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56

  “这是真的。”蔡茨勒点点头,“夏季战役中我们俘虏的不少俄国士兵就出现了这些情况,与开战时相比,他们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下降得很快,他们根本没接受过必要的训练,也不管原来是否属于犯罪分子还是精神病患者,一股脑儿被政治委员塞了步枪就来抵挡我们进攻了,这些刚学会拿枪的农夫没有任何战斗力。”
  “这个结论已在上次大战中被证实了……”霍夫曼举例道,“上次大战我国人口多于英国和法国当中的任何一个但少于两国总和,4年战争中敌我双方的交换比是不均等的,我们取得了远超敌人的杀伤率,无论相对数还是绝对数都超过了。帝国本土没受到太多侵入,几乎是完好无损的,而法国北部被我们打成一片焦土,其人口损失超过总人口10%——这也是为什么1939年前英法两国不敢对我们动手的缘故,虽然他们的兵力、装备、资源看上去更多一些,但他们的人民被打怕了,20年前成年男子死得太多了,这些正好是20年后的社会主流阶层。”
  对这个结论其他人觉得不太尽然,按元首自己的理论分析一战投降不应该轮到德国嘛……人口战争理论什么的,大家觉得听听就好。
  看下面并不以为然的神情,霍夫曼不得不提高声音:“我们的弱点在于资源,如果一战后期不是资源耗尽且被犹太人捅了背后一刀,只要我们按原先的战损比再打4年,你们认为谁会坚持不住?第一个肯定不是我们!事实上1917年俄国就撑不住了,因为他们伤亡比例更高,而那时俄国有来自英法的支援,其资源远未到耗尽的地步。归根到底一句话,《总体战》上面写得明明白白:战争是双方总体国力的较量。国力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物的因素,包括经济能力与资源;二是人的因素。对付俄国人必须在第二个因素上下功夫,因此对苏作战必须执行新方针。”
  “新方针?”下面议论纷纷,一直有传言斯大林试图求和,不知道元首是否动心?
  蔡茨勒捅了捅身边的凯特尔元帅,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暗示他问这个问题,后者摇摇头表示不想去触元首的霉头,摆出“要问你问,我是不去挨骂”的架势,但他架不住蔡茨勒一再地劝说和大本营一帮同僚共同关注的目光,再加上本人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态度便有些动摇。
  霍夫曼看到了他们的小动作,不悦地问道:“凯特尔,你们几个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讲话?还在私下讨论些什么?”
  眼见元首不高兴,凯特尔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结结巴巴提了这个话题。
  “议和?”霍夫曼的脸拉了下来,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是你的想法?还是谁的想法?”
  众人只感觉会场的气氛凝固住了。
  “不不!”凯特尔哭丧着脸,头垂了下来,感觉背上冷汗都渗了出来,知道问这事肯定要挨骂,他痛恨自己立场不够坚定,倘若刚才再坚持一会将这些人的劝说当作没听见就是了,现在却只能勉为其难地解释,“因为我们在东线采取了收缩与休整的方针,很多高级将领特别是集团军群级将领对此十分关心,他们没法直接聆听元首的指示同时又有各种各样的流言在散布,都希望能有更进一步的明确指示。我本人是坚决主张与布尔什维克斗争到底的!”
  “议和不是不能够说,前段时间外交部转达了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的意思,谓俄国人有议和的想法,问我能不能和他们谈,我说你去听听意见也可以。”出乎众人预料,元首居然没有勃然大怒,反而心平气和地讲了这些,“战争打到最后总归是和平,大国间的战争更是如此,法国人不就和我们议和了么,我们给他们的条件比法国人当初给我们的条件要宽厚得多。我从来没想过德国占领或者统治全世界,那不是臆想而是狂妄,我们为德意志民族争取合适的生存空间就可以了。但议和的想法容易,与俄国人议和的条件却很困难。”
  众人陷入了迷惘,难道真如外界传言,元首已与斯大林有过秘密接触?
