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656

  最高统帅部还有人提出建议既然乌拉尔工业区如此重要,干脆中央方向继续突击端掉算了,彻底绝了斯大林顽抗到底的心思,但对这种策略,霍夫曼同样予以拒绝,他考虑的原因有很多:
  从军事上来看,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一线是乌拉尔工业区连接内外的主要通道,再往南或往北都是山脉,要打进去很难,红军用50-60万兵力堵口就可以让德军百万大军无功而返——事实上华西列夫斯基也是这么安排的,中央战线本来就不太守得住,朱可夫调走兵力南下后,他只能把最后50万兵力用于封堵这个口。但封堵这个口也意味着乌拉尔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联系将基本中断。实际上这里就是大号的费尔干纳盆地入口,一旦堵口,德军打不进去,红军也别想出来。
  从政治上来看,霍夫曼并不是希特勒,他不想消灭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他最想的是将俄国沿乌拉尔山一分为二。倒不是他对苏维埃抱有幻想或者有圣母情节,而是他的目光是着眼于未来世界格局与欧洲政治。彻底消灭斯大林、让苏维埃崩溃对德国有什么好处?这些地盘德国又拿不到,倒是日本还能有机会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分一杯羹。打到最后无非是让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统一整个俄罗斯——不要看弗拉索夫现在俯首帖耳,若干年以后一定会对德国形成霸权挑战,这是一个大国底蕴决定的,绝不是靠领导人关系或其他一些因素决定的,让俄罗斯不能重新崛起的最好办法就是分裂——先从苏联分裂到俄罗斯,再从俄罗斯分裂到对立的孟什维克的西俄和布尔什维克东俄。更何况,布尔什维克的东俄将来会在亚洲发挥重大影响,有利于巩固德国的霸权地位。
  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毕竟还有5、6百万军队,要彻底消灭他并打到远东就算军事上可行,经济上的代价太大,光是伤亡100万德国军人的代价霍夫曼就付不起,更何况东线现在牵制了太多的兵力、物资和军费,一旦结束转回西线,轴心马上就可以削减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花费而投入军舰、导弹、喷气机等高新技术领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东欧将成为支撑德国争夺大西洋霸权的可靠后方——治安战肯定还将存在一个时期,但那是俄罗斯解放军该操心的。
  国社党高层虽然奇怪元首从“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立场上往回缩的态度,但并不认为这是出尔反尔,反而觉得这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灵活立场。就像当初对付犹太人是为了团结德国民众,等德国民众彻底动员起来,德国已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家形象和政治声望考虑,就犯不着将犹太人赶尽杀绝了——当初打法国前还不是咬牙切齿要将法兰西踩在脚底下让其永不翻身么?等真的打垮法国,使其心甘情愿服从自己后,不也你好我好提倡法德和解?法国如此,犹太问题如此,布尔什维克问题同样也是如此。
  对霍夫曼这套方案,曼施坦因是完全赞同的,不但赞同,而且因为红军在高加索发起反攻后,他的态度更激进一些——既然着眼于布尔什维克问题的最终解决,为什么干脆不放进来打呢?外高加索地势崎岖,并不能完全发挥德军装甲集群突击的威力,但南高加索草原就不一样了,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完全能将德军闪电突击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老家伙给克莱斯特布置的任务是层层阻击,然后慢慢后退,逗引红军从如烂泥地般的外高加索、如乌龟壳般的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里出来,好好打一场对攻战,至于巴库、格罗兹尼什么的,俄国人想要就给他们好了,几个月时间他们能拿到多少东西?
