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656

  皇家海军东方舰队事实上被全歼后,印度沿海已彻底不设防,日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就连羽黑号、高雄号这样的万吨级重巡洋舰现在也是英国人难以企及的武力所在——正如英国人在100多年前凭借炮舰打开众多亚洲国家大门一样轻易。
  先是空中大量飞机航弹洗地、然后是203mm舰炮近距离开火,印度派遣军官兵目瞪口呆地看着敌军阵地一片片陷入火海,预料中的抵抗、反击根本就没有发生,登陆战役从上午7点钟开始,看着涂有铁十字标志的4号两栖坦克下了登陆艇直接爬上滩头阵地时,守军士气已全部崩溃,有组织的抵抗几乎没有。
  名仓刊手下的战车大队官兵嚷嚷着不过瘾,他们起早贪黑、摸爬滚打了10天,就盼着用新装备教训一下英国人怎么做人,考虑到还不敢说对战术和装备完全掌握,就自觉地占了第二批登陆部队行列,结果第一批上去的德军直接控制住场面,等登陆艇回来接应第二波攻击梯队时,英国人已全部完蛋了。
  舍尔笑着问山下奉文这些部队要不要直接去码头登陆,在军舰上观战的马来之虎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这么快?这就结束了?”
  “前面再冲一下打一下,今天我们大概可以在马德拉斯城里过夜了。”
  “这也太不经打了。”
  “就是些印度人,你还指望他们有什么实力?印度人真有骨气的话,就不会被小小的大英帝国奴役这么久。”舍尔耸耸肩,“北非英军算是最能打的,但被我们断了补给通道后,有30万部队的第8集团军也投降了,现在大英帝国就像一个被打断脊梁的巨人,没有美国人源源不断输血早就难以为继。”
  山下奉文点点头:“既然来了还是体验一次吧,就当演习也好。”结果,这个预定登陆的战车大队是当天最后一支抵达马德拉斯城的部队,运气的是还赶上了对马德拉斯守军的围歼。
  负责南印度防御事务的吉法德中将对日军登陆并非毫无准备,他不但将新成立的11集团军司令部设在马德拉斯,而且还准备了近2万人兵力准备打一场防御战。
  前段时间他一直在担惊受怕,生怕一夜醒来日军或德军就打上了门,但锡兰失守后他左等敌军不来、右等又不来,又有点疑神疑鬼起来,想办法让皇家空军偷偷派出飞机去锡兰岛侦查,结果得到的情报是日军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按他的想法,这种训练没3-6个月根本是不可能见效的,因此略微放松些心情,认为自己还有足够时间。德里承诺再给他增援3个旅,目前正在南下过程中。虽然距离他的期望还差得老远,但至少有一些盼头。
  几天前堀悌吉对珀斯的空袭又干扰了他的注意力,使其误以为日军下一阶段作战目标应该是澳新方向,虽然他持续向德里的蒙巴顿抱怨兵力、装备不足,难以防守,但心里未尝没有一丝侥幸,直到被今天这场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粉碎。
  他深知自己现在手头没有舰队,岸防也不可能是敌军舰炮对手,便将防御重心放在离海岸线大约30公里左右的地方,按他的想法,远离舰炮威胁后他还是有希望好好打上一仗的,他手头有一个装备瓦伦丁和谢尔曼坦克的装甲旅。但他没有料到日军的空中实力会如此膨胀,等斯图卡、Fw-190、Bf-109这些欧洲战场上经典的德军飞机出现时,顿时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更让人绝望的是空中交战的结果,那几个好不容易增援而来的皇家空军中队飞机要么是在日军的突击中被击毁在地面上,要么是在空中交手中被数量和质量更胜一筹的日军飞行员击落,从日军突击到中午,仅仅4个小时,马德拉斯就失去了任何可用于天空保卫的战机。
  等德、日军队登陆码头,装甲部队源源不断从运输船内涌出时,他忽然发现自己以为凭借一个装甲旅就能挡住对手的愿望是多么不切实际,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在码头凭借岸防工事打一下的,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下午4点,日军第4战车师团和德国海军陆战第9旅以码头为核心,从左右两翼分兵发动进攻,准备围歼马德拉斯守军。接到敌军分兵的情报后,吉法德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他希望自己手下唯一的英印军第6坦克旅能去击溃其中一路,挫败敌军士气,然后再从容组织撤退。
第186章
南亚之虎(11)
  “长官,我其实建议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第6坦克旅旅长孟菲斯准将皱着眉头道,“我们很明显居于弱势,皇家空军被日德飞机打得铩羽而逃,没有空中优势奢谈装甲进攻是不现实的,那意味着我们很快会变成德国人的活靶子。”