第009章
新方针(2)
  “斯大林不是洪水猛兽,远没有那么可怕,别说我还没和他接触,就算接触了又如何?每个政治领袖都应该是现实主义者。”霍夫曼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比划着敌我双方态势,“我们占领了俄国最为精华的地区,包括了他们40%的人口,60%的工业资源和生产能力,你们觉得如果议和我应该退还给斯大林多少?退得少斯大林不满意,退得多你们能满意?而且我坚持认为议和的必要条件是要将对方削弱到不能再对我们构成威胁为止——比方说法国人打败后就很老实,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议和,甚至给他们一个优惠条件。局面你们也看见了,法国占领区非常安定、和谐,没半点硝烟味,顶多有几只抵抗组织的苍蝇在嗡嗡叫,但那不是主流。”
  众人纷纷点头,法国占领区秩序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因为德军比较尊重法国人,最起码行事有规则不随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给法国开的停战条件不算苛刻——连法国人自己都认为比当年法国开给德国的停战条件要优厚得多。现在德国军官能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悠闲地喝咖啡而不必担心突然袭击,龙德施泰德领导下的西线集团军驻扎在法国腹地的军事力量(除去大西洋壁垒和空军防御力量)只有1个师,但法国人半点异动也没有。
  “但俄国人离法国人这个状态还差得很远。上次大战俄国人向帝国求和并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可不到3年就全面撕毁了条约,后来其控制的领土甚至比1918年还要大。可见如果我不将俄国人打痛、打倒、打服,哪怕明天斯大林答应签了城下之盟也是暂时的,他恢复元气后一定会反扑过来,到时候谁来带领德意志人民抵抗?”霍夫曼用严肃的眼神扫视了全场,“是你们还是我?或者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先生们,我们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我们不能将属于自己的职责推给下一代。”
  众人面面相觑,元首这话说得大家无言以对。几个将领包括凯特尔本人在内原本想法是一致的,多少还带着一点儿军人独有的天真:对苏战争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斯大林能答应就地停火议和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可元首的话更有道理,就地停战议和俄国人能答应么?俄国人的盟友英国人与美国人能答应么?即便斯大林暂时答应了这么苛刻的要求,按俄国人的性子他们能忍下去?如果打算过20年再打一场,那还是趁目前局势占优将这次大战打到底算了。
  一直倾听着霍夫曼发言而没有出声的戈培尔忽然站立起来表态:“元首刚才的发言是基于对历史的充分概括,基于对未来的高瞻远瞩,我们和布尔什维克之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意识形态的鸿沟表明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我们必须坚持将对苏战争贯彻到底。停战也好,议和也好,如同当初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都是元首为德意志人民最根本利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我坚决赞同并拥护元首的主战:斯大林一天不屈服,我们就打到他屈服为止!”
  一听戈培尔的发言众人才恍然大悟,一个个站立起来表忠心。
  “其实我今天可以说,对苏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是斯大林逼迫我们这么做的,不信?”霍夫曼就说,“你们想想波兰战役时俄国人做了些什么就能懂的——在我们吸引波兰主力并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斯大林像小偷一样把波兰东部偷走了。再想想俄国人对匈牙利的压迫,对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攫取,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对芬兰的入侵就可以知道斯大林对领土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如果放任他占领东欧或者俄国势力在东欧占据优势,下一个斗争矛头会对准谁——毫无疑问是我们!如果我不是借着去年的良好机会打过去,说不定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讨论该如何应对从东面滚滚而来的红色铁流了——你们愿意充当主动进攻的一方还是愿意承受被动抵御的后果?”
