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56

  “曼施坦因?”斯大林在回味这个名字,“是占领黑海和克里木的那个德国元帅?”
  “就是他!”
  斯大林忽然想起来,贝利亚报告上写了这个人事变化的,现在联想起来一考虑,德国人很多动作都让人奇怪。
  “曼施坦因有什么新动作?”
  “没有,或者说,我们暂时看不出来。”
  “这情况倒是让人出乎意料啊。”斯大林仔细看了一眼地图,总结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整个作战态势在2周内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变化,本来是呈现钳形攻势包夹斯大林格勒的敌军主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忽然缩了回去,他们利用1周的时间边打边撤退主动撤离了阿克塞、科捷利尼科沃、科特卢班等地区,并主动脱离了与我军接触。换句话说,敌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威胁其实已经解除了?”
  “您的判断完全正确。”朱可夫不露声色地恭维了对方一句,“目前德国大致沿着顿河流域形成了一个面向斯大林格勒的弓形大突出部,这个突出部的南部边缘在罗斯托夫,北部边缘在沃罗涅日,里面至少有70万以上的德国及其仆从军,他们背后是顿涅茨河走廊,不过德国人没有争夺顿河两岸登陆场的意思——他们一个月前明明已获得了两岸地带,结果现在又随意地还给了我们。我甚至有一种大胆的想法,德军对这个地区也没有坚守意图,倘若我们攻击力度再大一点还能够继续向前推进。”
  “这个情况你们应该早点向我汇报。”斯大林面露不悦,“如果你再不说,我还以为我们依旧在斯大林格勒沿线与德军紧张对峙呢。知道敌人步步后退,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及时向前进攻而不是傻乎乎地和他们眼瞪眼。”
  “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对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行为总参谋部一开始判断是曼施坦因收缩当面兵力而准备增援高加索战场,但从高加索方向的敌情来看,这个判断也要打很大一个问号。”朱可夫没有接斯大林的话,反而巧妙地岔开了话题,“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已占领克拉斯诺达尔,他们本来是向高加索山区和格罗兹尼方向加速推进的。但据可靠情报显示这些德国部队同样在收缩,特别是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将重心放在稳固从克鲁泡特金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铁路沿线一带,这一地段大约还有30-40万左右德国部队。如果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待,则形成了一个圆弧度更大的突出部,其主要支撑点北起罗斯托夫,南到索契等黑海沿岸城市和高加索山口一线,里面包括斯塔夫罗波尔、迈科普、克拉斯诺达尔等重要枢纽,背后是刻赤半岛和克里木半岛。”
第006章
斯大林的困惑(2)
  新任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最高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在朱可夫的示意下进行补充发言:“从当前态势观察,北部斯大林格勒突出部和南部高加索突出部已初步形成,像两座连续起伏的山峰中间夹着我们的突出部。而罗斯托夫作为其中的关键枢纽是敌人连接两个突出部的核心,是山峰间的山谷。如果敌军由此向前推进300公里,就能把战线拉平,将南北两个突出部合并形成一个较大正面的突出部,那时这条连绵战线大约1200公里,中间猬集了敌人南方集团军群130万以上兵力。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夺回罗斯托夫,则就可以割裂敌军两个突出部的联系。”
  斯大林点点头,表示他从地图上看出来了。
  按照原先希特勒给德军的夏季作战命令,南线作战的主要方向一个是斯大林格勒,一个是高加索山区的“蓝色行动”,前者以占领城市为目标,后者以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的石油为目标,最终指向巴库。但由于苏军节节抵抗,这两个均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拖到8月底B集团军还在斯大林格勒郊区以外,高加索油田也只占领了迈科普——这还是苏军主动摧毁石油设施后撤离的,距离格罗兹尼至少还有100公里以上,巴库油田作战目标更是遥遥无期。霍夫曼穿越后,这些目标全部叫停。