  “元首被我说服了,东方战区归我全权指挥,他不为遥制,而且……”曼施坦因得意地一笑,“他把雷神之锤给了我,由我决定使用时机和位置,我打算把他们放在高加索,不过时间还得晚一点,雷神之锤还在紧急整补,至少要到5月下旬以后才能投入使用。”
  两人倒吸了一口冷气:雷神之锤原定于是使用在中央方向的决定性攻击力量,现在看来元首的主意改了,认为使用在南线会更好。蔡茨勒道:“这么看来是我多心了。”
  “前两天刚刚定下来的策略,海因茨本人也赞同。”曼施坦因微微一笑,“现在就看您在不列颠方向上的突破啦,运气好一点的话,今年可以结束欧洲战事呢……”
  “您倒比我有信心。”蔡茨勒苦笑道,“我不觉得有这么快。”
  “这是当然,对付几个不列颠人您还不是手到擒来?”
  在霍夫曼的安排中,曼施坦因主管东线战役,蔡茨勒协助他抓好西线战役,但蔡茨勒大概在东线操心太久了,一点也放不下,所以非要飞过来看看,现在既然曼施坦因这么有把握,他就不好意思多说什么——你是信不过曼施坦因还是信不过古德里安?
  雷神之锤当然不是1-2件什么绝世武器,现在也不可能有什么绝世武器能够决定一场上百万规模级别战役的胜利归属,但霍夫曼却可以为这个战役胜利投放一个最重的砝码——编组在后备集团军群中的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
  现在国防军一共有6个装甲集团军,算上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一共7个,但所有人都承认,只有最后这个才配得上雷神之锤的美誉。
  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一共拥有7个装甲师和5个装甲掷弹兵级别师,7个装甲师包括:SS-1警卫旗队师、SS-2帝国师、SS-3骷髅师、SS-5维京师、SS-9霍亨斯陶芬师、SS-10弗伦斯堡师、SS-12青年师(奶瓶师)
  5个装甲掷弹兵级师:SS-4警察师(装甲掷弹兵)、SS-6北方师(对外番号山地师)、SS-8弗洛里安·盖尔师(对外番号骑兵师)、SS-11北欧师(装甲掷弹兵师)、SS-16全国领袖师(装甲掷弹兵)
  除SS-7欧根亲王师在费尔干纳盆地作战外,武装党卫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全召集在一起组成了前所未有的精锐集群,集团军本级还有4个装备虎2坦克的重装甲营和2个重炮兵师及一系列附属部队,齐装满员后的总兵力高达35万人,比历史上号称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不知道要强多少。
  之所以要到5月下旬才动,是因为部分装甲师还在进行紧张换装,按霍夫曼的要求更换为1944型编制(掷弹兵师已全部为1943型编制),他要用德意志的钢铁洪流碾碎苏维埃最后的抵抗意志……
第059章
东线大餐(3)
  1944型编制与1943型编制在逻辑体系上一脉相承,都强调按照“4团6营8连制”核心原则构建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这种大师制编制理论上说兵力和技术装备偏庞大,一般国家根本玩不转,对指挥能力要求更是极高。但却符合德军不设军一级指挥机构的情况,也与“精兵”这个今后实际作战要求相一致。所需装备虽多,但对拥有近乎整个欧洲,总动员水平已接近巅峰状态的德国来说,无非是个数字罢了。至于指挥能力,现在德国有世界最好的陆军指挥官,胜任完全不在话下。
  在见识美帝装甲师的豪华编制(以美国第二装甲师为例,满编时拥有228辆中型坦克、114辆轻型坦克、53辆坦克歼击车,共计395辆坦克\坦歼,另有156辆装甲车、100多门75mm口径以上的各式火炮和2000多辆各型军车)后,德军也吓了一跳,虽然大家不认为美帝装甲师战斗力有多强,但装备上显然是不弱的,不甘落后的德军总参谋部决心捍卫世界第一陆军的荣誉——德国主力装甲师就该吊打世界各国,打平手都是耻辱!
