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656

  值得警惕的是,轴心控制马达加斯加后,距离南非就只有1000海里,以三国轴心目前联合作战的能力和决心,如果对南非发动两栖登陆作战,估计出动2个德国装甲师就够南非人投降,再加上德国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拉拢布尔人,万一南非内部再来个布尔人反戈一击怎么办?如果德国人时间抓紧点,7月份就能对南非发动进攻,届时英美海军难道再把刚成军的这些舰队拉出去打?打赢还好,打输的话到圣诞节都没法翻身——金上将对这些新手组成的部队实在无法乐观。
  “把广播关掉吧。”罗斯福露出满脸倦容,心中是深深的无力感:德国人发动了政治攻势并拼命朝美国软肋进攻,美国人民最害怕的就是伤亡,偏偏德国人就公布阵亡名单,这样一来,只怕每天夜里都有担心的民众会聚在收音机边上倾听,然后德国人将趁机插播新闻给民众洗脑,估计用不了几个月美利坚人民就会有另外想法。
  能收缴他们的收音机么?显然不能,这绝对侵犯了人权!能制止他们收听这节目么?恐怕也不能!民众迫切想要知道情况,德国人公布阵亡名单的速度比后勤部门发阵亡通知书可快得多,谁不担心自己的亲人?
  负责战局整体指挥协调的马歇尔头疼不已:以前阵亡通知书只通知到家属,除近亲属谁也不会掌握全面名单,但德国人现在这么一公布,全美国都知道了,当民众知道3天就阵亡2400人的消息时,他们还会有勇气将这场战争打下去?干扰德国广播?那岂不是证明德国说的是事实,是真相,仅仅是谣传为什么要害怕敌人公布?一时之间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破解。
  “我们也应对德广播,播送德军阵亡名单,并让他们推翻希特勒!”有议员大声疾呼。
  胡佛苦笑道:“这没有用。”
  “为什么?”
  “因为德国家庭中的收音机普及率没有我们高,更关键的是,民间拥有收音机在德国属于严管,没有一定级别不允许拥有,收听敌台更属叛国行为,盖世太保们会盯着你,左邻右舍也会盯着你……”胡佛说道,“纳粹公然设有宣传部,执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制度,独裁体制决定了他们的信息传播与我们完全不同。”
  “德国人除报纸以外如何获取信息?”
  “他们用市政当局的高音喇叭、有线广播和流动广播车进行播送,纳粹当局只让民众看到、听到政府同意放出的消息,德国人口大约是美国的三分之二,面积只有我们的十八分之一,所以可以采用这种广播法,而我们却不能仿效。”
第097章
过关(5)
  这次国会质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先是胡佛的主题报告与提案震惊四座,占据了前面大部分时间和注意力,后来又是德国广播占据了重心,几百人在国会山认认真真听了2个多小时“敌台”广播,而他们真正的目标——质询总统并就后续政策展开讨论反而被冲得很淡。
  国务卿赫尔大有深意地看了罗斯福一眼,悄悄竖起大拇指,为总统的政治手腕和临机应变叫好——在避无可避、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先把水弄混,让众人忽略主要目标也是政治斗争的绝佳手段。不管胡佛的请求能不能顺利通过,起码已成功转移了注意力并吸引了大部分火力。而且他又找了一个如此美妙的借口——间谍!谁也不敢打包票说美利坚不存在间谍,毕竟FBI不断收到情报和秘密报告,此前还有德国特工搭乘潜艇试图潜伏而被截获的记录。
  间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前线失败的压力,虽然不一定全对,但至少给了议员们暗示:之所以目前打不过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一开始是美国遭遇突然袭击,来不及反应;然后是动员慢、组织慢;接着是盟友不给力和各种不靠谱;现在是间谍或泄密——归根到底,不是美国军事实力不行,而是各种各样原因拖了后腿。这些解释比“打不过”这样冷冰冰的结论听起来顺耳多了。
  至于战事不顺特别是千机大轰炸被精准“伏击”,赫尔认为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密码被泄露或破译,不要以为美国的密码就破译不了,当初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以弱胜强获得重大胜利不就因为破译了日军密码么?与存疑的间谍问题比较起来,密码问题可能更是当务之急。
  罗斯福之所以是罗斯福,在于政治经验总能在危机中找到可利用之处,他开口道:“各位议员,对德国人这种传播恐慌新闻的广播,我们能下令禁止民众收听么?——尽管这不符合自由权利。”
  台下议论纷纷,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有一点议员们是明白的:如果任由这种广播持续不断播出,民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士气很快就会垮。别的不说,光今天威胁要轰炸华盛顿的消息放出来,明天就该有一大堆中产阶级、上层人士会想办法搬迁——大家起初都对轴心叫嚷要轰炸东海岸抱有轻视态度,直到大祸临头才发现空袭原来是很可怕的,原来空袭真的会死人的,原来德国佬是会专门对付富人区的。
  华盛顿有多少富人和政客?难道每天夜里都躲在防空洞里像只鼹鼠一样过活?
