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656

  列车重新开动后的霍夫曼显得很高兴,问几个随从:“刚才场面拍了照片么?”
  “都拍了,包括您喝酒的。”达尔格斯笑了起来,“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您在那样的场合下喝酒,他们要是有点商业头脑,把这故事一宣传,说不定牌子一下子就打响了。”
  “那我得管他们要代言费。”霍夫曼大笑着对施佩尔道,“不过说真的,我要是将来去竞选乌克兰领袖估计也能选得上。”
  施佩尔讨好般地奉承道:“这可不行,您得去当全欧洲的领袖。”
  两天后也就是9月21日,霍夫曼的专列抵达了目的地——圣彼得堡。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俄罗斯解放军立即宣布将其改回原名——圣彼得堡,同时又确定为新国家的首都。
  关于新俄罗斯国家名称、宪法已在召集代表紧锣密鼓地酝酿,虽然定国号为俄罗斯国家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意见基本形成一致,但至少还要通过12月15日的“制宪会议”走个过场。霍夫曼抵达圣彼得堡并不是为制宪会议而来,他是来部署下一阶段东线战役情况的。
  在春醒、城堡两次大型会战后,即便苏德双方就单独媾和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斯大林并未下定彻底媾和的决心,只是不断用各种手段来拖延时间,列宁格勒的交付让攻击时间拖延到了9月5日,接下去的两周,红军又释放了将近4万名轴心战俘,将时间拖延到了20日左右。随着秋收结束,红军得到了一些粮食,再加上列宁格勒弃守后战线的缩短与兵力的腾挪,有关媾和想法又有些反复和动摇。
  在这个局面下,霍夫曼在思考给予红军第三次重大打击,虽然德军明白红军有可能借故在拖延时间,但无论安置难民也好,接收列宁格勒也好,接回轴心战俘也好,本身是德军军政攻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停顿了进攻脚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德军一方面向前线调集各类物资军需,另一方面又抓紧时间完成1943型编制师的改造,到9月15日为止,50%以上的装甲师已彻底完成改造任务,40%的装甲掷弹兵师和大约25%的步兵师也完成了相应改造,整体节奏比最高统帅部预料得要快——预计到本年年底,整体改编进度将超过70%。
  除有关改造任务持续快速推进外,停滞已久的豹式坦克生产终于启动,霍夫曼同意自10月1日起,将部分4号坦克生产线(月产量500辆)转变为豹式坦克生产,施佩尔估计到年底转产的豹式月产量可突破150辆/月。与历史上豹式匆匆忙忙推出结果毛病丛生的情况相比,这次豹式经过反复试生产、实验,再加上汲取了虎式的有关使用经验,技术指标和性能更趋于稳定。
  除豹式外,军备部还报告说虎式升级版——虎王坦克也克服了很多研制困难,将于1944年1月份造出样车供验收使用。该进度是符合逻辑与情报需求,军备部对红军坦克车辆的研制保持了高度关注,各种情况显示,红军在试生产T-34/85,预计接下去几个月就可以看到这种新坦克出现在战场上。虽然虎式对其依然拥有优势,但4号坦克将会开始力不从心。现在军队上下就等着用豹式与T-34/85过过招。
  凯特尔已下定决心,一旦豹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并取得相对于4号的显著优势,他准备提议编制1944型装甲师,用豹式取代4号成为主力装甲部队的坦克。
  即便斯大林竭力想拖延时间,但他已拿不出更多手段,莫洛托夫口口声声说会继续会谈并交付更多轴心战俘,可德军总参谋部根据前期统计,认为红军掌握的战俘已不多,可能还有一些高价值的目标——比如将校级军官,怀疑是间谍的德方人员等,但数量顶多就是几百个。
