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656


第073章
曙光(16)
  敦刻尔克号原先是一艘典型的战列巡洋舰,拥有舷侧装甲带250mm(斯特拉斯堡号为283mm),主甲板125mm,机舱上部为三层共200mm厚的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50mm厚装甲(斯特拉斯堡号275mm)。这些在改造时都没有动,节约了大量时间,否则10个月工期是无论如何完不成。
  比较大的改造动作是拆除舰炮并对舰桥进行重建,将高大的塔状战列舰指挥舰桥变成为条状且相对低矮的航母指挥舰桥并安置在右舷,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云龙级通用指挥舰桥,设计师略加修改便直接采用了。
  舰体内部对弹药仓的储存功能和舰炮及原舰桥所在区域的功能设计进行了改造(变更为装甲覆盖的航空燃料仓和部分机库),整艘军舰对上甲板进行了优化,为主甲板为基础构建飞行甲板并设置机库,同时进行左右舷甲板外飘,左舷是154米长的斜角甲板,其中飞行甲板核心段(大约长160米,宽25米)的装甲厚度是100mm,其余非核心段和外飘部分厚度50mm。相对于原设计,拆除炮塔和高大舰桥后减轻的分量基本被新设置的飞行甲板重量所抵消,重心略有降低,适航基本保持不变。
  相对于赤城、加贺等一票用战列舰舰体改造的航母,敦刻尔克号并未重新建设横亘舰体的机库,只在后半段有(否则油库,弹药库都要重新建造,工程量很大),为照顾上浪情况,对侧舷进行了加高。
  改造后军舰吨位略有上升,标准排水量在2.7万吨左右,航速在锅炉维护和修缮后基本保持27节不变,船体重心与适航性良好。整舰前半部分的燃油和弹药仓拥有厚重的装甲防护,飞行甲板也未部署一台升降机(全部采用侧舷升降机),一体化的厚实甲板极大地增强了防御性能,而升降机这个航母甲板防御的阿基琉斯之踵也完全免除。
  不放心的德国海军进行了反复测试。测试表明,英美500磅重的高爆弹、穿甲弹、半穿甲弹根本不能穿透主甲板核心带,1000磅的高爆弹也能抗得过去,再加上主甲板、动力舱、燃油舱上面的厚重防御,1-2颗炸弹根本奈何不了这艘军舰。
  在拥有厚重防御的同时,该舰也有不足之处——机库面积狭小且只有单层,2.7万吨排水量只比大凤级装甲航母少2000吨,但机库舰载机还不及对方一半(大凤机库可容纳60余架),而吨位比该舰更小的埃塞克斯级机库容量也是敦刻尔克号2倍以上。得益于战列巡洋舰舰体修长的体型,敦刻尔克号主甲板长度长达219米,比大多数舰队航母略短一些,但比所有的护航航母都长,考虑其27节的航速和加装弹射器的结构,起飞全载重攻击机不成问题。
  综合以上各条,敦刻尔克号从决定制造的那一天起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航母编队主力作战,而是为了破交,特别是为了对付英美以护航航母为核心的护航编队,理由包括:
  其一:速度很快。最大航速可达27节,对付速度慢的护航舰队进行追击、堵截完全不在话下;
  其二,防御结实。基本免疫6英寸以下火炮杀伤,对8英寸炮也有较强防御能力,护航军舰那点炮火实力可以无视;
  其三,出击得力。在引入斜角甲板后,紧急状态下战机起飞拥有2条飞行跑道,速度快了足足一倍,且降落起飞互不干扰,效率飞速提升——这是斜角甲板的最大优点。
  其四,不怕空袭。该舰加装了大量的40mm博福斯高炮提升防空火力并引入了8座密集阵近防体系,除远程对空火力欠缺一些外,中近程对空火力强大到令人发指。这还不够,设计出发点是能抵御护航航母放飞的攻击机打击——英美各级别护航航母因甲板长度和航母速度限制,只能起飞战斗机或轻载攻击机,带鱼雷或1000磅重炸弹的飞机根本飞不了。除非敦刻尔克号被连续两颗炸弹命中甲板同一位置,否则核心地段一直将保持完好。
  在霍夫曼的考虑中,无论炮战还是空袭,英美护航编队都构不成对敦刻尔克号的威胁,如果再给其配上一个保镖——比如同级舰斯特拉斯堡号,再加上几艘配合反潜保护的驱逐舰,这样小型精干的破交舰队在北大西洋上可狂虐护航编队。即便偶尔遇到一二老式战列舰也不怕——敦刻尔克号有6架超远航程Ar-352侦察机,还拥有22架最新式的Ju-198(流星改)攻击机,集俯冲轰炸与鱼雷攻击于一身,不愁对付不了个别老式战列舰。
