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656

  第三,美军俘虏由澳大利亚人看管,在日美和平或停战后才能移交,澳新与日本相互间的俘虏在和平条件部分后交换;
  第四,同意欧洲部队入驻澳大利亚,但规模和兵力要和日本事先沟通,建议不超过10万人;
  第五,澳大利亚应给予日本与欧洲同等的经济待遇。”
  “科尔表示,除赔款还有一点还价余地,其余条款恐怕动不了……这是日本放弃和我们分享澳大利亚权益而索要的补偿体现。”
  “澳大利亚恐怕不会同意。”
  “这是肯定的,问题是我们能同意么?”
  施佩尔和凯特尔对视了一眼,迟疑道:“从经济和政治上看,我们似乎并不吃亏,且还有撇开英国人的便利。”
  “日本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啊……”霍夫曼苦苦思索,“这一定是堀悌吉的主意,只有他想得出来这么办!”
  众人陷入尴尬,这条件对德国很有利,唯一不利是德国要配合日本压服澳大利亚——本来德国的方针是让日本压服澳大利亚然后给德国创造便利,现在反过来德国要为更好的条件亲自下场,去或者不去便成了难题。
  不去,日本可单独先取新西兰,凭澳大利亚目前的能力抵挡不住,顶多能让日本多付出点代价,但一旦日本先行占领新西兰,澳大利亚就不是这么好表态了,因为德国当初答应在澳大利亚分一半权益给日本换取日本不进攻澳大利亚的保证,现在日本主动提出让欧洲驻军而自己不加入,这就给德国添加了不小的诱惑。
  思考良久,霍夫曼下定决心:“和澳大利亚人谈一谈,告诉他们我们原则上不反对日本的建议,赔款缩小到100亿美元,如果澳大利亚同意,欧洲联合部队、欧洲联合舰队愿意为澳大利亚提供安全保证,至于经济利益嘛……同等待遇其实不算什么,毕竟我们不会严苛对待澳大利亚人,日本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其实日本的经济结构与澳大利亚才是互补。”施佩尔解释道,“澳大利亚出产的铁矿、羊毛、农产品等物资都是日本需要的,反倒我们有南美这条线,对澳洲产品需求不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三角贸易:日本需要澳大利亚的原材料——澳大利亚需要德国的高技术产品——德国需要日本提供的其他热带资源,当然,我们非要澳大利亚的原料也行,大不了就是运输成本高一点。”
  “算了,先管南美吧。”霍夫曼定了基调,“南美是现在,澳洲是未来,不可弄错先后顺序。”
  “英国人这里怎么办呢?”
  “这个……”霍夫曼狡黠地一笑,“澳新的金融和民生服务由英国人负责包场,然后驻扎澳新的部队英国人可以占一半,我们和欧洲其他国家占一半,英国毕竟是日不落帝国,视野要开阔一些。”
  “这?”凯特尔稍微一愣神就反应过来:英国在欧洲联合部队、舰队中人数不算多,如果他们要在澳洲占一半,就意味着必须减少在其他地区的投入,英国人还要在巴基斯坦维持15-20万兵力,加起来将是大不列颠今后沉重的负担——如果他们还要再去纽芬兰插一脚的话。
第159章
超级炸弹(2)
  索马里沙漠里,一座高达30多米的铁塔已高高地竖立了起来,德国超级炸弹爆炸实验就将在这个架子上完成。为寻找合适的试验场地,德国科学家们煞费苦心,一开始试图在国内寻找一个偏僻角落进行试验,但德国地处欧洲中心,没什么沙漠,连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几乎都找不到,施佩尔对此强烈反对。
