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656

  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期待装备850匹马力HL
234发动机的虎王能按期服役,提出未来将独立重装甲营编制调整为虎王坦克。鉴于虎王装备的88mm/L71火炮生产难度较大,相对于56倍径88炮其成品率下降两个数量级,为照顾未来产量,经凯特尔和蔡茨勒一再请求,施佩尔破例同意先行生产足够的坦克炮并囤积起来,同时对设计师提出考虑安装105mm/L68型坦克炮改型的建议也表示初步认可,同意继续改进测试。
  随着虎王研制的推进,德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后续开发计划已成空白,狮式、鼠式也好,P1000也好,设计稿交上来的第一天就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完全枪毙,他的要求非常明确,后续重点是推动E系列装甲车辆的研制以及对现有虎、豹坦克的软装备挖潜——比如要求具备红外夜视、双向稳定与行进间开火和各类脱壳穿甲弹的研制(APDS\APCR)。特别是脱壳穿甲弹,德国其实拥有技术储备,但前期因资源限制和射击精度的缘故,一直都在火炮上下功夫,霍夫曼希望能在接下去的1944年加以改进。
  在其心目中,无论1943还是1944型装甲师都不是完全理想的装甲师编制,他最终的理想是到1946或1947年能够统一装备E45坦克,用标准主战坦克思维来解决目前重型、中型坦克分别使用存在的困难。基于该理由,E45目前是各坦克生产厂家攻关的重点,其标准不是一般地高——要求同时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与防御,中型坦克的吨位与机动,类似于4号坦克的产量及易于扩充和变形改造的通用底盘设计。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一款“完美型”坦克。
  当然,现在坦克的生产与型号确定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应付红军对中亚方向的重兵进攻,霍夫曼在收到情况汇报后向隆美尔发了询问电报,问其集团军具体位置所在,并询问有无退回来在里海一线组织防御的可能,隆美尔的答复却非常不理想,中亚集群主力现在位于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三座城市围起来的三角地带绿洲中心。
  这里既便于对各方施加影响力,又可就近获得补给,位置很不错,可惜就是太远——距离里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300公里……
第076章
曙光(19)
  “结合隆美尔元帅的报告和空军侦查的情况,我认为俄国人确实考虑在中亚方向酝酿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这些兵力的来源很可能就是中央战场方向一直寻找不到的敌重兵集团。”站在大幅地图前的约德尔大将凯凯而谈、胸有成竹,“这部分兵力应该不少于40-60万,如果俄国人真要吃掉我中亚集群,他们至少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集团军。”
  得益于过去几年战事推进的胜利,一直主持重大战役计划拟定工作的约德尔在前不久也从炮兵上将晋升为大将。霍夫曼穿越后,他并未就约德尔袒护李斯特元帅的决定而大发雷霆,甚至在李斯特元帅对清洗容克反元首势力持有不同意见挂冠而去后,依然给予约德尔极高信任,在授予对方大将军衔后明确暗示,如果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约德尔将来论功行赏还有机会得到元帅权杖,这让他对元首感激涕零。
  当然,约德尔是有真本事的,他不但能够充分领悟元首的真实想法,还能屡屡将霍夫曼提出的、天马行空般的战略构想转化为踏踏实实的战役计划,而不是像其他高级将领那样,要么认为元首在异想天开,要么无原则地附和。他总是在大方针上与霍夫曼保持一致,在局部细节上进行微调以满足作战需求,建立起了统帅与前线指挥官的桥梁。虽然凯特尔挂着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的职务,但他大部分时间在进行人事与机构职能协调,真正决定作战核心计划的大脑是约德尔。而且约德尔思维很少有局限性,对陆海空三军作战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根本不像一个普通的陆军将领,这一点让霍夫曼尤为器重。
  霍夫曼比希特勒要明智得多,虽然他在后世顶着军事专家的名头,但从未真正打过仗,也未在军队服役,甚至连正规军校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大多数都是基于历史而形成的研究成果,真正对作战的指挥水平和对战争的直觉感悟远不如希特勒这个硝烟里厮杀出来的下士,不过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大多数时候不会干涉一线将领指挥,更不会胡乱插手集团军以下级别的作战进程,这又比希特勒靠谱得多,也更容易为将军们接受。所以他现在虽然身挂三军总司令头衔,但没人敢说元首不懂战争。
  “假设这个推断是正确的,您的应对建议是什么?”
