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656

  霍夫曼好几次都在想,如果自己有美国人的补给能力,这个计划他会毫不犹豫地批准放行,可问题是德国的后勤能力虽然已比历史有了长足进步,但比起美国差距还是挺大,再加德国还有非洲、南美、亚速尔一系列战略方向要兼顾,不可能把所有宝都压在这上面。这种赌博性的战役成了当然皆大欢喜,不成的话其他方向就崩塌了。
  最令人痛苦的是,他到现在还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曼施坦因的真实想法还是对方为迎合自己而故意提出来的大计划,就连约德尔和凯特尔也目瞪口呆,一时无法全面判断利弊。好在这事还不着急,完全可以慢慢筹划、从长计议。
  除这个大计划令人举棋不定外,东线指挥与人事层次的调整也到了迫切需要调整的时刻。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完成中东战役任务并加入南线战场,再加上非洲战役即将结束,霍夫曼发现自己面临战略方向抉择的再思考,必须依托这种战略再定位重新对兵力部署、指挥层次和架构进行调整。
  可如何进行抉择他还没完全想好——1943年到底是对苏总攻还是对英总攻?到底是先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还是先迫使苏联退出?这决定了100万级别的兵力和大多数战略物资的重新布局。就是最简单的人事问题也足够令人头疼——一方面要考虑能力与资历,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方方面面平衡,最后他决心暂时搁置这些长期想法,先全心全意打完城堡战役再说。
  相比历史上的城堡战役,这一次的内涵和意义显然不一样——目标在于向莫斯科突击。
  关于具体战役目标的选择,莫德尔代表中央集团军群提出两个方向,一是勒热夫-维亚济马,另一是图拉。前者是从西线进攻莫斯科,打算重演台风战役的套路,后者是以奥廖尔为出发点从南线进攻莫斯科,是台风战役中试图从南线迂回的套路。应该说都不是什么新东西。
  争论很久后,众人就一点意见达成了一致:城堡战役不是主攻战役,目标暂时也不是莫斯科——大家都认为还不到发起第二次台风战役的时间,这次目标很明确,通过模拟台风战役来吸引红军重兵,为春醒战役第三阶段创造机会。
第119章
城堡(2)
  虽然在战略层面明确了进攻莫斯科只是一个假目标,但中央集团军群对战术欺骗却不遗余力,有关城堡战役的真实目标和内容只传达到师一级,而各东方国家的军队只传达到集团军一级。
  倒不是说信不过东方国家的指挥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中混入间谍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人种、历史传承还是相互关系来说,混入这批部队与混入纯种德国部队的难度完全不一样,就连各东方国家自己也表示承认这一点。除盖世太保外,集团军还入驻了各国独立组建的肃反机构成员。事实证明这种预防措施并非杞人忧天,从各东方师组建的第一天起,间谍案件就一直存在。
  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忙得不亦乐乎,但霍夫曼对这种战术欺骗究竟能成功多少却心里没底,理由很简单,相同招数已使用过一次:去年夏天蓝色行动开始时,中央集团军群就把莫斯科和周边城市的地图发到了团一级,同时还制造了大量假路标指向进攻方向,最终成功骗过了斯大林和红军总参谋部。
  即便蓝色计划和冲向高加索的战役行动已开始,斯大林依然坚定认为德军的进攻目标是莫斯科,一直在该方向保有重兵,夏季战役中不但没将最精锐的部队派往南线,还轻率地在哈尔科夫附近发动了著名的铁木辛哥攻势(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果不但铁木辛哥的进攻被打得惨败,南线战局同样全线崩坏,半年多后不得不重新从莫斯科方向抽调精锐兵力去填补缺口。
  这一次莫德尔试图故技重施,霍夫曼就认为对方很难上当了,但在看过东线整体战略地图和敌我兵力态势分布图后,他又对胜利充满信心。
