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656

第035章
第三次打击(7)
  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的第二点理由是距离不够,连带战役时间也不够。
  距离不够很显然,即便红军同意放弃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德军进攻部队距离本方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也只有600多公里,该距离与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出发进攻的红军距离基本接近。红军本就在机械化运动能力上逊色于对手,而在实战过程中,德军只要撤军即可走完这600多公里路程,而红军那500多公里距离却需一段又一段打过去,谁更容易一目了然。
  届时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局面:红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赶到战略点,结果大举回防的德军已撤退,红军不仅功亏一篑,还可能因为德军重兵部队加入而损失惨重。
  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的是红军事先在德军撤退路线上部署狙击部队,但又要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又要部署足够兵力狙击,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超越了红军的现有能力。
  “唯一可利用的办法是迅速进军,但我坚持认为时间完全不够。”华西列夫斯基概括道。
  对这条意见,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没继续追问下去,只不动声色地问道:“那第三条呢?”
  “第三条是这样的进攻不可能获得我们期待的、决定性胜利。”华西列夫斯基解释道,“这是我从根本上反对这次冒险进攻的原因所在。”
  他一开始说这话时还有点拘谨,但越说越放开,越说越大胆。
  “即便我们达成了战役目的,所取得的成绩和战果也很有限,我们不可能借此消灭德军重兵集团,最多只能迫使敌人停下前进的脚步稳固后方,而我们却要动用为数不多的优秀部队执行进攻任务——这根本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等把这点机动力量、装备消耗殆尽后,就算撑过这个冬天,明年春夏之交的日子也会很难过。”华西列夫斯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目前距离冬天只有2个月,德军如果要进攻也只有2个月,我们放开中路让他们打,只要我们扼守住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北翼和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南翼,他们目前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是一个巨型突出部,始终面临我军从突出部底线出击的威胁,德国人难道还能飞上天去?”
  他差不多洋洋洒洒说了大半个小时,边将便还观察最高统帅的表情,发现对方听得很认真,在旁边的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也频频点头,虽然他奇怪为什么今天汇报时斯大林同志让另外两位也在场,不过受到鼓舞的他还是毫无顾忌地说了。
  “您说的意见很好。”斯大林追问道,“这些意见康斯坦丁同志知道么?”
  “知道,我和他都交流过。”
  “他有什么想法?”
  “他还是没放弃在中亚战场的努力……”华西列夫斯基有些弄不懂这位老搭档的思路:中亚战场明明事不可为,为什么死缠烂打不放?朱可夫现在不但工作重心在这里,连本人都跑去现场直接指挥。不过他不愿意在最高领袖面前说对方坏话,只解释了一句,“朱可夫同志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认为苏维埃的未来不能再久拖不决,既然打算和德国人搞停战谈判,那就痛痛快快打上一场,拖得越久对我们自身伤害越大,对今后国家元气的恢复也越不利……我反对他这种自暴自弃的盲动态度,明知道取胜机会寥寥无几,硬要往前凑……”
  平心而论,华西列夫斯基这段话虽然带有一点情绪,但还是把朱可夫的无奈说了出来,他相信斯大林完全明白背后的用意。
  “我明白您的想法了,容我再仔细思考一下,希望总参谋部就德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的做好应对。”
  “是!”华西列夫斯基敬礼后就告辞了,只留下了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三人组。
  “对刚才这番话你们怎么看?”斯大林问自己的两个亲密战友。
  莫洛托夫叹了口气:“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用自己专业的态度诠释了标准的军事路线,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位合格的总参谋长,而朱可夫同志显然更像一员统帅,他真正知道党和国家需要什么。”
  伏罗希洛夫摇摇头:“朱可夫同志在作战计划有关个人意见的电报里将一切都说得很清楚了——综合权衡后,这是目前的次优选择,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要么没接受这个结论,要么朱可夫同志没把全部意见告诉他,我猜是后一种可能。”