  继彩云改之后,流星改也投入试验性服役,由于性能还不够稳定,主力舰队暂时还不敢装备,但用在破交航母上正好可测试性能——在海军的时间表上,如一切顺利,大批量Ju-198将在明年春天取代舰队中的主力舰载机He-218和Ju-98,那样在Ar-352正式上舰后,航母舰载机编队依然保持侦察机、战斗机和攻击机三个型号,不至于因型号太多而造成指挥或维护困难。
  在敦刻尔克号海试期间,霍夫曼还特意要求海军尝试从甲板起飞Me-262喷气机,测试表明起飞毫无困难,但降落存在较大问题,失败几率超过70%,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上多次试验再加斜角甲板可反复通场的优势才获得30%的成功率,如果是战时的大西洋,只怕成功几率低于10%,霍夫曼对此只能长叹一声,暂时放弃了装备舰载喷气机的设想,一切都需要时间。
  在敦刻尔克号之后,还有伊势、日向、让巴尔一票破交航母在接下去几个月陆续完工,霍夫曼给他们配备的“保镖”也选好了,伊势级2舰由沙恩霍斯特级2舰提供保护,让巴尔号由黎塞留号提供保护,再搭配逐渐成军的刺猬级驱逐舰,每一支破交分舰队都将是套在大不列颠脖子上的致命绳索。
  他决定和英美掰一掰手腕,看看美国一力坚持的英加航线、南美航线到底能维持多久。这段时间主力舰队不在北大西洋,罗瘸子不顾德国潜艇威胁,丧心病狂地顶着40-50%的战损率给丘胖子送物资,船只逐渐换成最快能跑16节、载重量超过1.5万吨的胜利轮,甚至连Z字型反潜路线也不管了,只管蒙头直冲,越快越好。邓尼茨元帅被打不胜打的商船队弄得目瞪口呆,美国人的架势是看你潜艇多还是我商船多,每艘德国潜艇都满载而归,只恨鱼雷太少、再装填速度太慢。
  这样一条大鱼,不吃岂不可惜?
  就在霍夫曼和邓尼茨处心积虑准备重新在北大西洋取得绞杀优势时,罗斯福和参联会高层正为百慕大战役“胜利”的消息而欣喜若狂,10月19日上午,英格索尔上将指挥舰队正式抵达百慕大群岛,不但重新控制了岛上的局势,还把伤员包括李奇微本人用速度最快的驱逐舰送回国,同时又紧急从本土调运兵力和物资修复岛屿。
  随舰队行动的记者拍下了大量战场的照片:整个百慕大群岛到处都是交火的痕迹,在陆航狂轰滥炸下,岛上基本没有什么完好的建筑物,德美士兵的遗体遍布主岛,海滩上还能见到被防空火力击落或淹死的伞兵……一切都标志着这里发生过惨烈的血战。
  两天后,马歇尔在码头亲自迎接李奇微和伤员们的到来,各大媒体和民众代表早早就守在码头,当李奇微和空降兵伤员们亮相后,现场掌声欢呼雷动,镁光灯亮成一片,比所有好莱坞明星出场的架势还耀眼。
  陆军高层挡住了希望采访的媒体记者,表示将士血战归来,身心俱疲,等过几天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李奇微将军,李奇微将军,能不能请您说一句话概括这场战役,只要一句话……”
  “对,对,一句话……一句话!就一句话!”现场声音汇聚成相同的内容。
  “马修,你说吧。”马歇尔微笑着看着后者。
  “我想,这场战役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和坚持,没有什么敌人和困难是不能战胜的!”李奇微斟酌再三,对话筒说了这样一句。
  “太好了,说得太好了!”现场欢呼声一片,在数万人的关注下,李奇微钻入马歇尔的汽车离开。
  “马修,这次战役你打得非常好,非常了不起,总统非常满意。”马歇尔连用三个非常来形容,兴致极高。
  “可我们损失很大,超过对方数倍,82空降师太多弟兄长眠在上面回不来了,中低层军官几乎一扫而空,两个团长一个阵亡一个重伤,只有我和参谋长还算完好,德国人也没被我们全歼,残部是被德国军舰接走的。”李奇微疲倦的面容之下满是苦笑,“长官,我不敢说这是胜利,连两败俱伤都很勉强,更别说伟大。”
  马歇尔沉吟着,说了一堆李奇微根本没想到的话……
第074章
曙光(17)