  如果不仔细看,会认为东线的情况仿佛又重新回到了1942年9月时德军主动撤退前的局面:北线继续封锁列宁格勒、中线对准莫斯科,南线进逼斯大林格勒。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德军实际局势远比9个月前有利得多:土耳其参战、占领外高加索、高加索平原全线落入轴心之手后,俄国丢掉了著名的巴库油田产区,斯大林格勒面临着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压力,曼施坦因的兵锋直至阿斯特拉罕;伊朗参战,里海成为苏德共有战场,土库曼、乌孜别克和哈萨克等中亚地区门户大开,苏联腹地面临重大威胁;北极航线、南部航线全面中断,只有太平洋航线还能输入一点援助物资,红军接受租借物资的数量不到高峰期15%;非俄罗斯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建立并巩固了政权,俄罗斯解放军持续壮大,各东方国家除在后方维持秩序外,光投入一线与红军对峙的兵力就有50多万,大大夯实了轴心进攻力量。
  隐藏在地图态势下的兵力与技术兵器对比就更加不可同日而语,霍夫曼比手下那些元帅和将军们清楚得多:
  在历史上,1941年全年苏军损失了大约790万人(毙、伤、俘三者总数),1942年又损失了大约740万,1943年1-4月间共损失大约240万——在将近两年时间里,红军累计损失约1400万人(之所以分年数相加大于总数,是因为部分前一年的伤员返回部队后重新遭受的损失计算为两次甚至多次);相比之下,同期轴心军的损失为将近300万人,其中德军损失约240万。
  在霍夫曼穿越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红军损失依然将近1400万——虽然红军在南线(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遭到更多重创,但历史上的火星行动与哈尔科夫反击战惨败却没有了,此消彼长下,最后维持了相对接近的损失数。但同期轴心联军损失却大大减少,合计损失只有约近180万,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的100多万部队的数字大幅度削减,火星行动中损失的兵力也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被俘人数非常少——到目前为止,轴心军被俘总数还只有10万出头(大部分是莫斯科战役中被俘的),而历史上到1943年5月时,轴心被俘总数已将近50万,光德国俘虏就占了30多万。
  这样一来等于轴心多出将近120万兵力,虽然霍夫曼减少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将近25万兵力,在非洲增加了两个集团军将近25万兵力,又给海军陆战队拨付了10万兵力,还采取了复员40岁以上老兵和国内军工企业工人陆续回归的方针(涉及人数约30万),整体多了30万兵力。
  而在土耳其和伊朗加入对苏作战,再增加50万东方各国辅助军后,对俄作战总兵力整整多了120万,因此东线轴心总兵力第一次突破了550万——历史上从未达到过,最多也就是巴巴罗萨刚发动时500万出头。
  相对于1942年秋季450万VS650万的兵力对比,现在东线兵力对比变成了550万VS
750万,红军被迫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兵力减少到150万以内(历史将近200万)。
  虽然除德军外其余增加兵力的战斗力不算太强,但比红军急红眼的抽丁建军政策却强上不少。霍夫曼看过盖伦提交上来的报告,现在红军以3XX番号打头的普通步兵师中,90%以上的普通士兵是1900年前出生的后备役人员(43岁以上),而在1XX和2XX番号打头的步兵师中,也有60%以上的普通士兵超过40岁或小于18岁,只有近卫部队、番号小于100且重建较早的步兵师和大部分装甲部队中才是以年轻人口(18-35岁)为主的部队。相比之下,德军已基本没有40岁以上的普通士兵(极少数在多次动员后依然强烈要求留下服役)。
  情报还显示红军在组建女兵师(除军官和专业军士外由纯粹女兵组成),总人数可能在50-60万人,同时男性征兵年龄进一步扩大至16-61岁。为急速增加兵力,急红眼的斯大林已顾不得“治安”形势,所有监狱在押犯人,不管以前犯有什么罪行,一律释放并编为军队,就连危险最大的“政治异己分子”也顾不上,类似古拉格的劳改营,内务部队将其中最“危险”的一批当着其他人的面直接枪决后,幸存者全部编入部队,甚至连其中的波兰战俘(卡廷只枪杀了波兰军官,还有将近30万波兰士兵被投入劳改营)也打散后编入军队。
  在解决上述不安定因素后,执行关押、监控、管理的内务部队进一步“腾出”人手去参加一线部队,很多人甚至与以前被关押的阶级敌人并肩作战——那刺激的画面让霍夫曼都不敢想象!