  华西列夫斯基又道:“我原先和朱可夫同志拟定了一个反攻计划,即将德军进攻集团紧紧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同时在其两翼实施强大突击,建立起对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合围的对内正面和保障消灭被围集团的对外正面,计划代号‘天王星’,目前看来已无实施可能,我们需要新的部署。同时,在高加索地区我们原先以争夺各山口,保卫格罗兹尼和巴库油田为目标,现在德国人没有推进动力,只把力量放在平原上,这些作战部署也缺乏执行可能。”
  “您的意思是,敌人可能放弃了向地势崎岖不平的高加索山区的推进愿望,转而守卫一望无垠的北高加索地区(主要指卡尔梅克草原),这是什么情况?法西斯匪帮不要我们的石油了?”斯大林站在地图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眼,自己也感觉很困惑。
  “一直以来总参谋部都在分析敌人的下一步举动,我们认为德军夏季目标有3个可能:一是全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二是全力向高加索方向进攻;还有一个是A、B集团军群分别进攻上述两个地区。截止到8月底时这种判断还是很可靠的,但现在敌人的进攻方向让我们有点失去把握——从他们不断收缩战线但又不是干脆撤退的情况来看,德军应该在酝酿一次大的行动。”
  听了朱可夫的一席话,斯大林老脸一红,半天没说话。刚才这位大将的话给“伟大领袖”留了很大面子:在夏季战役开始前,苏军总参谋部判断德军作战主力在南翼,但斯大林坚持认为还在莫斯科方向,特别是勒热夫突出部的反复争夺更让他坚定这种信心,他决定把主要兵力都配置到莫斯科方向,南翼只留下了一部分兵力。结果在德军发起“蓝色行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南翼兵力明显不足,直到8月27日他才在朱可夫的反复劝解下从莫斯科方向调遣了3个集团军进行增援,并让崔可夫担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统帅,让华西列夫斯基担当斯大林格勒最高统帅部代表。事实证明斯大林对于夏季德军攻势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只是因为手下应对得力才没有酿成去年一样的后果。
  “另外,不仅德国人部署的防区在撤退,我们面对的兵力也在发生变化。从前线指挥官接触的情况综合来看,这个月少了党卫军维京师、大德意志师两支装甲部队——这是德国人的头等主力,他们所在区域往往就是德国人主要进攻突破方向,而且在前期作战中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削弱,按理说不应该调回去休整,但现在我们却找不到这两支部队。我们的判断是……”朱可夫的神色有点儿犹豫,但片刻之后还是详细陈述了出来。
  苏军总参谋部对9月份东线战局判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德国人就此转入战略防御,依据理由是3条:
  第一条,德国人进行了总动员,这说明他们的资源、物资和后备兵力已无法维持大规模进攻,从夏季德军重点进攻南翼且未取得明显成效的过程来看,德军的进攻意志极其衰落;
  第二条,希特勒发动了清洗高级将领的举动,无论其出于什么理由,均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实力和士气,更反映了德国人的内部分歧十分严重,从8-9月份敌军不断退却的情况来看,他们缺乏明确的战略思想,而且冬季即将来临,德国人不会选择在冬季进攻;
  第三条,在6-9月共4个月的夏季作战中,除了克里木和黑海一线,德国人并没有取得突出战果,无论是高加索的油田还是斯大林格勒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德国人连同仆从军的伤亡总数在50万以上,当前整体作战敌我兵力预计对比是350万:550万,这对他们而言丧失了继续进攻的本钱。
  朱可夫本人基本认同这种观点。
