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656

  我在军队里过得很好,虽然生活条件比美国军队差一些,但装备比美国军队要好。我见到了闻名遐迩、威力巨大的虎式坦克,我不太懂坦克,但所有我认识的装甲兵都承认比美国货好——没有盟军坦克是其对手!我向长官问了这问题,他听后哈哈大笑:好的装备才能保住更多战士的性命,相比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更愿意将军费花在武器上——请记住,我们是军队,是去打仗而不是去享乐的!
  长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平时为人很亲和,丝毫没有架子,但在训练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很有军官威严,根本不像美国那些混蛋的牛仔教官,一个个吊儿郎当没个正形,他教了我很多作战技巧,对比之下,我才知道原来在国民警卫队里接受的那些训练完全是胡闹!依靠他们上战场能活下去才是奇迹,而美国军人就是在准备毫不充分的情况下被骗上了战场。
  ……听说美国在肯尼亚又打输了,成千上万人受伤阵亡,我感觉很心痛。不仅心痛于这种牺牲,更心痛那些不知所谓、被政客们驱使着赶到非洲来的士兵们——这是英国殖民地,和美国没有丝毫关系!他们不是在为美国的利益,而是在为国际寡头资本家和政客们在流血牺牲!
  这种牺牲毫无价值,我强烈呼吁美国普通家庭都能认清这一点:珍惜生命,远离这场战争!”
  “啪”地一声,听完最新录音的戈培尔关掉机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手下交代道:“广播中要注意技巧,要挑选出身贫苦、有代表性的普通士兵,要真情流露、发自肺腑,不要掺入刻意宣传的口号,做好了这些,我相信元首的策略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是党卫军和宣传部共同推进的大项目——和平演变。
第116章
绝望
  1943年5月23日下午,就在日本联合舰队抵达亚历山大港,准备穿越苏伊士运河的同一天,内罗毕盟军防线趋于总崩溃……
  事实上,阿诺德对非洲局势的判断太过于乐观,19号时他向罗斯福表态还可以再支撑5天,其实到第4天就顶不住了,而在前线盟军将领看来,能顶到23日简直就是奇迹。
  在围歼非洲盟军问题上,霍夫曼和古德里安的意见是一致的,认为不能再犯敦刻尔克战役的错误,应勇猛前扑并围歼敌军,虽然这会加大自身伤亡,但考虑到敌人与德军交手多时且具有丰富经验,霍夫曼认为付出一些代价完全可以承受。这一仗打完,除南非以外,非洲基本就太平了。
  为削弱敌军抵抗,德军调用海军陆战队登陆坦噶尼喀是前提考虑,增加战斗机、威胁英美航线是威慑基础,非洲集团军从两翼穿插、构筑包围圈是最终努力。但所有人都没料到,英美最后居然会选择从空中撤退——德军侦查估计包围圈里的敌军总数大约是6-7万人,参谋们估算敌军空运极限撤退能力大概是1500人一天,哪怕德军不加任何干扰,英美想通过飞机撤退至少需要一个月。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撤退部队多到一定程度时,外围抵抗德军进攻的防御部队就会因兵力不足撑不住而自动崩溃,那样很大一部分部队会成为俘虏。
  在战棋推演设想中,古德里安的参谋部认为敌人最可能的选择是全军往赞比亚且战且退,因为英美空中补给力量较强,地面部队完全不必为撤退途中的物资发愁,空运最多运些伤员和重要人物先行脱离;可能性较小的选择是就地坚守,利用空运能力不断为包围圈运输兵力、补给,和德军打消耗战,这也是德军自己在霍尔姆、德米扬斯克包围圈中的经验——被包围的部队依靠空运补给和坚忍不拔的斗志最终坚持到底;最没可能性的就是空中撤退——他们将其形容为总溃散时夺路而逃的绝望选择。