  “首先,不能采取蔡茨勒总长的建议向伊朗方向转移,在军事上这完全可以办到,但政治上却非常不利,不利于巩固我们对中亚各国独立政权的影响力;其次,也不能按凯特尔元帅最初所料想的那样退守里海东岸,其间距离太长,不等部队撤退,只怕红军已会团团扑过来,我敢打赌,他们除从中路战场抽调兵力外,一定还在南翼战线隐蔽了力量意图截杀;然后,我也不建议采用隆美尔元帅的意见继续增援兵力,道理和第二条一样,增援部队很可能面临敌军截击,一旦陷入围困,要么我们从南线抽调兵力去支援,要么让中亚战役集群进行解救,前者容易变成添油战术,最终让我们和红军在里海东岸这个不太理想的位置打一场大战役,后者可能会形成围点打援……”
  约德尔一口气否定了三条意见,霍夫曼略微有些着急,不过还是沉住气继续问道:“那最恰当的办法是什么?总不能什么也不做,眼睁睁看着隆美尔所部完蛋吧。”
  “那是不可能的。”约德尔心想,隆美尔可是元首心腹爱将,宣传部一力打造的战争英雄,要是他完蛋,自己不死也得脱层皮,“我的建议是学习以往战役的例子——比如霍尔姆包围圈战役。”
  “让隆美尔在中亚几国的中央绿洲带坚守?”霍夫曼反问,“面临60万敌军的进攻有可能守住么?”
  “80%的概率没问题,如果再进行一些针对性调整,我认为有95%的概率可以守住。”约德尔笑道,“霍尔姆包围圈时我军不过6000余各单位残部,在3个红军集团军进攻之下岿然不动,最后坚守到开春后增援部队赶来反攻;现在中亚战役集群至少有8万兵力,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抵挡5-6倍于己的敌人完全不在话下。”
  “冬季防御战不存在困难?”霍夫曼马上想到了历史上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第6集团军,同样有霍尔姆包围圈的例子在先,为什么保卢斯就办不到?
  “困难当然很多,第一是物资补给的难度加剧,随着气候变冷,中亚方向的天气将趋于恶劣,气象学家认为从12月份开始,中亚经常会出现风雪大作等不利于飞机飞行的天气,出现概率在60-70%,一个月大概只有7-8天能够执行空运,这种恶劣天气至少要持续到2月底;第二是空军优势的丧失,目前我军在中亚屡战屡胜除装甲力量非常得力之外,空中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倘若天气转坏,这种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敌人会缩小与我们的差距,倘若空中优势还在我军这边,我认为即便对付百万大军也是有一定把握的;第三是战争心理的调节,目前这些军队基本都是享有赫赫盛名的精锐,一下子让他们从进攻转入防御会有不适应,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好消息也有一些。比如我军已研制成功冬季防寒抗冻的燃料和润滑油,不会再出现台风战役中车辆无法使用的窘境;如果现在就转入防御,至少还有30-40天的时间囤积物资、构建防线,准备越冬事宜,可以让运输机部队多跑几趟给部队补充足够的兵员、物资、装备和弹药;我们在中亚是得到各民族支持与拥护的,他们能在防御战中帮上不少忙,比如防御工事的搭建、口粮协助提供等……”
  “另外还有个想法是建议让隆美尔元帅回国休息,他常年在外征战,每次都让他去最危险、条件最艰苦的地方统兵作战,以至于身体一直不好……”
  约德尔话说的很委婉,但霍夫曼听出味道来了:他不看好隆美尔指挥防御战,或者认为隆美尔所谓的攻势防御思想不适应中亚山地、绿洲坚守战,身体不好云云只是借口,真实目的是要调换指挥官。
  霍夫曼随口问:“您觉得谁比较合适?”
