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656

  听到凯特尔在会上抱怨日本不守规矩,指责堀悌吉不够卖力,霍夫曼就哑然失笑:国家与国家间都很务实,双方不可能把自身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托出,正如德国不可能告诉日方有关高加索战役、对英空袭的真实目的,日方对德国保密下一步军事行动也完全正常。
  霍夫曼最怕日本脑子一热北上去打苏联或南下打澳新,40%保护费虽让他觉得画风里不对,但至少北进可能性已基本排除了。至于南进,倒是与目前日本派遣舰队去中太平洋破交的逻辑体系一脉相承,他对此无可奈何。说到底日德只是基于以利益为纽带的同盟,不像英美还存在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换而言之只要美国给的价高,他转手就能把日本给卖了,半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可惜美国人非但不肯出高价,还选择和德国继续打,这让他颇有些恼火。
  基于这种现状,他不但不能指责日本,相反还要继续拉拢对方,各类武器装备只要日本肯出钱都可以卖,毕竟日本现在难得都是聪明人掌权。霍夫曼潜意识里认为堀悌吉不会去打南洋,更不会去占领澳新——那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他不相信以对方的精明看不出来。对方一定深有用意,自己一定要多想想各种可能性,用不着逼迫太紧。
  对元首的判断众人深以为然,40%保护费一节让所有人对堀悌吉的生意经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海军几个将领终于懂得为什么他们只是将军而堀悌吉还能当政客——本质上小泽和冢原才是纯粹军人,会做生意能搞政变的堀悌吉却不是。
  “很好,美国舰队来得好!”霍夫曼微微一笑,“好就好在这充分说明了美国人卖血卖肾也要援英、援苏的态度,说明我们还没把美国人打痛,也说明下一步战略方向抉择少了很多可能性。”
  “2个党卫军美国师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凯特尔大感惊愕,“这美国人民也能忍?还有没有一点民主体制?还有没有一点造反精神?”
  “说明我们对美国的民主体制认识得还不够深刻和到位,对美国人有钱的底蕴还不够理解透彻。”
  “英国人估计把希望寄托在这支美国舰队上。”约德尔分析道,“等打掉这支舰队,看英国人怎么办?”
  “打掉舰队自然海军责无旁贷,不过有一点我不能理解。”海军第一副司令邓尼茨表示疑惑,“既然英国这么重要,为什么美国人还在这么紧张的关头派舰队去对付克兰克?他们吃分兵的苦头还没吃够么?还是狂妄地以为凭他们那3-4艘航母能稳吃我们5艘航母?美国人哪来这么足的底气?”
  “您知道共有5艘,可我们是分成2拨派出去的啊,美国人并不知情呢?”凯特。笑眯眯调侃道,“就像他们以为克兰克只有2条航母自信4艘一定能吃掉他,谁知道最后被反杀呢?”
  海军分两拨出动是小泽的建议,他认为一口气出动5艘航母太吓人,容易把美国人吓回去,建议分前后两队——第一波以齐柏林号、敦刻尔克号和日向号三艘航母为主力先出动,目前已在北大西洋海域作战,而第二波是以让·巴尔号、国王号(综合航母)为主力的游击舰队,刚要出直布罗陀海峡去北大西洋配合作战。
  为这次战役,小泽不仅部署了前后两波舰队,还根据跨平台战术在亚速尔、法国、西葡四国重点部署了大量航空兵力,打算依托敦刻尔克、日向、让·巴尔号三艘斜角航母发挥力量倍增器的作用。
  换而言之,只要德国舰队在亚速尔、布雷斯特(法国)、里斯本(葡萄牙)、拉科鲁尼亚(西班牙)这4个点的辐射范围内作战,随时可得到充足的陆基力量支援,如果美军舰队胆敢杀入由这四个点围成的海域,近乎无穷无尽的航空力量会等待着他们。
  霍夫曼看了看时间,指针正指向下午三点,他清了清嗓子道:“先生们,相信海军会给我们一个惊喜——就像克兰克将军已给我们的那样。”