  “还有,对美国人的战争也不是我想要的,是美国人强加给我们的。你们以为我跟在日本人背后对美国宣战是瞎胡闹?我有这么傻?”霍夫曼敲击着桌子提高众人的注意力,“如果美国人不是明里暗里给英国人送物资、送军火、送装备,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会恶化?当我们与英国人交战的时候,美国人一边免费甚至还包运输给丘吉尔输送军火和物资,一边还指手画脚地指责我们不能违反国际公约攻击中立国船只——这种行为称得上正当?罗斯福用美国的钱,美国的枪,美国的资源借英国人、俄国人的手来杀害德意志人民,对这种行为你们能忍?反正我是不能忍!我们要有全局思维,美国人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先挑唆你们开战卖军火赚钱,然后瞅准机会自己下场攫取利益,没有借口就制造借口,美西战争中的‘缅因号’,上次大战中那条美国船真的是被敌对方击沉的?我看未必!”
  元首似乎很久没有做这么长篇大论的演讲了,众人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慢慢地才进入适应状态,纷纷点头表示听明白了,只是众人脸上都挂着疑问:元首刚才谈了这么多和他想表达的新方针有什么关系?
  “新方针是什么?就是指导这次战争的根本意图:从我们德国人的角度出发,就是团结全欧德意志人民并开拓生存空间;从欧洲人的角度出发,就是建立一个团结、奋发、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欧洲联盟。这个联盟将代表欧洲最广大地区、最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一方面将排除赤色俄国对欧洲文明的觊觎与破坏,这是我们目前进行的神圣战争;另一方面是抵制美国人对欧洲事务的粗暴干涉和利益攫取,这是我们即将完成的艰巨任务。欧洲是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起源地,当我们享受近代文明成果,发展科学与哲学并探索地里大发现的时候,美洲大陆还是一片蒙昧。欧洲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虽然在法兰克帝国分裂之后永久地陷入了分立,但他作为一个整体永远是人类的骄傲,欧洲的衰落始于上次大战——因为美国人和国际犹太人集团的挑唆才陷入了自相残杀和动荡不安。我们建立欧洲联盟的意义就是要抵制这种命运,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地球上争取属于欧洲全体的价值和尊严。除了团结全欧德意志人民我从未想过要独自占领欧洲,更谈不上消灭其他种族。”霍夫曼看着众人目瞪口呆的神情,最后概括道,“当然新的欧洲联盟需要一个领袖,没有强有力的领袖就意味着缺乏秩序和实力。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由德意志充当这个领袖是最合适的,因为我们居于欧洲的中心,分布最广、人口最多、力量最强大、最有创造力、最富有进取精神、拥有最完善的体制和最优秀的军队。最关键的一点——德意志的领导地位不是说出来而是干出来的,是通过血与火的较量得到的,历史赋予了我们领导欧洲人民,排除美国人和布尔什维克两大敌人的时代使命。这将是欧洲最后一次战争,是终战之战!”
  “啪啪啪!”戈培尔第一个拍起手来,高声赞扬元首的英明睿远,各种高帽子不要钱地飞向了霍夫曼。其他人也不甘落后,用他们能想得到的、最高阶的形容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认可与佩服。
  “这是我初步的想法,可以由戈培尔同志先进行对外宣传整体梗概,具体思路将来慢慢充实完善,战后重建的路还很长。”霍夫曼指示道,“我们要让这些国家的民众相信,德国军队占领某些地方是暂时的,他们面临的物资短缺、生活困难也是暂时的,都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只要战争一结束欧洲人民就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会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防,最蓬勃发展的经济,最发达的科技,而且还没有人能挑战或者干涉我们。”
  霍夫曼又转过头对希姆莱说:“目前武装党卫军在西欧各个国家吸收志愿者的做法我认为很好,很有意义。我们应当建立起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国际队伍共同投入神圣战争——将来他们会是统一的欧洲武装力量组成部分。不要把这些志愿者编入纯粹德意志人的党卫军,更不能编入国防军,而应该保持独立性以获得他们国家民众的认同感,能编成师就成师,不能成师就编成旅,我们应当派出可靠的军官或教官,要用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武装他们的头脑,要纳入党卫军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你是党卫军的领袖,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明白了,我会做好的。”希姆莱毕恭毕敬地点头,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元首,您才是党卫军的最高领袖。”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具体的,对苏、对美作战的新方针。”