  约德尔脱口而出:“目前在中央集团军群任职的费迪南德·舍尔纳将军非常合适,他可是我军首屈一指的山地战专家,一贯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城堡战役中的防御指挥也非常得力。”
  “我明白了,你去罗列准备防御战所需的补给和增援,我会将您的方案发给红方再听取一下意见。”
  约德尔很快告辞,走之前犹豫一下后说道:“关于隆美尔元帅调动一事,希望元首能和他好好谈谈,我对他个人非常钦佩,该决定完全是着眼于大局,没有任何其他意思。”
  “我明白,我会处理妥当的。”
  所谓红方是霍夫曼别出心裁设置的第二套参谋体系,领头人是保卢斯大将。保卢斯从第六集团军司令官的位置上被霍夫曼打发去西线当参谋长,所以一直没能晋升,直到带部队打下直布罗陀之后才得以晋升大将。
  虽然霍夫曼一开始因为历史上的表现对保卢斯有不同看法,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在调整对有些人物的看法。保卢斯是个非常称职的参谋长,但却是个作战室将军,很难与普通士兵引起共鸣,所以并不适合出任一线统兵大将,尤其是不能承受第六集团军司令官这样的位置。不过将他放在西线参谋长的位置上却干得很出色,各项工作井井有条,而且并未就霍夫曼突然将他从东线调往西线有什么想法,甚至自告奋勇地表示会替元首盯住龙德施泰德——他始终认为元首对容克阶层不放心。
  由于西线相对空闲,保卢斯平时和老元帅等贵族军官又搞不到一块,再加没有其他特殊嗜好,便有事没事和一帮参谋聚在一起研究战事,模拟自己是红军总参谋部该怎么打东线战役,并时不时被霍夫曼征召来柏林汇报对战事决策的看法。久而久之,霍夫曼干脆让一部分后备军军官跟着保卢斯在西线组建红方参谋部,重点研究探讨东线的重大决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霍夫曼放逐回柏林军事学院担任教育总监的哈尔德大将最终被查出与叛国集团有牵连而被处以死刑后,保卢斯又奉命兼任该职务,红方参谋部的职能更加声势浩大,不仅开始模拟东线红军,也开始模拟美军决策,隐隐约约有成为第二总参谋部的架势,而且思路更加开阔(换句话说,纸上谈兵的成分更多),对霍夫曼来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考意见来源,多听一听其他意见总没有坏处。
  他现在非常想知道保卢斯对约德尔战役设想的不同意见。
第077章
曙光(20)
  10月26日,风尘仆仆的隆美尔从中亚出发,乘坐经特殊改造的Ju-290客机往柏林飞去。这可不是普通客机,真实身份是元首专机,不但内部装修豪华、乘坐舒适,还有别出心裁的布置。由于制造出来的时间不长,再加元首基本都乘火车出行,这架飞机大多数时候都是趴窝或用于短途测试,这次到中亚来接人还是第一趟远航任务。
  哪怕再不明白隆美尔元帅的地位和声望,只要看到这架元首专机就都明白了——不是谁都有资格享用元首专机或专车的,外界一直都盛传元首有三个宠儿:经济上的宠儿是施佩尔,是元首以一己之力将他从默默无名的三流建筑师提拔到了国社四巨头、德意志经济——沙皇;
  军事上的宠儿是隆美尔,这个元首警卫营长以火箭般地速度蹿升,不仅得到了所有军人梦寐以求的元帅节杖,还出任集团军群司令官,公认比莫德尔更得宠;
  政治上的宠儿是莱昂·德格雷勒,二战前欧洲最年轻的政治领袖,比利时“雷克斯”党创始人,以政党领袖身份投身外籍党卫军并从最普通一兵当起屡立战功,元首对这位出色的年轻人一直欣赏有加,曾在公开场合说过:“我如果有了儿子,希望他能像莱昂一样”的赞语。所有人都相信,只要莱昂能幸存到战争胜利,他就是会是不折不扣的比利时元首。
  莱昂和隆美尔也有交集,莱昂一直在维京师效力,跟随隆美尔从非洲开始转战中东、又到中亚,屡有上佳表现,虽然陆军很多人认为隆美尔不太好相处,但奇怪的是他与年轻的外国政治领袖关系都处得不错,伊朗国王巴列维、莱昂乃至阿根廷总统庇隆都是他的朋友和粉丝。只是后来维京师因装甲师不再适合中亚而离开,莱昂也脱离维京师转而去协助组建由瓦隆人为主体的党卫军“瓦隆人突击旅”(掷弹兵)。
  伴随元首专机抵达的还有一批Fw-190A8战斗机和外形一模一样的Ju-290运输机,都是最新型的Ju-290E,最大速度4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7000米,最大航程7000公里,运输5吨货物时最大航程4000公里,运输8吨货物(最大载重)时最大航程2400公里,性能比不上美国人用B-29改造的运输机C-92,但比C-47或者C-54略强一些。