  话音刚落,达尔格斯就进来汇报:“报告,25分钟之前,侦察机发现敌舰队踪影,在冰岛雷克雅未克西偏南600公里处……”
第062章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下)
  “这位置……”约德尔看完后抽风似地牙痛,“不太好对付,怎么打都不行。”
  其他人也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小泽率领的主力舰队目前在爱尔兰西偏南方向约1150公里处,这并不是随便选的位置,而是精心策划后的中心点——从该位置出发无论到亚速尔、到西葡、到法国、到英国、到格陵兰岛甚至到冰岛的距离都差不多,全在1400-1600公里左右。以该位置为圆心画半径为1600公里的圆圈,主要作战的支撑点和敌对点将全部囊括,能及时对各种敌情特别是运输船队做出反应。
  德军有充分自信能监控周边,因为航母上的Ar-352侦查半径正好相当于1600公里,换而言之,想要进入北大西洋的船队无可遁形。
  尼米茨毕竟不是泛泛之辈,大概他也觉察到了危险,在夜间绕行格陵兰岛南部尖端时居然让舰队用24节的高速通过,打破了德军侦查视野和潜艇封锁的优势,现在美军舰队已溜到丹麦海峡(冰岛与格陵兰岛间),背靠冰岛陆基并互为犄角,下一步要对付就有些棘手,至少原定的海豹计划不能实施了。
  按最初的战略方针,这一波对大不列颠的政治军事攻势并不会仅有空袭就告终,下一步就是登陆——那才是高潮。登陆指挥官和部队也选好了,就是隆美尔。约瑟夫·肯尼迪知道德军要登陆、目睹训练的德军部队都是真的,但不全面,海豹计划第一步拟考虑的登陆点并不是英国本部,而是大不列颠周围三个岛屿——爱尔兰、冰岛和法罗群岛中三选一。
  这充分体现了霍夫曼的谨慎:大英帝国这几年虽然战场表现很一般,但本土毕竟淤积了300多万陆军、近万架飞机,还有不俗的岸防工事,实力断然不容小觑。英吉利海峡确实很窄,可越过海峡容易,要在上面立住脚却不那么容易,就算德军第一波能上去10万,英国人用五倍力量推过来就够难受了,如果用10倍力量推过来,只怕德军最终会被赶下海。
  而且他认为不能用在殖民地、在欧洲大陆作战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衡量本土作战的英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保家卫国,他们将迸发出不一样的激情——任何轻敌想法都非常危险。
  仔细衡量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目前英德力量对比还不如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时差距悬殊,贸然登陆大不列颠很可能撞个头破血流。当年德军因主力集中在东线对诺曼底登陆反应太慢,再加美军空中优势太过明显,没聚集起足够力量反推以至于让对方得手,现在英国全部陆军都囤在岛上,防守能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不登陆又不行,以丘胖子这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性格,德军如不展现自己的登陆实力再加美国又不放弃援英,他这块茅坑里的石头估计会一直又臭又硬下去。登陆英国周边是压制大不列颠性价比最高的办法,既不用死太多人,又能震慑对方——以打促谈、以压促和才是政治最优选择。退一万步说,哪怕登陆失败,对德国来说也就是几百架飞机、几万人、几艘船的事,伤不了元气,如果英伦本土登陆失败,那第二次不列颠之战可以彻底划一个句号了。
  经反复权衡、讨论,最高统帅部、陆军总参谋部、海军总参谋部一致确定选择冰岛为理想中的登陆场所:法罗群岛太小,即便拿下也不足以威慑英国,而且会受对方从冰岛、英国方向发动的两面夹击;爱尔兰虽然够大且群众基础很好(爱尔兰人普遍亲德),但离英国太近,再加北爱尔兰与爱尔兰接壤,登陆战会有诸多不便;冰岛离英国北部大约1000公里,离挪威大约1200公里,两方能得到的支援力量基本接近。
  于是冰岛登陆的可行性便简化这样一个话题:德军登陆部队能不能登陆成功并打垮冰岛驻军?