  在这一点上,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前线将领出现了误判,同时也影响到了霍夫曼,他也不认为英美会通过空运撤退——在他记忆里除柏林空运外,似乎没这种概念和战史,而柏林空运的能力英美已展示给他看了。
  不仅德国人被蒙在鼓里,所有在内罗毕前线的盟军普通官兵都蒙在鼓里,艾森豪威尔深知一旦撤退命令下达同时又决定分批撤退的话,排在后面撤退的部队士气免不了会低落动荡,因此命令只传到少将一级并嘱咐严格保密。在这一点上,最值得称道的是拉姆斯登,在他揽下最后坚守并投降的“重任”后,他就是压力最大的那一个,但依然领着部队扑在最前线。几个英国将军由于一路从北非溃退下来,加上在埃及有抢先逃跑的记录,这次很有骨气地选择了坚守。
  当澳新部队首先从前线撤下来时,所有统一的对外口径都是“换防”,由于内罗毕包围圈是块很大的地盘,大家并不清楚友军部队的分布,再加上包括巴顿在内的美国将领都顶在一线,美军士兵们没有丝毫怀疑,他们也在咬紧牙关坚守,或许是陷入包围圈的绝望与危急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居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英美较强的火力、充足的物资、被压缩后无法再穿插分割的战地情况、盟军士兵在防御战中能避免运动战经验不足弱点等因素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比较困难,如果不是因为美军机群放弃了对德军的空袭和对地攻击,内罗毕包围圈本来还可以支撑更多时间。
  古德里安是在22日傍晚发现情况不对的,因为前线俘虏的士兵中不是美军就是英军,却没有澳新部队官兵,他感到十分好奇,审问俘虏得到的信息是澳新部队前几日已换防。由于德军一直认为这批部队中澳新战斗力最强,美军次之,英军最弱,他的第一反应是认为澳新部队被收拢起来准备担当冲出包围圈的“矛头”,但有个参谋却看出了异常——俘虏交代澳新部队换防时将重装备都留在了防线上。就目前这状态,不用重装备想突出包围圈简直是痴心妄想。
  古德里安立即警觉起来,认为敌人隐隐约约有可能已在逃跑,但苦于攻不进包围圈,最后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奔巴岛附近逗留的航母编队机群在凌晨4点发动夜袭,指明要求携带燃烧弹——他的本意是去破坏美军机场,顺便看一下英美究竟反应如何。
  内罗毕机场虽然德国飞机也去轰炸过几次,但一来飞机数量不足,英美抢修能力又强,因此收效甚微;二来美国陆航有较多数量的战斗机,白天空袭屡屡遭遇截击,损失很大。而夜袭就不一样,舰载机飞行员们干这事非常扎实。
  但这次试探性的夜袭却让盟军营地炸了窝:美国士兵们深知机场重要性,一发现机场着火就不等待命令自发前去救火,结果发现机场外围是不苟言笑的宪兵部队,旁边还有一大群默默排着队准备登机撤退的澳新官兵——这已是最后一批撤退官兵,除他们之外,还夹杂着不少英美校级军官和一些专业军士。
  所有前去抢救的美国官兵顿时傻了眼——原来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不是换防,他们是偷偷摸摸撤退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上午时分已传遍了所有英美部队——所有人万念俱灰,认为自己被抛弃了。
  包括艾森豪威尔、休伊特等人在内的高级将领立即出面解释缘由,但群情汹汹的部队哪还听得进去,到处都是怒骂、痛斥的声音,差点就要对准司令部开火,最后是巴顿出面安抚了情绪,因为很多官兵都是他带着救下来的,再加上信誓旦旦地保证部队现在立即撤退,情绪总算平静了不少,但前两天鼓起的斗志已跑得无影无踪,大部分官兵根本没有多少抵抗到底的决心。
  到23日中午,照例发动猛攻的德军惊讶地发现很多昨天顽强抵抗、火力炽烈的防御点忽然打出白旗投降,一开始还以为是圈套,谈判代表战战兢兢前去接洽,等群情激奋的英美官兵向德军诉说发生的变故时,大喜过望的古德里安立即命令发动全线进攻。前线防御阵地如雪崩一样垮了下来,大部分英美官兵选择了向后逃跑,小部分选择了就地投降,甚至还有情绪激动的美军官兵当场表示要加入德军,掉转枪口去打那些混蛋上司和友军,被哭笑不得的德国宪兵们拉走了。
