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656

  “好吧,接下去我们可以谈谈看了。”列伊捷尔叹了口气,“你们打算怎么对待我们?”
  既然肯谈,那事情就好办了,弗拉索夫长长地松了口气,科诺诺夫的判断是正确的:列伊捷尔已打定了主意,但他是个骄傲的人,不想低声下气地屈膝投降,而且没有有分量的人做担保,他也不放心这十多万大军的下场。说到底,他是个有人情味的司令员,不是残酷无情的刽子手。
  “为减轻你们的心理负担,我和元首沟通了好几次,同意给你们一个‘阵前起义’而不是‘投降’这样的名义。”弗拉索夫列出了条件:
  第一,布良斯克方面军全体放下武器接受点编,部队经必要的整肃与甄别后,总体改编为俄罗斯解放军第2集团军,战争期间一切行为双方一笔勾销;
  第二,不愿意加入俄罗斯解放军的官兵安排去波兰战俘农场劳动工作,战争结束后自由选择去留;
  第三,经鉴定认为不符合参军要求的,在俄罗斯解放阵线内分派其他后勤与辅助工作。
  第四,除内务部人员外,各军官基本以原职务任职,其中列伊捷尔以集团军司令员的名义兼任民族阵线副主席、俄罗斯解放军总参谋长,苏赛科夫出任副主席兼管党务工作。
  弗拉索夫说道:“如果您对这个安排不满意,也可以出任民族阵线主席,我辅助您开展工作。”
  “别了,这职务我干不好。”列伊捷尔叹了口气,“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第144章
城堡(27)
  “起义与改编的想法未必有全部人赞成,我希望能给那些不愿意和我们一起走的高级军官和内务部军官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结局——比如坐飞机去莫斯科。”列伊捷尔说道,“人不会太多,一、二十人吧。”
  “这飞机是斯大林派给您的吧?”
  “没错,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不过我不想走,我放不下这些可怜的士兵。”列伊捷尔指了指苏赛科夫,“他也不想走,他看透了!”
  “说句实话,我真想就此解甲归田,但那样德国人估计不会放过我。”苏赛科夫无奈道,“我更不想回去跳火坑,那一定会被斯大林当做打败仗的替罪羊,连家属也保不住。”
  “您这么想就太明智了。”弗拉索夫说道,“您大概什么时候开会宣布?需要我派可靠的人过来协助你们么?”
  列伊捷尔摇摇头:“如果这件事都办不好,德国人怎么看我们?下午五点钟准时开会,旅级以上军官都参加。”
  5点钟,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残余军官们鱼贯而入,很多人胡子拉碴、衣冠不整,还有人衣服上沾有血污,胳膊或大腿隐隐约约可见伤口。所有人都是愁眉苦脸、一蹶不振,即便是素来骄横的近卫坦克旅部队的军官,眼神中望过去也是满脸空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过众人的目光很快就被吸引到了会议桌中央,那里摆着整整两大篮子烤好的白面包和猪肉香肠,甚至还有几瓶伏特加,黄澄澄散发出诱人香气。所有人都忍不住行注目礼,久久不愿将目光离开,哪怕低头寻找自己的座位时,眼睛还用余光死死盯着这些东西。会场很快响起了一阵又一阵咽口水的声音,很多人的肚子不争气地发出“咕咕”的声音。如果不是顾忌自己身份再加上方面军司令员、政治委员都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地坐着,很多人说不定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
  “今天召集大家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目前方面军给养即将耗尽……援兵迟迟不来,德军包围圈越来越紧,我判断,敌人的总攻……”说到这里,列伊捷尔忽然一拍脑门,“差点忘了,大家都还没用餐呢,赶紧先把东西吃了吧。”
  “呼啦”一下子,不等旁边卫兵动手,几十个军官已风卷残云一般地将东西分得一干二净,不过军衔、官职低的人很守规矩,只拿了白面包和香肠,没去碰酒瓶子——从数量上可以判断,那是给集团军司令员一级首长享用的。
  “司……令员同志。”一位坦克军军长一边费劲地大嚼,一边用含混不清的声音问道,“今天有……有补给飞机进来?”
