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656

  “我们难道就不继续造军舰了么?那些怨仇级、狮级就不造了么?”
  “造?怎么不造?”丘吉尔眼睛一瞪,“2艘狮级战列舰,1艘前卫级战列舰,2艘怨仇级舰队航母,6艘巨人级轻航母都将以最快速度陆续造好,哪怕输送10万工人,我们依然还找得到足够的人工去建设,美国人不是白要我们的技术工人,他们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帮助我们加快建造,比如战列舰上使用的16英寸火炮他们表示会提供成品,比如特种钢、锅炉都会想办法提供帮助我们加快进度。”
  “按照预计,我希望在1944年1月前完成2艘怨仇级建设,3月完成1艘狮级,其余军舰将在1944年陆续完工,部分会拖到1945年,除去这些就不准备再建造主力舰,最多会建造巡洋舰、驱逐舰等小型军舰。”丘吉尔仔细盘算后说道,“美国启动了庞大的造舰计划,争取一年开工36艘航母,罗斯福总统答应会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提供给我们,直接是建造完成的军舰,但我估计实际可能会拿到更多。”
第099章
难兄难弟(下)
  听说美国将直接补偿新军舰,议员们脸色好看了不少,大英帝国现在穷得叮当响,根本无力承担高昂的军舰建造费用,船台上那些军舰本来按进度要到1947年才会大部分完工,现在有美国土豪资助,终算勉强能渡过难关。这种戏码在过去几百年间上演过多次,落魄豪门在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将一切看重的东西拿出来换取资助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现在居然轮到大英帝国本身。
  不过有人好奇地想知道首相口中“可能会拿到更多军舰”的底气从何而来——美利坚豪是豪,但不傻,凭什么承诺之后再多给?
  丘吉尔露出悲伤的眼神:“在连续失败后,美国海军有经验的官兵损失很大,光有船、没有人是不能称之为海军的……”
  一圈儿议员都是满脸悲伤,没有半点幸灾乐祸,美国海军损失很大,皇家海军损失也不小,一想到四海霸主现在衰落如斯,众人更是悲从中来,只想痛哭一场。
  有船没人的情况也发生在德国海军身上,在接收一大票法国军舰后,有经验的德国海军官兵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到处都充斥着新嫩水兵,德国海军的运气在于有机会在黑海打了低烈度的战争,更有机会跟着联合舰队打胜仗,一下子就把经验和能力给锻炼了出来,现在已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
  “至于工人本身,政府会以自愿和可行的原则进行筛选并组织移民,但不会把最好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工人交出去,那不符合大英帝国的长远利益。”丘吉尔顿了顿,“说句难听的话,真的如果能尽快转移30-40万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自治领对眼下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减少本土的物资供应压力,现在食物配给标准一降再降,已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
  一说起这些,大家都唉声叹气:即便有美国人竭尽全力加以保障,但来自殖民地的供应断绝后,连斯帕姆肉罐头都算是宴会上难得的好菜,哪还有一点富有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的影子?更何况美国的物资将来都要算钱的,就算美国人现在不提债务这件事,还能当其不存在?从国债指数就可以看出来,现在价格一跌再跌,市场已明显不看好英镑未来前景,可这场战争还得硬着头皮打下去。
  所有人都清楚,造船工人大规模移民只是开始,接下去一定会有更多行业移民潮出现——即便他们选择加拿大自治领也意味着英国本土无可奈何地衰落。要阻止是非常冒险的行为,现在本土日子如此艰难,难道还能阻挡人民投奔更好的去处?只要美国人在码头竖起牌子招募技术工人,一定会排得里三层外三层,与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换取利益。
  看着众人情绪都不高,丘吉尔自欺欺人地补充了一句:“战争结束后,这批工人有可能再回来一部分,因为那时候美国的造船能力就过剩了,以美国人素来重视就业岗位的态度来看,他们将选择回流……”
  众人一片沉默:即便如此,回流也只会是一部分,是那些立不住脚的民众,真正的精英和技术人员是不会再回流的。
  “首相……”秘书忽然走了进来,附在丘吉尔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后者脸色变得很难看,但还是挥手道,“密切保持关注,有其余动静及时汇报。”
  “纽约股市开盘了……情况不太理想,道琼斯指数开盘直接跌了9.4%,比珍珠港后的跌幅都大。”丘吉尔的语调很低沉,“敌人空袭纽约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遗憾地表示,美国人民好日子过得太久了,一点点创伤都承受不了。当初我们承受的大轰炸比纽约严重千倍,不也照样挺过来了?你们现在还能看到德国轰炸机来投弹么?”