  机场上井然有序的撤退次序已完全被打破,当一阵猛似一阵的枪炮声传来时,所有焦急等候的英美官兵哪还顾得上排队,一看有飞机降落、不等停稳就飞扑着上去抢位置逃跑。本来只能容纳15-20人的飞机硬生生挤进去30个人,外面还有一大批满脸哭腔的士兵扒拉着机翼不肯放飞机走。
  直到有新的飞机降落时,这批士兵呼啦着又扑过去找新的目标,飞行员知道飞机已严重超员(但未超载,因为人体密度远小于炸弹),但在急红眼、掏出手枪来威逼的官兵们面前毫无办法,只能强行起飞。幸亏这些新造的B-29或C-47们足够坚固,摇摇欲坠但最后挣扎着飞了起来。
  目睹这一切的艾森豪威尔万念俱灰,差点要拔枪自尽,是副官和参谋们强行把他带到了一处秘密机场撤退——这儿早就准备好了几架飞机供高级将领使用,巴顿的情绪比艾森豪威尔更激动,他几乎是被副官和宪兵们绑着塞进机舱的。当飞机起飞离地时,他痛不欲生地扑到舷窗上拼命拍打,机舱里是一群抱头痛哭的军官。
  下午3点47分,最后一架飞机起飞,此时最近的一发德军炮弹已差不多击中跑道了,飞机不得不绕过大坑前进,但没过多久,另一发炮弹继续落下,直接就命中飞机,将一切炸得荡然无存。空中此时还有等待降落的飞机,目睹此场景后只能在无奈中调头离去。
  傍晚时分,拉姆斯登带着绝望的官兵向德军投降。事后统计,整个非洲战区一共撤退了24981名官兵(含以前撤退的伤员),除16000余名澳新部队官兵比较完整撤离外,英美士兵一共撤退了不到9000人——这其中伤员又占了3000多名额。非洲战区司令部只来得及撤退一半人员,包括艾森豪威尔、巴顿、休伊特等主要将领都逃出了生天。
  次日上午,古德里安在内罗毕盟军指挥部见到了拉姆斯登,他似笑非笑地说:“亲爱的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我的任务完成了,该是我去见蒙哥马利将军的时候了,希望您能善待这些投降的官兵……”拉姆斯登用尽力气挤出最后一句话,然后一头载倒在地,闻讯赶来的军医迅速诊断为服用氰化钾自杀。
  古德里安叹了口气:“向元首报告战况,厚葬拉姆斯登将军——他是位真正的军人!”
第117章
赞比亚方案
  收到古德里安详细的非洲战报时,元首专列已行驶在去斯摩棱斯克的铁路上,对盟军在内罗毕的突然崩盘和动用飞机撤退的超常规思路,霍夫曼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历史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
  有一点他非常确信,虽然艾森豪威尔、巴顿等高级将领能否重新再获启用不得而知,但这个打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说不定是终身难以逾越的大山——美军在地面战争第一次与德军交手吃了败仗,不是小挫,是惨败!
  在霍夫曼眼里,战役价值不能光看消灭人员或缴获数量,就内罗毕包围圈的实力而言,放在东线也就是一周的战果,连集团军规模都够不上,但对美国人而言,这种失败值得他们回味很久,他们今后会非常谨慎。更致命的是,由于最后撤退时的“不公”安排,德国很快就会掌握大量舆论炮弹——争先恐后投降的美军官兵在未来就是最好的“和平演变”吹鼓手,霍夫曼对此非常有信心。
  与其说这种胜利是军事上的,还不如说是政治和心理上的。
  “回电海因茨,对他取得的胜利表示隆重祝贺,希望再接再厉拿下赞比亚,这样我们在非洲的布局就接近完美了,也有利于推动下一步行动开展。”
  达尔格斯点点头,然后不解地问道:“元首,您真会推动《赞比亚方案》?”
  “你有不同看法?”
  “不,我没有!我只是觉得有些便宜了犹太人。”
  “连你都觉得便宜了犹太人,这件事说明大有可为。”霍夫曼笑了,“如果我从撒哈拉沙漠划一块地出来,你大概不觉得便宜了吧?”