  “没有……是一位老朋友来看我送过来的,所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列伊捷尔微微一笑,咽下半截香肠后说道,“前两天我不是和你们一样在啃少得可怜的黑面包,你们哪个看见我多吃多占了?”
  列伊捷尔打仗水平一般,但治军很有一套,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榜样力量的影响和制约下,下面军官也不敢乱来——否则师旅一级的高级军官还怕弄不到东西?这也是科诺诺夫观察到坦波夫城内至今秩序安定、没有骚动的最关键原因。
  “朋友?”大家都愣住了,谁会这时候来坦波夫?反应敏锐的已在胡思乱想,反应迟钝的犹然在大吃大嚼。
  “请他上来和大家见见面吧,说不定很多人还认识。”列伊捷尔拍了拍手,弗拉索夫和科诺诺夫就从后面的小房间里走了出来。
  “弗拉索夫!”有几个人立即惊叫起来。
  更多人莫名其妙,还在交头接耳四处打听。
  “谁?那是谁?”
  “笨蛋,还有谁,俄罗斯解放军头目弗拉索夫。”
  “啊,伪军头头……”
  几个人手忙脚乱站起来想要掏枪,猛然醒悟过来开会前已都交给司令部警卫了,还有人急忙大叫:“卫兵,卫兵。”
  外面倒是呼啦啦冲进来一大群手执波波沙冲锋枪的警卫,但看枪口的指向,分明却是对着会场中的众人。
  “吧嗒”一声,两个集团军司令员端着伏特加的酒杯都拿不住掉了下来,手抖得厉害。
  “看来还是有人认识我,那就好,不必费力介绍。本人就是弗拉索夫,现任俄罗斯解放军总司令兼俄罗斯民族阵线主席,今天想和大家谈一谈你们今后的出路问题。”
  弗拉索夫洋洋洒洒说了大半个小时,很多人目瞪口呆、神游天外,完全不知所措,会议现场陷入僵局,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所有人都坐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弗拉索夫主席的意见我深表赞同,我给斯大林卖命卖到今天已经足够了,完全对得起党!对得起俄罗斯人民!”列伊捷尔威严地扫视了众人一眼,“为挽救我们方面军剩下十多万官兵的生命和前途,为谋求俄罗斯人民更长远的利益,我和苏赛科夫同志决定走阵前起义的道路,不知道你们是否同意?”
  没人明着说“我不同意”——那保管会被黑洞洞的枪口打成筛子。
  几个人立即哭了起来:“司令员!司令员!我们老婆孩子还在莫斯科呢……”
  “蠢蛋!”苏赛科夫骂道,“你以为做俘虏就能躲过去?不知道270号命令么?”
  一说起“270号命令”,大家都沉默不语,根据这条命令,凡被俘人员的家属基本都投入西伯利亚劳动改造——红军只要烈士,不要俘虏!
  “我不想为难你们,今天在场的人凡不想走这条路的,会后找苏赛科夫同志汇报,我安排飞机送你们回莫斯科——那是斯大林让我逃命的飞机。”列伊捷尔看了众人一眼,“凡选择留下的就请好好努力,今后为新俄罗斯的命运而奋战!”
  “司令员同志,主席同志,我们跟你干,老子早就看斯大林不顺眼了!这不是在打仗,这是在白白送死!”他话音刚落,立即有好几个人跳出来争先恐后地表示效忠,弗拉索夫微微一笑,这才是列伊捷尔的基本盘!
  整个方面军中明确赞同的人不多,明确表示反对的人也很少,大多数人还是持有观望和中立态度,推他们一把,营造合适氛围才是最紧要的。
  三天后,布良斯克方面军16万军队放下武器阵前起义,除10多名军官乘坐飞机离开外,其余官兵都留了下来,甚至包括几乎全部内务部和党务军官,他们深深知道:布良斯克方面军投诚的事一旦传开,几个统兵将领说不定还有死中求活的机会,他们作为负责内部监控和党务的人员必死无疑。
  “元首,好消息,好消息。”蔡茨勒大笑着走了进来,“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16万军队已放下武器投诚,我军兵不血刃解决坦波夫包围圈。”
  “很好!弗拉索夫没让我失望。”
  “您很看重这个弗拉索夫?”