第010章
新方针(3)
  “对苏作战的战略目标不是夺取、占领某个特定地点,而是要消灭苏军有生力量,如果能像去年那样取得基辅围歼战的胜利就令人非常满意。”霍夫曼强调道,“今后我们判断战役胜利的标准不光看击毁的敌军装备和物资,首先要看毙、伤、俘敌人数量,只有打出4:1以上的交换比才算是成功,如果是5:1、7:1这样的交换比就比较优秀,可以考虑给部队长官授勋。为打出这个交换比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除若干必须要守的战略枢纽外,其余战线、区域均可以灵活应变——我们在整体兵力上不占优势,必须用大范围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将是我们作战的精髓。至于某些地盘俄国人要拿就还给他们好了——反正只要我们打光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些地盘还会像成熟的果子一样自动落下来。”
  霍夫曼在地图上从北至南给东线划定了必须固守的战略要点,依次为:列宁格勒包围圈、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沃罗涅日、罗斯托夫,塔曼和刻赤半岛,克里木半岛。蔡茨勒默默看了一下,如果将这些要点连线起来,除部分区域外(主要是南线),整体战线大概是去年台风战役后的连绵战线,比目前整体战线普遍往后缩了200-300公里,整体防御面积宽度大约可以削减五分之一——兵力密度相应增加五分之一。
  霍夫曼接着又在南北两片海域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圈,说道:“我们必须更改观念,进一步重视这两片海域,北边是波罗的海,南面是黑海。现有物资和人员输送面临俄国糟糕的道路体系制约,必须加强海运力量进行补充。北方集团军群可以指望从本土出发的补给船队,南方集团军群可以指望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出发的补给船队,因此列宁格勒附近以及克里木半岛附近将是重中之重。施佩尔,目前东线运输条件是否已经改善?俘虏是否加速西运?”
  “我的元首。由于我们改变了补给和部队调防的策略,目前从东线回国休整的部队除必须要送回国内维修的T-34和2号、3号老型号外,均不再携带重装备,空出来的吨位数全部交给了俘虏运输,9月到目前为止同比上月多运了12万人员,未来单月人次预计可以达到30-40万;同时由于党卫军暂停向东部输送犹太人,空出来的运力转交给了国防军,我们为东线补给兵力、物资、装备的节奏也加快了,重型装备能确保第一优先顺序,冬季装备目前正在紧张运输,预计到10月中旬可全部运输完毕并配发,东线军需总监施蒙特将军向我保证,类似于去年那样缺乏冬季装备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施佩尔想了一想,“我赞同加强海运的方针,但这需要给我们增加船只,特别是黑海方面几乎没有我们的船。另外东线铁路轨距调整还将占用一部分劳动力,因此国内接收的俘虏数量可能会少于我们运走的数量。”
  冬季装备的配备一直是霍夫曼十分关心的问题:历史上第一年的冬天在莫斯科郊外碰了头破血流,大批士兵因为严寒而失去战斗力;第二年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六集团军依然缺乏冬季装备,最后损失了几十万。所以这次他痛下决心在9月份就把部队缩回来,努力缩短补给线,宁可丢掉一些地盘也不能把人丢了。至于施佩尔关注的运输吨位,两天后就要召开塞尔维亚问题会议,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都将从领土调整中有所收获,他相信可以凭借这些优惠条件从两国那里拿到需要的船只和必要资源。
  “蔡茨勒将军,有一点你要注意,在前线的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部队要尽快完成挑选,保留他们当中最有战斗力的三分之一,其他部队将陆续撤离东线。”
  “撤离?”蔡茨勒吓了一跳,狐疑地问,“撤到哪里去?现在前线有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上述4个集团军加起来差不多有60万人,只保留三分之一的话一下子就减少了40万,兵力会周转不过来。”
  “一部分去塞尔维亚,一部分转入二线,一部分回国。”霍夫曼解释道,“我把原先在南斯拉夫的兵力抽调去东线,这里差不多有9万部队;国内后备军将提供10个补充师,这差不多解决了14万;空军利用富余人力搭建的野战师给了你们5个,这又解决了7万人,总共可以为东线补充30万部队,考虑到我们北部和中路减少了两个大型突出部,这又解放了5-6个师。所以兵力总体是够用的,甚至于因为换上了我们的部队,东线整体战斗力还会上升一个层次。”
  “可是……”蔡茨勒拖长了声调委婉地表达了不满,“您从前线又抽走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去北非支援作战,抽走的还是我们头等主力,这个缺口该怎么办?”