  通过竭泽而渔,斯大林再次强行将全国军队拉升到1000万以上:除与轴心对峙的750万人,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待命的150万人外,偌大的苏联腹地只剩下不到100万兵力,也因为看到这种空虚,曼施坦因提出了大气磅礴的“中亚计划”,希望用50万机械化部队去横扫,只可惜霍夫曼现在还不敢答应他,在最高统帅部、陆军总参谋部等指挥中枢里也没有一个有分量的支持者。就连与曼施坦因相知莫逆,关系非同寻常的龙德施泰德元帅在听到该方案后也不敢相信这是他提出来的,认为“元首提这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方案还差不多”,消息传到霍夫曼耳朵里把他气得翻白眼。
  或许也知道类似的战略欺骗很难再次奏效,在城堡战役进攻路径选择上,莫德尔更倾向于图拉方案,理由包括三点:
  第一,图拉方案出发地奥廖尔更靠近南方集团军群战线,大规模战役发起时可得到霍特集群的侧翼掩护,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都掌握在德军手里时,从奥廖尔出发在战术上更稳妥;
  第二,图拉方案面对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实力比负责莫斯科西部防御的西方方面军要弱;
  第三,图拉方案面对的战场比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的战场更有利,进攻通道更宽,更适应装甲集群大范围突击。
  该方案最大的不足之处很明显——距南方集团军群和斯大林格勒太近,即便如愿以偿吸引到红军重兵集团,一旦南翼战役打响并演化为决定性进攻时,被吸引的红军很快又会通过机动部署重新加入南翼战场,时间不会超过15天,这时间远远不够达成春醒战役第三阶段的目标——消灭红军1-2个方面军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于是,好笑的一幕出现了:不参与城堡战役的曼施坦因力主选择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参与城堡战役的莫德尔和魏克斯力主选择图拉方案。
  双方在休战期为此争执了半个月,连担负协调任务的蔡茨勒也举棋不定,由于雨季结束得晚,战役进攻时间先从5月上旬推迟到5月17日,然后又从17日继续推迟到25日……
第120章
城堡(3)
  两个方案中到底选哪一个,到最后霍夫曼自己也颇为头疼,因为每一方道理看上去都正确,那段时间他为此焦躁不已,但经过一个星期痛苦思索,他忽然冷静下来,召集蔡茨勒和凯特尔准备发布命令。
  “城堡战役的目的不在于占领这里或那里,也不在于夺取或试图夺取莫斯科,我们的战役是很明确的,一共两条:第一,吸引红军重兵集团注意力,为南翼战场创造机会;第二,如有可能,中央集团军群也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比如布良斯克方面军。因此,我决定……”霍夫曼顿了顿,“我希望你们暂时忘掉图拉方案或勒热夫方案,我们先去打坦波夫。”
  “从奥廖尔出发去打坦波夫?”
  “不,从沃罗涅日出发!”霍夫曼解释了他的行动计划,“沃罗涅日距坦波夫大约200公里,是装甲集群一星期的突击距离,占领该地后,我们有更从容的机会选择下一步进攻目标。坦波夫距其西北方的图拉-梁赞一线大约300公里,距其东南方的萨拉托夫大约360公里,我决心在这里打出一个突出部来。”
  两人面面相觑:最初说由中央集团军群执行城堡战役,但沃罗涅日却是南方集团军群防御地段,都已决定莫德尔指挥、魏克斯辅助,难道现在又要临时换成霍特指挥?
  面对这种质疑,霍夫曼哭笑不得:“为什么中央集团军群就不能利用其它集团军群的防区发起进攻?沃罗涅日是霍特大将的防线不假,万一遭受敌人进攻,难道莫德尔就可以袖手旁观?”
  “那么……”蔡茨勒疑惑地问道,“夺取坦波夫以后我们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图拉·梁赞还是萨拉托夫?”
