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656

  虽然战场十分复杂,每个人介绍都有相互抵触的部分,但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对德军刺猬级那猛烈的防空炮火感到后怕,认为“从未见过那么猛烈的火力”,还有部分人对Do-412战斗机的火力和攻击力表示印象深刻,这一点斯普鲁恩斯十分清楚——防空作战他损失了40架飞机,18名飞行员伤亡,而德军的损失根据推算只有20出头,当然飞行员不是阵亡就是被俘了。
  为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悬殊的差距,他特意找了2个被俘的德军飞行员了解情况,并让他们自报战绩。
  “科勒,德国海军上尉,此战前击落点数57,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
  “沃尔夫,德国海军中尉,此战前击落点数48,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
  “沃尔夫先生的骑士十字勋章没有银橡叶?”
  “我没有,满50点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今天战果算上的话刚好够资格申请了,可惜……”
  “以两位的战绩在贵国海航中能排第几?可以进前十么?”
  “进不了……我大概80几位吧。”
  “我肯定在100以外了……”
  斯普鲁恩斯无力地挥挥手让他们退下了,后面什么话也不必问——光这两人的战绩合计起来就超过今天在防空作战中阵亡的飞行员的全部战绩,原因究竟如何还用说么?
  当天夜里,斯普鲁恩斯给华盛顿发去长电:“……今日与德军福克兰岛破交舰队交手,击沉、中创敌军舰队航母各1艘,中创战列巡洋舰一艘(格奈森瑙号),疑似摧毁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塞得利茨号)一艘,另击沉驱逐舰2-3艘;我军圣哈辛托号、独角兽号沉没,黄蜂号重创,甲板、机库被毁,另损失驱逐舰3艘,护卫舰1艘;我军击落敌机50余架,我方因各种原因损失飞机170余架,飞行员阵亡、失踪者134人(组)……本舰明天继续搜索,看有无机会全歼敌舰队。”
  他的电报写得还是比较谨慎,没敢说“重创”伊势号,因为他认为哪怕按飞行员们的说法命中2条鱼雷(实际是1条),以伊势号战列舰改造的底子,估计还不致命,更何况2条的战果明显存疑,总共就个位数的鱼雷机,格奈森瑙中2条?伊势号再中2条?德国人都没这么好的命中率,他认为其中肯定有误,在没法核实之前干脆写得保守一点——其实这写法刚刚符合实际情况,无非美方不知道而已。
  收到斯普鲁恩斯发来的电报,华盛顿方面也皱起了眉头,从战果上来,本方相比之下似乎还略占一点上风,考虑到数量和力量对比也算是正常,问题是这番兑子过后本方还剩下一条完好的航空母舰。经过激烈争论,参联会认为鉴于目前大不列颠局势紧张,南大西洋分舰队更重要的目标是帮助英国稳住印度同时尽快到太平洋增援,想必这支德国分舰队遭遇重创后也蹦跶不起来,便明确要求TF44舰队尽快去开普敦补给并执行任务。
  接到电报的斯普鲁恩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让罗迪克执行命令……
第056章
艰难的返航
  当天夜里,最终收拢的德军舰队先向北行动,在确信距离已足够拉开的情况下,深夜时分克兰克又将航行方向对准西南方,整个舰队库存燃油并不多了,他必须尽快返回阿根廷去,否则所有军舰会因燃料耗尽而瘫痪在海面上。
  得益于水兵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排水泵的拼命工作,伊势号在两侧基本保持平衡的情况下,海水一共被排掉了500多吨,锅炉经抢修后也恢复了一个,现在整艘军舰航速勉强提升到了18节,同样是被鱼雷中创的格奈森瑙号毕竟舰龄新一些,抗沉性也更好,相对来说损伤并不是太重。
  克兰克很清楚,他必须尽快甩掉对面的美国舰队,因为对方现在依然具有能置自己于死地的能力,而本方只有运气好才能重创对手。不过心急归心急,他让舰队依旧曲折前进,以避免遭美国潜艇攻击。同时又要求雷达室全神贯注,避开任何船只,每艘船都可能向美国人通报自己的方位而使得舰队暴露目标。幸运的是,一切都非常正常,毫无踪迹——他不知道因为德国舰队的存在,盟军事先已通知所有运输船只停航。
  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整支舰队运作情况良好,克兰克决心给全体官兵鼓鼓劲,便兴致勃勃地走到扩音器前,向全体舰员训话。
  “全舰注意,我是舰队司令官克兰克。”他清了清嗓门,热情洋溢地说道:“我要向轮机和损管部门表示祝贺,你们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海军的传统。另外,我更要向航空兵表示祝贺,他们太了不起了,只用敌军40%的飞机取得了摧毁3艘航母的骄人战绩,我军损失比敌人少得多!”