  “我知道,但我们不能什么也不做,直接就把马德拉斯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德里难以交代。”吉法德虽然前两天已直接向伦敦去了狠话,表示自己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援,对后续战事发展绝不负责。不过,他可以打输,却不能不战而退成为逃跑将军——先前已丢了锡兰,如果再不战而丢马德拉斯,不管他有什么充分的理由,都难以服众。
  “非要我挑一路的话,我还是选择日军吧。”孟菲斯叹了口气,“说出来有点长他人志气,但实际上我们恐怕真打不过德军装甲师,我们没有能对付虎式的坦克,甚至连威力较大的17磅炮也没有,不过对付日军应该会有把握得多。”
  吉法德点点头:“我完全同意,第6坦克旅击退当面日军进攻后就可以想办法转进了,顺便还能掩护步兵撤退。”
  就在两人紧张地调兵遣将准备给名仓刊的第4战车师团一个下马威时,大队日军已在战车师团有关坦克的掩护下展开进攻,守军发现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堆硬骨头。
  虽然在船上已进行了针对性的装甲战术探讨,到了锡兰又突击了十天的装甲战适应性训练,但长期形成的军事思维显然并不那么容易纠正过来,更何况十天也没法对装甲突击战术演练太多,名仓刊的部下充其量是对装备进行了熟悉而已,他们打出的依然是非常传统的步坦协同推进战术。但就他们手头的装备来说,这种战术反而看上去很合适。
  守卫马德拉斯南侧的是印军第32步兵旅,三个团呈品字形防御体系,首当其冲的是第2泰德米尔团,在印度军体系里,该团已算是难得的精锐部队,不但在听闻敌军大军压阵并有较多坦克助阵时没有慌乱溃散,反而还煞有其事地布置了不少2磅炮来反坦克。根据缅甸战场方向的情报通报,日军战斗意志还算是顽强,但坦克实在简陋得可笑。
  不过,真的见识到日军坦克来临的那一瞬间,该团第1营营长托马斯少校就忍不住哀嚎起来:“上帝啊……”
  借助望远镜,他已看清楚来的是什么货色了——那根本不是日军惯用的小豆丁,而是大英帝国的招牌步兵坦克——玛蒂尔达,居然还是2型。那怪异的造型、缓慢的速度和庞大身躯不成比例的牙签炮(40mm,其实就是2磅坦克炮),无不显示着对面就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玛蒂尔达。
  要不是上面刷着醒目的太阳标志,他几乎都要以为是第6坦克旅换个马甲出来招摇撞骗了。
  还没等他将这令人沮丧的消息通报全营,前线阵地上那些迫不及待的红头兵已开始了射击,十几门2磅炮陆续开火,逮住当面的玛蒂尔达就开始射击。
  “混蛋,虽然你们开火的?”
  一个印度传令兵怯生生地说道:“长官,刚才不是您让我通知敌军坦克进入600码就可以开火么?”
  “哐当!”
  “哐当!”
  玛蒂尔达被击中的声音不断响起,但所有人错愕地发现,被击中之后的玛蒂尔达居然若无其事地重新向前推进——这正是托马斯刚万分沮丧的原因,他清楚地知道,在600码距离上开火,2磅炮根本奈何不了拥有厚重装甲的玛蒂尔达,只是白白暴露阵地而已。
  “这没道理啊,我明明打中了它!”
  “我也是,一定打中了!”
  “再来!”
  不过日军显然不会再给印度人太多的机会,玛蒂尔达的还击很快就呼啸而至了,不到5分钟,这些反坦克阵地全部被报销了。更让托马斯绝望的是,日军远处的野战炮兵也紧接着开火了,将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防线和纵深地带打得一团糟。
  “这起码是6英寸口径的榴弹炮……”托马斯喃喃自语。
  “射击!”远处的日军炮兵卖力地将一发炮弹推进炮膛,然后下一秒就将其击发出去,整体动作行云流水,无懈可击。通过前线的炮兵观测员和报告过来的情况,在一旁督战的铃木宗作连连点头,对火炮性能十分满意。
  “长官,这就是被美国人称作长脚汤姆的155mmM1榴弹炮,是美军主力师一级支援火炮,无论射程、威力都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150mm野战炮,唯一缺点是太重,移动不便。如果这次没有这么多卡车和装甲车协同的话,根本没法投入使用。”印度派遣军独立重炮兵联队联队长池田秀荣大佐介绍道,“我认为我们联队装备一下就可以了,就印度的地形和我们的运输条件,其他野战炮兵部队根本用不起。倒是那批苏制的M1943型152mm榴弹炮很轻便,威力也不小,甚至紧急时还可以发射穿甲弹当反坦克炮用。”
  铃木宗作点点头:“难怪海军会希望我们将这批火炮部署到各海岛上去,这8门是我硬生生从草鹿任一参谋长手中扣下来的,当初我以为是他小气不肯给我呢。”
  “这也是德国人卖给我们的?”