  “另外一种观点是德国人准备发动新的一次进攻,矛头很可能重新指向莫斯科,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和其他一些同志持有相应观点。”朱可夫没有详细分析这种观点的支持理由,只简单说道,“从时间上来看,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去年莫斯科战役发起的时间点,德国人连时间都不用换就可以用去年的时刻表;从地形和气候条件来看,经过第一个冬天的作战德国人对此已有了充分准备,熟悉了相关环境和地理状况,冬季装备也完全更新了,这赋予他们更多优势;从兵力上看,由于我们抽调了不少部队向南移动,而德国人可能同期在抽调部队向北移动,一来一去之下,莫斯科当面兵力对比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莫斯科?”斯大林在回味着这三个字,这对他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去年冬天的时候,德军发动了夺取莫斯科的战役,但在被严阵以待的红军击退,今年本以为敌人将目光转移到了南线,但从目前来看似乎并不是如此简单。
  华西列夫斯基没有过多解释他本人所代表观点的缘由,反而补充说明道:“另外,前线航空兵也向我们报告,南翼德国空军活动范围也开始减少,本来每天都维持对斯大林格勒300架次以上的空袭,现在这种空袭大大减少了,有两天干脆是空白。我们最开始以为德国人在纠集本钱给我们来狂暴一击,但好几天过去了并没有这个趋向。原来还有一种说法,谓德国人占领迈科普后会将主力投入格罗兹尼方向,但一个月过去了这种事情同样没有发生。”
  一听此言,斯大林更加坐不住了,站立起来烦躁地在原地转圈,嘴里嘟囔着:“希特勒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两个人看着最高统帅在那思考,自己却没有多说的意思,统帅部的其他人物,包括老资格的安东诺夫、布尔加宁和库兹涅佐夫几位将领在内都进入了窃窃私语的交流状态。
  “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德国人的举动很怪异。”朱可夫斟酌着用词,但目光中透露着坚毅,“同志们的意见是既然敌人缩回去休整,我们也需要这段时间来进行休整。夏季战役打得我们狼狈不堪,很多步兵师的兵力都掉到了2000人以下——这是个危险信号,再打下去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就要没有了。”
  “康斯坦丁同志,如果我们对法西斯军队发起反击会怎么样?”
  “反击?”朱可夫一脸狐疑,“您是说?”
  “既然德军目前形成了一个突击部……”斯大林走到地图前,声音很沉稳也很有力,他用右手比划了一个大大的包抄动作,“我们干脆就从突出部的上下沿给予敌人攻击,即从沃罗涅日方向和高加索方向同时发动进攻,特别是要攻击罗斯托夫这个连接点,目标是将敌人彻底逐出高加索地区,我们至少要将战线恢复到今年6月底之前,然后在冬季来临后再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一听这话,会议室陷入了可怕的沉默,半天无人说话,所有人都在思考着这种可能性。又过了半分钟,在斯大林焦急的等待中,朱可夫终于发话了,但大家都为他的话先捏了一把汗。
  “抱歉,斯大林同志,您的要求可能有些困难,虽然我也很想打回去。”华西列夫斯基不太敢说得这么直接,半天没开口,还是朱可夫直截了当地顶了回去。
第007章
斯大林的困惑(3)
  对这个不太理想的答案,斯大林罕见地没有发火,只平静地问了一句:“为什么。”
  “因为物资和补充不足。”华西列夫斯基赶紧解释,“美国人临时通知我们,鉴于目前东线战事并不激烈,他们原定下个月支援我们的200辆谢尔曼坦克、500辆卡车还有200架P40飞机和相应的航空燃油延迟两个月发货,其余物资不变。为弥补这些缺口并表示歉意,他们表示可以多送一批防毒面具、钢盔、冲锋枪、榴弹炮给我们作为替代。另外英国人也通知我们,为满足自身补给需求,原先准备提供给我们的坦克、装甲车、飓风战斗机也无法提供,时间可能需要延迟到明年。”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嗡嗡声一片,全都是愤愤不平的抨击声。
  “凭什么?”斯大林露出不悦的神情,“防毒面具那玩意要啥用?希特勒似乎还没有无耻到放毒气的地步,钢盔和冲锋枪我们似乎也不缺,再说美国人的冲锋枪还不如我们的波波沙呢,榴弹炮倒是需要一些。”
  “不为什么,丘吉尔被希特勒打疼了,他向美国人开口要坦克要飞机要装甲车,要的很急,数量又大,美国人不得不给,但短时间内又抽调不出,只能耽误给我们的。”
  “又是丘吉尔这老混蛋作梗?”斯大林狐疑地说,“英国人不是打赢了阿拉曼战役么?还把战线推到了托卜鲁克,我看过地图,他们至少向前推进了300-400公里,还俘虏了几万敌军,差不多占了非洲军的一多半,他急着要这么多物资干什么?他们最近有大战役要打?”
