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656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多分配一些车组给我们,让我的部队尽快完成标准化改造。”
  他刚说完这句,老实人魏克斯元帅已很不满意地叫了起来:“你还嫌慢?我手里的装甲师连一个都还没开始整编呢!要不咱们换换?”
  众人一下子就笑了起来,指挥部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所谓标准化改造,就是按1943年型师编制要求(4团6营8连制)进行编制与人员增补,在4月份时,第一批6个装甲师、24个步兵师已完成了整编。本来第一批装甲师中还有第7装甲师和帝国师两支精锐部队,但因为其一直在非洲前线参战,临时替换为第6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前者资格依然保留),另外还有大德意志师、维京师、第3、第16装甲师4支部队完成了加强亚型整编。
  这批加强亚型除实现1943年型标准装甲师配备外,里面的第4个装甲营(原本装备三号突击炮)变成了虎式重装甲营,额外还多一个希姆莱管风琴连。之所以隆美尔手里的第5装甲集团军令人羡慕,就在于他捏着大德意志师和维京师2支完成整编的王牌装甲师(每师330辆坦克)。希姆莱曾建议将党卫军装甲师单独组建为党卫军装甲集团军,霍夫曼考虑后初步同意,但表示将在夏季战役完成后实施。
  5月份开始第二批10个装甲师和40个步兵师的整编,南方集团军群速度最快,已完成了30%,中央集团军群整编率超过了20%,而北方和东方集团军群速度最慢,该批编制调整预计到10月份完成,然后是第三批剩余部队整编,施佩尔认为1943年不可能全部完成,霍夫曼已同意推迟到1944年6月。
  除坦克外,其他技术兵器,包括反坦克炮、装甲车、步枪等都在同步换装。以反坦克炮为例,由于本方坦克数量的增加、新编制中对坦克歼击营的强化以及敌军坦克装甲厚度的增强,对小口径牵引式反坦克炮予以了削弱,37mm反坦克炮全面退出后,50mm反坦克炮也开始撤装,今后部队只编制1种反坦克炮,要么是德军自己的75mm反坦克炮,要么是缴获的苏军76.2mm反坦克炮,削弱的牵引式反坦克能力由歼击车的机动反坦克能力弥补。
  除37mm、50mm反坦克炮外,其他所有开发的28mm,42mm,75mm锥膛炮研发和生产亦全部停止,虽然德国此时已不缺少钨,但霍夫曼不想让种类繁多的产品干扰生产,已生产出来28mm锥膛炮全部调给伞兵部队,以便发挥轻便效应。
  部队对此也不是一点意见也没有,认为75mm反坦克炮固然好用,但一来略显笨重(重量1.5吨),占用炮组人员过多;二来用75mm口径火炮对付装甲车、轻型坦克显得威力过剩,还需一种轻便的反坦克炮,以便在巷战之外的遭遇战中使用(通常指150-600米的步枪距离,正好在铁拳射程外),需求报上来后被霍夫曼大骂一顿,骂这群人脑子死不开窍——“你们就不会用东风或旋风自行防空火炮放平了打?难道防空部队只打飞机不打坦克?88mm坦克炮怎么来的?”于是整编部队的防空与反坦克火力开始合成,进一步强化作战素养培养。
  虽然霍夫曼一再强调在现有编制完成整顿前不扩编新部队,还通过扩师裁军行动加强各师的作战能力与指挥权限,但实际上扩编依然在进行:党卫军多了5个师、国防军多了12个重装甲营和2个装甲师(装甲教导师和飞行堡垒装甲师),光是那12个装备54辆虎式坦克的重装甲营,如果按莫斯科战役后期装甲师普遍只有100多辆坦克的标准来衡量,就等于一口气多了6个装甲师。
  历史上城堡战役时期德国是用2000多辆坦克去进攻苏军5000多辆,用80万部队进攻180万,虽然德军在战斗力和装备性能上占有优势,霍夫曼却不想重蹈覆辙,依然十分谨慎。
  寒暄和玩笑完毕后,蔡茨勒正式介绍整体作战方案:
  “根据战役设想,我军将于5月25日(明天)拂晓展开进攻,首先动用2000架次飞机清扫前线地带敌军兵力聚集地和重点防御区域,掌握战场制空权,然后在清晨时分进行炮火准备,为突击集群出击创造有利态势;9-10点,航空兵发动第二轮空袭,重点对敌军纵深、铁路其交通线进行攻击,阻止其向一线增援与兵力集聚……作战进度表要求5月31日前合围坦波夫,再用7-10天,在红军重兵集团赶赴战场支援前将其围歼。然后利用敌军已被调动的有利时机进行下一步作战。
  如敌军调用莫斯科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3装甲集团军向图拉、梁赞一线推进;如果敌军调用南翼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4装甲集团军转向南翼,执行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如敌人仅动用草原方面军增援,则我2、3、4三个装甲集团军留一个集团军监视坦波夫之敌,其余转而执行围点打援;如敌人坐视坦波夫之敌被围歼,则我军战役完成后就地休整,不再进攻。”
