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656

  温莎公爵划分的印度分界线是北纬13度,以北继续留给英国,以南归日本。问题是现在山下奉文连14度线都打过了,已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可能么?考虑到印度南部是个锥形,上宽下窄,表面上只退了一个纬度,实际领土要减少将近一半,换成是谁都不会答应。更何况统领印度北部的蒙巴顿还不见得会向温莎公爵效忠。所以霍夫曼认为这完全是一个馊主意,他不能这么干。
  第二涉及到德国与中东各国的关系,这些英国产业早就被独立的中东和非洲国有化然后低价拍卖了,卖的钱又和德国交易了军火装备,别说无偿收回,就是有偿收回都不好使,马上就会影响各国与德国关系。这些财产里涉及最重要的两部分也是霍夫曼不能让渡出去的,一个是苏伊士运河,一个是中东的那一片油田。
  德国为什么要控制中东,不就是为了这点石油么?连法国人真金白银投下来才占了一些股份,现在英国人动动嘴皮子就想收回去?简直有些痴心妄想,于是场面僵持下来。
  霍夫曼给里宾特洛普的意思是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日军推进情况,到时候再让英国人重新思考,恰好英国方面也有拖延的意思,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延续了下来。
  里宾特洛普和温莎公爵很熟,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温莎公爵说:“你们想让日本人在北纬13度停下来?这不是不可能,但光靠元首劝说可不行,您得让蒙巴顿爵士打出这个局面来,否则以日本人的性子,签了这个条约也等于百干,他们只认强权。”
  “他必须守住北印度。”温莎公爵看了里宾特洛普,“你们不会再增兵了吧?”
  “不会,不会,这您可以放心。”里宾特洛普心想:日军估计要增兵,我们顶多再卖点武器。
  “我会关照他的。”温莎公爵露出笑意,“他原来是我的副官,和我关系挺不错,他得打出大英帝国的精气神来。”
第002章
抉择(2)
  会议结束后,丘吉尔松了口气,但悬着的心并未完全放下来:他可是对美国人说过“政变”这种话的,现在代表美国政府出面的赫尔国务卿明显没同意,而美国高层显然又知道了,他开始懊悔起来,认为自己那天太冲动了,这种极端机密不应说给霍普金斯和多诺万听,应该直接和罗斯福本人沟通。
  不过到了夜里他又转忧为喜:多诺万悄悄拜访了他,并告知了“引蛇出洞”的备选方案,明确无误地表示已将别动队带来了。
  “首相阁下,近段时间我会常驻英国,但您得指派一个可靠的人和我接头,不能总是我和您汇报,那样破绽太大。”多诺万说道,“这个人需要有秘密行动和情报工作经验,千万别是大C,我认为他不一定可靠。”
  “三天后我会把合适人选告诉您,从我的家族中选,保证绝对可靠。”丘吉尔想了想,“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那我就放心了。”
  在英德秘密谈判陷入僵局时,前期搁浅的苏德谈判却有一些新进展,现在里宾特洛普就是欧洲空中飞人,一下子到葡萄牙,一下子到保加利亚,一下子又到柏林,成天穿来穿去谈判,已几个月没在外交部露脸了。
  隆美尔所部在中亚的推进速度实在过于惊人,而鞑靼人的独立和起义也配合得很好,外面还有伊朗在大开大合,让布尔什维克高层头疼不已。为堵住这匹狂飙突进的野马,朱可夫迫不得已,又从远东调来20万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华西列夫斯基表示了异议,认为这会削弱远东的防御能力。但斯大林认为日军眼下的注意力在印度,短期内不会对苏维埃发难,尽可以放心。
  事实上关东军和远东军的交易非常频繁,在苏军提供便利协助关东军“剿灭”边境抵抗分子后,日苏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资交易,稻米、小麦、面粉、大豆等源源不断地输入远东,规模已达到了几十万吨,而苏联则把金银珠宝、油画、古董、名贵家具等卖给了关东军,还搭上了一些缴获的、暂时用不着的德军装备。总体而言是日本赚了钱,苏联捞到了救命的物资,但这点物资对于苏联庞大的缺口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从远东调集的军队部署到中亚还需要时间,而且由于油料短缺,很多机械化部队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从朱可夫发布命令到部队真正落实到位,足足用了将近3周的时间。