  后来提出在北海寻找试验点,包括扬马延岛、熊岛、挪威外海都列入过考察范围,但最后还是被排除了,因为这些地点都不大,试验一次或少数几次可以,今后多了就麻烦,而且德国将来还要测试聚变炸弹,让这几个岛随便沦陷掉太可惜了。
  又有人提议用格陵兰岛,丹麦、冰岛公投加入德国后,格陵兰岛便是德国本土,不过这块冰雪覆盖的大陆用于试验并不是很理想,考察团看了又看最后还是放弃了。
  最后统一思想,必须找一片沙漠,最接近欧洲且被德国所控制的沙漠有两块:一块在索马里,那里是德属东非的组成部分,一块在阿拉伯半岛的中东,那里是亚丁保护国的地盘。
  虽然中东各项条件比索马里要好些,但看在石油的面子上,霍夫曼放过了这片热土,最后确定放在索马里。除了索马里,德国关于火箭和导弹的第二个研发基地设在了马达加斯加这个非洲共和国的领地上,算是一条线上的设施,可以提供联合补给。索马里靠近非洲之角,那里目前所有的地盘几乎全被德国控制着,能有效避开他国监控的耳目。
  霍夫曼很清楚,等到今后核试验次数多了,有经验积累且计算机变得发达后,核试验完全可全部转入地下甚至用计算机进行模拟,那时候哪怕德国再将试验基地搬回本土也来得及,不过现在在海外建设基地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好也可以夹杂在德属东非、非洲共和国建设中而掩人耳目。
  德国完成XXX级潜艇建设后进行试验就用了马达加斯加附近海域,V6导弹从上浮的潜艇起飞,一直打到索马里沙漠,飞行距离正好2500公里。从4月到7月,8次试验有6次获得成功,最后4次全部成功,哪怕试验不成功的导弹也在海上坠毁,堪称完美!
  浮航发射获得成功后,接下来的科目是两条分叉:一条是将缩小后的超级炸弹装进弹头,另一条是火箭潜射。这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目,不过霍夫曼没给予科学家们太大压力,德意志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根据南美方面的情报,美国在巴拿马一线投入使用的火箭性能甚至还不如德国3年前的V2火箭水平,连德国转让给法国技术后让法国人制造出来的山寨品都比美国货性能强。
  对这一点,法国科研人员是心知肚明的,他们不但去巴拿马看过美国导弹的性能情况,还偷偷摸摸跑去巴西,利用德国军事基地对累西腓外发射火箭检验性能——李奇微所部经常遭到莫名其妙的火箭袭击,除了一小部分是德国原版,其他全是法国李鬼,可爱的法国人为了防止露馅,在弹体上清一色地刷上德文标识,还煞有其事地连续编号,唯恐美国人不知道这是德国货。
  德军也乐得装糊涂,有人出钱出力打美国人有什么不好。
  据说一力同意引入德国导弹技术的达尔朗最初被法国高层骂做是“讨好德国人的败家子”,等到火箭试验成功且比美国更好以后,风向一转,居然夸赞达尔朗有眼光、有魄力、有前瞻性,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二号“火箭强国”,迟早能与德国并驾齐驱。而在日本同意以火箭技术加马克交换印度支那南部后,法国高层更是认为这票买卖值得——不然日本人上赶着也买火箭干什么?