  于是就在1943型基础上推出了空前绝后的1944型装甲师,构成装甲师作战核心一共4个团,包括1个装甲团,2个装甲掷弹兵团和1个装甲炮兵团,每团下设4个营,整体达到4营16连规模。师部直属部队还包括6个独立营和8个独立连,6营分别是:装甲侦察营、装甲工兵营、装甲通讯营、野战维修营、装甲防空营和医疗营,8连分别指指挥连、教导连、警卫连、宪兵连、军需连(负责衣食住行类)、军乐队、补给连(负责弹药类)和运输连。
  与1943型编制相比,1944型减少了摩托化辎重营,将其直接纳入各一线作战部队直属序列,而又将维修连升级为野战维修营,强化战地保障功能,至于教导连主要着眼于培养新一批骨干军官,特别是中尉升上尉、上尉升少校这一级。
  装甲团4个营中包括1个重装甲营(虎式,54辆)、3个中型装甲营(豹式,每营76辆),合计坦克290辆(4个装甲营合计282辆,团部8辆);装甲掷弹兵从上到下都是3+1结构,即每团3个步兵营搭配一个火力营,每营3个步兵连搭配一个火力连,步兵全员搭载装甲车(1个班搭乘2辆S抵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火力营包括2个连黄蜂自行火炮、1个连的希姆莱管风琴和1个连旋风自行高炮(人员杀伤为主,辅助防空)。
  说起黄蜂自行火炮还有件趣事,历史上希特勒不喜欢黄蜂这个单词,最后硬生生改为Sdkfz.124自行榴弹炮,但霍夫曼对此显然不介意。不过在他的命令下,2号底盘早就停产了,所以德军黄蜂自行火炮是以38T为底盘的105mm自行榴弹炮,当初还在38T基础上开发过蟋蟀自行火炮(150mm),虽然蟋蟀火力比黄蜂要猛,但超重后机动性不太好,故障率也偏高,所以最后还是全部改成黄蜂。
  为突出火力并兼顾灵活机动,装甲炮兵团相比普通炮兵团大幅度减少了拖曳式火炮,主要火力包括2个重型炮兵营(150mm的灰熊自行火炮),灰熊是用4号底盘生产出来的,霍夫曼对4号坦克歼击车不看好,所以4号坦歼从未列装,利用4号底盘改装的只有灰熊(自行榴弹炮)、旋风(4门20mm自行高射炮)和球型闪电(2门30mm自行高射炮)。
  本来基于4号底盘还有37mm东风自行高炮,但试验后发现效果远不如球型闪电,于是东风也被施佩尔毫不犹豫地砍掉了。基于2、3、4号坦克底盘的武器少了很多,历史上基于3/4号坦克混合底盘的自行火炮如犀牛等干脆就没制造只停留在图纸上,至于原本基于T-34底盘的野蜂(历史上的野蜂基于3/4混合底盘)后来也被拿掉。虽少了很多乐趣,但极大减少了装备的复杂程度。
  装甲炮兵团另外两个营一个是88mm高射炮营(88炮上打飞机下打坦克,功勋累累,即便不能自行化也只有忍);1个营突击者(以T-34为底盘的88mm坦克歼击车,72辆)。
  整编后1944型装甲师总人数2.25万左右,拥有378辆坦克\坦歼(除装甲团和炮兵团的362辆坦克\坦歼外,师直属部队还有16辆坦克),200余门火炮,近800辆各类型半履带装甲车。为保障如此庞大的机械化装备运转,整个师配备了3000多辆欧洲标准卡车。
  军需总监施蒙特中将(因有力地保障了东线物资供应和调度,1944年初他晋升为中将)详细给这种装甲师计算过价格和成本:一个1944型装甲师整套编制光装备费就相当于4条提尔匹茨号,如果论每天油料消耗,大约是16条提尔匹茨——后者一天至少消耗燃油300吨,而这样一个装甲师开动起来没5000吨油料想都别想(每天按150公里的推进极限),如果是作战至少翻一倍甚至更多。
  他得出一个结论,武装这种部队单从经济上看绝对是不划算的。仗着是元首的亲信和前首席副官,他偷偷摸摸把该结论告诉了霍夫曼,认为与其堆积所有最高级、最优秀的装备打造超级部队,不如给一般部队多发一点普通装备,比如少生产虎式而给普通步兵多装备一批3号突击炮更有利。
  “我清楚您的结论,如果是战争初期甚至战事胶着时期,我肯定会采纳这个建议。但您要清楚,在战争即将落下帷幕或者说一个区域战场即将终结之际,我拿出这些武器和装备,打造如此精锐的部队是有其他用意的。”霍夫曼解释道,“我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布尔什维克问题,还要用这种部队去恐吓美国佬,让他们知道与我们打是永远打不过的。”
  “这个……很难理解。”施蒙特挠了挠头皮,“美国比我们有钱的多,拼消耗他们拼得起。”
  “但拼人命他们却拼不起。”霍夫曼微微一笑,“我拿出10个1944型装甲师在西线,美国人如果用一般装备部队为此要死多少人?20万?30万?50万?现在美军的阵亡可能还不到50万,如果再让他们多死50万,您觉得怎么样?”