而且远东这些“精锐”似乎也并不能堵住中亚大地上的德国装甲部队。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有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带5-8万部队正好能发挥其来去如风、攻击力爆表的优势,他让红军指挥官见识了空地一体、空降渗透、装甲突击、分兵合围等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得这些笨拙的远东部队有苦难言,明明拥有3-4倍于敌的优势,却始终处于下风。
  中亚战场的不断胜利也破除了隆美尔只能打英美,不能打苏联的“污蔑”之词,认为他配得上肩膀上的元帅军衔,唯一还需要他证明的是带大兵团的能力,不过,基于该方向脆弱的补给体系,维持5-8万兵力已是极限。
  在中部战场上,收拢“难民”也差不多的德军重兵开始发动猛攻,他们的攻势只是迟到但并不会缺席,而且在收拢难民这段时间里,前线同样囤积了不少物资和补给,仅仅4天功夫,各处阵地都取得了突破,分别向前推进了80-150公里不等。
  虽然莫洛托夫愤怒地表示德军不遵守协定,破坏和谈默契,但里宾特洛普却嬉皮笑脸地告诉他,至少德国方面已“安排”了将近200万苏联难民,无论如何苏联至少要释放2万战俘才算得上履行协议。
  经过激烈争论,斯大林下达了“放人”的命令,从8月13日开始,红军陆续释放战俘,一开始全是身体有残疾或患有各种疾病的俘虏,再加上长期的粮食缺乏与折磨,很多人被送回来时都奄奄一息,还有一些则因为兴奋过度而稀里糊涂送了命。不过大多数人在饱受折磨之后至少捡回了一条性命。
  一开始释放的人群中还混有很多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战俘,到8月16日,最后几批释放的几乎全部都是,据他们说,战俘营可能还有4-5万轴心官兵。所有目睹该场景的德军士兵无不咬牙切齿,虽然报复苏联战俘这种事很少,但很多人下定决心,今后与红军作战绝不能当俘虏,必须死战到底!
  双方借口都是人道主义,但苏德之间不同寻常的举动还是引起了高度关注,美国驻苏联大使为此质询了苏方意见,莫洛托夫回答道:“很简单,我们缺乏足够的粮食养活这些俘虏,与其让他们白白饿死最后成为我们的罪证,还不如将他们交还给德国人,顺便也能加重他们的负担。贵国如果有心,是否可以加大红十字会有关的物资援助?我可以将其用在德国俘虏上。”
  美国人被挤兑得说不出话来。
  除战俘放还的默契外,红军开始选择从列宁格勒撤退人员,德军罕见地没有进行攻击,任由苏方组织撤退。这背后是斯大林和政治局高层充分讨论后的决定,由于总参谋部一再要求缩减列宁格勒方向的兵力用于中部战场,那列宁格勒就不能再守。考虑到列宁格勒民众是布尔什维克坚定的支持者同时该城又拥有重要地位,直接划给德方影响太过于恶劣,苏德双方在整体媾和协议尚不能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先就列宁格勒的一归属问题达成了局部协议:
  红军撤退并把民众带走,但造成的态势并不是主动让出,而是任由德军夺取。苏方表示不破坏城市设施,但要求在撤退过程中中央战场方向保持稳定,柏林方面经过认真思考,同意了这个要求,于是就变成了一种嘀笑皆非的默契仗,双方默契停火时间是8月30日,8月31日德军将攻击并占领列宁格勒。
  丢掉列宁格勒的样子虽然难看了很多,但斯大林的目标至少达到了:他先用200难民阻止了德军1个月,然后又用2万轴心战俘和一座列宁格勒空城拖延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不但有足够的兵力从北部防线抽调兵力加入中央战场,还德军的夏季攻势推迟到了9月份。但在中亚战场,双方维持了激烈交火的格局,对外界一切默契与和平仗都予以无视,以至于整条东线形成了整体平静、局部大打出手的奇怪逻辑。
  虽然军事上占到便宜不多,但政治上得分点很大:列宁格勒作为苏联革命重镇和第二大城市,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弗拉索夫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将在列宁格勒宣布建国,并将列宁格勒的名字改回圣彼得堡。霍夫曼相信,一旦布尔什维克丢掉列宁格勒的消息传开,俄罗斯解放军必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者。