  “是海军缴获的,他们在非洲可发了大财,这种火炮缴获了整整一船,现在看到我们鼻孔都要朝天出气了。”铃木宗作大手一挥,“我看把这8门长脚汤姆重新部署回锡兰去,你们就和其他重炮兵部队一起装备152mm榴弹炮吧,派遣军总共分到96门,够你们用了。”
  池田秀荣大吃一惊:“东京不是说只给64门?”
  铃木宗作诡异地一笑:“小声点别说出去,还有32门长官问海军买了。”
  “买?”池田秀荣脑子没转过弯来,下意识地问道,“钱呢?”
  铃木宗作指了指远处的马德拉斯城:“诺,不就在城里么……”
第187章
南亚之虎(12)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长官会和海军做这种“生意”,但站在池田的角度,他巴不得火炮越多越好。他很快下令停止了炮击,因为前线的炮兵观测员发来消息,印度部队正在溃退,本方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冲上去追击,再开炮就要击中自己人了。
  就日军的陆军战术而言,一直非常呆板——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然后是两翼突破、迂回中路,反反复复就这么几下。但就是这种一战步兵战术的套路,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正规战中打来打去鲜有敌手。即便后来装备了坦克,在使用过程中也是支援步兵的套路,无非是让冲锋的士兵有点依仗而已。
  铃木宗作满意地点点头,一边交代池田把这批长脚汤姆送上船,一边又转去另外一个重炮兵大队观察法国施耐德火炮使用情况,施耐德出品的75小姐一直都很出名,日军上下对其性能也非常熟悉,虽然在欧洲战场75小姐已完全过时了,但铃木宗作认为用在印度会非常合适,因此很是装备了一批。
  实际上德军也知道法国炮好用,除利用缴获的法国火炮之外,在法德逐步和解过程中,由于质量、炮弹供应都有保障,军备部就愿意像向法国下大笔的火炮订单,特别是施耐德的M1932型155mm加榴炮、M1927/28型榴弹炮,虽然是战前研制的,但其实性能比德军自用的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等出厂的150mm口径火炮性能略微还好一点——同样的射程,法国炮是最轻的;同样的威力和重量,法国炮是射程最远的。而且比较起来,法国货也不贵。有这批火炮打底子,军备部就能让德国国内的兵工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生产坦克炮。
  不过这些中口径火炮德军没舍得给日军,铃木宗作要去观察的是施耐德M1927型85mm野炮,这种老爷炮的口径和威力在欧洲完全是不用的(基本都用105mm榴弹炮或者120mm迫击炮取代),正好将全部库存都出清给日军,而后者如获至宝,对于这种重量不过1.8吨,最大射程过1.5万米的神器表示非常仰慕。
  现在印度军的火力配备已成了万国牌,英系、法系、苏系、美系、德系、意大利系的各类军火都可以找得着,铃木宗作是乐呵呵地来者不拒,有什么用什么,至于补给这种事情,他压根就没担心过——锡兰岛上多的是库存。以前陆军都还在用畜力车运输弹药和补给,只有特别重要的才轮得到卡车,现在仓库里万国牌卡车的数量比合格驾驶员还多,更不要说还要分一批驾驶员去开装甲车和坦克,完全是“入不敷出”,整个场面不亚于一个苦哈哈一下子突然收获了100注双色球,整个人都在为幸福的日子而激动地发晕。
  听到步兵报告日军出动玛蒂尔达坦克的消息,孟菲斯准将感觉事情有些棘手,作为装甲部队指挥官,他清楚地知道玛蒂尔达有多难缠,这些坦克毫无疑问来自欧洲或北非战场上的缴获,看来德国人扶持日军是花了大价钱的,但既然刚刚已开口和吉法德中将领了去截击的任务,同时还要尽可能掩护步兵撤退,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动。
  果然,听说日军是驾驶玛蒂尔达坦克攻破防线的消息后,整个第6坦克旅上下就炸窝了——被德国人打上门来叫技不如人,被日军而且还是装备英国坦克的日军打上门来,那简直就是羞辱了,众人憋足了劲要教训对手一顿。而且他们对玛蒂尔达的认识很深刻,虽然装甲够厚,用于掩护步兵作战是一把好手,但打起坦克战就不够看了,谢尔曼坦克可以轻松地绕到敌军侧面将其击破。
  战车隆隆开动,英国坦克旅以瓦伦丁坦克为箭头,左右两翼是更加机动灵活的谢尔曼坦克,气势汹汹地朝日军扑去。孟席斯给部队下达的策略是用瓦伦丁坦克在远处吸引玛蒂尔达们的注意力,利用敌军移动速度缓慢的特点,由谢尔曼进行绕圈射击。
  双方很快就遭遇到了一起,但英军官兵惊讶地发现,情报并不准确,日军用的是另一种新坦克,绝非玛蒂尔达,这种坦克看上去很灵活,防御能力似乎也不差,在800码左右距离上,谢尔曼的火炮居然奈何不了对方什么。
  “哐当!”