  “没有特别大的战役,他们只想夺回托卜鲁克。”华西列夫斯基微微一笑,“斯大林和各位同志,你们听到的、看到的英国战报都是真的,但这并不代表全部事实。根据深入了解发现英国人的损失很大,而他们的战果却是在意大利人身上取得的,德国人的损失大概还不到英国人的十分之一。我们的同志刚刚搞到德国人发布的战役公报,经过与在英国同志的了解与核实,这份公报大致是可靠的,甚至于德国人自己报的战果比英国人统计的损失还要小一点。”
  “我怎么不知道这些?”斯大林有点生气地说。
  “阿拉曼战役前不久才结束,今天上午才刚刚统计分析好相关参考报告,已交给最高统帅部各位同志了,您那份是我早上拿过去的。”
  斯大林一想,华西列夫斯基确实亲自送过一份其他战场的参考报告过来,好像自己忙于别的忘了这茬,他摆了摆手:“估计我和同志们都没来得及看,你简单说一下。”
  华西列夫斯基就大致把英国人的损失报了一遍,听到700-800的坦克或飞机损失,会场里全都是一片惊呼,英国人的伤亡数字还可以,几万人在东线动辄几十万的损失中毫不起眼,但相关技术装备的损失却超过了东线几个集团军的战损,考虑到北非那么小的战场,损失密度更是惊人,英国人确实如华西列夫斯基所说的被打疼了。
  “莫斯科战役后被解职的古德里安跑去担任了非洲集团军司令官,原先德军指挥官隆美尔据说与反希特勒集团有牵连,被解职后住进了医院,没人看他再出来过。”
  会议室里几个人倒吸一阵冷气,住进医院没出来差不多就是秘密处死的代名词,又是一个元帅——这已是希特勒干掉的第6还是第7个元帅了,大家偷偷摸摸看了一眼敬爱的“慈父”,心想:大独裁者们虽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头衔,但相同点是杀起元帅来毫不手软——用时髦的话说,这两人还真是一对好基友!
  “古德里安,难怪,难怪,哼,是该让英国人吃吃苦头。”显然古德里安的威名斯大林还是有所耳闻的,他还沉浸在莫斯科战役的回忆中,丝毫没注意到身边“亲密战友”们的情绪变化。
  “还有,美国人问我们要了T-34坦克的技术参数,还弄了一台报废的T-34做试验。”
  “这个……”斯大林警觉起来了,“这是我们的秘密,美国人又玩什么花样。”
  “一开始不肯说,后来因为不肯说我们就不提供相关资料,美国专家才支支吾吾说了——希特勒把我们的坦克拉到北非去用了,效果良好,打了丘吉尔一个措手不及,击毁了很多坦克,连美国人的谢尔曼也不是对手。现在英美北非集团从上到下都头疼着呢,武器库里居然找不到可以相提并论的坦克,所以想实地考察T-34的性能并对谢尔曼做出针对性改进——这是美国人的原话。”
  “哈哈哈!总算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笑死我了。”斯大林开怀大笑起来,“是该给丘吉尔这条老狗一个深刻教训!不过物资和装备还得催,不催永远就没有——不是我们拖着希特勒,英伦三岛老早被德国人踏平了。”
  众人一脸黑线,虽然您可以自豪T-34的坚固耐用,可问题这些都是被德国人俘获的战利品,打得再好说出去也丢人呐!