  “这个……”
  所谓《赞比亚方案》其实是一揽子政治解决方案:一方面赞比亚领土会分割一部分给比属刚果,然后能解决乌干达地位与拉法国下水的问题;另一方面,赞比亚也是霍夫曼准备用于解决犹太人问题“最终方案”的选择地,与最初设想的《马达加斯加方案》相比,霍夫曼认为自己已占了便宜——马达加斯加明显比赞比亚更好,他不舍得放出来。
  根据设想:所有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在完成三年苦役后,会面临最终后续去处的安排问题,数量可能高达600-800万,他不想用集中营和毒气室进行“最终解决”,那样代价太过于沉重,也不能继续让他们留在德国,那会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想来想去,他准备让犹太人在赞比亚建国。
  现在中东全都是亲德的阿拉伯国家,如果犹太人还在巴勒斯坦建国,将来一定会成为美国人安插在中东的刺头,从犹太国历史上爆发的战斗力来看,除非德国亲自下场,一般中东国家是打不过的,这对未来“石油马克”(或石油欧元)构成了重大威胁,不能不事先预防。因此巴勒斯坦决不能让犹太人建国。
  给犹太人建国也不能挑太差、太恶劣的地方,那样根本养不活太多人,同样也不会获得犹太民族认可,赞比亚的区位地理、资源环境和气候条件都还算比较合适——起码比巴勒斯坦那鬼地方要好,如果真选了撒哈拉沙漠,只怕犹太人会不屑一顾。
  根据方案设计,赞比亚享誉世界的铜矿、钴矿、农田到时候可成为犹太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对被剥夺了财产的德国犹太人一种经济补偿——那些被剥夺财产要么已分配,要么已消耗和使用完毕,根本别指望重新发还原主。到时候这些矿产和土地全部可以进行股份化改造,给每个犹太人发上一份。犹太人有的是银行家,这一点不用德国人操心。
  更重要的是,他还给犹太人安排了隐含福利——赞比亚南方是罗得西亚,一大块英国殖民地,犹太民族只要在赞比亚立稳脚跟就绝不会放弃扩张,人口少且土地多的罗得西亚会首当其冲,罗得西亚再往南就是南非,因此他们绝不可能与大英帝国和平相处,鉴于犹太人在美国有庞大势力,这对破坏英美特殊关系有非同一般的价值,也为战后德美间的力量平衡加一些保险。
  为实现该目标,他已秘密派出牛赖特、魏茨泽克等资深外交官与犹太复国组织接洽——这种隐秘而敏感的事不适合让里宾特洛普这种大嘴巴去干,对方也很感兴趣。对犹太人来说,建国是第一位的,对付德国是第二位的,如果元首真愿意在胜利之余划一块不算太差的地盘给犹太人建国,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安全保证,他们也不是不能和德意志和解,钱财的事一切好商量,甚至再拿出一笔来支持德国也可以。
  在德国停掉集中营并搞了犹太人出口项目后,复国组织上下对元首的恶感没最初那么强烈了,其实他们更知道本民族的特性——这种贪婪的个性在过去上千年中招来了无数次白眼和报复。他们敏感地认为,德国的举动是重大政策调整的先兆,意味着犹太人最痛苦的阶段基本就要过去了——德国先是停止了对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占领区中犹太人的迫害,然后又用服苦役代替集中营的方式减轻了对德国国内犹太人的迫害。
  抛开意识形态与民族感情的纠葛,复国组织的头头其实很容易就看明白元首不遗余力对付犹太人的动机:挑选一个族裔树立标靶,然后就可以将德国人民更好地团结在一起;没收犹太资产为德国扩军备战和收买工业巨头提供了经济保证。这一切都是成熟政治家的套路,犹太人老早就从上千年的欧洲排犹历史中总结出来了,无非没料到德国人和党卫军会干得这么激进,《赞比亚方案》是在目前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算是向正常关系的回归。
  对元首提出的新设想,国社党大多数高层都是支持的,只有希姆莱有些不同意见,主要觉得还不够解气,但霍夫曼相信他是能够被说服的——德国要想在战后成为世界领袖,就不能在犹太问题上有重大污点与包袱,现在已过了18世纪种族灭绝的时代。不管德意志民族将来能不能和犹太民族成为朋友,起码不要有解不开的死结,赞比亚和独立建国就是德国给犹太民族的和解礼物。这对安定东方边疆也具有示范意义,如果德国与犹太民族都能最终和解,那与斯拉夫民族之间就更不在话下。
  同时,这个建国方案会更好地得到阿拉伯人的友谊与拥护。一战后期,英国为争取犹太人的支持与资金,授权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声称“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这刺激了犹太复国主义兴起,陆陆续续有50多万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但也加剧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阿拉伯人与英帝国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德国进入中东深受阿拉伯人欢迎,不仅因为德国与英国不共戴天,更因为德国是头号反犹国家,在阿拉伯人眼里,与德国合作等于一下子可达成两个目标。