  “这个……”霍夫曼居然一时间被问住了。
  “蔡茨勒将军,武装党卫军前不久根据元首的命令完成了4个师级部队的组建,可以投入前线。”希姆莱不动声色地接过了话题并给霍夫曼解了围,“如果元首允许,我将按照刚才会议确定的原则在冬季到来前额外再组建相当于2师又1旅的外籍党卫军部队,这些部队同样可以投入对苏作战。”
  霍夫曼赞赏地看了希姆莱一眼:一边是前线将领说兵力不足,一边自己刚刚又表态说要加大组建外籍部队的力度,希姆莱马上反应过来并顺理成章地揽下了任务,这个机会抓得真是挺好,他点点头算是放行了。
  “那……好吧。”眼看木已成舟,蔡茨勒知道反对也没什么用,何况无论是罗马尼亚、匈牙利还是意大利人,战斗力都不是太强,他无非是想借机和元首谈谈条件罢了。
  “撤离这三国的军队不是我要削弱东线力量,恰恰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霍夫曼进一步说明他这么做的理由,“北非战场的战报你们应该都看了,意大利人无能到除了作俘虏和给英国人送战功,其他什么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白白耗费了大量资源。东线其他各国部队情况虽然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哪次战役不是这些盟国部队率先被俄国人突破而造成全线被动呢?所以我做出了调整相应兵力部署的决定。不过各国留下部队必须先补充完整才能撤走其他部队,同时撤离过程中人员可以撤走但重装备必须留下,用于加强留下部队的火力密度并提高战斗力,各国在东线的空军和其他特种支援部队一律不撤。至于其他国家的部队,诸如芬兰、西班牙蓝色师团、法国团、斯洛伐克师、克罗地亚部队因为本身数量较少全部保留,编入我们各集团军统一指挥,以体现神圣战争欧洲各国共同参与的特点。”
  听到这里蔡茨勒才高兴起来,如果意、匈、罗三国4个集团军增补完成并将重装备全部留下,前线实力损失就不会有40万这么多,精心挑选过的20万部队战斗力也会提升一个档次,他心里开始盘算究竟该保留哪些部队。
  “其实各盟国在前期作战中也算尽力,我们不能用自己世界第一的战斗力去要求他们,另外装备不足、性能低劣的因素也制约了他们的优势发挥。我听说有些部队比如意大利的骑兵部队、罗马尼亚的山地兵、匈牙利的掷弹兵在部分战役中打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我决定在塞尔维亚问题上给予他们奖励。”霍夫曼强调道,“这个行为对改善我们在盟国中的形象也有好处。意大利领袖给我打了三次电话,向我抱怨古德里安将军尽在北非战场牺牲他的部队,现在他受到的内部压力很大,抽调部分部队回国是一种安抚行为,对巩固他的地位有较大帮助。同时罗马尼亚、匈牙利内部对派遣如此多部队投入对苏作战也有怨言,特别是占了近一半兵力的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损失过大会损害安东尼斯库元帅的威信。将他们抽回来承担守备任务,让他们维持原南斯拉夫地区稳定,巩固我们后方安定是有好处的——我们的野战部队不适应也不应该去执行这种任务。”
  元首都说到这份上了,蔡茨勒等人自然只能是点头赞同了。
  霍夫曼心里大大松了口气:总算是将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这三颗防线上的定时炸弹给拆除了,接下去再开战的话斯大林可就找不到那么多软柿子可以捏了。
  最后,在霍夫曼又宣布了一项考虑多日的重要政策调整,几句话一说出来,立即引起了会议室里的喧哗,所有人都惊呆了。
第011章
新方针(4)