  “哐当!”
  双方开始对射起来,在敌军灵活机动的炮火面前,谢尔曼们若无其事,但旁边的瓦伦丁却遭殃了,他们要面对的这家伙太过于灵活,而且正面跳弹非常厉害,2磅炮的炮弹打上去总是被弹开。
  “这到底是什么?”所有人都狐疑起来:这显然不是英国坦克,更不是德国坦克,无论3号、4号,他们都是认识的。
  对面日军却显得兴奋异常,这支部队就是上午第二批登陆的战车大队,当他们费劲力气登上滩头时,上面的英军早就被德军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费了极大的力气才终于冲到这里,一路过来居然没捞到什么仗打。
  看到有英军坦克冲过来,大队长武田攻兴奋地直叫起来,立即指挥部队迎战,他们虽然数量较少,但因为已在外面漂泊了半天,实在是捞不到仗打,现在不顾一切,勇猛地扑了过来。
  英军坦克兵确实没看错,这些不是玛蒂尔达,而是德军甩卖给日军的物资——T-34/76坦克。论绕圈水平,在20多吨这个级别中,别说瓦伦丁和玛蒂尔达不是对手,就是谢尔曼也甘拜下风。更何况,T-34装备的76.2mm坦克炮质量不算差,是可以和谢尔曼形成互相摧毁的。
  双方的装甲力量迅速撞击在了一起,英军坦克数量略多,但用瓦伦丁打装甲战完全是累赘;日军坦克性能虽然稍强一些,但T-34没有电台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作战能力,大规模的装甲战很快变成三三两两的小集群对挑。
  打着打着,日军颓势便开始显现出来了……
第188章
南亚之虎(13)
  武田攻大佐是大阪商人的后代,与一般陆军官兵出身异常贫穷不同,他是标准富二代,而且还是最得宠的小儿子,像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选择当兵是很少见的。
  大阪兵在日军中一直以来名声不好,打仗喜欢玩虚头巴脑的东西,平时训练中吃苦耐劳精神最差,打顺风仗时一拥而上,打苦战、死战时又跑得老远。但这是针对普通步兵师团而言,对自诩高人一等的战车师团来说,大阪兵灵活的脑筋还是非常管用,城市里出来的大阪兵多半教育程度还高一点,对需要更多文化知识的战车部队而言非常急需。
  武田攻出身条件很不错,父亲有钱又宠着他,基本没吃过苦,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哥哥们玩过哈雷摩托和福特T型车,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逐渐成长起来后,精明的父亲便琢磨给这个商人之子谋划一条不同寻常的出路:鉴于武田攻上面有几个得力的兄长可继承家业,小儿子本人似乎对做生意也没什么兴趣,便希望他能够从军或者从政,为家族将来提供可靠的靠山。
  武田攻对从政当议员没什么兴趣,但对当军人热情很高。原本要送去当海军,但他对车辆的热衷远远超过了对巨舰大炮的向往,在一战时期还是个中学生的他就通过报纸了解了战车的威武,虽然没当过一天兵,但直觉认定战车是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要当兵一定要去战车部队,而不是当时高人一等的骑兵部队。
  父亲震惊于小儿子的成熟和坚持,最后家族会议决定动用一切资源安排武田攻读军校而且必须学战车。作为代价,除今后结婚会给他一大笔钱之外,其他家族财产就不分了,小儿子对此满口答应,半点犹豫都没有。
  为达到这个目的,武田家族不惜曲意逢迎,与小畑美稲男爵拉上关系,动用大笔钱财为武田攻从军之路铺路,并让其拜师在小畑美稲男爵三子、小畑敏四郎门下。后者比武田攻大17岁,幼年从军,从大阪陆军幼年学校一路读上去,1914年不过29岁时就以陆大23期军刀组毕业,后来又担任驻俄武官,是日军首批战车部队将领,前途不可限量——拜在他门下是非常有远见的投资行为。
  当时想要巴结小畑敏四郎的人很多,武田攻只是其中之一,而且算出身比较差的那一个(商人之子地位不算太高),除有点小钱和士官生的身份外,其他根本不值得一提,小畑敏四郎只碍于父亲的面子才收下这个学生。但武田攻圆滑、机灵、善于交际的特点很快就发挥出来了,特别能博得老师欢心,再加上其对机械的感悟与装甲战的认识非常深刻,深得其师喜欢,到后来俨然视其为得意弟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