  没人傻乎乎去问为什么朱可夫不把意见对华西列夫斯基全盘托出——这在政治上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决定朱可夫下战役决心的已不是纯粹军事因素,更多地掺入了政治和其他方面情绪的考量。他前次已对华西列夫斯基暗示,两人在重大决策上不能完全一致,这不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朱可夫显然比华西列夫斯基更能明白斯大林决定放弃列宁格勒的用意:在后者看来,这决定多半是为了改善不利的战线态势,而在前者眼中,这标志着斯大林同志已基本下定决心要和轴心媾和了,双方唯一的分歧在于具体条件还谈不拢,所以需要再磨一磨。朱可夫认为计划的着重点就在于帮助下定决心、加快议和进程:要么是进攻成功,红军取得一定优势从而迫使德方答应布尔什维克的条件;要么是进攻失败,红军丧失最后的进攻能力,帮助斯大林同志下定决心接受德国条件——德国人会不会继续提高要价还在两说之间。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看问题是有明显分歧的,很多时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弃列宁格勒这件事,华西列夫斯基的解读是出于军事需要——缩短了战线、节约了兵力,赢得了宝贵的重整机会,而朱可夫的解读是出于政治需要——斯大林同志需要试探一下德国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试探一下国内民众对与德国停战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
第036章
第三次打击(8)
  很多时候,媾和不一定比坚持抵抗代价更大。
  如果按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继续下去,红军当然能不断推迟决定命运的那一刻到来,但反过来也避免了决定性结果的出现——无论是好是坏!所以朱可夫的结论是,斯大林即便同意南北两路向心进攻,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寻找体面而稳妥的媾和之路,华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战术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会获得采纳。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实还有一个最优选择,那就是立即利用现有局势和条件迅速和德军媾和——因为英国人试图媾和的风声已传了过来,一旦英国投降,东线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至于美国人,他不认为罗斯福有什么反扑能力,他们自己至少首先要解决马岛问题。
  实践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总参谋长”来形容华西列夫斯基,就把这种“书生意气”诠释得淋漓尽致。但就如何媾和斯大林显然还有不同想法,否则他也不会置朱可夫的“最优方案”于不顾,偏偏选择次优方案,并还琢磨着打上一仗。
  “对停战这件事,基层的同志到底怎么看?”斯大林已从贝利亚手中获取了一些民众意见,但他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别人印证落实下。
  “基层的声音很复杂。”莫洛托夫叹了口气,“一部分同志认为,战争进展到这个程度,红军取得军事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学习列宁同志签署第二个布列斯特合约虽然痛苦,但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这以领导干部、中级以上军官比较普遍;一小部分同志认为,战争打到现在,我们很困难,但敌人同样困难,继续坚持的话曙光可能会出现在眼前;还有极少一部分同志认为,不能和敌人签署这种合约,但也不能再在这里坚持下去,建议将党和国家机构搬迁到远东和西伯利亚去,一部分红军化整为零在沦陷国土打游击战——该策略借鉴了中国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丢掉大部分精华国土后不与日本和平,更不与日本傀儡政权发生关系,而是搬迁至西南地区持续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种意见主张学列宁;第二种意见主张学巴黎公社,第三种意见主张学中国,不过他很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斯大林把目光转向伏罗希洛夫,后者回答道:“我个人认为第三种不是好办法,苏维埃和中国情况不同,远东和西伯利亚人口太少,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经济基础羸弱,根本无法长期坚持。而中国西南地区虽然发达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并未像我们这么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庆政权在情况最恶劣时至少还拥有全国总人口的40%;至于第二种嘛,我认为要掌握斗争的策略。”
  所谓策略其实就是指当初列宁如果同意党内多数派与德国硬拼到底,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立即就会变成第二个巴黎公社。伏罗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干将之一,打仗水平完全辱没了元帅这个称号,但政治力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水平超过了大多数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帅被清洗掉三个,另一个布琼尼现在靠边站,只有他还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没点水平,早就成了内务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点点头,伏罗希洛夫的意见其实很明确:第三条不是好办法;第二条是死路,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第一条。
  “看来大多数同志赞同第一条办法。”斯大林慢条斯理地说道,“这说明党中央前段时间的秘密行动和决定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是反映了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你们认为呢?”