  听到这消息后连霍夫曼都哭笑不得,不过只要法国人觉得值就好,毕竟现在日本人也在买,也在拼命运资料和实物,给法国人一点信心是有意义的。
  实际上法国人的第二号“火箭强国”水分是很大的,虽然起点很高,但独立研制的能力在第二梯队中最差,不仅美国远远超过他,就连英国、东俄的技术储备都比法国强。
  英国人当初比法国早得多就拿到过实物,而且科研力量也比大战期间颠沛流离的法国科学家强;东俄因为有科罗廖夫这票“肃反余孽”人才在,研究实力是很不错的,斯大林同志已等着十月革命庆祝日验收火箭成果了;就连法国看不起的日本,前期也有研究Me-163火箭截击战斗机的基础,经验比法国人充足,上手也快。
  说是第二号火箭强国,其实只能骗骗不懂行的其他国家,不过,有和没有毕竟是两回事,现在法国可以挺直腰杆说自己是响当当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了。
  关于火箭这件事现在最着急的是意大利,齐亚诺首相已下达指令,不惜一切代价要搞火箭,不过可怜的意大利人连搞汽车、坦克发动机都要德国帮忙,搞火箭怎么能不伸手呢?偏偏意大利还没有法国有钱,连提出用钱买都办不到。
  不过齐亚诺身段放得很低,三番五次往柏林跑,请求元首加以援助,霍夫曼一来面子上推不开,二来意大利这次加勒比海大战牺牲是很大的,不给一点甜头好像对不起小弟;三来意大利对德国政治支持力度是最大的,无论联合国还是欧盟问题上都唯德国马首是瞻,活脱脱一个小跟班。基于上述这几点,于情于理都不能不给予通融。
  最后德国以新获得利比亚一块石油勘探区为条件,给了意大利全套技术,且是修改后的V2+技术,这一举动让意大利人感激涕零,齐亚诺首相腰杆挺得笔直,回到罗马有点英明领袖的样子了!
  转让完技术后,霍夫曼又在嘀咕:“是不是要签署一个火箭武器控制协议并成立管委会,不经管委会同意,射程240公里以上的火箭及其实物不能转让,否则难免这些火箭将来打到我们头上来,那时候就麻烦了,防御火箭的火箭可不是这么好发明的。”
  一圈儿高层腹谤:以前同意卖技术的是元首,现在说要控制的还是元首,这到底是闹哪样?不过面上却连声称是。
  谁知霍夫曼说着说着还来劲了:“嗯,还要成立一个巴黎统筹委员会,控制一切高技术产品和可能用于军事用途产品的对外转让、销售,特别是要保证不能落到美国人和斯大林手里去!谁敢违反,巴统组织要予以制裁!”
  “那为什么要放在巴黎?”
  “因为法国人最近嚷着要控制技术,他们深怕火箭技术传播太多导致他们手里的技术变得不值钱,所以他们应该最有积极性。”
  这理由很好、很强大,瞬间就把人给说服了。
  “除了火箭技术,计算机技术也要严格控制!”霍夫曼道,“欧洲统一计算机标准,就用楚泽先生制定的标准,其他各国必须兼容,否则将来不予接入网络!”
  施佩尔奇怪地问道:“元首,网络是什么东西?”
  “这个……”发现说漏嘴的霍夫曼连忙辩解,“我的一个设想,把世界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大家可以通过通信系统进行信息和数据互换……”
  于是一堆人又昏头昏脑地被灌输了电子邮件、局域网、广域网、C3I系统、信息高速公路等根本听不懂的名词,偏偏霍夫曼自己也是半桶水,讲了半天都不得要领,越讲问题越多,最后干脆生气地说:“算了,和你们讲不清楚,我和楚泽先生单独说,你们将来只管用就好了……”
  谁知楚泽诧异地表示:“元首?您不是说真的吧?您刚才说什么我根本听不懂,一个词都没记下来。”
  “你……”被打败的霍夫曼一点都没办法发作,只好气哼哼带着统帅部要员踏上去索马里的飞机。
  根据进度安排,8月14日将是德国超级炸弹第一次试验的日子,如果失败,再等3个月才能凑齐第二颗试验弹的核原料——这已是1942年9月霍夫曼决定加速超级炸弹项目并拨款5亿马克以来,整个苏尔项目的最快速度了。
