如果不够,从远东和西伯利亚抽调过来的另外30万军队还可以为朱可夫担当坚强后盾。
  斯大林对这次反攻的唯一的要求是尽快拿下罗斯托夫、分割高加索区域德国集群(准备在下一阶段战役中予以歼灭)、铲平俄罗斯解放军的巢穴,如果可能的话再抓住弗拉索夫这个叛徒并把它带到莫斯科来,他要当着全部红军将领的面绞死他——那样朱可夫同志就可以获得一枚红旗勋章。
  从整个东线南翼兵力对比上来说,红军占据较大优势: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虽然已集中了东线将近一半的兵力,但如果排除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等其他防线必要的力量之后,大约还能有130万左右直接用于一线作战的部队(此外还有大约20万轴心小兄弟部队配合作战,主要是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被安排去了中央集团军群,免得又和罗马尼亚人掐起来),分布在北起博尔霍夫南至高加索地区共约2400公里的战线上,与之对峙的苏军则拥有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高加索方面军共计6个重兵集团,总共约260万部队,哪怕除去纵深防御部队的数量,一线作战兵力也高达220万,远高于南方集团军群。
  在装备和技术兵器对比上红军依然占有一定优势,但没人数优势这么明显:双方坦克的数量是1800辆对2500辆(其中德国方面本身1500辆,另有300辆属于轴心盟军),不过红军2500辆坦克中大约只有1800辆左右是T-34或同等水平(包括KV系列,美国人援助的旧款谢尔曼,英国人援助的瓦伦丁等),剩余部分是T-26、T-70等过时货,而曼施坦因手下的坦克中三号占了40%,旧4号占了20%,长身管且前装甲加厚为80毫米的4号G已达到了40%的水平,轴心盟军的坦克要差一点,除少部分四号外普遍以三号居多,还有一些是德军赠送的38T,考虑到坦克性能与数量差异,装甲实力略微红军占优,但整体趋于平衡。
  双方的火炮数量差距较大,一贯秉承大炮兵主义的红军占据较大优势,德军拥有各种口径火炮达1.7万门,而苏军数量已突破3万门,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75mm口径以上中型、重型火炮领域双方数量基本是相等的,论到火炮质量,无论是克虏伯还是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产品都要略胜一筹。德军唯一占优势的是空军力量,双方作战飞机的数量大约是1600架对1300架,且德军飞机性能占有较大优势。
  这个装备与兵力对比已是霍夫曼竭尽全力后的结果了,一方面因为他快速叫停了9月份以后的进攻作战,无论高加索的蓝色方案还是斯大林格勒战线上的损失都很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提前转入总动员体系后生产规模持续快速上升,加大了装备补充力度。整个9-10月间,东线所有的2号坦克和38T全部被清仓了,一律替换成了最新式的4号G,其中二号坦克改成了防空车,38T则作为奖励送给了轴心小兄弟(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知道这些国家相应提供了不少后勤物资和谷物),另外各集团军群上交的T-34坦克也换成4号G回来了。这一点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都是非常满意的,那意味着装甲部队在编制不动的前提下起码增加了30%的作战力量,更妙的是几乎还不用额外追加油料补给。
  东线将领都非常感谢施佩尔,因为2个月生产调整的见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切实按照这个步伐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所有三号坦克的换装绝不是一种空想——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的所有参谋人员都庆幸当初没接下那个关于坦克生产重整案的赌注,否则现在上百个少将以上的军官都得灰溜溜给施佩尔去站岗,一人一礼拜的话都能轮到1945年。
第006章
大战来临的东线南翼(下)
  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均对即将爆发的大战忧心忡忡——经过两个月蛰伏又经过冬将军武力加成的红军能爆发出多少战斗力令人十分担心。但霍夫曼却明确告诉曼施坦因,没有任何后备兵力给他,让他必须立足于用现有力量打赢,当然,装备和物资什么的他是毫不吝啬的。在这一点上以蔡茨勒上将为代表的总参谋部也无法指责霍夫曼的不是,在面临火炬计划威胁与北非战事紧张的时刻,元首手里捏着的3个装甲师、8个步兵师作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确实不能随意拿出来挥霍,他们必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上去。而后备军中编列的那30多个师尚未形成战斗力,霍夫曼也不愿意匆匆忙忙将他们拉去战斗,把他们当作野战部队补充兵力比单独新建师一级部队更有意义,霍夫曼的这种策略与希特勒几乎病态执着于成立新部队的做法不亚于天壤之别。德国国防军因为霍夫曼的穿越,第一次立足于想办法将原有作战部队中的缺额补上(武装党卫军除外,他们新扩建了4个师级部队)而不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组建新部队,因此东线一线作战师的数量几乎不变(依然维持在180个左右),但实质性野战兵力却大为增加。