  霍夫曼的回答让他吐血:“我的目标就是没有目标,在1:7的交换比下,如果斯大林肯为坦波夫损失100万人,别说坦波夫我不要了,就连沃罗涅日都可以让给他,大不了下次我从哈尔科夫出发继续打沃罗涅日。先生们,你们要知道,夺取这里或那里现在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斯大林格勒本身也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消灭。”
  于是,坦波夫方案立即成为城堡战役第三个选择,虽然该方案并非最高明,而且看上去有点戏谑,但最后却获得了通过,因为几个集团军群司令官都认为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战略方向也是可行的,况且坦波夫本身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红军连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重要节点——地位相当于联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沃罗涅日。
  当然,执行该方案要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勒热夫-维亚济马方向会遭遇红军进攻,奥廖尔防区会遭遇反冲击。经过最后商议,最要紧的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由第9集团军防守,霍夫曼在莫德尔升职后挑选舍尔纳上将担任了该集团军司令官,其余地段由第4集团军负责防御;奥廖尔一线由魏克斯元帅的东方集团军群负责防御,同时承担战役预备队职能。
  5月11日,有关城堡战役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和编制划转开始执行:霍特集群改称B集团军群,霍特大将担任司令官,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正式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克莱斯特集群改称A集团军群,克莱斯特大将担任司令官,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担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变化最大的是中东集团军改称C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担任司令官,其中德国部队改称第5装甲集团军,赫尔曼·巴尔克晋升上将后从大德意志师师长的位置上出任司令官,当初派遣至土耳其、由沃尔特·温克少将率领的部队也加入该集团军,温克以其良好的表现获得隆美尔的器重,力荐其接任大德意志师师长职务。除第5装甲集团军外,该集团军群还获得伊朗第1集团军配合。虽然C集团军群总兵力不过25万(第5装甲集团军15万,伊朗集团军10万),但因为里面有数个完成整编的王牌师,战斗力不容小觑。
  霍夫曼明确规定,A、B、C三个集团军群全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元帅统一指挥。
  虽然成为诸集团军群指挥官让曼施坦因很得意,但眼看其他集团军群纷纷编有装甲集团军而南方集团军群本级还没有,他又着急起来,给元首发电报希望也成立装甲集团军并力荐胡贝老爹出任,两天后他的请求得到了同意,汉斯·瓦伦丁·胡贝晋升上将并出任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经过蔡茨勒居中协调,各集团军群司令官达成一致:5月25日发动对坦波夫进攻,其中北翼集群由莫德尔指挥,艾哈德·劳斯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鲁道夫·施密特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承担主攻任务,南翼集群由霍特指挥,莱因哈特的第4集团军承担副攻任务。
  5月15日,由霍夫曼签署、凯特尔副署的大本营第11号作战命令下发:
  ……我决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夏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城堡”进攻。
  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迅速和彻底地获得成功,必须为赢得今夏主动权、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奠定基础。因此,应非常周密地大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应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和足够的补给。每个指挥官、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此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其胜利必将使举世瞩目。
  此次进攻的目的是:以沃罗涅日为主要出发基地,分南北两路,以3个装甲集团军实施密集、勇猛和迅速的突击,合围坦波夫地区之敌,并通过向心突击将其歼灭!
  所谓坦波夫地区之敌其实就指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情报显示,该集团军经过累次编组和加强后,实力不可小觑,拥有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12、15军、机械化第2军、独立坦克第91旅),近卫坦克第1军、坦克第20军等兵力,坦克总数超过800辆,总兵力有50多万。
  不过,霍夫曼为坦波夫准备的进攻力量也称得上狂暴——一共调集了3个装甲集团军,兵力总数差不多是60万,但坦克总数比俄国人翻一倍还不止,将近2000辆,其中还包括5个虎式装甲营。当然,考虑到红军有可能得到大量增援,除一开始的兵力优势外,霍夫曼还让蔡茨勒准备了紧急增援兵力——10万人,600辆坦克。
  除显著的坦克优势外,空军力量对比也是压倒性的——当面红军飞机总数不超过1000架,而东线航空队准备的兵力是3200架。红军在主要技术兵器上唯一比较接近的是火炮:德国拥有火炮大约是10248门,而红军火炮大约是8000余门。
  让霍夫曼遗憾的是,虽然名头一样,但历史上城堡战役中出现的豹式坦克这次却不可能参战了,因为压根还没生产出来。
  从兵力对比上说,这次占有压倒性优势,除非斯大林在短期内调集重兵加入战场,否则布良斯克方面军是保不住的——但这样一来正好也达到了城堡作战的意义。
  他习惯性地问莫德尔:“明天战役就要发起,你们还面临什么困难?”
  “最近确实碰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说这话时莫德尔是笑着说的,“我本来要求得到400辆坦克补充,结果一口气给我送来600辆,这个,我发现……坦克车组却不够了,连后备车组都用上,还有几十组缺口!”