  最后一条策略是争议最大的,虽然斯大林坐视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围歼不太可能,但万一真的出现,所有人都想继续进攻,唯独霍夫曼认为城堡战役的目标是有限的,向前延伸太多后形成的突出部太大,必须整固防御后才能考虑下一次进攻。
  经过激烈争论,总参谋部最后接受了该设想。
第122章
城堡(5)
  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在克里姆林宫响起,然后又汇聚到同一个地方,就在霍夫曼秘密抵达前线进行最后动员前,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就当前局势和战局走向在进行深入探讨。
  红军在春醒战役中遭到了严重挫败,不但丢失了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大片领土,还丢掉了十分关键的巴库油田区,连带又丧失了几十万军队和大量装备。本来按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快速脱离接触的设想,红军还可以少死一点人,结果斯大林先因为卡廷事件的刺激让罗科索夫斯基非要全身而退——本来只需损失2个,最后却损失了3个集团军;后来面临大兵团进攻时又非要秋列涅夫坚守格罗兹尼以便搬运油田设备,结果设备没运走多少,留在那里的军队倒给消灭了大部分。
  最后之所以德军放弃追击,不在于曼施坦因没有实力,恰恰相反,是因为翻浆期到来他不愿意在泥泞中损失宝贵的装甲部队。现在天气已成了红军最有利的武器,德国人严寒不打、翻浆不打(一年2次,春季长、秋季短),一年中至少有4-5个月动不了手。但即便这样,还是让红军感觉难以招架。
  打了败仗自然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虽在战役初期出现过判断失误,但中途的调整与及时组织撤退还算得力,部分弥补了过失,负有最高责任的斯大林没人敢去追究,只处理级别太低的人物又无法对党内外交代,最后弄来弄去这个倒霉蛋落到秋列涅夫头上。由于高加索特别是外高加索丢失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处理守土有责的方面军司令员其实也算不得冤枉。前线硝烟刚刚告一段落,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就下达了,撤销高加索方面军建制,将其所属部队全部编入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三个方面军。
  幸亏秋列涅夫平时一贯紧跟总书记,与其他同僚矛盾也不深,大清洗时代还想方设法保护了一批人,再加上大家都清楚他其实就是个替罪羊,因此所有人都出面为他说好话,最后对他个人的处理结果不算严重:降了一级,打发去后方监管军工生产,在伏罗希洛夫手下当差,相比当初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回来后直接被枪毙的下场,这已算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了。
  在翻浆期休整阶段,红军也拼命整固实力,现在南翼面临的局势不再是曼施坦因率领下的南方集团军群那150或160万兵力的威胁,在隆美尔中东集团军投入战场,伊朗、土耳其两国合计70余万兵力加入战争后,红军总参谋部估计南翼敌军兵力已达到250万,而整条战线现在变成了从沃罗涅日到阿斯特拉罕,只不过1200多公里,比去年秋季时要短得多。敌军一方面增加兵力,一方面防线缩短,红军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为迅速增强实力,斯大林已不惜一切代价,除高加索方面军被拆开补充外,科涅夫的草原军区直接被抽空,将近30万军队被抽调到南翼加入补充,然后莫斯科方向的大本营预备队剩余的25万兵力和中亚军区的15万兵力同样全部调光,在补充70万军队后,南翼前线还只有230万兵力,不仅数量上少于轴心军,质量更是极其低劣。
  最后大本营下定决心,又从远东抽调了35万兵力,加上乌拉尔地区纠集的新兵一共凑了50万部队,组成了中央方面军,但在司令员职务任命上出现分歧,朱可夫力荐科涅夫出任该方面军司令员,但斯大林对科涅夫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认为他在西方面军任职时屡屡反对进攻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有畏难情绪”,不同意让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司令员职务,最后决定由巴格拉米扬出任。