  在整个战略态势上,双方的部署意图都是十分明确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南方集团军群依托两个较大的突出部,从北往南分成了3个相对区隔较为明显的集群:北路是原魏克斯集群的主要力量,在9月份人事和后续兵力调整中由于魏克斯元帅转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北路集群由霍特大将指挥,主要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罗马尼亚第1两个集团军,总兵力大约40万,坦克750辆,构成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与其对上的是红军布良斯克、沃罗涅日两个方面军,总兵力超过50万,坦克数量近500辆;中段是斯大林格勒与罗斯托夫方向,主要是南方集团军群的本部,由曼施坦因元帅直接指挥,主要辖有第6、第2两个集团军和部分集团军群直属力量,总兵力约32个师,55万人,550辆坦克,与其对上的是红军顿河、斯大林格勒、西南三个方面军,总兵力约130万,坦克1300辆;右翼是克莱斯特大将指挥的原“A”集团军群主力,核心是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兵力约50万,600辆坦克,与其对上的红军高加索方面军拥有总兵力80万,坦克数量700辆。
  对这样的可支配力量曼施坦因自己很满意,觉得手上本钱不算小了,如果在战争爆发前有人告诉他将来能指挥这么多部队,他非把人家当疯子赶出去不可。当然他还很眼馋霍夫曼手里捏着的包括维京、大德意志等几个重点装甲师,但一听这是为北非战役第二阶段准备的部队后就不吭声了。另外,霍夫曼虽然没将虎式坦克送给东线,但第一批12辆突击虎——用保时捷博士那落败了的底盘改装而成的突击炮让元帅十分满意,380mm粗的管子,一枚炮弹就是324公斤,威力比重型航空炸弹还厉害,一片下去寸瓦不留,让他觉得打巷战有了十足把握。
  陆军武器局大概将南翼当成是新武器实战实验基地了,除突击虎以外还送来了2000支G43试验型步枪,800支STG43试验型突击步枪,5000发铁拳1号、1000发铁拳3号,曼施坦因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地观看新武器演示,半天后忽然回过味了:元首这是对我有多不放心,真怕我守不住罗斯托夫?怎么尽送打巷战的装备来呢?
  “您说对了,在元首的设想中或许我们该好好检验一下巷战的能力,除我们新组建的暴风突击队外,您还可以指望那些……额……”前来调研战场情况的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挤了挤眼睛说道,“我指的是谁您懂的……”
  “你是说那些俘虏?”曼施坦因明白对方说的是最近利用苏军战俘组建的,包括哥萨克、乌克兰民族主义部队和俄罗斯解放军等,这些部队可没列入他的作战预想,原以为最多只能充当后方维持治安的部队,但看元首的意思是希望他们接受实战考验,他点点头表示接受这一建议。
  “元首临行前交代了,您想怎么打他都不干涉,但有一条死命令,决不允许放弃罗斯托夫,毕竟您也不想看到克莱斯特装甲群被关在高加索那角落里被苏联人群殴吧?”
  这句话倒是千真万确,罗斯托夫是万万不能放弃的,否则克莱斯特的50万大军就会被红军高加索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关在笼子里,在刻赤海峡的阻隔下,50万人马匆忙间是撤不走的,除了全军覆灭找不到别的出路。而一旦克莱斯特集群完蛋,塔曼半岛和刻赤半岛也就全完了,克里木半岛和乌克兰心脏地带将直接受到红军威胁,别的不说,去日本的飞机就飞不成了……
  “罗斯托夫当然不会丢,我的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部都安置在这里呢,除非我战死于此,否则绝不可能丢失。”曼施坦因信誓旦旦地表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我们已构筑了完整而充分的防线,城里居民也迁走了,这儿现在就是一个巨大的堡垒——一个用几十万部队武装起来的、能抵御红军强力突击的坚固堡垒。”
  “可您面临的敌人数量真不少,力量对比都失衡了。”蔡茨勒提示道,“我为这事煎熬得整晚上睡不着觉,一睁眼就想着100多万洪流会朝您扑来,您要不要调整一下部署,把两翼伸出去的装甲部队先收拢回来?最起码把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收回来。”
  曼施坦因看着地图上的兵力示意标识,慢慢露出了笑容:“不用,他们将继续进攻,努力吃掉当面那些红军——我说的是左翼布良斯克和沃罗涅日两个方面军,因为我们占有装甲力量优势;右翼克莱斯特集群我已交代他给我盯紧高加索方面军,一个红军师都不能增援过来;中路我会承受最大的压力,让罗斯托夫成为朱可夫的绞肉机吧!至于您,我希望您能让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司令官牵制住当面红军,不让他们有机会增援南线。”
  “我明白了,我们会努力做到这一切的。”蔡茨勒补充道,“元首还交代要控制伤亡比例,希望您能打出1:4、1:5的交换比来,最差也得是1:3,不然这仗没法打。”
  “这是我从军这么多年听到过的最奇怪的命令——什么战略目标也没有。”曼施坦因嘟囔着抱怨道,“原来哈尔德掌权时元首管得太多,恨不得每个师的调度他都要插手,现在倒好,连战役目标都不管了,由着我们做主,让人简直感叹着究竟前后是不是同一个人。”——这还真让曼施坦因猜对了,可再借他十个胆子也想不到穿越这件事上去。
  “有啊!”