  施蒙特沉默了,他不敢保证再死50万美国会不会退出战争,但至少可担保美国政府一定会更加威风扫地。
  “为压倒我们这10个1944型装甲师同时又不想死很多人,美国人就必须准备更好、更高级、更耗费资源和金钱的部队,至少他们那种装甲师得再来一打吧?”霍夫曼笑道,“中世纪的战争经济您一定很清楚,养一支1000人的重装骑兵耗费大过10万普通步兵,可君主们只要有实力,一定选重装骑兵,为什么?这就是威慑力,告诉周围宵小与我们作对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同等数量的美军装甲师打不过我们的……”施蒙特摇摇头,“而且数量也不多,党卫军美国师介绍说目前只有5-6个,不过他们的普通师装备程度倒是比我们好。”
  “等对苏的最后一仗打完,您认为美国人还有多少勇气来登陆打我们?他要拿出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装备吧?这样就争取了时间,争取了统合欧洲、提升实力的时间。”霍夫曼笑笑,“将来东线战事结束后也不必保留如此庞大的军队,如要震慑欧洲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您认为留10个1944型装甲师好还是留20个普通师好?”
  施蒙特点点头,表示接受这种观点。
  霍夫曼只简单打了个比方,他实际上并未告诉对方未来军事革命的发展方向:装备一定是向越来越精良、越来越贵重的方向发展,数量也肯定急剧衰减,类似二战这种动不动成千上万重装备的场面再也没有了。在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有个百来架四代机或五代机、上千辆主战坦克足够一个国家称王称霸了,没见到曾经纵横四海,战列舰要用打来计算的皇家海军到21世纪出头连一打军舰都快凑不齐了么?
  现在其他装备和人员都没有问题,唯独豹式坦克产量拖了后腿——即便把所有新生产出来的豹式都往这塞还不够换装,但施佩尔信誓旦旦保证了,5月中旬一定能拿出足够部队使用的豹式坦克。得了如此肯定的答案,霍夫曼和古德里安对此就不着急,4月份高加索平原还有个春季泥泞期过程,而且红军锐气还没完全消耗殆尽,需要里海集团军群继续磨一磨,到6月份,雷神之锤会告诉俄国人“绝望”二字该怎么写。
第060章
东线大餐(4)
  得到肯定答复后的蔡茨勒终于比较放心地回了柏林,他还要去操心第二次不列颠之战。他相信高加索的局面曼施坦因能维持好,雷神之锤集团军即便不能全部完成换装他认为也不要紧,一半力量都够苏联人受了。老朋友施蒙特告诉过他,整个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涉及的坦克\坦歼数量高达3500多辆,数字都超过3年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拥有的坦克总数,而战斗力和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除耗资巨大和严重依赖后勤这两个缺点,他找不出在军事上的任何弱点。
  蔡茨勒对此表示认同,而两个缺点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耗资贵不贵关键要看结果,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造一堆三号倒是够便宜,全被对面的IS-1和T-43/85吃掉怎么办?至于后勤嘛,只要会看地图就明白,只要黑海这条运输线不断,再加上铁路线,高加索一线是整个苏德战场后勤供应能力最强的地方,比起大片大片无人区的中央战场,后勤保障不知道会好多少倍,或许这也是曼施坦因极力劝说元首把俄国人放进来打,而且又劝说把雷神之锤留在高加索的原因吧?