  大多数时候Ju-290不用于普通货物运输而只充当伞兵载机,因为该机外形更像一架民航客机,身体修长,适合载人和普通货物,不适用重型装备搭载且对跑道要求偏高。空运任务多半由Me-323或Ar-232承担,特别是Ar-232,机腹下面有非常多的小轮,绰号“蜈蚣”,非常适合地面起伏不平的野战机场,甚至有大坑也能轻松应付过去,其短进深、大舱门设计非常适合搭载重型装备,于是急剧扩容的德国空军运输机部队在基本淘汰Ju-52容克大妈(只用于训练或欧洲本土间偶尔运输)后,一口气装备了3种型号的军用运输机。
  受非洲战场上英美战略空运和跨大西洋英美千机运输的刺激,更由于德军作战区域的广袤和补给要求的不断提升,包括霍夫曼和耶顺内克等高层在内现在极端重视运输机部队建设,把后备、辅助、训练的200多架Ju-52也算上后,运输机总数现在也突破了1000架,是全球第二大运输机大国,可惜离美国差距还是太大,不及对方三分之一——光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包括印度、澳新、驼峰航线)的美国运输机数量就超过德国拥有的总数,而轴心盟国除日本和意大利有一点自己运输机外,大多数都以能用上Ju-52而高兴。
  这支运输机部队基本用于维持中亚战场的运输和补给,最高统帅部抽调不出同等规模的部队转用于中部战场,所以蔡茨勒希望中亚集群能暂时向伊朗转进而把运力腾出来,不过很显然,这个如意算盘要破灭了。
  隆美尔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已接到最高统帅部回电,准备给他补充物资和1-2个步兵师,但他要求10万增援部队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回应,凯特尔的回电上只要求他尽快返回柏林一趟,还特意注明——“这是元首本人下达的明确指示!”,所以坐在核心座舱里的隆美尔一直在苦苦思索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核心座舱是元首专机的特殊所在,由12mm的装甲板和50mm的防弹玻璃保护起来,在地板上有一个特殊的逃生舱口,上面的座位安装了降落伞。在紧急情况下可坐上座位并飞速戴上降落伞,然后通过一个杠杆把手打开舱口就能迅速通过开口滚出。驾驶员说已使用元首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进行过测试,显示一切成功,就隆美尔的体型而言也不成问题。
  隆美尔显然没心思想这些事,凯特尔的电报虽然语焉不详,但通过在最高统帅部的其他朋友,他已听说元首可能不会按照他的愿望增兵十万,同时还可能将他调回国,这让他分外着急:一则担心元首对自己的看法;二则担心中亚战局——红军动向已越来越明朗,源源不断的部队在进入中亚,而且进入后有条不紊地部署起来,一改以往急哄哄扑过来的动静,一切都昭示这里会有一场大战。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高斯留在中亚,自己孤身一人返回柏林当面和元首沟通一次,他认为凭借自己与元首的关系,可以说服对方改变主意。
  就在隆美尔紧赶慢赶向柏林飞来时,霍夫曼正在办公室里阅读保卢斯发来的电报,虽然红方参谋部还没把详细意见传来,但大体结论已先由保卢斯发送过来,认为在中亚进行防御战可行,前提要有比较充分的物资储备和防线构筑。
  保卢斯的原文是:“……倘若红军真打算出动50-60万精锐部队进攻,我军还需要再补充1-2个步兵师(以山地步兵师为佳)构筑环形防线,以装甲师担当机动防御和预备队力量,内线机动、短促突击,尽可能压缩燃油使用……”
  霍夫曼点点头,红蓝方意见趋于一致,大体结论和命令可以下达,舍尔纳的任命书也可尽快发下去。
  第二天上午,他正和约德尔就具体战役内容沟通时,达尔格斯的电话打进来了:“元首,隆美尔元帅准备觐见。”
  “让他进来吧。”霍夫曼示意让约德尔进旁边的房间回避一下。
  隆美尔进来后恭恭敬敬行了举手礼,霍夫曼立即从办公桌后迎上去,嘘寒问暖地关心道:“看到你现在的模样,我就知道你在中亚打得很辛苦,身体还能坚持么?”
  “有点小问题,不过不妨碍继续带兵指挥作战,我还可以为您效劳很多年。”隆美尔刚说了两句中亚战场情况,便焦虑不安地问道,“元首,我听说您打算将我撤换?”
  “你听谁说的?”