  会议气氛经过这么一打岔终于缓和了下来,斯大林没有追究朱可夫的“顶撞”之语,反而和颜悦色地问道:“如果德国人重新向莫斯科进攻你们打算怎么办?再把斯大林格勒方向加强后的兵力抽调回去么?”
  “暂时不动,先完成就地休整,然后让这几个集团军担当预备队——就像去年莫斯科战役准备预备队那样。如果德国人重新向莫斯科进攻,我们可以先利用其它部队进行节节抵抗,然后在关键时候投入预备队。”朱可夫叹了口气,无奈说道,“虽然我们的部队比德国人多,后备力量看上去也比较雄厚,但困难其实比德国人还大一点。一线部队缺口率非常大,需要时间增补,后备部队缺乏物资、训练和装备,仓促之间难以使用——把这些匆忙间建立起来的部队立即投入战斗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
  “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您刚才持有不同观点,您的看法是?”朱可夫说完后,斯大林对此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后者心里明白,最高统帅估计对朱可夫刚才的表态不满,认为他可能过于“消极”,他偷偷瞄了一眼朱可夫,发现对方脸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苦笑,再看着斯大林同志满含希望的眼神,他的心里直打鼓,想了好半天才组织起比较顺畅的言语:“我认为,虽然敌人放弃勒热夫突出部的举动很奇怪,但向莫斯科方向重新进攻的可能性一直是存在的,很有必要按照朱可夫同志的意见做好应对准备;同时我赞同斯大林同志的意见,我们不能舒舒服服给法西斯匪帮休整的机会,我们很困难,但敌人面临的困难会更大、更多。马上就要进入冬季,时间上对我们有利,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我们在南线兵力比较集中的机会打一次反击战……额……有限反击战,就利用‘天王星’计划中本来应该调动的部队,抽调50-70万部队发动反击,争取将战线向前推进200-300公里,夺取若干重要城市,为冬季作战奠定基础。”
  安东诺夫、布尔加宁和库兹涅佐夫三人听后暗暗竖起大拇指,称赞华西列夫斯基和稀泥的水平不错:既表达了对朱可夫意见的尊重又维护了斯大林同志的尊严,同时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堪称是最高境界的发言。大家都是党内“经久考验”的政治家,能躲过大清洗完全靠的是灵敏的嗅觉与灵活多变的手腕,当下已明白应该怎么说,便一个个站起来表态,有意无意地用不同语言重复刚才华西列夫斯基的整体基调——更难为他们的是用词居然都还不带重样的。
  斯大林脸上的笑意更盛,觉得一切情况都在自己掌握之中,他最后开了口,总结道:“华西列夫斯基和其他同志的发言讲得很好,对这场战争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军事力量的敌我对比和战场形势综合分析,同时也不能忽略事关全球战略格局的政治影响。别管英国人是否为阿拉曼战役付出了巨大代价,起码他们在北非取得的有利格局是举世瞩目的,这点损失美国人用不了2个月就帮他们补回来了,如果再夺回托卜鲁克和即将开始的登陆作战,则英美集团就基本奠定了北非战略新格局,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卫国战争作为这场战争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也应该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无论是从鼓舞国内亿万民众的士气和决心的立场出发,还是从苏维埃联盟的国际形象角度出发都事关重大。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他用眼睛扫视了一下众人,大手一挥,最后拍板道:“现在不是对德国人战略动向判断不明么?干脆也不要瞎猜,就按照朱可夫同志的意见休整1-2周,然后针对罗斯托夫这个枢纽点发起攻击,在冬天到来前将其拿下,再根据德军后续反应将我们冬季反攻的矛头指向哈尔科夫或者高加索地区,我们要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第008章
新方针(1)
  “我们在东线的战略目标?”霍夫曼在大本营会议上大笑着说,“就是没有目标!”