  8月15日,执行“和平珍珠”计划的轴心舰队抵达马达加斯加岛,舰队在岛上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休整。一方面是将各类物资、装备输送到岛上,巩固该岛防御,将其打造成为德国面向印度洋的坚固堡垒,与西面的亚速尔一体捍卫轴心两洋优势。另一方面是为部队补充体力与元气,到这里为止,虽然整支船队已将近航行了25天,但依然才走完了一半的路,距离马岛还有另一半路程。
  德军尚不清楚英美有关“霸王”计划中对亚速尔群岛的觊觎,但亚速尔的防御工事构造依然在持续推进,各种地下工事纷纷建立,在德国本土防御中大放异彩的防空塔也建立起来,依靠防空塔和战斗机集群双重掩护,亚速尔越来越成为重型轰炸机的噩梦之地。
  即便如此,出于对英美夜间空袭的防御动机,佩内明德最新黑科技——由瓦格纳博士主持的Hs117蝴蝶地对空火箭正式引入了德军装备,亚速尔成为第一个有幸装备的地方。
  Hs117与其说是一枚导弹,还不如说更向一架飞机,与交给日本的Me-163火箭截击机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射程3.2万米,最大射高1万米,采用无线电指令、雷达跟踪的制导方式,除主发动机外还加装两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用于起飞阶段,速度高达1000公里/小时,由于德军大口径近炸引信技术已开始成熟,Hs-117就安装了超大级别的近炸引信,还安装了相当原始的敌我识别系统,得益于火箭丧心病狂的重型装药(100公斤),爆炸时可发散出8000多个碎片,周围150米内的重型轰炸机都难逃一劫。
  由于数量不多,白天防空尚看不出Hs-117的优越性,但黑夜中使用比用夜间战斗机追杀的效果好得多,这样的防御阵地德国人一口气建了16个,数据链全部采用防空塔的统一雷达指挥。每个阵地可同时发射4枚火箭,就等不怕死的英美飞机夜间撞上来制造一个大新闻了。
第003章
抉择(3)
  英美对德意舰队的去向一直高度关注,听说没出现在印度方向后都大大松了口气,但转而又对轴心进攻南非提高了警惕。虽然不清楚德意舰队的具体位置,但海军方面根据德意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时间推算,得出德军将于9月上旬展开对南非进攻的估计。
  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对有志于展开霸王行动的美军来说却是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可仰仗南非方向拖住德意舰队,不给其支援亚速尔的机会。联合舰队对澳新的进攻深深刺痛了盟军当局,促使他们提前开始南非方向的人群转移与疏散,不再傻乎乎挺在沿海一带挨打。
  英美双方经过认真商议,为排除“霸王”战役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对轴心可能进攻南非一节故作不知,等敌人明确展开进攻再说,防止打草惊蛇将德意舰队吓回去。既然确信轴心舰队不在地中海也不在亚速尔周围,通过北大西洋航线向英国运输物资又恢复常态。当然运输舰队的损失还在持续——主要是亚速尔基地上飞机和潜艇造成的损失。
  现在德军对付商船队形成了新思路:一是封锁,二是破交。封锁主要依靠主力航母编队,效果好但不可持续;破交主要依靠飞机和潜艇,效果长久但不能断绝运输线,充其量只能加大英美损失。
  破交作业中,先是出动大型飞机进行侦查,予以定位,最后是召唤和飞机潜艇进行群体攻击,覆盖巡逻海域的是从Ju-290C基础上升级的Ju-290H,速度更快(最高速度455公里/小时)、航程更远(将近6600公里),机头安装有最新开发的对海搜索雷达,巡逻海域可完整覆盖以亚速尔为中心,北到格陵兰岛、西到纽芬兰、东到爱尔兰的海域,英美航线必经之路无一漏网,简直无往而不利,成为新一代让人闻风丧胆的“大西洋监察”。
  一旦商船队被“大西洋监察”发觉,就进入处理流程:距离亚速尔近的由联合攻击机进攻,距离远且有潜艇出没的,就通知海狼部队提前部署在对方航线必经之路上埋伏,实在距离遥远又没有潜艇的,德军也有杀手锏——从法国基地出动美利坚轰炸机。
  美利坚轰炸机最初是军备部的招标项目,要求可攻击美国东海岸并安全返回,因此航程要求是近乎变态的1.3万公里起步,大大制约了航空公司的设计,但占领亚速尔获得了可靠的前进基地后,再加上霍夫曼对战略轰炸美国暂时不感兴趣,“超级炸弹”也为时很远,军备部便利用美利坚轰炸机的项目招标用于其他用途的重型轰炸机。