  “您看不起他?”霍夫曼摇摇头,“别小看他,他打仗水平不差,如果带的部队和我们一样精良,装备一样多,表现不比我们任何一个集团军指挥官水平差。现在他成功地说服了一个方面军司令员归顺,这种政治影响力和冲击力完全无与伦比,斯大林听了这消息估计会气得发疯,而其他统兵将领有了榜样,今后就更容易做工作。”
  “可怎么安排呢?”凯特尔插话道,“新投诚的列伊捷尔军衔更高、资历更老,难道安排在弗拉索夫之下么?”
  今天霍夫曼心情极好,决心给两位总参谋长上上政治课:“这件事的含义你们不要孤立地看,在我看来至少在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是对整个布尔什维克体系的思想冲击;
  第二是对俄罗斯解放军的深刻考验,现在这批人马都是弗拉索夫拉起来的,随着将来势力范围的扩大,我们要加以控制,而列伊捷尔显然是一股很好的制衡力量
  第三也是对弗拉索夫本人的重大考验,现在看来他表现得很不错。”
  “考验?”蔡茨勒莫名其妙,“您怕列伊捷尔一开始有诈?”
  “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弗拉索夫仅仅是个贪生怕死、争权夺利的人物,他不但不会去说服列伊捷尔,反而要千方百计地破坏这种安排,因为后者比他更有威望、更有地位,您要知道,列伊捷尔在沙皇时代就是上校,他在红军的资历就相当于龙德施泰特元帅在我们这里的地位……他一旦加入会冲击弗拉索夫的地位。”霍夫曼兴致勃勃地讲道,“但弗拉索夫没这么干,亲自出面、千方百计地促成这次投诚,这说明他是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物——这才符合一个领袖的要求。”
  蔡茨勒点点头表示明白了,一副政治果然复杂的表情——也不知是真的还是装的,凯特尔表现得若有所思:元首为什么要在这种场合拿龙德施泰德元帅做比较?这是偶然的比方还是一种暗示?
第145章
城堡(28)
  由于消息封锁得很严密,朱可夫本人并不知道布良斯克方面军投诚的消息,他的全部注意力在于西北战线的进攻和中央战线的维持,根本无暇分心他顾。
  基希纳对图拉、梁赞一线的进攻还有力地牵制了红军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进攻,迫使这个代号为“小火星”的反攻计划推进得很不顺利,小火星战役的参战部队虽然包括西北、西两个方面军,但因为南翼兵力牵制和组建莫斯科方面军抽调了大量兵力,实际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不到80万,火炮超过10000门,坦克1300多辆。
  梅列茨科夫高度重视第9集团军的战斗力,无论兵力还是技术兵器都调集了超过舍尔纳所部的一倍以上的力量,但在具体战役执行过程中,一线部队指挥官仍然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第9集团军据守维亚济马一线已超过一年,不但对这块战场了如指掌,而且拥有非常完善的防御体系。
  山地步兵出身的舍尔纳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同时他还针对维亚济马一线有大批沼泽、进攻通道狭窄的特点,放弃主动出击,专心将各种反坦克火力埋伏起来打反击,有一辆突击者坦克歼击车在一天之内摧毁了23辆T-34并最终全身而退,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在战役开始后,舍尔纳不但额外得到2个航空联队的支援,总参谋部还源源不断将后续兵力调遣给他。除一开始的第2装甲师外,又将第3装甲集团军中的第10装甲师及几个预备队步兵师交给了舍尔纳,让第9集团军的兵力始终保持在30万上下。更重要的是,德军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等到坦波夫包围圈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时,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全部主力都开始向维亚济马方向转移。
  红军西北集团军的第39集团军在西北部发动牵制性进攻,突入德军防线10公里以后便停滞不前。维亚济马东侧,隶属西方面军的第20、31集团军总共20万官兵,在500辆坦克的支持下发动正面强攻,经过3天激战,第31集团军无法撼动德军第102步兵师扼守的防线,裹足不前。第20集团军的第一攻击波突破了德军前沿防线,由第6坦克军和第2近卫骑兵军组成的第二攻击波立刻向纵深挺进,准备切断德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济马铁路。