  冰岛上的敌军数量早就弄清楚了:6万不到一点的美军,2万出头的英军,另有大约400-500架飞机,有坦克但没有装甲师,有一点岸防工事但防御强度远不如挪威。1940年英国人只用了一个营就占领了冰岛给,后来才陆续增兵到2万多,美军1942年后登陆冰岛并逐步增兵,但最多也就是3个多师加一个驻军司令部,总兵力不到6万。
  冰岛居民原属于丹麦,后在英美扶持下独立,整个冰岛总人口只有12万,成年男子不满4万,甚至不如英美驻军多,首都雷克雅未克集中了冰岛三分之一强的人口。
  通过在冰岛上的间谍,霍夫曼还知道冰岛社会在英美军队入驻后发生重大变化,大批冰岛女性被美国的自由、开放所吸引,开始迷恋美国大兵,上演了各种各样的伦理与激情片段(战后构成冰岛特有的战情文学),英国占领冰岛近4年里,除俾斯麦号一炮击沉胡德号外,冰岛附近再未发生重大战事。换而言之,冰岛防务是松弛而脆弱的,军队他认为也强不到哪里去——都没打过仗!至于现在这种忙着谈情说爱的气氛只怕会将战斗力更降低一个档次。
  隆美尔认为,如果冰岛真如情报显示那样是8万多兵力加4-5百架飞机,他希望第一波登陆的部队能有一支舰队、一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掷弹兵师,他会在3天内占领完整登陆场,如果第二阶段能再增援一个伞兵师,那就非常理想,一周保证解决问题;如果不给也没什么大不了,10天打平就是。
  但霍夫曼给他准备了比他索要得还多的兵力:2个装甲师(1944型的装甲教导师和飞行堡垒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1943型勃兰登堡特种装甲掷弹兵师),1个空降师(第22空降师),3个海军陆战旅(从印度战场撤回的部队)陆续到位,而且获得了优先整补的地位,甚至优先级比党卫军几个装甲师还高。
  所有人都清楚,无论国防军还是武装党卫军凡是带字号的都是惹不起的部队,飞行堡垒装甲师从北非打到南非,战功赫赫,考虑其前身“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旅的头衔,附带空降效果;勃兰登堡特种师除正常装甲掷弹兵技能外,附加渗透、破坏功能;至于装甲教导师,那更是从全国防军30个装甲师,24个独立重装甲营单位中抽出来的翘楚组合而成的。
  看到这些兵力和配置,隆美尔心满意足地认为元首没哄自己——他确实在准备解决英国人,高高兴兴地以元帅军衔走马上任海豹集团军司令官。隆美尔元帅一直是集团军群司令官的待遇,手下指挥的兵力却从未超过一个集团军,好在部队个个都是王牌,想抱怨也找不到地方,最后连他自己都习惯了,自我解嘲兵不在多在精!
  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是隆美尔统带登陆部队,海空军配合得力,拿下冰岛应该不成问题,麻烦在于美国舰队溜到了冰岛附近。如不打掉这支舰队,则登陆将是一种奢望,如要打掉,那就要让主力舰队冒险冲过去交手——很可能遭受英国与冰岛航空力量的夹击,万一舰队损失过大,登陆也会成为泡影。
  所以这位置卡得颇让人骑虎难下、太难受了。
  “必须想办法把这支舰队引出来,赶走也好、干掉也好,总之不能让其在冰岛附近破坏大局。”约德尔恶狠狠分析道,“最好能干掉,哪怕拼着损失1-2艘航母也值了。”
  “怎么样才能调动这支舰队?”凯特尔问,“或者说,还有什么目标能让这支美国舰队抛下英国人不顾一切去救援?”
  纽芬兰?
  百慕大?
  这两个目标倒够犀利,可惜同样要调用本方兵力执行任务,不足于压制美军舰队,而且这两处要地打了两次,美国人再没防备真是活见鬼了。
  蔡茨勒皱着眉头道:“或者登陆的事先缓一缓?等高加索战事告一段落再来决定西线大局?或者干脆与日本协调好二次西征后再发动。”
  先解决苏联再解决冰岛当然也是种思路,但问题解决苏联主要靠陆军,解决冰岛主要靠海军,刚刚一支美国分舰队被克兰克干掉3艘航母,英国航母和主力舰也未服役,英美海军实力处于最虚弱的状态,如果等到6-7月份彻底解决东线(这东西还不敢完全打包票),那时候英美海军力量可能会恢复并压过轴心。
  至于与日本协调,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哪怕堀悌吉答应出兵,到欧洲也得一个多月,缓不济急!更何况日本人忙着打自己的小九九,还没做好出兵协同的准备。霍夫曼可以答应支持、援助日本,但不意味着任日本狮子大开口地予取予求。
  众人一片沉默。
  想了半天后,霍夫曼缓缓说出了他考虑的方案……大家顿时有些惊呆了。
第063章
浩瀚大洋是赌场(1)
  “很久没赌了,很想去赌一把。”霍夫曼把头转向参加会议但一直没怎么开口说话的隆美尔,“埃尔温,您愿意陪我赌么?”