  在吸收B-29\B-17\兰开斯特有关机型的基础上,德国对重型轰炸机的设计理念和运用方式更加成熟,主要指标变更为:9000公里以上航程,可携带4枚Hs-293反舰滑翔炸弹或2枚反舰炸弹+1条鱼雷用于对海攻击,率先杀出重围的是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4,到7月份时已在法国大西洋沿岸布置了36架,随后紧跟而上的是Ju-488,8月初布置了第一批16架飞机。两款飞机都达到了5吨载荷前提下9000公里的航程。
  根据要求,两家产品直接投入大西洋绞杀战,在实战中以谁战果最多、性能最稳定进行确标,然后成为德国战略轰炸机。
  盟军反破交战术在不断提升,德军的绞杀战术同样持续进步。从实践看,重型轰炸机携带鱼雷反舰效果并不理想——高空投放直接失效,低空投放容易遭到攻击,最后确定全部使用Hs-293制导反舰炸弹。该款炸弹在地中海之战中取得突出战果后,德军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但后来发现制导炸弹使用条件太过严苛:不但要求控制空域同时还对敌军舰艇速度、规避能力和防空火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从攻击敌军战舰的一线队伍退出,专注于在大西洋攻击商船队——他们速度慢、块头大、防空火力近乎于无,是Hs-293最得心应手的目标。
  盟军很快针对无线型Hs-293研制了干扰设备,德军虽然屡次改进无线频率,但用不了多久盟军又会改进电子对抗技术,最后干脆废除无线,直接升级使用有线型,并加装了弹首电视制导。通过导线观察战场实时情况,便利了控制人员在高空和天气恶劣情况下将下方情况看清楚,实现了飞机在6000米以上的高度展开空袭。炸弹重量虽提升到900公斤以上,但无论Me-264还是Ju-488携带4枚Hs-293D依然绰绰有余。
  由于护航航母经常会起飞战斗机对“大西洋监察”进行驱赶,德军在Ar-352舰载侦察机(彩云改)投入使用后又丧心病狂地动用陆基飞机进行强行侦查,Ar-352不但飞得快还飞得远,经常使用火线挑逗战术,让所有试图追赶的盟军舰载战斗机都望尘莫及。
  侦察机一旦发现商船队没有护航航母,一边负责持续跟踪,一边直接就召唤重型轰炸机使用滑翔炸弹攻击,一打一个准;如果发现有护航航母,则先利用潜艇进行伏击,敲掉,然后第二天如法炮制。
  在德军潜艇和飞机的联合绞杀之下,英美商船的损失率直线上升,基本稳定在30-35%。美国为此拼命加大自由轮的制造力度,希望用更多的船只和货物抵消损失,但舰艇和物资可持续加码,船队上面的水手和人员却无法堆积。第八航空队当初损失不过是15-20%,已感觉难以承受,在船队30%的损失率面前,意味成功完成10次航行任务且全身而退的概率不超过3%!
  即便这样,为弥补前面几个月积压下来的物资需求,相关运输还得硬着头皮推进——光每个月100万吨的成品油补给需求就要了人老命。
  不过德军对英美的战略空运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应对办法,随着“霸王”战役的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战略空运进入了饱和阶段,成千上万的英国工人、陆军、海军、飞行员从英伦抵达美国参加备战,或是接收装备展开训练,或是投入对美军的针对性培训,或是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
  在东海岸各大船厂,工人们根本停不下来,发疯一样地赶工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建造速度不断被刷新,有关工期几乎每小时更新一次,监理方也悄悄放松了工程质量要求,对不是原则性、决定性的瑕疵都予以放过。他们以为是上头为了追求数量而暂时降低了质量标准,却根本不明白在金上将和特纳的心目中,这些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护航航母不过是霸王战役的廉价耗损品罢了——注定要沉没的军舰过多关注质量根本毫无必要。
  为这50艘航母配套的舰载机飞行员训练也在飞速进行,在增加了大量英国飞行员后,熟练人手依然非常不足,那些刚取得合格起降证书的菜鸟飞行员也都被塞入了护航队列,给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务必确保掌握起飞和作战要领,能从护航航母上起飞并参与作战。
  有个叫乔治·布什的新手飞行员问道:“长官,作战完要降落怎么办?这么多航母和飞机,到时候未必找得到回家的路。”