  霍夫曼也不打算今年的夏季攻势中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斯大林休养生息,万一让红军重新恢复元气就更加麻烦,因此他在8月下旬就秘密下达指令,要求抓住9-11月份这最后的进攻时间窗口,给斯大林以第三次打击。
第032章
第三次打击(4)
  第三次打击的战役代称为“曙光”,霍夫曼虽然并不认为1943年就能彻底解决东线问题,但苏德和谈的展开,列宁格勒的易手标志着2年多的东线战争已露出彻底解决的曙光,斯大林政权除军事上露出颓势外,在政治上也左支右绌,当整个方面军“投诚”拉开帷幕后,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官兵向德军投诚,绝大多数都是真心投诚的,偶尔也夹杂着极少数间谍。
  要将他们一一甄别出来显然难度很大,霍夫曼现在并不想让新投诚的红军直接加入对苏作战,他先把他们拉到后方整训、洗脑、重新打乱编制后才使用,这样不但可清退大量不合格人员——投奔人群中有大一部分要么是40多岁、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要么是不满18岁的少年兵,战斗力相当低下的;另外还可让阴谋分子和间谍在其中暴露。
  在这种滚雪球似的扩张下,俄罗斯解放军已扩充到4个集团军,50多个师,将近70万人,在传统的红白蓝三色国旗在圣彼得堡重新出现后,这种速度更称得上是雪崩,不但军人,连带大量平民、地方官员甚至是内务部队都开始向新俄罗斯投诚——他们描绘了苏维埃政权目前面临的窘迫,相信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政权马上就要完蛋。
  霍夫曼知道情况没这么乐观,斯大林手里还是有实力的,他至少还有600-700万军队,要彻底解决他们不花上3-4年时间,死伤200万以上德国人是不会成功的——这代价比起历史上当然很小,但他并不想付出这么大代价。胜利曙光已显露出来,美国还在另一边虎视眈眈,伤亡200万德国小伙子的代价有些过于沉重了。
  红军放弃圣彼得堡后连带着放弃了一大片土地——因为这些地区根本守不住,两军对峙线推进到沃尔霍夫、诺夫哥罗德一线,对红军而言,整体需防御的地段缩小了大约200-300公里,可腾出30万左右兵力。对德军而言,获得的战役态势就更加有利,德国本土运输过来的物资可走北海、波罗的海、芬兰湾直接到圣彼得堡靠岸,大大减轻了从波兰过境的铁路干线压力。更重要的是,俄国北部滨海地带与内陆的运输线失去圣彼得堡这个交通中转枢纽后,补给线近乎断绝。现在哪怕英美打通北极航线,能将物资输送到摩尔曼斯克也无法再顺利输送到内地。
  “曙光战役是本年度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总参谋部对前期战场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进行研究之后,对战役方针进行了多次更改,最终形成的战役决心如下。”
  以蔡茨勒为首的总参谋部本来的打算非常宏伟,希望通过这次大型战役迫使斯大林投降或消灭红军主力,但在霍夫曼干预下,战役方针进行了多次更改,目标也逐渐往下调,更改为消灭红军重兵集团100-150万以上兵力,极大削弱红军战斗和抵抗意志,逼迫布尔什维克按我方条件和谈或签署停战协定。
  整体战役分北线、中线、南线三大战场,根据蔡茨勒的安排,主要的战略步骤包括:
  第一阶段,从9月23日开始,以中央集团军群、东方集团军群全部主力和南方集团军群部分部队(主要是霍克集群),在中央战线发动全面进攻,以一字平推的战术在10月15日前将目前整体战线向前推动400-500公里,要求必须占领萨拉托夫、乌里扬诺夫斯克、喀山、萨马拉一线,威慑乌法、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一线。
  为封堵中央战线漏洞,红军预计将从左右两翼抽调兵力进行支援,第二阶段将分两个层面对待:
  如红军主要从其右翼(北面)抽调兵力,则以芬兰军、北方集团军群为主力,发动进攻战役,全面夺取沃尔霍夫、诺夫哥罗德一线,占领拉加多湖右岸地区,将苏联北冰洋沿岸领土与内地彻底割裂;