  说起来科涅夫这段往事其实是被霍夫曼给坑死的,如果遵循历史走向,西方面军按朱可夫的计划发动“火星行动”,将会遇到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坚强防御,结果苏军损失将近150万还拿不下这个突出部,酿成了绝无仅有的大惨败,科涅夫反对进攻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中央集团军群为此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把东线所有的机动兵力都填了进去,以至于没法增援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六集团军——保卢斯就这样完蛋了。
  没想到穿越后的元首执行了“放弃突出部、拉平战线”的策略,梅列茨科夫的西方面军仅仅用30多万兵力就拿下了德军主动放弃的两个重要突出部——勒热夫突出部和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收回了“面对莫斯科胸膛的手枪”,损失与战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科涅夫反对进攻的意见就大错特错,以至于到现在这个印象还扭转不过来!当然,这样一来德军损失相应也少得多,仅仅只有3万多,正是凭借这次1:10的战损比,莫德尔走上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高位。
  说起来梅列茨科夫以前也是不折不扣的倒霉蛋,1940年时他还是总参谋长,地位比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高得多,但因为在秋季大演习中作为总导演的他偏向失败的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巴甫洛夫而不是胜利的基辅军区司令朱可夫,经铁木辛哥提议,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转而担任副国防委员分管防空。
  结果在这位置上干了一年多,在巴巴罗萨计划执行前一月内有三架德机从不同空域进入苏联领空(两架安全降落,一架迫降),他又被认定为间谍,在贝利亚授意下,他被内务部打得死去活来,受不了的梅列茨科夫被迫承认参加子虚乌有的间谍集团,差点直接被枪毙,但巴巴罗萨突袭挽救了他——内务部根本顾不上杀人。三个月后,由于前线节节败退,病急乱投医的斯大林又想起梅列茨科夫,直接从监狱提出后参战,先负责一个集团军,然后又出任沃尔霍夫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
  这下梅列茨科夫终于时来运转了,先是费尽心机保住了列宁格勒,然后又跟着在莫斯科保卫战里立功,等42年5月份铁木辛哥惨败后,“圣眷正隆”的梅列茨科夫完全压倒了自己的政敌,在斯大林心目中获得了好印象。到9月份时,经斯大林暗示,朱可夫准备发起火星战役夺取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铁木辛哥、科涅夫等人都反对,但梅列茨科夫明确表示支持,认为他可以指挥西方面军的部队去打,甚至还可以立军令状——打输就枪毙!结果大获成功,仅仅损失30万兵力就达成战役目的,不但斯大林极为高兴,还让策划作战方案的朱可夫的声望升入云端。
  这战果大大巩固了梅列茨科夫的地位,不但深化了与朱可夫之间的关系,还把铁木辛哥彻底打入深渊——现在后者说话斯大林已完全懒得听了,科涅夫完全属于误伤,好在有朱可夫保着,问题不算太大。
  “火星”战役是难得的、苏德两军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的战役:苏军损失30万拿回了要地,德军打出了将近1:10的高交换比。
  凭借种种超常规手段,大本营将南翼兵力恢复到了280万左右。原本按朱可夫的设想,至少还要再抽调一个方面军,他看中的目标是有50多万兵力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但斯大林拒绝了请求,只同意让该方面军配合南翼作战,但隶属关系上还归入莫斯科方向。