  “当然,我的元首!您指向哪,我就打向哪,再难的任务您交给我就是了!”隆美尔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表了忠心,其余众人却呆住了:赌?元首说要赌?上帝啊,我没听错吧?
  霍夫曼满意地点点头,对众人揭示了他的谜底:“我想先展开‘亚马逊’计划……”
  “元首!”约德尔像被火烧屁股一般蹿起来,惊叫道,“这太冒险了。”
  海军和空军的几位将领面面相觑,不知道霍夫曼在说些什么,就连蔡茨勒也懵懵懂懂,隆美尔更一头雾水,在座众人除凯特尔和约德尔深知内情外,其他人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凯特尔知道元首的脑洞一贯比较大,战略思维天马行空,身为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的他一直在努力想跟上这种节奏,但发现完全无能为力,叹了口气说不出什么来,只有满脸震惊之色。
  众人将好奇的目光投向约德尔,想听他阐述亚马逊计划究竟为何物,后者在霍夫曼示意下勉为其难地进行讲解。
  亚马逊计划其实就是征服并肢解巴西的计划,是霍夫曼对美大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实际上并未完成整个计划制定。非但没完成,连根本的战略意义和目标都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对巴西有两个安排——或拉拢美国将巴西给美国保留,或拉拢英国将巴西肢解后塞一部分给英国,两者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约德尔看来,亚马逊计划现在根本还不能叫计划,与当初制定“白色方案”、“黄色方案”等具体作战方案相比,充其量只是个战役设想,否则这次也不会让克兰克带着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去马岛询问曼陀菲尔等人意见并去阿根廷调查实地情况。按原定流程,该计划要在克兰克等人回国后充分阐述局势和情况、全面酝酿和部署后才能制定完整。
  当然,亚马逊计划方向是明确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巴西南部四州煽动亲德势力暴乱并分裂,然后德国主力舰队在掌握南大西洋制海权前提下武装掩护2-3个德国师强行登陆巴西,同时在马岛方向驻军、拉普拉塔集团各国国防军力量共同配合下合力展开巴西攻略——或煽动巴西政变并转化为轴心阵营一员,或是肢解(部分分裂)巴西。
  众人听后纷纷皱起眉头:巴西怎么说也是南美大国,如此庞大的计划难道三言两语在轻易间付诸实施?按约德尔的话说,现在计划根本还不成熟,计划开展的前提条件也不具备,其他不说,需要配合的拉普拉塔集团各国恐怕都还没做好准备吧?
  好在大家知道元首在狂野霸气的表面之下其实很谨慎,从海豹计划制定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元首对自身力量的估计和军事策略的使用有明确界限,在高加索放火也经过深思熟虑,当初看来很多的冒险之举——如昆古尼尔计划、马岛2万公里远征事后都成功了,他们静静等着霍夫曼给他们解释。
  “我知道诸位很难理解这个决定,但我想说的是,你们具有德意志人的通病——太精细、太刻板、太执着于计划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稍微一点模糊与不确定性就让你们感到不安,战争难道是按部就班如时钟发条般精准运作的么?难道不应该在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对手实力并结合战场局势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展开的么?”霍夫曼笑道,“我一再声称,高级将领,特别是上将以上的高级将领要通读、精读三本书,你们都办到了么?”
  三本书是霍夫曼一再强调的三本军事学著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中国孙武的《孙子兵法》,认为这是分别从政治、综合国力、军事三个维度结合起来考虑战略问题的重要著作。大家迟疑着点点头,在座之人可都是收到过元首签名的、由小羊皮封装的著作精装本——能拿到这些书的无一不被看做是元首心腹,其他人想要还没有。
  “既然大家都读过了,那我就考考你们,你们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两句话?”