  如红军主要从其左翼(南面)抽调兵力,则以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力,发动进攻战役,夺取阿斯特拉罕,建立与中亚方面的从陆地关系。关于这个目标,蔡茨勒当初与霍夫曼有鲜明的不同意见,认为至少要把斯大林格勒打下来,但霍夫曼认为不必,依然坚持打通与中亚方向的联系。
  第二阶段战役预计在11月上旬完成。
  如第二阶段战役执行完毕后依然未实现政治目标,则发动第三阶段攻势战役,以12月初为限发起冬季战役,准备进攻下诺夫哥罗德,封堵莫斯科与东面的联系。第三阶段战役执行完毕后,莫斯科将会陷入东南西北四面围困(不是彻底围死),然后1944年的春季战役目标就是收拢包围圈,彻底困住莫斯科。
  总参谋部认为,根据气候专家预测以及第一次莫斯科战役的经验推断,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是秋季泥泞时期,到11月下旬,莫斯科一线气温依然保持在零度左右,土地也会冻结,十分有利于装甲部队推进,预期到12月上旬,该地区最低温度在零下5度左右(极端时期零下10度),在保暖物资和冬季装备充足的前提下,这个温度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无论如何,12月15日左右应停止莫斯科一线进攻。
  这次战役最显著的特征就,德军的物资筹集和装备改进已达到一定水平,已不再对俄罗斯的冬天谈寒色变了,甚至还敢大胆地运用初冬时期土地冻结、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特点发动进攻,彻底打破外界一直认为的“夏季德国人进攻,冬季俄国人进攻”的观念。
  “我们准备告诉斯大林,在冬天其实我们也是能打仗的,至少12月份的俄国天气在德意志境内也屡见不鲜。”蔡茨勒自信地笑道,“我们不是不知道他在想方设法拖时间,但我们更想告诉他,再拖时间也没用,我们现在还有3个月可以利用。”
第033章
第三次打击(5)
  对进攻战役的安排,由于夏季战役停顿,各集团军群已与总参谋部沟通得比较频繁,相对而言也玩不出什么太大花样,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整体战役持乐观态度,从非洲返回不久的古德里安看过整体计划后就眉头紧皱,若有所思,不过这次他并没有贸然开头。几年的起起落落让他成熟了不少,他知道自己与东线大多数主要军官的关系很一般,随随便便开口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海因茨,你谈谈看法吧,这么多人当中只有你一直忙于非洲作战,尚未全面参与战役拟定,或许你有不同寻常的意见。”霍夫曼将目光投向古德里安。
  “元首,不同寻常的意见倒没有……”古德里安苦笑一声,“我只是隐隐约约有点担心,但愿我是多虑了。”
  “说说看?”
  “诸位请看,沃罗涅日·坦波夫一线不但是我军大举进攻的出发地,也是后勤物资的主要囤积点,更是连接、沟通南北战场的关键节点,位置正好卡在整条战线中央——距离莫斯科不到500公里,距离斯大林格勒大约一百零八公里,假设我军先在中央战线突进,如愿以偿占领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古比雪夫(首府萨马拉)等伏尔加河右岸地区,此时我军前锋距离后方基地超过500多公里,如果我是朱可夫。”古德里安扫视了众人一眼,“我会做最后一搏,从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南北两路同时出兵,以猛烈进攻截断我军中路的重要战略要点,不但迫使我军中路进攻集群返回救援,同时还可能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
  下面众人点点头,南北对进、中央突击的套路很符合古德里安的胃口。虽然众人并不认为红军具备如此犀利的进攻能力,但最起码这样的应对策略要比傻乎乎地单纯从南北两翼抽调兵力填补中央战场缺口明智。城堡战役中轴心各部持续不断攻击中央战线,红军根本无法建立稳固的防线,从南北翼抽调兵力也很快消弭在持续不断的消耗中。
  霍夫曼微微一笑,问道:“除坦波夫和沃罗涅日,您认为还有什么节点有可能遭遇红军重击?”