  一想到这里他就完全释然了,对土耳其人的催促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厉声呵斥对方无能:20万大军,又有里海、高加索山两道天然防线,还有德国空军提供掩护,居然短短10天就全线崩溃。不但外高加索丢得干干净净,还让人攻入本国领土——打到现在轴心各国还没被盟军占领过土地,土耳其是第一个,简直是全轴心阵营的笑柄!以前都说意大利战斗力差,英国人讥笑美国人管对方叫“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现在要换成“我们这边的土耳其人”了。你看看人家伊朗人怎么防御的?俄国人打进去了么?
  听些话时的土耳其人也满是无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垮的,仿佛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德军明明答应2-3周就出兵援救本方,结果没到2周本方已完全崩溃,要不是德国人动作够快堵上了高加索山脉那几个隘口,说不定一下子就被红军席卷。现在土耳其国内风声鹤唳,全国兵力都往东北方向填,但所有人都没有信心能挡得住俄国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如要进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打不到,打个埃尔祖鲁姆完全没问题。可中亚集群有要务在身的,哪能够在土耳其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只能哀求着德国人继续帮忙,蔡茨勒表示这理所当然,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现在谨守防线,千万不能再让俄国人打进去了。另外,蔡茨勒脸不红心不跳地表示,基于现有状况,将来如果收复外高加索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土耳其人独自占领——否则出人出力的俄罗斯解放军也有意见,当初承诺的外高加索民族独立建国也有意见。土方对此颇为无奈,但局势恶化如此,容不得他们讨价还价,只能应承下来,打算等红军溃退时多抢些地盘。
  不过,无论是蔡茨勒还是曼施坦因都没想到,就在他们为元首的雷神之锤欢欣鼓舞时,斯大林同志也在为中亚特别方面军的进展叫好,并咬紧牙关拿出了新装备——4个最新装备IS-2坦克的近卫坦克旅(每旅56辆)在其授意之下驰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准备和德军虎式重装甲营好好较量一番。
  在苏联国防力量设计体系中,1943年下半年是装备思路重大调整的转折点,原本苏方一直追求数量优势,强调用数量淹没德军,甚至不惜采取简化工艺、降低设备完好率等方式来强行提升数量。但在丢掉巴库油田、丢掉伏尔加河工业区、连续在春醒、城堡、夏日惊雷等战役中失败而损失大量装备后,兵员枯竭、有战斗力技术部队短缺、物资和原料匮乏、生产能力急剧缩减等因素都让原来的数量海想法走入死胡同。
  剩余资源已无法支持动辄每月2000多辆坦克的生产——既没有足够钢铁可供生产,也没有足够燃料可供使用。朱可夫当初估计的前景很快得到了印证,由于强调把一切石油都用于工业和军队,在1943年这个寒冷的冬季中,几乎没什么燃油供应给民众取暖,再加上本来就不充足的煤炭和粮食,最终导致人口大幅减少,减少的数量不是几千几万,而是几十万!