  “我准备改变对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人的态度,扶持他们独立建国,同时调整对苏军投降部队的政策,考虑组建反斯大林力量——‘俄罗斯解放军’并将他们视为今后东方政策的一部分。”霍夫曼短短一句话如同一枚50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扔进了会场,引发了阵阵骚动。
  所有人都清楚这番话与元首过去一直强调和坚持的政治主张是相悖的,元首从来都将这些东方民族视为“劣等民族”而企图消灭,曾经不止一次有前线将领企图在被俘苏军中征募“志愿者”军队,但无一例外都为元首和希姆莱所反对。只有少部分被俘士兵被挑选出来充当德军运输、警卫和后勤力量的“东方营”,虽然各主力部队中几乎都有“东方营”,但他们尚未形成统一整体更不具有军人身份,充其量只是仆役。
  元首准备改弦易辙了?
  凯特尔、蔡茨勒等军方将领立即表示赞同,而希姆莱、戈培尔等人则不动声色地等着霍夫曼的后续发言,他们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基于人口战争理论和以往战例,要打到斯大林屈服我们可能要准备付出300万甚至更多的牺牲,这对德意志人民而言代价过于沉重。消除布尔什维克对欧洲的赤化威胁不是我们德国一家的任务,必须让俄国人自己起来组建军队和斯大林耗,这既有利于节约德国军人的性命,也有利于巩固最大多数的力量基础。”霍夫曼恳切地对这批心腹说,“先生们,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一个合格的士兵需要18年时间,经历千辛万苦才能生产、成长起来,而消灭他只要一颗子弹,甚至都用不了1.8秒……美国人可以给苏联人各种物资和装备,但美国人绝不会派几十万人给斯大林,斯大林也不敢接受几十万美国部队——这对他的统治没半点好处。如果我们出面组建俄国反斯大林武装,目前那些在斯大林控制之下、被迫为他卖命的俄国人民就能看到另一条出路——一条与我们共同合作、消弭赤化威胁的出路,这对于瓦解斯大林政权有很大好处。”
  戈培尔的反应很快,在霍夫曼讲完之后就将这个决策与刚才的欧洲联盟联系起来,吹捧这是元首走的又一步好棋。
  “虽然我对组建这些劣等民族的军队抱有较大顾虑,但鉴于对苏战争的长期化,为节约德意志军人的生命与鲜血,我原则上赞同元首组建东方部队的提议。”面色阴沉的希姆莱考虑了半天之后才发言,“只是这样做在战后会不会带来问题?一战时皇帝陛下扶植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结果20年后他们反过来构成了对我们的威胁。”
  霍夫曼还没开口,鲍曼立即反驳:“有没有问题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只要德意志是强大而统一的帝国这些就不是问题。一战如果不是犹太人在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帝国崩溃,俄国人是不敢撕毁《布列斯特条约》的。”
  这番话说的其他人都频频点头,霍夫曼立即趁热打铁阐述了他对俄罗斯解放军的初步设想:
  第一,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层应该是认同欧洲联盟精神的原苏军将领,地位越高越好,但纯政治委员一个不要,在组建部队的同时组建政治组织,可以考虑“俄罗斯解放阵线”等类似名字,由部队指挥官兼任政治组织领导人;
  第二,组成这支部队的兵力要进行精心挑选,在志愿基础上优先选择非俄罗斯族和曾在苏联肃反运动中受迫害的俄罗斯族官兵,考虑用缴获的俄制武器武装他们,年底前先组建3个师,然后增加到6-8个师并组建集团军,只有成为集团军后才考虑配备装甲部队;