  为确保整体计划成功,施佩尔根据霍夫曼的指示,前后一共拨付了将近40亿帝国马克,其中炸弹派拿到了其中36亿多,能源派拿到了将近4亿,维系了原定9:1的比例,两派人员对此都很满意。除经费外,在其他所有国防资源上都予以倾斜供应——德国拿到相对充足的石油供应后,节约下来的煤制油中消耗的煤炭全部用于发电,乌克兰顿涅茨克盆地中产出的多余煤炭也几乎全部投入发电使用。
  除原有火电机组满负荷运转外,施佩尔又加速电厂建设,挖空心思在原有火电厂增设机组——单独新建根本来不及,这种建造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哪怕多30万千瓦的机组也好;空袭橡树岭后,几经挣扎、辗转回到德国的斯科尓兹内描述了橡树岭的情况,感受到紧迫压力的施佩尔把所有其他军工削减下来的富余电力全部拨给了苏尔项目使用,再加上霍夫曼假托美国情报确定的钚路线节约了大量电力耗费,终于使德国在6月下旬凑够了试验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原料并开始装配。
第160章
超级炸弹(3)
  为凑齐这些原料,由法本公司投资、党卫军负责管理的秘密基地通宵达旦地运作,夜间时分整个工程几乎要消耗全德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力,即便在白天,工程消耗的电力也是个天文数字。
  依靠长期不断的努力和关键时刻的末日审判,德国终于弯道超车,抢在美国之前凑齐了核试验的全部家当。
  不过霍夫曼很清楚,别看橡树岭被炸,美国试验被大幅度推迟,美国潜力还是比德国大,历史上美国在1945年5月份是准备了3颗原子弹的材料,且是铀路线、钚路线齐头并进,压根不像德国把宝押在一条通道上——主管工程的博特认为只能选择这条道路。
  德国原子物理最高权威,能源派负责人海森堡虽然没参与炸弹派的工作,但对于工作进度有一些了解:他算出来的临界数字最开始是几吨到几十吨,后来经过反复争辩和论证,下降到了600-700千克,到1944年下半年,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成熟和反应堆运转的提示,这个数字重新被计算并刷新,到后来海森堡自己也认为可能40-50千克就可以达到引爆临界点。
  但炸弹派干将迪布纳认为不需要这么多,有20多公斤钚估计就够用了——这个认知符合霍夫曼的想法,所以他接受了冒险请求,批准在8月份试验,最后装备在德国第一枚原子弹中的原料是24公斤,基本符合迪布纳的预期而低于海森堡的估计,但元首既然同意试验,大家也就不矫情,炸了再说。
  橡树岭工程的存在和规模之庞大,不但对沾沾自喜的炸弹派来说是个晴天霹雳,就是口上声称爱好和平、反对利用原子武器打仗的能源派也吓出一身冷汗——美国人显然不会将这么庞大的规模和力量用于“和平事业”。
  能源派不想用原子弹去打仗,但作为有爱国心的德国人,他们也不想美国人把原子弹投过来扔在德国领土或军队头上——基于这种朴素的爱国想法,能源派干将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暂时放下能源研究工作,全力以赴帮助炸弹派干活,哪怕打下手都可以!用海森堡的话说:“形势发展到如此危险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想挨美国人的原子炸弹,我们自己就必须有。我不想用原子弹去炸别人,但绝不允许别人用原子弹来炸我们,如果这个世界的战争一定要用原子弹打仗,那德国就必须有——威力最大、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才行!德国不能接受美国的原子讹诈!现在,德意志需要每个人恪尽职守!”
  霍夫曼对这种态度很满意,当场表示同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德意志科学家首先为德意志服务,然后再造福全人类!