  冬天过去容易、资源短缺过去可不容易,残酷的现实逼迫苏方改弦易辙,开始追求起质量优势。月坦克\坦歼生产量从以前的2500多辆下降到不足1000辆,但性能大大提升。耗费资源的4发、2发轰炸机全部停止生产,集中精力生产单发战斗机。
  在型号上,老迈的T-34/76逐步换成T-43/85,新锐的IS-1、IS-2坦克也开始生产出来。至于减少的装甲战能力,则强调提升普通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后者依仗的武器就是红军三件宝——莫洛托夫鸡尾酒瓶、反坦克磁性手雷和苏联山寨版火箭筒。
  到后来由于燃油短缺,莫洛托夫鸡尾酒瓶没了;德军坦克普遍涂了抗磁性涂层,手雷也没多少用武之地,但苏联火箭筒流行起来,其响亮的名头连在柏林的霍夫曼都坐不住——苏联人仿造的火箭筒叫RPG。1943年年末推出了RPG-1,1944年初又有了RPG-2,所幸德国专家做过测验,不知是苏联仿造水平不过关还是生产技术有问题,两款RPG都不如德军同款产品。但即便不如德军产品,对付4号或其他装甲车依然绰绰有余。
  幸亏苏军RPG出得晚,再加上1943年入秋后苏德战事主要在中央战场的广袤平原展开,RPG用武之地不算太大,如果德军敢去贸然进攻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这种地方打巷战,保管装甲师进去、装甲营出来。
  德军对此进行了紧急调整,在本方装甲力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稳据上风后采取了新策略:一方面不在东线装备新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防止再被俄国人缴获使用;另一方面对部队三令五申,绝对不允许坦克去打巷战!即便这样,倒在RPG下的坦克和各类型装甲车辆也有几百辆,虽然很多仍可修复,但毕竟是不大不小的隐患。
  苏方也不认为单靠RPG就能改变被动局势,他们还是将希望押宝在重型坦克上,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对SKB-2设计局提出了迅速完成IS坦克的要求,IS-1\2两个型号同时设计、研发。IS-1定型时间更早些,虽然性能上比虎式坦克略差,但胜在进度快,急于扭转被动局面的苏联依然将其投入了生产;而IS-2在IS-1基础上继续完善升级、力求压倒虎式,为给IS-1的生产让步,伏罗希洛夫亲自下令IS-2多等几个月先完善设计,促使后者更成熟一些。
  在1944年1月末完成的IS-2样车由于深受虎式坦克冲击,与历史上的IS-2存在一些不同(无论前期型还是后期型),首上装甲厚度为120mm/60度,防御力超过了德军虎式100mm/50度的水平;火炮是一门122mm/L43榴弹炮,也超过了虎式的88mm/L56;重量是45.5吨,比虎式轻2.5吨,但因为发动机比虎式所用的HL230+要小100多匹马力,因此机动性还是虎式更佳。
  IS-1与IS-2的底盘基本一致,但火炮、装甲均弱于IS-2,唯独机动性比IS-2要好,在苏方看来整体战斗力不如IS-2,所以斯大林同志才大方地将IS-1的样车和全套技术资料送了美国一份,更先进的IS-2他们显然不肯拿出来。
  现在,不知道虎2存在的红军终于庆幸自己有一款可压倒虎式的重型坦克了,按设计师们的说法:在1500-2000米距离上,IS-2可首先摧毁虎式而不必顾忌对手;在1000-1500米距离上,IS-2与虎式基本能确保相互摧毁,但装甲更厚的IS-2生存概率会大一些;在1000米以内距离上,除非必要,不建议与虎式对战,因为122mm坦克炮采用分装弹药,发射频率低,可能会被虎式用钨芯穿甲弹压着打。
  斯大林看后深表满意,指示要妥善利用美援装甲钢,优先生产IS-2,每个月至少要生产200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将其提升到400辆以上,并指示威力更强大、50吨级的IS-3要加快设计定型,争取在本年秋天能投入服役。
  刚刚晋升大将、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又拿到最新支援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不断点兵遣将并发起小股部队冲击寻求轴心的薄弱环节,踌躇满志地准备一举席卷高加索平原……
第061章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上)