  因此,盖伦提交给霍夫曼的情报不是很准确:布良斯克方面军后面的草原军区虽然还维持着名头,但里面要么是4、50岁的中年大叔,要么是不折不扣的女兵,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支援,其作战效能恐怕连临时武装起来的托特组织劳工阵线都比不上——至少那里都是年轻壮劳力;而中央方面军的名头和大致兵力虽已摸清楚,但德军并不清楚里面有很多远东部队——战斗力比常年在南翼征战的部队实力略强;只有一点盖伦说得非常清楚,中亚方向异常空虚,除里海沿岸有一点兵力外,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完全一片不设防。
  反过来,红军方面对德军的情报侦探也存在很多误区:虽然已决定执行坦波夫方案,但指挥部依然设在斯摩棱斯克,两者间距离实在太远,两人无法把这次行动联系起来;担任东线预备队任务的东方集团军群主力集合地是奥廖尔,这已让苏方掌握了,但又判断不出属实。就情报工作而言,基本处于半斤八两的状态。
  “总书记同志,从我们掌握的情报同时结合最近一段时间敌人电报信号激增的态势来分析,敌人下一次进攻已近在眼前,但对敌人主要目标究竟是什么,大本营和总参谋部还存在分歧,在兵力配属上也存在相应困难。”对着地图,华西列夫斯基首先介绍了大致兵力态势。
第123章
城堡(6)
  按从南往北的顺序,红军南翼战场一共投入了4个方面军:
  最南端是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依托伏尔加河,负责防御从阿斯特拉罕到斯大林格勒大约400公里的战线,他吸收了高加索方面军主力,总兵力高达75万;
  其次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依托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守卫伏尔加河、顿河、斯大林格勒三角地带,战线大约200公里,总兵力55万;
  再往北是瓦图京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依托顿河右岸,守卫斯大林格勒侧翼,战线大约300公里,总兵力60万;
  最后是新编成的中央方面军,负责连接坦波夫与西南方面军,核心要害在扼守3条铁路交汇线的鲍里索格列布斯克,战线大约250公里,总兵力50万。
  除去一线的230万兵力外,朱可夫手里还捏着由马利诺夫斯基担任独立集团军司令员的战区预备队,说是一个集团军,其实兵力超过25万,另外还有15万部队分散配置在里海北岸。
  南翼战场总共拥有280万部队,但坦克和飞机总数都只有2000出头(注:有关兵力统计均包含配属给方面军防区的空军与后勤力量,实际一线陆战官兵要少一些)。虽然没有明确4个方面军之上的最高指挥官,但大多数时间都是朱可夫在指挥协调,负责南翼战线。
  中央战场以保卫莫斯科为核心,同样拥有4个方面军,总兵力大约265万。
  南端是由列伊捷尔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负责连接中央方面军,核心要害在扼守坦波夫,战线大约250公里,总兵力55万;
  然后是拱卫莫斯科,由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负责防御南起图拉、梁赞一线,北到勒热夫、克林一线的半弧形防御带,战线大约550公里,总兵力高达115万;
  最后是由普尔卡耶夫上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负责诺夫哥罗德到勒热夫一线防御,掩护西方面军侧翼,战线大约400公里,总兵力75万。
  大本营预备队被南翼战场抽光后又重新组建,不过现在只有20万左右的名义编制,实际是派不了用场的。
  中央战场的红军总数虽然略少于南翼,但坦克和飞机数量都超过了2500,且训练度更好,算得上是较有战斗力的战区。
  北线战场是以保卫列宁格勒为核心,虽也拥有沃尔霍夫、列宁格勒、西北、卡累利阿4个方面军的编制,但总兵力只有185万左右,其中西北方面军还担负莫斯科战区的战略预备队职能。由于各方面军编制相对较小,大本营曾撤销过沃尔霍夫方面军建制,但由于北线交通条件、气象条件太差,类似南翼这样的大编制方面军并不利于指挥,最后还是分解为4个方面军,另有独立第7集团军承担本战区预备队任务;各方面军实力普遍在40-45万左右,拥有一支10万人左右的战区预备队。该战区技术兵器是最少的,坦克与飞机均只有1000出头。