  “我知道你手下一个团损失了80%,另一个团损失了一半,阿诺德将军的陆航损失了700多架飞机和近300个飞行员(机组),再加上岛上驻军伤亡,我军整体伤亡超过德军数倍,但你要明白,评价一场战役的目标绝对不是只看伤亡,而是要看作战目标是否完成最初预期。”马歇尔道,“难道我们能因为顾忌伤亡而不打仗么?这样合众国根本不必要对德国宣战,因为只要打仗总会有损失。你们损失固然不小,但与整体战略形势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在百慕大群岛沦入敌手时,在东海岸数千万民众遭受德军军舰和飞机威胁时,82空降师奋勇出击,夺回了该岛,击破了敌人的宣传攻势,这是其一;你们救回了岛上被迫投降的友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企图,这是其二;你们用劣势的装备从空中突击,展现了美国军队一往无前的锐气和勇气,团结并鼓舞了更多美国人民,这是其三……总统表示,整场战役不仅要看军事意义,还要看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李奇微点头不语:马歇尔和罗斯福都已下了结论,自己当然只能赞同。
  “你可以看看这几天的报纸……”马歇尔随手递给他《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箴言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出版的报纸,一个个夸张的标题映入眼帘:
  “飞将军自重霄入——马修·李奇微将军与82空降师百慕大浴血记……”
  “伟大胜利的缔造者、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毁灭者——美国陆军82空降师及其卓越指挥官马修·李奇微将军……”
  “美利坚需要更多的李奇微和82空降师……”
  “他以一己之力收复百慕大群岛,歼灭德军数千……本报认为,这种战绩绝不是偶然,因为记者在极其巧合的情况下采访到了一位目击者,出于保密原因不能透露他的身份和名字,他前几天负责五角大楼外围执勤,某天凌晨忽然发现有人全副武装从天而降,直冲五角大楼,行动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他一开始以为是敌军破坏,后来看到宪兵接应才知道是李奇微将军连夜领受作战任务……如果一师之长,一位将军也能像李奇微先生那样具备高超的战斗技巧,我们相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不俗……”李奇微看着这样的报道只有苦笑,“记者们言过其实、吹捧过头了,希望阿诺德将军和英格索尔将军不要怪我,没有他们的支援和帮助,我们不会有这个结果。”
  “他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认为你完全配得上这些荣誉……好了,不说这些了,你先休息一下,给你太太和家人打个报平安的电话,然后晚上准备觐见总统,他对你很关心,一直关注你在百慕大上的战斗情况,如果不是因为身体抱恙,他今天本来会亲自来码头迎接你。”马歇尔意犹未尽,“他准备晋升你为中将,另外还建议把101空降师也归你管辖,希望你尽快完成82空降师的重整,然后再加上一些特勤单元和指挥机构共同组成全美第18空降军,他同时希望将来打亚速尔的战役中能看到你再次率部出击。这段时间你的任务会很重,一方面你要负责部队补充与整训,另一方面你要把与德军交手的心得和经验传授全军。”
  李奇微顿时愕然,1941年战争爆发时他才是个上校而已,两年时间里接着跨越了准将和少将,这就要变中将了,这样的火箭速度让他感觉有点发蒙。更发晕的是要打亚速尔,一想起百慕大上那惨重的伤亡他就心有余悸,不知下次去打亚速尔得死多少人。
  马歇尔看出了他的顾虑,宽慰道:“我们会有妥善的计划和充分的支援,不会让部队贸然冲上去,至于晋升,陆军系统一致通过,没人表示异议,金上将还一个劲威胁我,如果陆军不给你升官,他让你去陆战队带一个军!哼,我怎么能让他如愿?”
  “感谢长官栽培。”
  马歇尔欣慰地点点头,李奇微还是能干的,也打出了成绩,不枉自己当年把他调往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任职,后来又推荐他出任82空降师师长的苦心栽培。这次战役也是对马歇尔本人的重大考验,如果他推荐的将领人选作战总是失败,他相信不仅民众会丧失信心,总统也会动摇对自己的信任,李奇微关键时候争了气,就是要大力表彰和奖励,中将军衔算什么,如果将来对方继续表现出色,总参谋长的位置也可以传给他——马修·李奇微可才只有48岁啊!
  “你还有什么要求么?”