  “还可能是哈尔科夫,不过此地有点远,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超过了600公里。”古德里安重新看了看地图,“在哈尔科夫前面至少有3道我军防线,敌军长途奔袭700公里、接连摧毁3道防线的可能性我认为极小。”
  霍夫曼满意地点点头,剩余众人立即活跃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位置转换到红军的立场和视角上来看问题,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除了古德里安的办法,似乎并没有其他特别高明的办法。
  魏克斯元帅强调:东方集团军群原先是东线整体战略预备队,现在也拉上一线使用,虽然各集团军群都准备了至少一个集团军的预备队,但他希望总参谋部至少要准备足够的战略预备队——对这样一场牵扯到300万人进攻的大规模战役而言,不可能没有战役集群规模的预备队。
  蔡茨勒脸上笑意更浓,然后向众人揭示了谜底:“根据元首要求和指示,总参谋部以完成整编的党卫军第一装甲集团军为骨干,加上国防军第5、第8集团军,共同组成曙光集团军群,担任本次战役的总预备队,该集团军群指挥官由古德里安元帅担任,对外宣称为后备集团军群。”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这个后备集团军群的本钱下得可有点大,党卫军第一装甲集团军是本年度新成立的部队,拥有警卫旗队、帝国等4个完成1943年编制调整与增补的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和4个武装党卫军师,实力之强超过任何一个国防军装甲集团军,再加另外2个集团军后实力不容小觑。如果俄国人被这个集团军群的“后备”名称所欺骗,保管撞得满头大包。
  “后备集团军群部署在哈尔科夫、沃罗涅日和坦波夫一线,以沃罗涅日为核心。”
  到这时古德里安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刚才蔡茨勒一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总参谋部不是没考虑过这种可能,相反,他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他恰好能承担并履行有关指挥官的角色。
  整体会议方针最终确定,此时距离进攻战役的发起日已剩下不到24小时。
  就在德军紧锣密鼓推进战役动作时,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也在听取总参谋部和莫洛托夫的报告,“从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德军似乎很快就要发动新一轮进攻,方向还是在中央战场。”
  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问道:“有办法挡住他们么?”
  华西列夫斯基迟疑了一下,最后坦白地说:“非常困难,敌人拥有装备优势,部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且……”
  斯大林摆摆手:“你强调得这些我都清楚,我问的是办法,你和康斯坦丁同志的意见是一致的?”
  “这……”华西列夫斯基有些犹豫,片刻后又道,“不一致,我的意思是继续退却,进一步拉大德军的后勤补给线。”
  在昨天的形势分析会上,朱可夫做了下一步战略推演,认为德军很可能重复上一次战役的手法,在中央战场进攻并持续突破,逼迫红军从两翼抽调部队进行增援,一旦两翼削弱,德军就趁机进攻其中一翼。他认为不能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必须掌握主动,因此提出了中央诱敌深入,拉大德军距离,同时在12月份实施南北对进,截断德军退路并迫使敌人后退的策略。
  朱可夫知道红军与轴心的差距,没把希望寄托在进攻战役的威力和有效方面,也不认为红军具备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只希望能迫使德军停下前进脚步,为苏维埃赢得冬季喘息期创造机会。
  但华西列夫斯基这次有不同意见,他不看好朱可夫的以攻为守战术,他建议进一步撤退,别说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如果德军想要,可一直放任他们进攻,哪怕打到乌拉尔山去。
第034章
第三次打击(6)
  “说说您的理由。”斯大林掏出烟斗,面色平静地问道。
  “朱可夫同志的策略在整体上当然是正确的,坦波夫、沃罗涅日和哈尔科夫这三个目标无论哪一个都是德军防线上的关键节点,只要我们能占领——不,只要能威慑到那里,德军就会被迫停止进攻,但我认为该策略有三个不能克服的缺点。”华西列夫斯基清了清嗓子,认真解释起来:
  “第一,我军战斗力与德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中亚战场上表现尤为明显,德军整条后勤补给线依赖于里海东岸的登陆场,扼守登陆场附近的不过是一个德国师,1.5万余人,但我军利用2个军南北对进发动进攻,兵力超过6万人,足足是对方4倍,技术装备也略优于敌人,但在敌人的顽固扼守与空中力量绞杀下,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华西列夫斯基列举的战例是8-9月份之交在中亚战场上的一场小战役,在东线其他战场都陷入沉寂时,中亚方向激战不断,隆美尔率所部集团军在中亚狂飙突进1500公里,2个多月时间从里海东岸一直打到塔什干,重演了当初从托卜鲁克一直打到阿拉曼的故事。红军部署在这里的三线部队纷纷土崩瓦解,包括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等众多中亚国家和民族宣布独立,形成了“东线平静、中亚大打”的局面。