  但这些费尽千辛万苦突破的红军一路遇到星罗棋布的德军据点,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阻截,暴露在交叉火力下的部队伤亡惨重。德军第2装甲师和第78步兵师沿铁路南北对进,发动凌厉反击,切断了突破敌军的后路。6月10日晚,突破红军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向东突围,经苦战返回本方防线——激战7天后,该集团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200辆坦克,无力再战。
  西北方面军部署在东北方的第41集团军打得略好一些,第1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达20公里的缺口,突入德军防线40公里,连同第22集团军第3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8公里、深15公里的缺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冲破缺口的德军防线弹性十足,舍尔纳不断指挥部队向后弯曲,却保持防线不断裂。德军第246步兵师虽然身陷重围,却依托坚固工事沉着应战,吸引了苏军大量预备兵力。突破进来的苏军第1、3机械化军遭到德军第10装甲师猛击,举步维艰。
  到6月14日,也就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投诚的前一天,苏军在维亚济马东、北、南三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均因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眼看苏军攻势成了强弩之末,舍尔纳立刻抓住机会翻盘。15日,已秘密调遣到位的第3装甲集团军主力在劳斯的率领下反击突破最深的红军第41集团军,以2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4个步兵师共计12万余人的强大兵力向苏军据守的突出部两侧发动钳形攻势。次日就打穿红军突入部结合位置,实现两路会师,6万苏军被包围。
  朱可夫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面对各条战线传来的坏消息,神情极为坚韧,孤注一掷命令梅列茨科夫将西方面军最后能动用的2个集团军投入进攻,企图反包围突入的劳斯所部,救援被围红军。红军第5、6坦克军2万官兵和350辆坦克,在宽仅4公里的正面猛攻德军的坚固防线。
  劳斯用虎式重装甲营和坦克歼击营顶在一线,让装甲营从侧面发动攻击,关键高地几度易手,战场上到处都是燃烧的坦克和被毁的火炮,苏军坦克部队甚至七八辆坦克一起涌出,冒死接近德军坦克,最近时离虎式防线只有100多米,前仆后继的波次冲锋如同海浪冲击礁石,但在德军坚固防线和88mm火炮的精准炮火前撞得粉碎。到当天傍晚,红军已损失坦克140多辆,官兵伤亡数万,攻击集群失去战斗力,4个近卫坦克旅旅长2个阵亡、1个重伤、1个轻伤。
  虽然朱可夫和梅列茨科夫还死撑着不肯松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斗已不用再持续下去了——德军在中央战场至少还有2个装甲集团军可用,如果他们再抽调过来,维亚济马一线剩余的50多万红军将全军覆灭。
  当天夜里,身处前线指挥部的朱可夫被紧急召回莫斯科觐见斯大林,他没进办公室就感觉气氛不对,周围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内务部队,但还是毫无畏惧地走了进去。
  “维亚济马一线打得怎么样?”
  “德军有了援军,同志们打得很辛苦,我们牢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损失有点大,不过这样能减轻中央战场的压力,等坦波夫附近的德国装甲集群离开后,我决定让托尔布欣同志去接应布良斯克方面军突围……”
  “用不着了……”斯大林的语气中满是疲惫。
  “这……虽然坦波夫包围圈里剩余的同志不多,但如果被德国人完整消灭一个方面军,造成的影响和震动就太恶劣。”朱可夫斟酌着言语,小心翼翼地避免说任何可能激化矛盾的话。
  “你真不知道?”
  “发生了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