  这些在一线与轴心对峙的兵力中,除倾尽一切手段搜罗到的补充兵外,其余兵种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以海军为例,战前黑海舰队是仅次于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部分,到塞瓦斯托波尔失守、黑海滨海区全线失守后,所有黑海舰队官兵除极少数例外,全部就地转为陆军。一般充当步兵,会操作舰炮的去当炮兵,会开鱼雷艇的转行去当装甲兵——海都没有了,留着海军也没什么用。空军同样避免不了抽调,飞行员是断然不会减少的,但由于控制面积减少、机场和高射炮大规模丢失,这批守备兵力与高射炮兵力同样转入陆军。
  对德国来说,一种相当有利的局面是终于在技术兵器数量上基本追平了对手。巴巴罗萨开始时,轴心投入进攻的坦克数量大约是4000多辆,而同期苏联坦克超过2.3万辆,集中在西部各军区的也有1.4万辆,经过近2年作战,轴心摧毁、缴获了4万余辆苏联坦克,在自身坦克数量超过5000辆(东线)的同时,让红军坦克下降到只有6000辆出头(远东和西伯利亚另有1500多辆,中亚与后备训练还有1000多辆)。
  不过,红军手里实际掌握的坦克依然超过1.3万辆,但其中有4000多辆坦克被封存了,这是万般无奈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丢掉巴库油田后,油料来源急剧减少,全苏总体供应量甚至少于没得到中东油田前的德国,而德国原油产量却超过了去年同期的苏联——苏德两国原油产量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换位。
  苏联的煤炭资源很不充足,比起德国来远远不顾,更没有煤制油项目,所以尽管采取了加大新油田开采力度、索要更多补给、压缩其他领域燃油消耗等紧急措施,石油产量缺口在短期内完全无法弥补。
  另外,由于装甲部队连续损失,得力装甲兵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多次强烈建议下,斯大林被迫下达命令,要求各方面军封存部队中的大部分轻型坦克,诸如BT-7\T-26\T-60\T-70等轻型坦克不但完全停产,已生产出来的也被迫减少使用,以便将最宝贵的油料和车组留给卡车、T-34系列坦克和SU系列坦克歼击车。
  经过这番重组,与轴心对峙的6000多辆坦克当中T-34\T-43占据了80%以上的实力,倒与德国用4号全面替代2号、3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由于苏联轻型装甲车辆普及率很低,因此还留有小部分轻型坦克承担侦查、警戒、联络等职能,但不再投入装甲战,以免遭受不必要损失。
  类似情况同样发生在飞机上,巴巴罗萨开始时,轴心投入进攻的飞机数量大约是3500多架,同期苏联飞机超过2万架,直接与轴心交战的超过1万架,经过近2年连续作战,在轴心动辄1:7以上的高交换比情况下,苏联一线比较现代化的飞机还剩余6000余架(远东还有将近2000架,中亚与腹地还有1000多架)。
  由于苏联在高等级航空燃料上更依赖英美供应,现在外援断绝后对航空兵的打击比对装甲兵更大。不管如何不情愿,面对越来越少的燃油供应,红军航空部队只能用缩小编制、减少飞行小时的办法来应对,而后一条就更加造成飞行员素质下降。
  有所不同的是,装甲兵是德国占了绝对优势,但在空军领域,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甚至斯洛伐克都有大量飞行员参与作战,表现比地面部队要好,在德国将已淘汰的Bf-109、斯图卡大量输出轴心小兄弟后,轴心各军表现更加活跃,红军飞行员受到的压力也持续加大。
  虽然石油月产量已少于去年同期的德国,好在苏联既不必维持庞大的潜艇队伍,也不需接济盟友,汽车数量也偏少,因此在整顿装甲和航空力量后,其单月油耗下降到与产出基本持平的地步,但令朱可夫忧心忡忡的是,现在天气逐渐转暖,取暖油需求基本不存在,如果冬天时还不能显著改善供应条件,只怕有一大堆人会被冻死,但眼下斯大林同志似乎也顾不上这么多。
  “4月份高加索地区一线失守后,经过努力,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在阿斯特拉罕、斯大林格勒一线初步稳住了局势,但形势非常危险,里海已成为敌我共同扼守之处,防御洞开。”有一句话华西列夫斯基没说,但所有人都很清楚,幸亏里海是个封闭海域,如果直接联通黑海、可以通行军舰的话,只怕德意舰队已要展开大规模登陆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飞机和百吨左右的小型军舰作战。
  “这一个月来,我们发现三处无线电信号激增的地方。”华西列夫斯基用教鞭指着地图说道,“一处是斯摩棱斯克方向,这是敌中央集团军群位置所在地;一处是奥廖尔附近,情报显示是敌东方集团军群聚集地,这是本年度组建的新集团军群,定位为东线战略预备队,里面拥有大量叛军;第三处是沃罗涅日附近,情报显示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在那里,其余情况不详。但南翼,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以南一线反而比较平静,平静得有些不太正常。”