  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对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看到两人如此表态,斯大林不由得松了口气:刚才他这句话如果谁从表面意思上去理解,谁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怜的华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进去。刚才这问题的隐含用意是问这两个心腹手下:如果斯大林代表党和国家与轴心媾和,是否能继续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是否不影响党的地位和领袖的地位?
  所以这两人要沉思后才敢点头,如果他们轻易点头,一旦消息走漏出去遭到党内外群起反对,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很快就会被当成替罪羊推出去。
  “你和里宾特洛甫的和谈情况怎么样?德国人会不会突然变卦,提高条件?”
  “德国人的条件摆在那里,至少现在还没调整。”莫洛托夫补充道,“相反,里宾特洛甫一再向我保证,希特勒没有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意图,更没有清算主要领袖的想法,他想得到一个排除了苏维埃,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拥有相同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权组织,为排除对其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表示,今后两个俄罗斯各自独立,弗拉索夫的伪政权将被他吸收到一体化的欧洲,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独立存在。”
  “他不是不想消灭我们,是不愿意付出更高代价,除非他打算再打上2-3年,死掉2、3百万日耳曼人。”斯大林冷笑一声,“之所以愿意和我们媾和,是因为他认为我们目前对德国已不构成威胁,他要集中精力对付美国,然后才能成全他的世界霸主迷梦。”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伏罗希洛夫立即狗腿般地补上一句。
  “发电报给朱可夫同志,请他回莫斯科坐镇,中亚各国承认他们独立,反正都是些鞑靼人。”斯大林毫不在意地挥挥手,“请他立即部署作战方案,我的目标是动用4个方面军、140万兵力执行南北对进的进攻计划,威胁敌人但不要与敌硬拼,让希特勒意识到我们的力量,迫使他接受有利于我们的条款修改。”
  “需要请梅列茨科夫同志协助他么?”前段时间私下的意见征求时,与朱可夫观念最接近的是梅列茨科夫,所以伏罗希洛夫有此一问。
  “不必,继续请总参谋长协助,整体战役由康斯坦丁同志主持。”斯大林顿了顿,“北线集群由梅列茨科夫统帅,南线集群由……”
  说到这他忽然卡壳了,他想到南面几个方面军司令员打得都不太好,一时间居然挑不出中意的指挥官人选,上次朱可夫推荐的巴格拉米扬更是打得一塌糊涂。
  莫洛托夫咳嗽了一声,提醒道:“还是瓦图京同志吧,叶廖缅科脾气太坏,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太滑头,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同志资历不够,不过要给他配个高明点的参谋长,政治委员也要得力一点。”
  “这建议不错,参谋长就让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同志担任,政治委员让赫鲁晓夫同志担任。”
  伏罗希洛夫连连点头:如果是以前,这种职位大家都抢着去,现在形势不好,大家都对局势有些畏惧,对这些炙手可热的位置都变得畏惧起来——谁也不想变成铁木辛哥第二。
  莫洛托夫问道:“合约内容您希望做什么修改?”