  指挥部里众人先是一愣,最后全都捧腹大笑起来。
  这听上去像个冷幽默,实际反应了德军大为改观的供应情况,本来按预定计划,豹式应在4月份开始小批量生产,但因4号坦克总体数量不足,霍夫曼下了决心,将豹式推迟到8月份生产,甚至认为如有必要,推迟到9月份也可以,国内各坦克工厂应开足马力生产4号坦克。
  在施佩尔的努力下,4号坦克月产量在3月份1394辆的基础上再次攀升到4月份的1468辆,预计5月份可达到1500辆的终极目标,不过再高也高不起来了,因为配套生产线已在逐步准备转产豹式,除非不再准备生产豹式,否则1500辆就是极限。虽然数量膨胀让所有人都很欢喜,而且4号H型性能也不算差,但霍夫曼认为盟军一定会推出新坦克,拥有性能优势是必要的,因此豹式今年必须投入生产,时机取决于城堡战役和春醒战役的最终结果。
  如果损失大,那就9月份甚至10月份再投产豹式;如果损失小,那就8月份投产豹式,无论如何6、7两月中那3000辆4号坦克是板上钉钉逃不掉的。
第121章
城堡(4)
  4月是非常关键的一月,所有坦克产量都拨给东线用于1943年型装甲师编制补充,扣除春醒战役战损后,东线净增加坦克超过1400辆(包括4号与虎式),原定5月初开始的战役时间由于一直推迟,东线又陆续得到该月将近一半的产量,所以才有莫德尔要求400辆结果实际给600辆这种事发生。
  以前有关装备补给要求都是打折扣的,莫德尔开口说要400辆,心里想的是超过300就要谢天谢地,一口气来了600辆么当然只能是车组不够了。
  霍夫曼之前看过施佩尔的报告,在剔除后备军、训练学校、转入海军陆战队、出售给其他盟国的坦克外,国防军和党卫军装备的坦克总数已高达7000余辆,其中4号坦克突破6000辆,而75%又集中在东线,虽然距终极目标12052辆(30个国防军装甲师、7个党卫军装甲师,每师3个营;16个国防军装甲掷弹兵师,4个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每师1个营,合计131个营,每营92辆)还有很大差距,但对比巴巴罗萨开始阶段和历史同期,这数字无疑相当惊人。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随着4月份最后一辆3号坦克回厂改造为突击炮后,一线装甲部队全是清一色4号坦克且90%以上都是G和H两种型号,要想找一辆短身管的4号坦克比找一辆指挥坦克还难。一想到历史上到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一方面加紧装备最新式的豹式坦克,一边还充斥着不少3号坦克,霍夫曼就是阵阵感慨。
  只装备4号的好处最初看不出来,但现在却显而易见——维修、保养、补给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按以往装甲师中3、4号混装的惯例,在相同的补给能力下,要分别给两种坦克准备不同配件(部分可以通用),有时候甚至还要加上2号坦克配件,现在只要一套就行了。对维修人员来说,以前要掌握2号、3号、4号三种坦克的维修能力,虽然很多地方相通,但增加了培训难度,现在大部分人只要会修4号就行,上手程度飞快;以前3号、4号炮弹还不一样,一个是50mm,一个是75mm,现在专用75mm,同样减轻补给压力。
  当东线坦克总数只有2000最多3000时,多型号混装还能应付过来,但坦克总数超过5000时,单一性补给需求才不会把可怜的后勤军官搞崩溃。
  后勤补给是霍夫曼在军队建设中最看重、最花力气的地方,为照顾4号产量提升,他一边提前清退2号、3号,一边推后生产豹式,让4号集群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身为穿越者,他当然清楚德国在历史上之所以不爆坦克海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能,而是受制于资源要素——德国不但缺乏足够石油,也缺少金属和其他资源,但这一点现在已完全不存在了,1500辆往上的制约才是工业产能真正的制约。
  费尽千辛万苦后,他总算将坦克产量带到了与美俄同级别的水平——俄国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国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谢尔曼坦克的能力,虽然德国拥有性能超群的虎式坦克,但充分数量的4号坦克海依然必不可少。
  他笑着对莫德尔说:“如果你觉得太多,我可以回收一些转交给北方集团军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