  “总参谋部对敌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有4个判断,第一,从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出击,重新建立突出部,我认为,可能性比较小;第二,从奥廖尔一线出击,迂回图拉方向,从南线包围莫斯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几率不小;第三,从沃罗涅日出发向纵深进攻,试图围歼我布良斯克方面军,这种可能性较大,但不是主攻方向;第四,凭借优势兵力,利用四面合围的办法夺取斯大林格勒。”
  “四面合围?”众人面面相觑。
第124章
城堡(7)
  “对,四面合围。”华西列夫斯基用教鞭点着地图道,“北面包抄部队是霍特的坦克集群,南路是克莱斯特的包抄集群,中路也就是西面是曼施坦因的步兵集团主力——第六集团军,至于东面……不知道各位注意到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没有?”
  华西列夫斯基拖长了语调,用十分清晰而又坚定的声音说道:“虽然英国人对他们在北非是如何失败一直讳莫如深,甚至吹牛当时有50万德意军队在埃及北部登陆,形成了蒙哥马利所部全面包抄,但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及美国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初在埃及马特鲁附近登陆的德国部队不超过10万人……整个登陆过程说出来大胆之极,让人叹为观止!”
  “德军采用陆海空三军配合的登陆方案,先以空降兵突降控制埃及北部数个机场,然后大型运输机降落,在此之前,运载陆军兵力的登陆部队已提前出发,行进过程中甚至无护航兵力,最大只有一些鱼雷艇!”
  “这消息千真万确!”眼看众人露出狐疑之色,分管海军的库兹涅佐夫急了,及时进行补充发言,“德国人用的是S艇,其实就是一种体积稍大的鱼雷艇,然后又用了大量登陆艇,这种登陆艇不但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后组装,而且运载能力不差,每条可装2辆坦克——在猝不及防的打击下,德国人用1个装甲营就控制了登陆场局势,然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上岸。”
  “发现德军登陆企图后,英地中海舰队出击进攻,但尚未抵达战场便被德军轰炸机机群消灭,所谓德意在地中海的海军主力全军出动,地中海舰队寡不敌众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事实——早在德意舰队抵达战场前,英国地中海舰队就已被收拾掉了。”华西列夫斯基叹了口气,“德军登陆部队上岸后,立即切断蒙哥马利所部的退路与补给路线,30万全副武装的英国军最终被不到20万德军消灭在沙漠里,然后德军趁势席卷整个中东与埃及,而赶去救援的英美支援舰队和登陆部队则在非洲之角海域一头撞上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近乎全军覆灭……”
  “真是一群废物!”一群人议论纷纷。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德军的登陆能力,在里海敌我双方都无法投入大吨位军舰的前提下,掌握制空权,能有效利用S艇和登陆艇的德军登陆优势甚至比以前更大,就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那两个精锐的伞兵旅还在隆美尔手下。”华西列夫斯基轻轻将代表隆美尔的蓝色小旗往乌拉尔河河口的阿特劳一插,“假如德军先以2个空降旅控制沿海一线,然后第一波登陆一个装甲师又一个步兵师,诸位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
  众人苦苦思索:阿特劳是里海北岸城市,距阿斯特拉罕超过350公里,假设德军真在此登陆,扼守阿斯特拉罕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肯定来不及救援,而散落里海附近的其他后备兵力完全就是民兵水平,根本打不过精锐的德国空降兵或装甲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