  “如果你有把握,随便找一艘航母降落——只要是盟军航母就行。”
  “如果没把握呢?降落在这么小的地方总感觉很吃力。”
  长官耸了耸肩:“那就跳伞,希望有驱逐舰正好把你捞起来……”
  华盛顿在战争天平上不断增加砝码,试图为自己赢得胜利,保障霸王行动的力量和物资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在珍珠港休整的尼米兹发现他陷入了两难:从作战要求和态势来看,他应该去对付堀悌吉的联合舰队主力;但从国内的要求来看,他更应谨慎从事。金上将专门给他打了电报,虽然没有一句“保船第一”的话语,但字里行间的暗示他是看得懂的:一旦亚速尔方向遭遇重挫,太平洋舰队就是美国海军唯一的翻身指望,他希望尼米茨要管住哈尔西,不可孟浪。
  实际上哈尔西大大咧咧的鲁莽性格只是假象,这家伙比谁都奸滑,谁要是信了他嘴上胡扯的那些话保证被忽悠得找不着北——就是他建议尼米茨慎重,等待从合恩角支援而来的兰利号轻型航母(独立级)与舰队主力汇合。
  由于澳洲方向一直在通报联合舰队拥有5-6艘航空母舰,被情报骗了的尼米茨综合自身实力、金上将的暗示和哈尔西的建议,最终下了决定,暂时不出击迎战,等待国内增援力量到来汇合后再说。
  他却不知道,此时堀悌吉也在等待角田手下的2艘轻型航母归队。
第004章
抉择(4)
  尼米茨权衡再三,最后决定还是要和联合舰队斗上一斗,因为日军对澳新袭扰太过于严重,已压过了塔拉瓦战役的影响,如果太平洋舰队一直避战不出,那今后就更不用打了。
  对金上将的暗示他是反过来理解的:假设亚速尔战役打赢了,那太平洋舰队无论胜负都无所谓;假设亚速尔战役打输了,那太平洋舰队更要出面打一仗——如果不打,亚速尔又输了,只怕太平洋舰队将来会彻底沦为存在舰队。
  至于海战打输澳新会沦陷的可能他是不相信的,上面几十万澳新官兵和美国陆军拿日本海军没什么办法,难道还对付不了日本陆军么?
  尽管亚速尔的成败对他不构成制约,但他心里牵挂着有关情况,利用在珍珠港休整的机会,不等参联会和金上将开口,他就主动将这次塔拉瓦战役的经验总结,以及参加过实战的部分军官(包括霍兰德、戴文)等人送回了国,由他们向国内传授经验教训,对此各方都是称赞不已。
  在飞抵华盛顿的第二天,霍兰德便对预备参加霸王行动的英美高级军官描述了塔拉瓦战役的经验和教训:
  “两栖登陆一定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要详尽细致地进行侦察,努力勘察敌军的火力点;舰炮射击和空袭要充分、准确、配合良好,前后不能脱节;必须装备足够数量和良好质量的两栖车和两栖登陆坦克;要制订尽可能准确的潮汐表,尽可能根据涨落潮时间进行兵力调度与安排,士兵登陆的距离远离滩头一码,他牺牲的可能性就增大一分。
  要有整套对付半地下式碉堡的装备和战术;后勤保障非常重要,弹药和补给消耗速度会远远超过想象,通讯和通讯设备至为关键;兵力必须充足,在战场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有3:1甚至5:1的兵力优势;指挥官的命令要果断,能随机应变,万一错了也必须贯彻到底——比如登陆时出现地点错误,2支部队挤在一块同时进攻比重新换方向登陆要明智得多;士兵要有勇敢精神和高度训练水平……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战斗结果。”
  霍兰德最后总结道:“最好的办法挑一块地方用于战备训练,把侦查到的敌军情况,我们能设想到的最坏情况及现场地形完整模拟出来,然后让部队去实战体验一下,特别是要教育我们的官兵学会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打仗,在黑夜里打仗,在火力被压制的情况下打仗……”
  下面众人窃窃私语,霍兰德最后说的几乎是平时三不打的内容,大家内心不由得有点打鼓……
  “请问,您认为在夺岛战役中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空降兵?似乎德军在克里特岛使用效果非常差。”站起来提问的是82步兵师师长,马修·邦克·李奇微准将。
  “坦率地说,我认为空降师不应出现在霸王行动中。”霍兰德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不是我小看82步兵师的战斗力,通常而言,空降师比一般陆军部队更有战斗力,但亚速尔群岛面积非常小,降落中只要风稍微吹得大一点就可能落在海里。至于机降,我认为很难有德军机场会被我们所控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