  嘴上这么说,其实高层还是很心痛的,昨天这一仗自身损失也不小。萨伏伊号沉没,Z29\30驱逐舰沉没,刺猬级也报销了一艘,奄奄一息、瘫痪在水面上的塞得利茨号最终被本方驱逐舰用鱼雷击沉,各舰艇官兵损失也很多,伊势号和格奈森瑙号因为炸弹和鱼雷也损失了一部分官兵——正好抽调萨伏伊号和塞得利茨号上的幸存官兵填补。
  航空力量的损失同样非常严重,飞机数目损失了近一半,飞行员损失了32人(组),损失率超过四分之一,光骑士十字勋章以上获得者就损失了6个,特别是其中还有两个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更让克兰克扼腕叹息——获得该级别勋章的军人全德国还不到1000人(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目前大约是6000多人)
  清晨时分,天色放亮后能见度大大提高,伊势号情况进一步好转机,舱内连续运转的应急排水泵将成吨的海水被抽走,被淹的锅炉和管道冒出来后立即进行抢修情况,仅剩的1度倾斜度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了,克兰克估计现在两侧船舷还有2000多吨海水,彻底清理只有到阿根廷船厂才有机会了,但情况好转是不争的事实。
  “最高能给多大航速?”克兰克问道。
  “我看能走21节。”青木舰长沉吟一下后道,“乐观点的话,9点后能恢复到22节。”
  “大好了,坚持住!情况会好起来的!”克兰克立即命令把Ar-372水侦和仅剩的4架Ar-352舰侦放出去。
  9点以后,伊势号最大航速恢复到22.4节,海面上风力似乎也比昨天傍晚更大一些,瓦尔特提出再试验一次鱼雷载重起飞的请求——失败的话就意味着再丢一架Ju-198,克兰克咬牙答应了。
  执行第二轮试飞的还是巴赫,昨天试飞失败让他难过了一夜,一晚上都在和战友分析能不能飞以及应该怎么样才能让飞机有更好的升空性能,听到还要再试飞一次,他二话不说就把活抢来了。
  几乎是和昨天相同的一幕,但不同的是,今天到了甲板尽头,这架满载油料和鱼雷、重达6吨的大家伙在巴赫温柔地操纵下稳稳当当地飞了起来,全舰官兵热烈鼓掌,现场几个军士观察后认为,至少还有4-6米的余留空间……
  “耶,成功了!成功了!”40来岁的瓦尔特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又蹦又跳,挥舞着拳头道,“我们还有20多架攻击机,这次可以把该死的美国人全部送到海底去了!”
  “我在想,回国后要搭载准备更重的穿甲弹或半穿甲弹进行俯冲轰炸。”西蒙补了一句,“400公斤航空炸弹看来对付埃塞克斯级级是无法击沉的,以前用500公斤炸弹似乎也有些困难,必须再加大一点剂量。”
  “让我想想……”瓦尔特陷入了沉思,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西蒙不同,“我倒觉得可以带那种灵巧的反舰炸弹。”
  “你是说,Hs-393?论分量倒完全没问题,但这玩意使用不是要求有绝对制空权么?”
  “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差异的,昨天接仗时,我发现美军的F6F在高空笨得像块木头。”瓦尔特原原本本描述了昨天交战的情况,“F6F特别是新型的F6F-5在中低空是架不错的飞机,比Bf-219强,比Do-412可能也略微强那么一点,但在中高空特别是高空完全就是个废物,9000米以上根本笨得连轰炸机也比不上,如果我们用高空高速接近,然后投放Hs-393,那就非常理想,再说这战术国内不是已开始在陆基上试用,准备强行对舰攻击?”