  4月10日,蔡茨勒紧赶慢赶终于回了柏林,此时对英伦三岛空袭已进入第8天,距离最终行动时刻越来越近,不过打仗永远不会按部就班来,刚抵达大本营指挥部他就得到了一个意外消息:昨天傍晚,配合行动的潜艇在格陵兰岛西南方遇到美军航母编队,粗略判断有3-4艘航母,3-4艘战列舰和一批轻型军舰。美军舰队速度很快,潜艇既没赶上追击更谈不上战果。
  该消息立即引起最高统帅部的高度关注,霍夫曼本人也十分重视。今天白天舰队舰载侦察机搜索后未找到敌舰队,海军方面略微有些紧张,连带陆军也紧张起来。一天下来大西洋上侦察机不断穿梭,彩云改、大西洋督查四处翻飞,大有将北大西洋翻个底朝天的架势。
  霍夫曼对此倒很有信心,北大西洋虽大,但只要有心去找一定可以找到,今天找不到就是明天,明天找不到就是后天,横竖不会偏离太久。英美舰队又没绝对优势,碰上了打就是,有什么好担心?他更关注英美的政治动向与战争格局。
  切断英加航线、空袭英伦三岛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用意主要有三:第一,敲打英国内部强硬派,告诉他们不要以为目前隔海对峙的德国除破交就没有其他办法;第二,试探英美联盟的牢固性——英美已分别有人与德方密谈和平,霍夫曼不相信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小动作,想看看这对冤家目前是否已同床异梦;第三,验证美国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并决定应对方针。
  华莱士被替换这么大的公开消息当然不可能被瞒住,不可避免在时隔许久后传到德国,其他国社高层不懂华莱士和杜鲁门的区别,霍夫曼却看得很明白。哪怕他不知道华莱士有关中断援英、援苏的具体讲话内容,只要结合约瑟夫·肯尼迪的谈判过程和美国人事变化,他就能猜出美国立场的微妙之处——让约瑟夫带回去的和平条件为华盛顿拒绝了,主张对德强硬、继续维持战争一派占了上风,所以仗还得打下去。至于杜鲁门,霍夫曼比所有人都清楚他额头上贴着硕大的“强硬派”标签。
  在这个大前提下,霍夫曼想看一看美国的决心到底有多大,或者说美国人口中的“抗争到底”到底是什么立场或界限。现在看来,英美这对欢喜冤家感情还没到破裂的程度,美国人这么快就派出援助舰队说明心气还是很高的——正如约瑟夫在谈判中暗示的那样,如德国不放弃日本,则美国不会放弃英国。
  这尚在众人意料之中,但日本局势就有点出人意料。
  科尔前不久发来消息通报了日本情况:第一是日方对二次西征态度暧昧,不像第一次时上赶着和德国沟通询问能得到多少好处,反而开始强调自身困难,譬如军舰不够、印度局势还未稳固等等,言下之意可能5月份都不能成行。第二是关于保护费。这一点日本人没藏着不肯说,反而如实坦白并说明拿到的好处,还向德方通报了苏联获得的物资数量与种类,希望德国体谅日方难处并予以谅解。
  日本小家子气是出了名的,这次拿到24船物资(30余万吨)应该喜出望外,德方谅解不谅解日本都会这么做,霍夫曼犯不着为区区一点物资和日本怄气,那样格局太小。
  当初支持堀悌吉的很大用意就是希望他能切断苏联外援通道,对方确实也履行了承诺,谈判40%保护费的事霍夫曼同样知情,他最初以为只是堀悌吉切断援苏航线后给苏联人一个借口而已。最高统帅部包括他本人在内都认为美国绝不肯吃这个哑巴亏,这条航线肯定断了,万万没想到美国居然咬牙照办,这让他对美国的强硬姿态有点刮目相看,还不好指责日本什么——总不能日本放着40%过路费不收专门为德国打工吧?强行让日本这么办也可以,但必须让德国补偿这40%?那就轮到德国难受了。
  科尔汇报了自己的推测:日方可能在5月中下旬酝酿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风已吹起来了,具体去哪他并不清楚,但明白是以海军为主导,他猜测是不是日本在为反攻南洋为夺取澳洲做准备,不过现在日方口风比较紧,只说有行动却不说具体地点让人感觉棘手。科尔认为该消息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日本为提高西征要价的故意之举,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他大概能解释为什么日本对二次西征热切不高——两个目标间肯定存在相互抵触,他希望国内对此有心理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