  看着与会众人一头雾水的表情,霍夫曼笑意更浓:“这当然是骗你们的!其实我的目标很明确,或者说现阶段的目标与‘巴巴罗萨’刚开始时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不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对苏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获得胜利不是靠占领哪座城市或者打倒哪个人物就能实现的,我不知道你们最近看了《总体战》没有?”
  几个亲信将领挨个点头表示重新读过了,不过看他们不知所措的表情霍夫曼就知道他们没读到心里去。
  “如果你们理解了《总体战》,就能很好地理解我接下去要表达的意思。”霍夫曼开始给手下洗脑,“占领莫斯科能迫使俄国人投降么?显然不能,他们会进一步往后退,甚至退到乌拉尔山以东继续抵抗。消灭斯大林能迫使俄国人投降么?显然更不能,没了这个领袖,布尔什维克们马上就可以选出一打领袖来领导战争。占领敌人重要的资源和工业地带能迫使俄国人投降么?似乎可以,但你们不要忘了现在有美国人在给他们输血,源源不断的物资、装备从美洲大陆发往俄国人手上,我们消灭了一辆坦克还有一辆坦克,打下1架飞机说不定美国人能造出2架。只有一样东西是美国人没法也不能给俄国人的,俄国人自己的产量也没法突飞猛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是什么?”大家都在想。
  “是人!更确切地说,是能够服役的适龄男子。”霍夫曼掏出一堆表格,这是他让秘书们收集整理的人口数据表格,资料显示:
  1941年6月份,俄国人口约为1.8亿,德意志民族人口约为0.8亿,敌我比例2.25:1;在剔除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以及目前已占领的土地人口外,俄国人口预计1.35亿,敌我比例大约是1.7:1。按照人口结构数据,18-35岁的适龄服役男子总数大约占总人口的15-17%,不考虑残疾、智力、疾病等等其他因素,按上限估计俄国总体可动员兵力在2300万左右,同时每年还可新增150万服役人口,德国总体可动员兵力1360万,年新增服役人口90万。
  “经过1941-1942这一年多的战争,我们消灭了500万俄国军队,自身损失在120万左右。综合计算目前敌我潜在动员能力大约是1950万:1340万。倘若接下去3年我们每年消灭斯大林400万左右兵力,同时将自身损失控制在100万左右,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结果?”霍夫曼指着表格末尾的预测,“到1945年,俄国潜在总动员兵力将少于1200万,而我们潜在总动员兵力大约在1300万,即便俄国人可以将服役年龄扩充至45岁,能动员的人数也不会多太多。”
  两位总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和蔡茨勒上将吃惊地站立起来,他们实在不敢想象战争还要打这么久,德国还要死这么多人。一想到今后三年死伤300万并消灭俄国人1200万的可怕前景,他们脆弱的小心脏就承受不了,总觉得元首疯了。
  “先生们,别这样瞪大眼睛看我,我说的是理论状态,事实不可能如此。”霍夫曼安抚着两人,历史上德国在接下去三年间死亡人数比300万还要多,但现在他说出来没人信。他只能宽慰着这两个被吓坏了的手下:“工厂需要有人做工,农田需要有人耕种,国内秩序和政府机构需要有人维持,虽然有大量妇女参与工作顶替男性的工作岗位,但这些潜在动员人口大概最多只能涉及到一半。不可能有充足的物资和装备来适应如此庞大的兵力,真要有2000万部队斯大林老早征服世界了。”
  两位参谋长变得刷白的脸色终于好看了一些,凯特尔开口道:“元首,您这个结论可把我们吓了一大跳,我可从来没想过战争前景还可以这么分析。”
  “其实也没那么吓人,如果真的每年再消灭斯大林400万部队,不要说3年,2年他都撑不住——新的部队不断组建不断被我们消灭,战斗力和凝聚力永远培育不起来,然后服役人口质量越来越下降,士气越来越低,到最后不用打敌人就乖乖过来投降了。”真实历史时空中二战结束时,苏联1915-1925年出生的最佳适龄段男子几乎打光,存活率非常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