  欧洲联盟(政治)、集体安全(军事)和石油马克(经济)是霍夫曼力求确立德国世界地位的三根支柱,随便哪一根都不可缺少,阿拉伯人会是重要一环。
  而且他相信这个方案制定后还会提高目前服苦役的犹太人积极性,他们目前在浑浑噩噩中度日,一旦给了希望,坚忍不拔的犹太民族一定会努力取得突破,对战争也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身为穿越者的霍夫曼比所有人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德国目前是有犹太警察编制的,他们通常负责各占领区的治安,其工作的效率、强度和奉献精神都堪称楷模,够得上高水平的盖世太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口口声声要对犹太人最终解决,但其实连犹太警察都舍不得裁撤,甚至还准备大力发展。
  霍夫曼笑笑:“东方会议确定了俄国各民族独立建国、集体土地重新分配的原则,德国不要求任何领土,当初也有人说我便宜了那些斯拉夫人,现在你们再回过头看看,这些国家对我们的拥护和配合程度究竟如何?光在俄国前线全心全意为我们打仗的士兵就高达50多万,还有源源不断的志愿兵报名,这还不包括他们输送的各类物资,甚至于游击队和非治安区的情况也大大好转了。如果我们能将战线稳定下来,让这些东方国家的人民享受一个自由、富足的秋收,能过上一段安定太平的日子,我想就是斯大林再多500万军队,也休想再回到以前的状态。”
  达尔格斯点点头,表示懂了。
  “给外交部发报,如果他们与犹太组织能达成一致,我提议在6月底完整地公布方案。”霍夫曼踌躇满志,“很多时候,政治协商比武力更能解决问题……”
第118章
城堡(1)
  傍晚时分,霍夫曼在凯特尔的陪同下抵达了设在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受到了莫德尔等人的热烈欢迎,除司令部要员外,魏克斯、约德尔、蔡茨勒等人早已在此就位。
  斯摩棱斯克的位置很接近前线,特别是去年秋季主动放弃勒热夫突出部拉平战线后,距前线只有大约200公里,也就是坦克集群5-6天的冲击距离,中央集团军群有段时间曾将司令部设在明斯克,莫德尔上任后立即就将司令部位置前移至斯摩棱斯克——他的勇气可见一斑;魏克斯的东方集团军群编成后原本将指挥部设在基辅,因为这次战役要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作战,他同样把指挥部带到了斯摩棱斯克,一下子涌进两个指挥部的人马,场面似乎有点拥挤。
  霍夫曼对此倒无所谓,乌克兰文尼察大本营关门后,各集团军群指挥部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提高,蔡茨勒自己的指挥部放在了明斯克,不过一旦有重要战事开展时,他基本都会扑在主力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最近半年多他去的最多的就是设在罗斯托夫的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
  说起来很惭愧,身为陆军总司令的霍夫曼已很久没有造访中央集团军群了,就连莫德尔本人,在其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后,霍夫曼也没见过。不过这不影响元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大家反而觉得现在这样更轻松自如,更能减少来自政治上的阻力与不切实际的要求,作战指挥体系也更为流畅。
  看着人群中跃跃欲试的莫德尔,霍夫曼很满意,他喜欢朝气蓬勃的新生代,不喜欢容克军官们的温吞水——像魏克斯、龙德施泰德这样的老派军官他总觉得似乎有种隔膜在里面,不过老帅有老帅的好处,他们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比较得力,深厚的资历也让人十分尊重。所以霍夫曼把龙德施泰德摆在西线陆军司令官的位置上,让魏克斯元帅担任由大量东方国家部队组成的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然后让莫德尔接替了魏克斯原来的位置。
  将莫德尔提拔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任命是有很大阻力的——远远较历史进程提前了,莫德尔在资历上非常稚嫩——1938年他还是个上校!在人群中完全属于小字辈,别说与龙德施泰德、魏克斯这样的军中宿将没法相提并论,比起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霍特等将领的资历也完全没法看,他晋升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时间也很晚,当初排在莫德尔前面有资格接手该集团军的将领超过15人,但最终莫德尔拔得头筹,没想到过了半年多他一跃成为集团军群司令官。