  所谓陆基使用,不是指空军的Ju-188,而是指海军使用的BMW901发动机版Ju-298在拆除舰载装置并加大翼面积和加压驾驶舱后,实用升限超过1.25万米,代号Ju-298S,配合同样是高空专用的Ta-152后简直是高来高去的绝配。Ju-188\288经改进也能在该空域使用,但载弹量就下降到不到1吨了(该系列原本正常载弹3吨),这就和Ju-298处于同一等级,而航程还不如对手,因此只能放弃在该领域一较长短的念头。
  实际上,到1944年年初,海空军中型轰炸机和攻击机被容克斯一家近乎垄断了,一共推出了4个主力型号:Ju-188\288;Ju-198\298——前面标1的都使用BMW801飞机,标2使用901发动机。虽然801和901系列发动机最大功率都是2400匹马力级别,但同功率装在飞机上的表现明显是801更好——后者只有14个气缸,重量、体积都比仿美国R-2800发动机的901系列要优越。
  但反过来说,14缸气冷发动机到2400匹马力是极限了,现在2400匹马力801F(实际最大功率2350匹)性能很不稳定,平均每3台要坏2台,军备部根本不敢在飞机上正常使用,只用于测试还马马虎虎。901系列表现比801F略好一些,良品率大约是三分之二,对作战来说依然隐患重重,军备部依然不肯放行,但口气没那么强硬。不过901系列比同样是宝马公司当初立项的18缸发动机802系列靠谱得多,后者更重、完工程度也更低,为早日出新品,宝马公司自己也放弃了,干脆直接把802和901设计组合并共同攻关901系列。
  现在的局面很明显,2400匹马力的901系列和801F都还不敢用,主力飞机上用的最多的当家花旦依然是2000匹马力级别的BMW801S——实际最大功率2045匹马力,与使用R-2800的英美主力战斗机P47\F4U和F6F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因801发动机迎风面积小、重量也轻,所以德军占有一定优势。
  当然德军也很清楚,美国人手里2400匹马力甚至2800匹马力的R-2800完全具备服役条件了,因为他们已在纽芬兰缴获物资中发现了2400匹马力的R-2800发动机实物(用于最新款的P-47战斗机),所以霍夫曼才迫不及待要将新的喷气轰炸机推出去——德军试飞后认为P-47截击普通中型轰炸机很有威力,威胁度超过了喷火或P-51,而德军自己又没有重型4发轰炸机编队,假设纯粹使用Ju-188展开空袭,说不定重蹈第一次不列颠空战的覆辙。
  霍夫曼的策略获得了成功,由于恐惧喷气战法无法防御的事实,美国人推迟了P-47\F4U等飞机的生产制造和飞行员培养,全力将精力投放在流星喷气机上,这就成功带坏(虽然只是短期带坏)了敌军的节奏。
  一直到中午12点,所有侦察机都报告,1000公里之内毫无发现。
  “看来敌人回南非了?”
  “也好……”克兰克想了想,“我们回阿根廷,紧急抢修与补充后回地中海,这次换条路,我们走大西洋。”
  “大西洋?”西蒙愣了,有些担忧地反问一句,“会不会?”
  “没事,元首在打不列颠,美国人焦头烂额,暂时顾不上我们的……”
第057章
东线大餐(1)
  有一句话克兰克说得不对,美国人还是挺看重他的,不然也不会让大西洋舰队主力倾巢而出赴南大西洋围剿他,但霍夫曼确实暂时顾不上马岛舰队,现在有更重要的仗要打——西边的第二次不列颠空袭战与东边的苏维埃反击战都牵扯了元首极大的精力。
  在霍夫曼有意无意的纵容之下,里海和外高加索这把火终于放得越来越旺。到四月第一周时,聚集在外高加索的苏军总兵力已将近40万人——近乎整整一个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源源不断从里海东岸接受物资和技术兵种。4月8日,外高加索进攻集群已拿到了1000多辆坦克,其中近一半是相对比较先进的IS-1、T-43/85和美制谢尔曼,剩下的500多辆坦克中,也有200多辆T-43/76,更早期的T-34/76不到200辆,至于其他轻型坦克数量就更少。
  为争夺里海周边范围制空权,红军航空兵也倾巢出动,连日来主动与德军大打出手,特别是连续两次拿到美军援助的物资后(苏联实得36船,日本实得24船),斯大林同志疯了一样全往里海和中亚方向送,共调集了600多架飞机,其中将近400架是各类型战斗机,其余200多架是苏联独特的伊尔-2。至于轰炸机部队,斯大林已不指望他们出来送死了。
  主管军工生产的伏罗希洛夫认为,一架轰炸机耗费的原料和油料可供2架战斗机使用,而轰炸机飞行员相比战斗机培养起来又更麻烦,所以进入1943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1944年后,苏方完全停止制造轰炸机,将资源集中起来专注于发展战斗机,目标很明确,争夺战役制空权与局地制空权。