  “第一,需双方政权共同发表宣言,说明共同遵循民族自决的意见,同时在俄罗斯内部,本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理解,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单独探索、分别建国,双方均承认是苏维埃联盟政权的独立组成部分,是一个整体,对外交往时单独称呼俄罗斯(孟)和俄罗斯(布);第二,两国边界以现有实际控制线为准,设200公里安全区,可由德军驻扎,但德军总人数不应该超过100万,驻扎时间不超过5年,孟什维克政权内有关外国军队驻扎人数不多于30万;第三,孟什维克政权拥有独立的法律、军队、经济体系,双方之间贸易往来互不征收关税;第四,孟什维克政权总兵力不超过50万,布尔什维克兵力不超过300万;第五,苏维埃对轴心赔款总规模不超过100亿马克,分30年支付,按1:6的比例在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分摊,两者间互不索赔……”
  斯大林一口气洋洋洒洒说了10多条意见,从毫不停顿的节奏来看,显然酝酿很久:有些是以前模糊内容的澄清,有些是以前避而不谈内容的诠释,有些是增补和调整的内容。
  莫洛托夫也不辩解这些条款的修改能否得到德方认可,因为谈判从来不是单纯的政治和沟通,关键还在于实力和地位,如果红军在战场上打出气势,即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他也有把握获得更好的条款,于是便爽快地点点头:“那我先以这份修改意见为蓝本,继续与德国人洽谈,混淆视线、掩护我军展开。”
  另两人对此表示赞许,他们显然不知道距“曙光”战役的发起时间已不足20小时……
第037章
兴风作浪(1)
  “曙光”战役即将全面打响之际,“和平珍珠”项目逐渐进入高潮……
  包括罗斯福、金上将等美国高层在内,本质上小看了德国人的破坏精神,霍夫曼的胃口岂是一个小小的马岛和阿根廷所能约束住?在美国海军紧锣密鼓地加快战备,推动“联合要素”行动时,德军舰队已开始了自己兴风作浪的旅程。
  “启锚!”
  贝中将一声令下。维内托级战列舰帝国号弯曲的锚链被拉直,一节节穿过锚链孔并发出铿锵之声,几分钟后,水手长高喊:“锚链出水!”起锚机绞起锚链并放入锚链舱。水手用软管冲掉锚爪上的淤泥,起锚完毕。主机舱内阵钟响起,主轴带动螺旋桨,推着帝国号庞大的舰体徐徐前进。
  看着舰队再次行动起来,贝中将终于松了口气,这是“和平珍珠”项目行动开始以来炮击编队第五次加油,同时又是第二次海上加油。这一路上他算是吃够了这些意大利短腿战列舰的苦头。同样4万吨出头的排水量,提尔匹茨号续航力差不多为7500海里/20节,而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只有不到4000海里/20节,从马达加斯加向马尔维纳斯岛转移过程中他还能通过燃油超载改善一下航行情况,可今天要去作战,他可不敢冒个险,只能老老实实按标准载油并规规矩矩地让油船进行补给作业。
  贝中将上次作战有功,马沙尔的战报上写得清清楚楚,不但军衔从少将晋升为中将,还出任炮击编队司令官,坐镇编队旗舰提尔匹茨号,带领4艘维内托级一起构成轴心联合舰队火力核心。听上去虽然威风凛凛,但如果让贝中将自己选择,他宁可出任侦查编队指挥官——虽然那里只有斯特拉斯堡和格奈森瑙号两艘战巡充当主力舰,但他对这两艘军舰很熟悉,而且还不用总担心油料问题,指挥起来有把握得多。
  不过马沙尔拒绝了这个调职请求,一方面他认为贝中将性格勇猛异常,对需要仔细、谨慎、全面的侦查舰队而言,贝中将似乎并不适合,而在炮击编队就非常契合;另一方面是指挥因素,火力编队中一共5艘主力战列舰,德国海军只有2艘,意大利人倒有3艘,倘若不是贝中将出任该位置,马沙尔就找不出其他更合适的中将,指挥官就要由意大利军官出任。虽然意大利海军将领比起陆军来是靠谱了很多,但在机动编队、运输编队、侦查编队都是德军指挥的情况下,马沙尔怎么肯允许指挥权旁落?万一和美国人打仗打到最激烈时,意大利人脑子一犯浑直接跑路了怎么办?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贝中将除接受这位置外别无选择,于是他只好在这个位置上干了起来:其他都执行得异常顺利,唯独加油实在让他有点儿挠头皮——从马岛出发去里约热内卢的航行距离超过2000海里,再加的反潜航行路线与破交需要,实际消耗的燃油超过军舰库存的75%,迫使他不得不执行十分危险的海上加油作业,现在距离巴西岸基航空基地只有不到600公里,万一加油补给时来上一发,那乐子就真的太大了。