  “昨天夜里在机场碰到了来迎接我的约德尔将军,他说是他提议让我回国,同时提名舍尔纳将军去中亚接替我。”
  霍夫曼笑笑,不置可否道:“看到你身体还不错,精神焕发,我就放心了。约德尔为人你是知道的嘛,比较谨慎,在没得到我的明确授权之前是不会把真相告诉你的。”
  旁边房间里的约德尔一听,暗道:好险,幸亏昨天就先和隆美尔通气并多了句嘴,否则今天这事不好收,不过元首说的真相是什么?自己根本记不起还和元首讨论了什么重大决策。
  “那真相是什么呢?”隆美尔急切问道。
  霍夫曼微微一笑:“你觉得,我们最终赢得战争胜利需要达到什么条件?”
  “英国或苏联至少有一方要退出战争,如果双方都能退出战争,只剩下美国和我们作对的话,基本上就翻不起太多风浪,实现胜利的概率大概可达到85%以上,因此迫使英国或苏联退出战争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霍夫曼点点头:“和我考虑一样,让苏联退出战争有一定把握,英国呢?”
  “这个……”隆美尔一阵语塞。
  “把你召唤来一方面有对中亚战局的考虑,另一方面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你去完成。”霍夫曼笑眯眯看着对方,“在我心目中,中亚战场的指挥任务舍尔纳能取代你完成,但新的任务,这么多元帅或大将里,我找不到更多可完全信任的人……”
  这番话不露痕迹地把隆美尔捧了一番,霍夫曼深知对方脾气,没这个铺垫下面的话不好开场。果然隆美尔精神为之一振,不再纠结中亚的事,而是语气急促地问:“什么新任务?我的元首,很荣幸我能成为您的第一选择。”
  霍夫曼把隆美尔引到地图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对方兴奋起来:“还记得海狮计划么?”
  隆美尔惊叫出声:“元首,您打算让我去打英国?渡海作战?”
第078章
曙光(21)
  “是要打英国,但不是直接在英国本土登陆,他们在本土至少还有300-400万军队,一头撞上去对我们不利,我要做的是削其羽翼、遏其咽喉,计划叫海豹计划,初步想法是在冰岛、法罗群岛、爱尔兰三个围绕大不列颠的地方选择1-2处进行两栖登陆,进一步勒死丘吉尔这个胖子,迫使其内部和平势力与我们媾和。”
  霍夫曼仅仅说了一个念头,但隆美尔不疑有他,他觉得这完全符合元首战略思维天马行空的特点,而且元首这次非常谨慎,没有直扑英国本土,而是对准三个地方下手,他不用看地图就知道这三个地方任意一处都是大不列颠绝对不可以失去控制的地方。
  “你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先休整几天,把身体养得好一点,然后准备出任新职务——北海-帝国联合战区总司令,具体包括本土、挪威、瑞典、比利时和荷兰等辖区,涵盖所有陆海空力量,但该职务只是明面上的,你真实的身份是海豹计划总指挥,就像当初执行昆古尼尔计划一样,需要提前准备和精心策划。”霍夫曼微笑道,“如果时机成熟,我打算放在1944年春夏之交,比如5-6月份展开海豹行动,到时候我军海军实力会进一步上升,联合舰队也会再次西征,力量将比较充裕。”
  “到那时,打海战、打空战都不怕,陆战嘛……哈哈哈……有你在就更不在话下了,你是帝国首屈一指的两栖战专家嘛!”
  霍夫曼乐观的情绪感染了隆美尔,他显得非常高兴:中亚顶多是个防御战局面,海豹计划可是要灭英国的,脑子没坏掉都知道哪个更重要,他恭恭敬敬地敬礼:“我误会元首了,我以为有人在背地里告我状,说我坏话,我感觉非常抱歉……”
  “这不可能,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我最信任的元帅之一,怎么可能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埃尔温,我还没老到这地步吧?”
  “这当然,元首是德意志人民有史以来拥有的最英明、最杰出的领袖,我本人迫切希望元首继续领导帝国30年,不40年!”隆美尔说了一堆奉承话,然后又不好意思地补充道,“这个……中亚各国领袖独立后送了不少东西,实在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知道我要回国觐见,他们又委托我给您送来一堆礼物,还有一些指明是送给夫人的……”
  霍夫曼愕然,随即就笑了:谁说隆美尔不会拍马屁的?隆美尔马屁同样拍得很不错,订婚后,其他老派容克军官还一本正经地称呼爱娃为布劳恩小姐时,隆美尔不但自己一口一个“夫人”,还让其夫人露西和爱娃成了好朋友,让后者非常高兴。他拍拍对方的肩膀,关于换人一事引发的不快就这么过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