  “我个人没有要求。”李奇微摇摇头,“不过希望政府和军方能对这次战役的伤亡者和立功者从厚抚恤和表彰,损失毕竟太惨重了。”
  “这是当然,过两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宣布有关决定,他们都是美利坚的英雄,总统和参联会不会亏待他们的。”
  围绕百慕大战役的结果,德美两国打起了口水战,“欧洲之声”嘲笑美国人廉价的胜利:如果说被打成一片废墟的百慕大岛、伤亡几倍于我军的损失也能叫胜利,那我们不知道失败该怎么形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愤怒地还击:你们不是说要进犯东海岸么?你们不是说要击沉我们出港的船只吗?现在我们就在这里,你们的舰队呢?你们的飞机呢?我们等着你们来!你们来多少,我们就干掉多少!
  不过,一向亲自指导“欧洲之声”工作的霍夫曼现在顾不上口水战,他得到了比百慕大战役更令人心烦意乱的消息。
  “隆美尔不肯交出运输机部队?还要求把后续部队派给他?增援中亚兵力到20万?”霍夫曼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凯特尔道,“他这什么意思?他要打到中国或印度去?”
  “这当然不是……”凯特尔尴尬地笑笑,他以为这消息元首早就知道了,没想到后者也第一次听说。这就有点奇怪,众所周知隆美尔是元首的爱将,他提出的要求几乎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这次怎么会?
  他却不知道霍夫曼最近一直在强调加强制度管理,增强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长的权威,增强联合战区司令部的指挥权威,避免以前那样一点事就直接一杆子捅到柏林——他是陆军总司令不假,但并不等于要直接管到每个集团军,那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所以隆美尔心领神会地将报告先发给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
  “他的理由是两条,第一条,他发现俄国人在调集大军准备围剿他,很可能马上要切断其补给线,运输机部队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走;第二,他希望能在中亚战区吸引更多敌军,为‘曙光’战役增加更多助力。”凯特尔道,“总参谋部也发现情况有点不太对头,敌军调动情况极为诡异,蔡茨勒将军因此给了其他建议——让他向南转进伊朗。”
  “转进伊朗?”霍夫曼仔细看了看地图,问道,“他是怎么考虑的?”
  “增兵10万可以做到,但目前南线战役尚未发起,我军必须通过里海进行人员增援和补给,再投放10万兵力不成问题,可要再多投放10万人的补给就非常困难;其次,如果我军增兵之后敌军继续增兵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往中亚派兵,敌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兵遣将,他们放弃了中路焦土地带的抵御,腾出了大量兵力,中亚对他们是内线作战,距离近、补给方便,我们不具备类似条件;然后,在中亚大打一场并不符合当前的战略意图,冬季雪季之后,机械化部队移动将非常困难,只有山地步兵才行,我军最多的山地部队全集中在挪威,调往东线缓不济急;最后,现在撤退也来不及了,或者说,人员大概能撤退,装备撤不下来——全部搭乘运输机离开,不管装备。”
  霍夫曼摇摇头,变成徒手兵离开中亚显然不是个好主意,装备他损失得起,这面子他丢不起,中亚各国刚刚宣布独立并向轴心靠拢,如果这时德军因为苏军威胁而丢盔曳甲地逃跑——就像英美在非洲那样,中亚各国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民族政权马上就会被苏维埃扑杀,这对士气、对民心、对德国在盟国面前的威信都是重大打击,隆美尔大概基于这一点才提出加强补给并增兵的要求。
  霍夫曼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蔡茨勒的意见,曙光战役继续按部就班,隆美尔向伊朗转进,大不了等明年开春再打回来;二是按隆美尔的意见,加强中亚兵力并增强补给能力,至于曙光战役,因为中亚战局牵制,或许不再需要这么多补给力量。
  两种意见都有点道理,凯特尔对此也能挠头,官司打到柏林,现在轮到霍夫曼为选择而头疼了……
第075章
曙光(18)
  霍夫曼面临的抉择几天前在克里姆林宫也上演过,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为代表,红军总参谋部分成两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决方案和小解决方案进行激烈争论,基本上每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都进行了发言和表态,经过两天一夜长时间讨论,最后斯大林以一锤定音的决策批准了朱可夫的方案。当然推进该方案有明确前提,必须是中亚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调动德军后才能开展。