  “哪里?”
  “第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击退苏军进攻并守住南翼主要防线;第二,控制伤亡人数,打出高交换比,围歼敌人有生力量;第三,从侧翼威胁斯大林格勒,但不必急于夺取。”
  曼施坦因笑了:“这真是奇怪的命令,要不是我最近熟悉元首的思路,否则我一定认为您是红军派来假传命令的间谍。”
  蔡茨勒无所谓地耸耸肩,继续说道:“前次您提出不再兼任第6集团军司令的请求,我想问问您是不是还坚持这个观点?如果是的话,元首准备把莫德尔将军给您调过来……反正现在第九集团军当面压力不大。”
  “感谢元首的好意,现在左翼交给了霍特大将,右翼交给了克莱斯特大将,我只给自己留下了2个集团军,完全能应付得了……”曼施坦因拒绝了蔡茨勒的好意,心想:要是早一月和我说这茬还是比较高兴的,眼看战役就要开始,临时再换人就不妥当了,目前所有部署、计划都是我设计好的,难道等莫德尔现成过来捞便宜?打赢了是莫德尔指挥有方,打输了是我部署不当,我才没那么傻。
  蔡茨勒恭维道:“果然如此,元首猜到了您的回答,谁叫您是南翼最能打的元帅呢?”
  曼施坦因狐疑地问道:“这是元首说的?”
  “当然……”蔡茨勒调皮地眨着眼睛,“不是元首还能有谁,连凯特尔总长都不敢下这种结论,更不用说我了。”
  “您是南翼最能打的元帅!”送走蔡茨勒后,曼施坦因还在为这句奉承话沾沾自喜:自己在元首心目中还是有分量的,说不定还是最重的那个。谁料他的副官听说后却一语捅破天机:“长官,您可别被那家伙花言巧语给骗了,这话就不可能是元首说的。”
  “为什么?”
  “因为整个南翼现在就只有您一名元帅……”
  “混蛋!”曼施坦因终于明白自己被蔡茨勒调戏了。
第007章
静静的顿河(1)
  从1926年开始,俄国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用14年时间创作完成了《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20年代哥萨克们的爱恨情仇。20年后,著名的顿河大河曲部迎来了1942年的第二次血腥较量。
  在三个月前的德军进攻中,“B”集团军群在顿河大河曲部抓住红军的尾巴,一口气消灭了12个苏联师,将红军远远地撵过了顿河,赶到了伏尔加河畔,并威逼斯大林格勒;一个半月之前,持续推进的德军在没什么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收兵向后退却,以逐次掩护为手段摆脱了当面红军,重新退过了顿河,只留下了目瞪口呆的红军和各国军事观察家。
  一开始红军上下都认为德国人在玩欲擒故纵的游戏,谁也不敢往前探出去,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痛击的对象,但一个半月过去了,期待中的继续进攻依然没动静,反倒是德军沿着顿河一线开始构筑严密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德军防线基本构筑完毕时,“天王星”行动的战鼓也紧锣密鼓地敲响了。
  顿河、西南、斯大林格勒三个方面军组成的重兵集团以徐徐推进的方式向顿河一线进逼,准备越过这条给红军留下深刻记忆的河流向前进攻。
  “军长同志,集团军司令员下达了命令,要求我们下午按照方面军首长的要求开始试探性渡河,验证对面的德军实力,集团军会为我们提供火力支援。”红军第27军政治委员马斯洛夫说道。
  “渡河?”军长卡尔波夫一脸郁闷,“正面渡河连座桥都没有,这么冷的天,足有400米宽的顿河难道是能直接游过去的么……”
  “那您说怎么办?”
  “等!”
  “什么?您这是什么态度?”
  “您难道不知道,再过三周顿河就要开始结冰了,如果有一个月的时间,冰层甚至可以结得比较厚,连坦克都能从上面直接开过去。”
  “但这是不可能的……”马斯洛夫叹了口气,“您的观点还是典型的军事正确、政治零分。您知不知道,朱可夫副统帅为这次进攻的拖延已经和斯大林同志硬顶三次了,最后一次是他是拿脑袋和党性保证的,怎么能让他再拖延,您想要他的脑袋不成?”
  “可我怎么觉得这种做法才是正确的。您看,配给我们的航空兵不到位、火炮数量也不够,连弹药都只有3个基数……马斯洛夫同志,我们是在进攻,是在向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法西斯德军进攻……不是进行武装游行,我能不慎重么?”
  “不管您怎么想,今天下午必须开始架设浮桥,集团军司令员已同意将集团军直属的工兵旅借给我们了,还准备了200门大口径火炮支援,他希望在日落之前架设起至少一道浮桥来。”
  “德国人会这么大模大样地让我们架设浮桥么?”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办不到?”马斯洛夫瞪了对方一眼,气鼓鼓地说,“军长同志,这不是和您商量,这是上级的命令,懂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