  第三,士兵入伍前要进行与斯大林、与布尔什维克决裂的公开仪式,要在各部队派驻懂得军事与管理的帝国代表,一般由军官或军士长充当,承担联络与监察责任,代表至少要派到营一级;
  第四,要加强宣传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要授予勋章并晋升职务,要把精诚合作的俄国代表送到德国培训,向他们展示良好的德国式生活,适当迁徙士兵的家属以增强他们对欧洲联盟的认同感与向心力;
  第五,前期主要承担后方警备、反游击战争等任务,等战斗力初步形成后可进入一线斗争,受有关德国集团军领导,组建集团军并完全成熟后可承担战役某一方向的任务;
  第六,要描绘明确的前途——等对苏战争胜利后,非俄罗斯族部队将建立一系列非俄罗斯民族国家(数量较多)并成为各自民族的国防军,俄罗斯族部队将掌握(或部分掌握)俄罗斯政权。
  ……
  霍夫曼一口气说了十条设想,一直在倾听的蔡茨勒上将忽然涌上来一个奇怪念头:这才是元首作为政治领袖应该考虑的工作,像以前那样频繁往前线跑并对战役过程指手画脚的行为似乎有些越俎代庖……反过来他又想到:元首大概是对哈尔德不放心所以才事事亲力亲为,自己担任总参谋长这一个多月来似乎与元首相处得很不错,可见元首并不是听不见他人意见的固执之人,对犹太人的态度,东方政策不都在修改么?若不是哈尔德老早就有了篡党夺权的念头,他怎么会这么指责元首?
  “在此次塞尔维亚会议后,我将召开东方会议讨论这些国家的政治安排与未来发展,目前所占领的俄国领土也将会适当分配给我们的盟国与追随者——这场神圣战争不能只让他们牺牲而看不到任何回报。”
  希姆莱插了一句:“如果都让他们独立建国了,帝国东方领土怎么办?”
  “我们当然得为自己保留最好、最大的一块,但不可能全部吞下来,这会把我们撑坏的。”霍夫曼笑眯眯地说,“只要盟友和追随者都拿到了好处,他们会咬紧牙关配合我们将战争打到底的。”
  唯独施佩尔和绍克尔抱怨这样会减少俄国输入的劳动力,同时给现有战俘管理带来麻烦,但霍夫曼向他们推荐了犹太人后他们便不多说了,反正目前东线战俘太多,运也运不完,适当解放一批也有利于管理。
  在初步达成统一认识后,霍夫曼授意先由戈培尔向外界吹风,正式决定等十月初召开东方会议后再公布,同时他带了一嘴军事部署:“东线应当发挥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善于利用地域空间。蔡茨勒将军请您领导陆军总参谋部并以曼施坦因元帅为主制定一个作战计划,考虑在南线利用诱敌深入的办法打一次会战,规模控制在50万以内,打完这一仗也该过冬了……”
  “对美作战的问题主要就是反空袭与抗登陆,抗登陆的事情等专题会议再讨论。”霍夫曼转过头问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最近反空袭情况如何?”
  “最近半个多月来美国陆航、英国空军分别发动了3次和4次比较大的轰炸行动,我们抓住机会击落、击伤了不少敌机,通过对俘虏飞行员的审讯和战果统计,敌军初步估计战损比在12%左右,距离您要求的15%尚有一些距离,但比几个月前好转不少,我们飞行员损失不大,地面目标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损失。美国人大概被这个损失镇住了,已有5-6天没有发动袭扰,英国人的夜间袭扰规模开始下降但仍在持续。”耶顺内克知道现在元首听汇报十分关注数据,所以早就准备了详细的表格,“我们按照您的要求开始扩大后备飞行员队伍建设,目前重点是战斗机,原先飞行教官已全部抽回来承担教学任务不再上天作战,同时我们还要求各联队抽调2名有50架以上击落记录的飞行员承担为期至少三个月的教学任务,效果很好,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