  为挽回局势和面子,斯大林利用其它战场战事平息的有利时机,从远东和后方抽调了30万相对有战斗力的军队,试图消灭隆美尔所部。朱可夫没按斯大林的意图对隆美尔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因为他知道在中亚这么广袤的地方,别说30万,就是再加3倍兵力也不可能堵住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他仔细研究了对手在沙漠中的战斗经历,也向英国方面了解过情况,认为掐断敌军补给线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但时间并不站在朱可夫一边。他一方面受到斯大林的催促,一方面又因形势变化太快而无法按部就班。如果他有足够时间,他会将30万军队分散下去,以化整为零的办法慢慢骚扰德军漫长的补给线,只要拖到冬天,隆美尔这10万人一定会陷入窘境——要么被迫撤退,要么陷入泥潭。
  但德军推进速度太快,各中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势头也远远超过总参谋部预计,化整为零骚扰补给线的办法马上就变得不适用——小部队会遭遇中亚民族武装分子的攻击,鞑靼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弱,再加上普通民众对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普遍敌视——中亚有很多遭流放的少数民族,红军游击队根本没存在空间,化整为零只会让当地武装一一吃掉。
  朱可夫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方面利用部分部队引诱隆美尔追击,另一方面秘密集中了2个军包括近3个坦克旅,6万余人和200多辆坦克去进攻德军登陆场和主要物资囤积点,按照设想,只要吃掉这1.5万余人并夺取或破坏有关物资,就能逆转有关中亚局面。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遭遇突然进攻的德军部队只是最开始有些慌乱,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依托防线就地固守,并着力呼叫空中火力支援,强行进攻的远东红军所部流尽鲜血也没法在德军陆空一体的顽强防守前占得便宜,战役从8月27日发起,但最终甚至连迫使隆美尔回转的机会都没有。
  德军只有20余辆坦克,开战第一天3个红军坦克旅便利用装甲优势发起突击,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被Ju-87G和88mm高射炮击毁的T-34、T-43们充斥着视野。每当红军试图集结发起进攻,He-218们便俯冲攻击。迫使红军只能将进攻时间挪到晚上,试图利用夜战、近战拿下对手。
  但这种招数也没有取得成功,8月28-30日,双方激战三天,被包围的德军如同大海中的礁石,任凭红军进攻部队如海浪冲刷一样层层叠叠冲上来,散潮后只留下一地尸体。8月29日,当夜战事最密集、最危险之际,德军不顾阵地暴露危险,先用照明弹照亮阵地前沿,然后用希姆莱管风琴打出了大范围齐射,一口气击溃了正准备使用人海战术冲击的2个红军步兵师。
  随着时间推移,局面对红军越来越不利,因为德军守着登陆场,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军火供应,根本无匮乏之虞,而数轮强攻后的红军已成强弩之末。9月1日,隆美尔派遣的援兵赶到,而且援兵投放的方式也很隆美尔式——意大利伞兵旅和斯徒登特将军的伞兵师直接在红军进攻部队侧后方空降,大量Me-323、Ar-232运输机在野战机场降落,甚至连意大利空军的联合运输机(联合攻击机的运输版)也加入该行列。
  经改进的Me-323H型号发挥了极大优势,将24辆新出厂不久、带有75mm反坦克火炮的美洲狮轮式装甲车快速运到前线,非洲战役中的古德里安没怎么用上这款专业用于沙漠战的8对轮装甲车,但在中亚的广袤戈壁上,轮式装甲车发挥了极大优势,不但机动性极高,还拥有不亚于3号突击炮的反坦克能力。
  空降成了压倒战事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2日,朱可夫见事已不可为,下令部队撤退,来时2个军6万余人的生力部队到撤退时只剩下不到2万人,坦克只剩下不到20辆。
  很明显,德军在里海东岸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具有典型意义,虽然空军加成对其影响极大,但反过来说,红军也不可能在中央战场获得4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基于这次小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华西列夫斯基旗帜鲜明地反对朱可夫的提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