  为增强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钱,一口气拨付了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这款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经历了KV-13、KV-85和IS-85等不同阶段的测试和研制,终于在9月份成熟并开始量产,首批全用于装备新的近卫坦克旅。
  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由于德国一直未将豹式坦克投入作战(产品已开始生产),再加上虎式与4号坦克联合作战的显著成功,所以红军在装甲装备方面借鉴、模仿了德军的思路,同样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为理念,对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军主力——4号H型。过去的交手情况充分证明T-34/76不堪大用,面对4号H型完全处于下风。T-43虽然在防御和设备上改进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拍板T-43安装与IS-1一样的85mm火炮,形成T-43/85的新型号。
  生产T-34/85还是T-43/85在红军内部曾有过争论,经过论证和比对,认为T-43/85虽然制造难度更大,但性能比T-34/85强,最终选择后者作为发展通道。
  T-43/85比T-34和T-43/76个头都大一些,人数上升为5人车组,由于研制工作仓促,在T-43/85身上还存在较多不完备之处,不过心急火燎的斯大林已顾不上这些了,迫不及待要拿出来使用。他一面下令持续改进,一面下令乌拉尔方向的兵工厂加大生产力度,尽可能将旧式的T-34生产线改造为转产新T-43/85的生产线。
  随着高加索油田区和大量工业区的沦陷,到1943年秋时,红军走向不同的建军思路:不再追求包括坦克在内重装备的绝对数量,而强调在保持最低数量的前提下提高性能。道理明摆着,无论石油还是钢铁,已不允许红军继续建设并维持每年量产2-3万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规模,必须从坦克海转变为强而精的思路。由于人力资源损失惨重,装甲兵储备同样不足,合格装甲兵可不像步兵那样发杆步枪就可以赶着上前线,必须经过培训和训练,而训练就必然要消耗为数不多、十分宝贵的燃油和车辆资源,要保证一线部队作战就只能压缩后备队伍的资源和训练。
  如果霍夫曼知道,就会感慨历史进程是多么相似,斯大林现在的选择就是历史上德国的选择。无非斯大林不用维持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再加上俄国产品无论如何精致、如何强调质量,其复杂程度也不能与德国货相比,因此红军可比历史同期的德国武装更多的装甲车辆。
  以坦克为例,斯大林要求今后每年要求生产1.2万辆左右的坦克车辆,其中2000辆是IS-1级别的重型坦克,6000辆是T-43/85左右的优势中型坦克,4000辆是等同于T-34/76级别的坦克及其变形车辆(比如SU-100\SU-76等),比起历史上的数字足足砍了一半。
  对数量要求降低的同时,对性能要求却与日俱增,IS-1远非红军理想中完美的重型坦克——这称呼是留给IS-2的,后者以区区40多吨的重量装备了122mm/43倍径的火炮,正面装甲最厚处超过120mm且带有倾角,根据设计师的说法,无论防御还是火力,都超过德军虎式坦克,伏罗希洛夫已向斯大林保证在1944年1月份开始对IS-2量产,数量不低于目前IS-1的产量水平——每月100辆,并力争在1944年秋提高到200辆/月。
  IS-2并不是红军重型坦克发展的终点,在设计师绘图板上还躺着IS-3重型坦克,火炮将采用与IS-2一样的122mm,但装甲将继续增强,大概能达到160mm的标准,用于抗衡德国可能推出的新型重型坦克,美国通过远东航线提供的装甲钢几乎都用于重型坦克生产线。
  这一点倒是让他们猜对了,在霍夫曼强烈建议之下进行减重的、58吨级的虎王坦克已完成除发动机和变速箱之外的全部测试,各方面反映良好,那门88mm/L71的坦克炮表现尤其优异。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增重10吨后,相对虎式比较优秀的机动性能,虎王自叹不如,但比起历史上68-70吨的重量,稳定性和机动性显然又更好一些。
  迈巴赫公司已不止一次地挨凯特尔元帅的批评,指责他们迟迟不能将850匹马力级别的HL
234发动机交付生产,甚至连定型工作都尚未完成,以至于耽误了虎王投产,但霍夫曼和施佩尔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1943型编制的改造与提升豹式坦克生产,在军备部的进度表上,1944年5月是比较关键的节点,既是1943型装甲师全面完成整补与换装的时刻,也是豹式坦克生产实现稳定,虎王坦克开始量产的日子。
  霍夫曼还提出了1944型装甲师的修正要求,即在豹式坦克产量、性能实现稳定后,为第一批换装的精锐装甲师再次进行换装,将他们手上的4号坦克全部换成豹式,每个装甲师的装甲团编制调整为1个重型坦克营(虎式),3个中型坦克营(豹式,不过每个营装备的数量会略少于4号时期),1944升级版装甲师满编时的坦克总数大约在290-300辆左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