  有了能源派们自愿加入,研究工作速度更加快速,虽然能源派因为前期工作没有参与而有些陌生,但水平毕竟在这里,打个下手,做点边角辅助计算和讨论工作还是够格的,施佩尔和米尔希都表示热烈欢迎。博特等炸弹派干将也不认为海森堡等人是为了抢功劳,元首肯定清楚到底谁功劳更大。
  唯一不肯改换门庭的是新国民波尔——他的祖国丹麦变成了德意志北方省,在全民公投中波尔是投了反对票的,但这没有什么用,丹麦最终还是以多数票同意加入了德国,所以他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德国公民,还是十分重要的德国学者和保密岗位。不过波尔的想法暂时扭转不过来,哪怕海森堡和他谈了几次也扭转不过,最后只好让他一个人带着一批丹麦籍的物理学者继续能源派工作,勉强维持能源项目运转,进度几乎是停滞了。
  帝国保安总局清洗公投后继续反抗的丹麦人很给力,不过像波尔这样的著名人物是不敢动的,非但不敢动,希姆莱还下令要严格保护,不能让波尔及其家人受到一丝伤害——在德国,只要有能力都可以网开一面,比如一堆拥有“荣誉雅利安人”头衔的人物其实大多数是犹太人,但这不妨碍他们继续在德国过中上等生活。
  由于独立的犹太国在非洲赞比亚成立,独立的小波兰也开始复国,再加上一批又一批犹太劳工获得释放,现在攻击德国搞种族灭绝的声音几乎是没有了,就连犹太人自己也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排犹行动,波兰人是因为和犹太关系密切、牵扯不清再加占领东普鲁士让德国不爽而遭受池鱼之殃,德国人只想把犹太人从德国清理出去,把波兰人赶回传统领地——事实证明德国人现在也几乎是这么做,手段非常不友好乃至残酷,不幸中的万幸是大多数人最终保住了性命。
  凭借这一点点印象的改良,对德国道德领域的指责下降了一个等级,新并入德国领土上的丹麦和冰岛人也基本安分守己,德国履行承诺不再为难这些人,因此就算是波尔这样的人物再不满意,也只是软抵制而不至于强行反抗。
  下午2点,霍夫曼接到电话,博特兴高采烈地说:“元首,太阳之子已准备完毕,最后1小时倒计时……”
  “祝你们成功!”
  太阳之子是霍夫曼为德国第一颗圈子弹取的名字——既然是太阳女神项目,那项目结晶叫太阳之子就很贴切、很传神。
  为确保安全,项目试验组人员在15公里外设置了观察所,里面隐蔽着数百名名科学家和军事专家,同时,在25公里之外又修建了另一个小型观察所,让霍夫曼、施佩尔、希姆莱、鲍曼、凯特尔等最高层待在更远一点的地方。
  虽然霍夫曼数次表示想和专家们一起去近距离观看,但遭到所有人反对,无论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大家都不同意他近距离去看——希姆莱干脆直接说:“元首,这种场面其实您留在柏林听汇报就好了,不必亲力亲为,如果您坚持要近距离观察,我只能命令警卫旗队把您押上飞机送走,回头您怎么处分我都行!”
  鲍曼也摆出书记长的架势,拿腔拿调道:“阿道夫同志,您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你是1亿德国人民的领袖,是欧洲联盟的领袖,是世界最有权力、最有威望的国家领导人,你的工作职责是带领德国和欧洲人民迈向繁荣富强的明天,完成缔造德意志千年帝国的使命,历史和人民绝不允许你跑到这么近的地方去看……如果再劝不住你,我们将一致决定推迟试验日期……”
  马屁居然还可以这么拍,霍夫曼也是满脸无奈,最后答应留在后方,其他几个高层也一起陪他在后方。
  他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刻。
  7月16日下午3时1分57秒,“太阳之子”轰然炸响,比太阳光亮出几十倍的强光突然从爆炸中心闪耀而过,随即,一个蘑菇状的大圆球升到了数千米的高空,位于爆炸核心的铁塔在瞬间涌出的高温面前蒸发得无影无踪!
  在冲击波来临时刻,野路子科学家阿登随手撒出一把纸片,并仔细观察这批纸片的飞行距离,试图用极其简陋的办法测定爆炸当量,博特和海森堡也看到了他的动作,虽然过会儿会有仪器比较精确的测量,但至少他们心里希望有个数。
  “多少?”
  “大概在1.8-1.9万吨当量之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