  “不能让德国人为所欲为,我们应该拿出办法加强防御,同时应该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观念,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康涅狄格州参议员卡特站起来第一个支持,很快就赢得了掌声,胡佛脸上一片笑意满满。
  “下面谈一下加强国土防御的事……”虽然很不情愿总参谋部开列的国土防御计划和经费预算,但事实摆在面前,罗斯福反过来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趁热打铁让马歇尔将整体计划汇报出来,还借机提高了人数、装备数和预算数。
  这本来就是议员们要质询的内容,听说已有预案和推进计划,从汇报的详细程度和完整性来看,不像是马歇尔临时胡诌出来的,可见总统早有准备,无非让敌人抢先一步。议员们对此表示谅解,那股因纽约遇袭带来的冲天怒火也平息了不少。
  临时表决时议员们的反应还是让罗斯福和一帮参联会高层始料不及:全票通过!
  甚至做了附加决议:鉴于对德空袭损失过大,在陆军航空兵找到能降低空袭损失的办法前,要求将原本用于制造重型轰炸机的预算变更为防御飞机预算。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学习德国空军的应对思路,削减B-17\B-29这种进攻性武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P-47\P-51防空战斗机产量,整体预算变更涉及2000架四发轰炸机。
  阿诺德苦笑着摇头,一架B-17高达30万美元,是F4F的8倍,F6F的6倍,P51的5倍,300架B-17约等于一艘埃塞克斯(含舰载机),而B-29比B-17还贵,减少2000架重型轰炸机确实能做不少事,只是这样一来,对德战略空袭的方针不说全面破产,起码也会陷入停滞,第八航空队大部分人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
  预算平衡的目标还是要照顾的,既然国土防御花了这么多钱,准备修复巴拿马运河也要大量花钱,那就必须在其他方面削减,议员们提出要求:鉴于俄国未能在抵御德国进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且国内囤积了大量物资,强调先把剩余物资拨付出去,本年度不再拨付剩余租借物资的预算。
  这看起来很公平,但马歇尔叹了口气:那些剩余物资都是一批旧货或过时货,诸如P-38\P-39\P-40和斯图亚特坦克这样的二等品,美国自己已不打算继续装备,差不多全是破烂。不过现在不是计较国会态度的时候,先保证总统过关才是最要紧的。再说航路都断了,好东西也送不到俄国手上去。
  议员们还指出,既然美国给了英国这么多物资和支持,再加上德国新型战斗机的严重威胁,要求政府必须施加压力,把英国喷气技术专家和科研成果弄到美国来一起建造美国喷气机,美其名曰“共同研究、加快发展”。
  议员们不是傻子,罗斯福提出迁移10万英国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要求很快就获得了通过,甚至还授权总统——在认为必要可在本年度多发放3万户家庭签证并纳入下一年度移民计划,所有人都希望美国实力增强得越多越好。
  “下面,由国务卿赫尔先生向国会报告是否要与德国单独媾和。”罗斯福将这个炸弹抛出去后,引起一片轩然大波,犹太裔议员们一片义愤填膺。
  赫尔不疾不徐地说道:“虽然我们并未与德国有直接或间接接洽,但从秘密渠道和第三方得到的消息,德国确有与我们单独媾和的意向,条件很简单:我们放弃对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不干涉德国在欧洲、非洲的行动并承认其结果,德国放弃支持日本,不干涉我们在太平洋和美洲的行动,并对结果表示承认;双方缔结和平协定,互相中立,互不索赔,互不干涉……潜台词是认可战后由德、美共同领导世界。”
  不等议员们讨论,罗斯福紧接着表态道:“我本人坚决反对这一想法,该想法不但不能接受,连谈都不能谈,理由如下:”
  “第一,《大西洋宪章》明确规定英美共同进退,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对轴心媾和,我们不能违背国家承诺和国际道义;
  第二,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条件对我们大大不利,没有美国支持的英国可能连3个月都没法支持,而没有德国支持的日本却能支持很久。”
  这个判断得到参联会高层一致认可,尼米兹认为如果美国全力对付日本且德国不插手,整体胜利时间不会少于3年。
  “第三,从希特勒一贯撕毁合约的作风来看,这种和平承诺很不可靠——他签署的和平条约最后每一个都撕毁了。一旦德国成功解决俄国、英国,他们就将独占欧洲,届时可能会再次撕毁协议并与日本联手,这会导致最终失败;
  第四从美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来说,除非日本投降,否则不允许我们与日本媾和;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展望战后格局,合众国不能接受偏安一隅、远离世界中心地带的政治安排——这与美国人民的骄傲不相容,与美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大多数议员认为该解释和说明是合情合理的,有一部分议员仍处疑虑之中,这时候罗斯福开始放猛料:
  “综上所述,本人郑重声明,如国会通过‘合众国与轴心国家部分或整体单独媾和’的决议,本人身为总统会尊重民意,不行使否决权,但会在通过决议之日宣布……”罗斯福威严地扫视了全场,缓缓吐出一个词,“辞职!”