  第一句很好理解,德军事实上已这么做了——为什么放着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这种指标意义的城市不打而专注中央战场突破、专注野外突击?用其他想法解释要费极大口舌,“最下攻城”一句话就把问题说透了。
  后面半句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不过霍夫曼有自己的想法:“巴西是个很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甚至比整个西欧还大,不是靠一次或几次突击就能完成战略的。但所有人都知道,巴西道路条件很差,比公认条件最差的东线还差得远,甚至可以说巴西内部就不存在贯穿全国的骨干道路,这意味着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元首想表达什么,凯特尔和霍夫曼相处时间比较久,他试探性地问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巴西其实不能算一个完整而有效运作的行政体,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分裂?”
  霍夫曼一拍手:“对了,就是这意思。巴西现在各地区间联系通过海路比陆地方便的多,本来我顾忌美军舰队实力还不打算用该法子,但现在美国人先是分兵被我们打了一顿,然后又把舰队部署在丹麦海峡,巴西海军上次就被吃掉了,换而言之,巴西附近海域制海权唾手可得!如果我现在让游击舰队去巴西,谁能拦住我们?”
  众人迟疑着相互看了看,觉得这话虽有些托大,但并非毫无道理。
  “当然,光凭海军是不够的,舰队再强大也开不上岸,但上陆军难道我们就怕了么?”霍夫曼走到大幅地图上,用教鞭指着巴西南部最南端的南里奥格兰德州道,“这地方面积28万平方公里,和意大利差不多大(30万平方公里),可你们知道才多少人口?只有16万多一点,而且60%是德国或意大利后裔!一直都有国社党活动,无非被巴西政府禁止而已。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少的人口,是地理条件恶劣么?恰恰相反,这地方条件很好,北部属巴拉那高原,平均海拔在600-900米之间,不算很高;南部是平缓起伏的丘陵和平原,非常平坦,沿海多沙丘和潟湖,有良好设施的港口。这是巴西最重要的农牧区,大豆、小麦和玉米产量约占巴西全国的一半,稻米占四分之一,如果我在这里建立一个属于德意志人的国家,你们猜怎么样?”
  隆美尔接口道:“那美国人就真坐不住了。”
  “甚至不一定要发动全面进攻就能把事情办成。乌拉圭人不是频频照会我们希望援助他们么?事情一次性办了,把军队开进乌拉圭,顺带再让这州先乱起来,然后我们过去接收——这都是很常用的办法。”霍夫曼笑道,“兵力现成有,1个装甲掷弹兵师足够了,顶多再加一个航空联队,当然还可以考虑在乌拉圭放一个陆战旅,让乌拉圭人心态也平和些。这样我们在阿根廷和乌拉圭共有2个旅,在德属巴西有一个装甲掷弹兵师,你们猜美国人该怎么解决我们?”
  所谓很常用的办法大家一听就懂,这不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翻版:先是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造反,然后德国声援,慕尼黑会议后先吞了苏台德,然后再蚕食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领土并让斯洛伐克独立。巴西更好,连借口都不用找,本就是相互宣战过的国家,打你还不是理所当然?这一年多来前前后后打巴西都不知打了几次,再打你一次又能如何?
  “在美国人视野里,地区除大小和资源禀赋之外,价值是有等级区别的,本土是第一顺位,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第二,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第三,南美第四,接下去才是英国和澳新,然后再轮得上其他,现在本土和北美没法打,中美洲美军实力很强,那就先拿南美最南端的地方开刀。”
  隆美尔耸耸肩没什么意见,打冰岛也好、打巴西也好,他都是服从命令,某种意义上冰岛比巴西肯定要难打得多。
  “能在南大西洋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只有英美舰队,但现在美军南大西洋分舰队只有1艘航母可用,如把第二梯队的航母游击舰队派过去,我们就有3艘航母、2艘战列舰,反正迟早都要向南美增兵,不如趁机一次增个够,看罗斯福到底要保英国还是保巴西!至于冰岛的美军舰队,随便他们走不走。不走,就让他和小泽司令官大眼瞪小眼慢慢耗着;走了,那我们正好去冰岛登陆!”霍夫曼微微一笑,“情报显示该州没有美军或美国航空兵,只有不到2000的巴西军,估计一个装甲营就解决了他们。”
  众人七嘴八舌地热议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