  现在德国空军遇到的主要对手是雅克-3、拉-5为主力组成的部队,但雅克-9、拉-7等新飞机也开始批量装备。美援飞机数量也不少,但型号依然悲剧,既不是当红的P-47\P-51,也不是海军的F4U,更不可能是美英自己都还没怎么装备的流星喷气机——现在有保护费这个“可以不提但不能真当做没有”的问题,先进战斗机根本不能给,给红军的依然是美国人自己不要的P-63。但P-63再垃圾也比原来的P-39\40系列要好得多。斯大林同志还是很感激罗斯福的慷慨,后者明知日本要从中分一杯羹时还给红军送来极其宝贵的高标号航空燃油、装甲钢、铝锭等苏方急缺物资,那更要表示感谢。
  于是他不但按美方的要求将IS-1和T-43/85的实物和资料全套奉上,还给了额外补偿——送了战场上获得的德军技术装备残骸,比如突击者、希姆莱管风琴等货色,甚至还有美军最感兴趣的虎式坦克。另外又和日本方面交涉,要求拿了保护费的日方释放一批最初被扣押的美国船员。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想得很周到:万一将来有人纠缠援部分苏物资落到日本手里的事,营救这些船员可对美国国内进行交代——为换回美国公民而不得不拿东西去赎回。得了好处的日方很快就同意了,美国方面当然深表谢意。
  现在日本的小日子过得非常舒服,角田舰队在澳新外围打劫无人敢管,连续增兵的印度派遣军打得英军节节败退,援苏物资又分到40%的好处,中国大陆方向战事基本平息还频频赚钱,然后与欧洲的贸易换回一茬又一茬有用物资,包括Do-412、Ju-198都开始向日本提供,各方深感满意,认为现在是开战以来最好的日子。
  组建15个治安师团的提议顺理成章地获得通过,甚至五相会议上藏相还主动表示年底如果陆军切实需要,还可以再组建15个治安师团。喜得东久迩宫稔彦王连连称赞“祖宗庇佑”——毕竟谁都不是神仙,他们并不知道斯普鲁恩斯很快就要带着TF44舰队、4艘护航航母和2个英国本土师要去印度找他们的麻烦。
  援苏的P-63与谢尔曼坦克日方当然也拿到了,对P-63这玩意日本评价也很低,认为不如Fw-190或其他德国飞机多矣,也不如本国的疾风,便向苏方提出能不能交换谢尔曼坦克,情愿用2架飞机换1辆谢尔曼。现在日本是全球保有谢尔曼型号最为齐全的国家——几乎没有之一,英美使用的都是汽油版谢尔曼,苏联拿到的是柴油版谢尔曼,唯独德国和日本两个版本都有,但德国柴油版谢尔曼很少,远不如日本多。所以日军特别是关东军很想多弄点组建纯美械的战车旅团。
  虽然P-63苏联人很想要,但坦克也是急需之物,舍不得拿来交换P-63。好在聪明人毕竟不少,有人提出用轰炸机换P-63并得到伏罗希洛夫的首肯。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苏联用40架Pe-2从日本手里换回了93架P-63,日本方面对此深表满意,在试飞评估后就更感满意,认为Pe-2除不如德国Ju-188轰炸机外,比日本手里的其他货色都强,特别是相对陆军当年引进的意大利BR20轰炸机、国造主力装备飞龙或吞龙重爆(说是重爆,携弹量还不如Pe-2)具有较大优势。
  这项目开了头以后,其他事就好办了,红军库存的Pe-2不少,既然轰炸机不是当务之急,都可以拿来交换日军手中更奇缺的物资,于是那些装甲钢、铝锭(高标号航空燃料日本死活不肯给)日本还没焐热,转眼之间又变成了Pe-2。苏方对此也不心疼,因为他们手里还有更好的Tu-2轰炸机,再说区区百来架Pe-2也不能改变什么,干脆都拿来出口交换——再过几个月,英印军就有机会尝到涂着日军标识的Pe-2投下的炸弹。
  面对外高加索不断恶化的局势和土耳其人的求援,蔡茨勒坐不住了,直接跑到罗斯托夫准备部署反攻工作,但在这里他听到了东方联合战区曼施坦因元帅令人震惊的回答:“反攻?反攻干什么,让俄国人打啊!我巴不得他们打过来呢。”
  “我知道您在南高加索部署了不少兵力,但侦查情况显示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一线的3个方面军都跃跃欲试,万一敌军南北对进围剿我军,只怕后续更加麻烦。”
  高加索所部是指克莱斯特元帅负责的里海集团军群,在东方联合战区组建前,南方集团军群一共管辖A\B\C三个集团军群,其中A集团军群就是克莱斯特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是霍特集群,C集团军群是隆美尔集群。曼施坦因出任东方联合战区司令官后,A、B、C三个集团军群进行了整合。
  霍特元帅的B集团军群加上原南方集团军群本部组成新的南方集团军群,霍特元帅担任司令官,负责战线大体沿伏尔加河从萨马拉到斯大林格勒外围,拥兵近60万,北翼是魏克斯元帅的东方集团军群,南翼是克莱斯特元帅的里海集团军群,麾下最精锐的进攻矛头是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大将担任司令官的第4装甲集团军。