  这句话说出来后,全场哑然,议员们一个个震惊得目瞪口呆。
  赫尔悄悄竖起大拇指——这手以退为进玩得漂亮,真要是没有胜利就媾和,协定还得罗斯福签字,这不但严重挫伤他的自尊心,还会说明总统这些年来坚持的战争预备、先欧后亚政策彻底失败,这对政治家的声望是毁灭性打击,还有什么面目再继续待在台上呢?
  5月4日凌晨2点,国会质询会议最终落下帷幕:
  全票通过《加强国土防御方案》和相关预算;
  87%的议员表示支持继续战争,不与轴心媾和;
  以54%的微弱优势通过胡佛提案,但将所需资源砍去一半,并要求胡佛在6个月后汇报进展……
  散会时议员们站起来振臂高呼:“美利坚的全面战争才刚刚开始,无论敌人想打多久我们都坚决奉陪到底!不占领柏林、东京和罗马,战争永不结束!”
第098章
难兄难弟(上)
  筋疲力尽的罗斯福在最后阶段几乎是强撑着身体,坐在轮椅上被推出会场的,一消失在议员们眼线外后就再也支撑不住,差点昏过去,幸亏办公厅主任事先准备了医生,紧急检查后认为罗斯福目前状态很糟糕,需要住院休养,短期内不宜承受太大压力,更不宜展开繁重工作。
  “最好能完全脱离工作休养1-2个月。”这是医生下的初步结论。
  胡佛阴沉着脸点点头,叮嘱道:“这些消息必须完全保密。”
  “我能撑得住,我不能长时间脱离岗位,那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罗斯福语调微弱地说,“有更要紧的事需要落实。”
  参联会高层个个眼里闪烁着泪花,这次质询会上,罗斯福是拖着病体、用策略、用自己的政治信誉强行保军人们过关,面对议员们有关军事行动失利的指责,他一个人揽下了所有责任,私底下也没有指责军人们一句,对压力谈笑风生,但身体却已如此憔悴,让这些戎马半生的将军们感动得眼泪汪汪。
  “第一是立即组织艾克的部队撤退,撤到南非去,能撤多少是多少,重点把人保住,别管装备;第二是把第八航空队的装备移交给英国,把人员撤回来,有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去充当教官培养新学员;第三件……”罗斯福拉住马歇尔,用虚弱的声音说道,“加快推动国土防空建设,重点做好东海岸大城市防空,不能再挨炸了!然后……参联会要考虑如何保住南非,要和丘吉尔首相沟通……”
  交代完这些,罗斯福似乎放下了心事,用尽了全部精力,脑袋一歪直接昏过去,惊得众人差点没尖叫出来,最后在高度保密的气氛中推进了医院。按美国正常的权力逻辑,一旦总统出现特殊情况,需要由副总统掌握权力,但在霍普金斯的暗示下,众人在医院密室里达成一致:严格对此保密,除非3天后罗斯福的状态还不行。众人迅速形成了权力分配的安排,在总统不能理事期间,政治事务由赫尔、霍普金斯和胡佛三人共同协商办理;军事事务由参联会高层协商一致后办理。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是现任美国副总统,虽然罗斯福力挺他当副总统,但他与其他高层关系很差,身上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众人都不想要他爬到自己头上来——哪怕仅有几天。
  大家还不知道,就在罗斯福接受国会质询的第二天,他的难兄难弟——大英帝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也面临议员炮轰,众人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要同意把光辉级航母和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交给美国海军统一指挥,现在损失如此惨重,谁该为整件事负责?