  如果不懂什么叫火箭式提拔,看看莫德尔的晋升资历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硬要在陆军中找一个能相提并论的将领,那就只有蔡茨勒,后者晋升少将比莫德尔还晚。
  不过霍夫曼没被这种意见所左右,他在发布任命时解释了原因:“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不是进攻,是防守!就莫德尔将军表现出来的勇气、决心和以往战绩来看,我认为他可以挑起防御重任。”
  这一点大家倒没有疑问,德国国防军一贯以来的主导思想就是进攻,闪电战、装甲集群等战术都为进攻而生,论进攻能力,一批人抢着做第一,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都是赫赫有名的闪电战急先锋;但论防御能力,除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似乎就只有莫德尔了,而前者对党的态度一直很不积极,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宗教信仰,属于被控制使用人群。即便霍夫曼本人对海因里希没有成见,自他以下党内四巨头都有不同想法,如果非要在两人中做出选择,党内一边倒地力挺莫德尔,就连蔡茨勒也认为莫德尔更合适些。
  莫德尔的司令官职位就这样稳定了下来。不过军队资历还是很重要的,既然超规格提拔了莫德尔,对其他有功将领也不能过于无视,霍夫曼便进行了相应调整:由于南线兵力集中,霍特集群、克莱斯特集群在指挥上统一归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但级别定在集团军群一级,等于也变相晋升了霍特和克莱斯特的职位;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虽然只挂集团军司令官的头衔,但因两人都得到了元帅节杖再加他们负责的战略方向算是独当一面、直接对总参谋部负责,因此也定为集团军群级指挥官;同样归属该级别的还有西线陆军司令官龙德施泰德元帅和后备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
  在陆军总司令之下,级别相当于集团军群级司令官的实权指挥人员一共达到10人,加上蔡茨勒基本就构成了核心班底。说起来,陆军的编制与人事制度是有特殊之处的——海、空军都有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唯独陆军没有副司令。不是不能设副司令,而是总参谋部在陆军传统中地位很高,要不是霍夫曼自己兼任陆军总司令,在勃劳希契时代,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可与总司令分庭抗礼。
  霍夫曼一直在思考设立陆军副司令,他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对象是曼施坦因,认为唯独只有他配得上“司令官中司令官”的位置,而且曼施坦因为人还比较圆滑,自己属于老牌容克世家,但与平民出身的新生代们关系良好,类似古德里安的刺头行为是干不出来的。但有一件事让霍夫曼颇为头疼——曼施坦因胃口很大,甚至在他看来已够得上好大喜功。
  春醒战役休战期,曼施坦因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配合南线作战以外,还通过约德尔向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中亚计划——让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全体与克莱斯特集群大部分,共计动用50万左右的部队在里海北岸登陆,从后方横扫苏联腹地——不是从东往西扫,而是从西向东扫,即通过后世的哈萨克斯坦扑向乌拉尔山,通过侧翼包抄与后路断绝来迫使斯大林投降。
  战略理由是非常明显的:突破里海北岸防守后,俄国腹地一片空虚,兵力很有限,只要补给跟得上,德军横扫起来会非常轻松;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补给上,虽然里海通道历史上是南线租借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但霍夫曼不认为德国目前有能力通过里海为前线运输足够50万人的补给——这可是货真价实的50万机械化部队,不是3万、5万的普通部队,要是丢了,那德国可就比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还惨。曼施坦因当然不会不知道其中问题,但他寄希望于神奇的施佩尔,让后者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