  “和平珍珠”项目从来不是目标单一的战略行动,夺取马岛只是第一阶段任务,霍夫曼部署给舰队的第二阶段任务非常宏伟——消灭巴西海军主力,破坏巴西港口和东部沿海航空基地。
  虽然巴西拥有150多万轴心后裔,南部几个州的分离倾向和国社党实力都很强,但霍夫曼从认为光凭几个师就能完整占领巴西,他要做的是颠覆巴西政权,让南部亲德势力成功分离,尽可能分裂巴西,阻挠其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作,当务之急就是摧毁巴西亲美的海军主力。
  南美洲面积虽然很大,但总面积超过半个欧洲的巴西国土占据了巨大的份额,但与欧洲不同的是,南美洲内陆是崎岖的地形或者热带雨林,并不适宜人类普遍居住,各国主要活动带还是在沿海地区,各地区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依赖海洋,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因此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在内的南美ABC三国(以三国英文首字母)进行了几十年轰轰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活动,其范围和规模虽然不能与英德和后来日美之间相比,但同样精彩纷呈、激烈异常。
  这场军备竞赛因为1929年大危机后各国无力维持而草草收场,但即便到现在,三国海军规模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以巴西为例,虽然巴西海军在南美三国中最为弱小,但依然拥有2艘旧战列舰、2艘旧式巡洋舰等一批军舰,这些军舰在轴心舰队眼里不过是几只强壮一点的蚂蚱,但马沙尔需要在巴西示威,以压促变,就必须打掉这些军舰。另一个考虑因素是破交需要,这批旧军舰全部投入了南美洲航线护航,对德国潜艇而言是个不大不小的威胁。
  马沙尔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派遣得力舰艇去航线上打掉胆大妄为的巴西军舰,另一方面又扑去里约热内卢,准备将巴西海军一锅端。唯一让他郁闷的是美国两艘战列舰——衣阿华号和西弗吉尼亚号跑太快,他原打算一并解决他们,否则等这些军舰再与美国大西洋舰队合兵一处后,应付难度会成倍增长。可惜金上将的快速撤退打破了他的美梦。
  加完油后的炮击编队快速运动起来,很快就将航速提高到24节,巴西海岸线飞速后退。天空刮起了西南风,海浪重重叠叠,象一座座小山,不顾一切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天崩地裂的巨响,飞溅的水幕白亮一片,瞬间又跌碎在岩石上,化作堆堆雪白的泡沫。
  入夜时分,借着浓厚夜幕的掩护,以提尔匹茨号为首的德军炮击舰队如同一个从地狱中钻出来的幽灵,准备要发动猛烈进攻了……
第038章
兴风作浪(2)
  就在轴心舰队离开马岛向巴西海域奔去时,巴西全国已陷入慌乱,特别是金上将如釜底抽薪般将2艘美国战列舰为主力的南大西洋分舰队抽回国后,恐慌气氛更是达到顶点。
  总统瓦尔加斯一方面被迫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另一方面又向阿根廷方面呼吁,希望他们不要引入欧洲力量来破坏南美好不容易形成的平衡。但庇隆政府新派遣的驻巴西大使一句话就把这种意见呛了回去:“去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鄙国政府提出南美洲各国加强团结,组建南方集团形成一体共同反对美国,被你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你们不但轻率拒绝来自邻居的好意,还沾沾自喜引入美国力量,又是驻军,又是装备援助,那时候你们怎么就不考虑破坏南美平衡?难道只许你们引入北美力量,不许我们引入欧洲力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