  第二,美国提出了移民10万户英国工程师和熟练造船工人的建议,政府打算怎么办?
  第三,马达加斯加丢了,南非危在旦夕,大英帝国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能取得战争胜利么?
  这其实是对北非战役、印度洋战役、中东战役和北海战役连战连败情绪的总爆发。大家都是明事理的:严格说起来这几场战役失利与首相没有直接关系,但最为统揽全局的人物,他不负责谁来负责?难道找布鲁克或庞德来背黑锅么?
  丘吉尔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大口大口抽着烟斗,考虑了很久才迟疑地做出回答。
  “把主力舰借给美国使用是当初为开展北非战役而达成的一揽子协议,为的是缓解美国太平洋舰队短暂的兵力不足,后续是为了解除大西洋方向的危机——这个困难局面与其说针对美国,不如说是直接冲着我们来的。没有美国的物资支援,我们很快就会垮掉,而美国没有我们,大不了只损失一个反攻欧陆的跳板。”丘吉尔无可奈何地解释道,“无论从地位还是从实力而言,我们对美国的要求总是很难拒绝。”
  “至于由美国方面统一指挥,也是因为坎宁安舰队在印度失利、北海战役不但没能封堵住德军夺取亚速尔反而损失严重造成的,美国方面要求由他们统一指挥。”丘吉尔摊了摊手,“当一支球队连续失利时,一定想换个教练或队长换换运气,于是选择了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各位请注意,这两位将军并不是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当初在中途岛是打赢过重大战役的,能力不存在问题……至于战果就不是我们能预料到的。如果非要评价,那只能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
  有人小声嘀咕:“怎么没有……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不是连战连捷么?”
  丘吉尔装作没听见这句议论,接着说道:“虽然我们将主力舰交给美国指挥,但不列颠也拿到了合适的补偿:
  第一,几艘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都由美国人充当,我们虽然损失了4艘光辉级航母,但没有为此损失一名飞行员,所以目前依然保留着比较完善的舰载机队伍;
  第二,美国方面同意提供给我们10艘护航航母,上千架高性能战斗机,目前已接收了其中大部分,均比我们自己的装备要好;
  第三,美国加大了对我们的物资援助,在丢失中东石油产地后,不列颠在成品油供应上完全依赖美国,几个月来,美国人提供给我们的成品油超过300万吨,这是非常庞大且可观的数字,支撑住了我们的消耗,使战略储备仅仅下降50万吨,倘若没有这些油料,现在油库储备已将近枯竭;
  第四,英美政府目前达成协议,双方在大西洋上的海军将组成联军,总司令由大西洋舰队司令英格索尔上将担任,最核心的航母舰队指挥官将由坎宁安上将担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罗斯福总统承诺会补偿我们主力舰,短期可以拿到1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和1艘独立级轻型航母,长期可拿到5艘以上航母,第一艘轻航母已移交给皇家海军,目前正在美国进行海试……”
  众人一愣,然后颇有深意地看着丘吉尔:外界不是谣传坎宁安与首相不和以至于一直被冷落么?怎么突然重新启用且又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再说,坎宁安现在摔断了腿,进出都要靠人推轮椅,这样的将领也能担任航母舰队指挥官?
  丘吉尔尴尬地笑着解释了两句:“坎宁安将军从非洲回来后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才安排担任闲职养病,目前他已恢复健康,且本人有强烈的意愿重新上战场,这样富有经验的海军将领不能闲置不用,应美国政府大力请求,内阁决定由他担任英美联合舰队副司令兼航母编队司令……”
  听到这样的话,一旁的艾德礼忍不住翻了白眼——他可是知道所谓“本人有强烈意愿”是怎么回事,要不是尼米兹来信,坎宁安这个倔老头才懒得搭理首相,若不是美国海军明确要求,丘吉尔也不会再用坎宁安……两人现在表面上和好如初,但深知内情的他知道这种关系修复有多勉强。
  “先生们,不能光看我们损失了多少,美国为我们损失的更多,想想那些被潜艇击沉的商船,想想那些被德国人击沉的主力舰,想想那些派到印度洋上而最终牺牲的美国陆军……”
  众人沉默不语,虽然美国不遗余力支援英国有争夺世界霸权的考虑,但美国人的确付出了重大牺牲,就军舰而言,他们的损失更多、更大。
  “至于第二个问题……”丘吉尔苦笑道,“移民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解决现有困难的最好办法。大英帝国资源极其有限,而造船工人相对过剩,美国资源丰富、船台众多,却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所以这个移民是互惠互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