  里海集团军群是由原A集团军群本部与隆美尔集群合并而成(舍尔纳是第5装集团军司令官,不是中亚集团军群司令官),由克莱斯特元帅出任司令官,战线包括阿斯特拉罕到斯大林格勒一线的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山和里海沿岸,北翼是南方集团军群,南翼是外高加索的土耳其人。从理论上说,中亚也是里海集团军群管辖地,但由于路途相对遥远再加上中亚集团军的特殊情况,舍尔纳获得了独立地位。不包括舍尔纳所部的里海集团军群总兵力50万出头,最精锐的进攻兵力是埃贝哈德·冯·马肯森大将担任司令官的第1装甲集团军。
  在蔡茨勒看来,单独里海集团军群对付红军在外高加索的兵力是有充分把握的,哪怕加上里海东岸的马利诺夫斯基独立集团军也不难,但如果北面的叶廖缅科甚至罗科索夫斯基两个方面军一起扑下来,应付起来就会很吃力——光后两者总兵力就将近90万。即便把霍特元帅的支援兵力算上,也就是75万vs155万,德军明显吃亏。
  对蔡茨勒所有的判断和分析曼施坦因都表示认可,但他拟采取的应对策略让蔡茨勒和克莱斯特本人不太看得懂。
  “在高加索山脉隘口适当阻击一下俄国人,然后把他们放进来。”曼施坦因笑道,“他们这么喜欢来高加索,就让他们来嘛……马上开春了,高加索草原风光这么好,不来看看可惜了!”
  “草原!草原!”蔡茨勒和克莱斯特在回味着这个词,突然反应过来,“您要放进来打装甲集群战?”
  “外高加索那些山区和烂泥地怎么能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势呢?”曼施坦因笑得很诡异,“元首可是给他们准备了大餐的……”
第058章
东线大餐(2)
  随着曼施坦因的深入解释,蔡茨勒和克莱斯特明白了“大餐”是什么意思。
  在霍夫曼看来,苏联既然敢于在高加索和里海一线猬集重兵,则其中央地带一定异常空虚,所以他认为高加索方向以节节抵抗的态势缓慢撤退,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可以由莫德尔的中央集团军群、魏克斯的东方集团军群在中央战场持续发动进攻,由北方集团军群继续监视莫斯科方向。
  霍夫曼给中路进攻划定的推进距离是到乌拉尔山脉下,意即要推到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一线并持续扩展两翼控制范围。如果从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萨拉托夫算起,推进的直线距离高达600-800公里,而如果从沃罗涅日一线算起,已整整向前推进了1500公里——比华沙到沃罗涅日的距离还要遥远。
  如果中央方向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整个苏德东线战场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趣的景象,从上到下分为四个突出部:最北段的是德军北方突出部,战线大致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稍南段是红军的莫斯科突出部;中间段是德军的中央突出部;南段的是红军斯大林格勒突出部,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其中,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两个突出部将被德军中央突出部拦腰截断,彻底变成孤立的两块,接下去的重大战役就很明显:红军要发动进攻,只能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南北对进,夹击德军中央突出部;而德军有两个选择,或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突出部夹击莫斯科方向;或是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突出部夹击斯大林格勒方向。
  霍夫曼调查得很清楚,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个重镇虽然兵力众多、防御体系严密,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工业体系与产品力量不能自给。乌拉尔山后面的工业区为斯大林提供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主要军事装备和85%以上的燃料;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个城市工业区只能分别提供15%左右的工业产能和不到10%的燃料供应,而农产品就更不必说了,两座城市都需要依靠后方产粮区提供粮食。换而言之,只要将其割裂开来,不用德军去打,时间一长这两座城市就一定撑不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