  只有说起这些时,众人脸上才露出光彩——这是不列颠最为骄傲的一件事,当整个欧洲都匍匐在德国脚下时,英伦三岛却经受住了考验,直到来了更大考验。
  “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必须与德国人持续战斗,我们远远没到绝望的时刻,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和德国人媾和呢?”有议员结结巴巴地提出了这一句。
  众人目光“刷”地投射过去,出乎意料的是,一再宣称要战斗到底的丘吉尔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勃然大怒,反而心平气和地问道:“媾和?这不是一个不能讨论的话题,假设您是希特勒,您觉得应该以什么条件媾和?”
  “这……这个……”议员期期艾艾说不出来,他脑袋里设想的条件非常恶劣。
  “敌人不可能放弃目前的优势而轻率放过我们——他们要做的只是在大英帝国尸体上建立世界霸权,除非你们愿意像法国人那样……”丘吉尔站了起来,激动地挥舞着手,“国土上有德国兵任意行动,全法国最好的工人和工厂被迫为德国生产军需物资,国防力量在敌人监控之下,交出所有的舰队……先生们,难道和平如此珍贵,生命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不惜当奴隶也要接受么?身为首相和贵族,我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意卑躬屈膝地活着。”
  议员们没有觉察出丘吉尔在其中偷换了概念:法国北部原本是被直接占领的,现在大部分被占领土已由贝当政府直接统治,用这换了德军行动自由的权利;而法国作为传统大陆国家,交出舰队的意义与英国交出舰队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可是……可是……我们将来怎么办呢?”一个议员说着说着,忽然捂脸痛哭起来,“我知道应该坚持,但我实在看不到半点希望。”
  “坚持就是希望。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已告诉了我们。”丘吉尔忽然咆哮起来,“我们不仅要在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世界各地战斗,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我们永远都不能放弃。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到底才有胜利,转折点一定就在不远处。100多年前我们可以组织五次、六次、七次反法同盟并最终获得胜利,同样我们也可以组织10次、20次反法西斯联盟进行战斗……我们将在本土和自治领战斗,将来我们可以在加拿大战斗!”
  这场来势汹汹的质询会最后变成唉声叹气倒苦水的诉苦会。艾德礼知道丘吉尔今天的策略——躺倒装死!情况恶化成现在这模样,光用豪言壮语、庄重承诺已不好使了——哪怕首相演讲水平再高,议员们听了多次后就不顶用了,必须要有不一样的策略和支持。幸亏美国人还算信守承诺,答应送成品油也咬着牙关办到了,否则现在会议主题就应该是讨论该如何停战谈判了。
  让丘吉尔投降是不可能的,他宁可跑去美国当流亡政府首相都不会投降。换别人也不见得有力挽狂澜的本事,起码在艾德礼看来目前内阁中没多少人具备这个能力。或者还是按照丘吉尔的想法,做好最坏打算,借这次产业工人转移的机会,将皇室、精英阶层和重要人物一并转移到加拿大去——即便本土打光也要在加拿大继续抵抗。但这件事只能偷偷摸摸干,借产业工人转移的机会加塞部分“私货”而不能公然动手,否则英国民众非炸了不可。
  所有头脑清醒的人都能看出,现在不是投降输一半的时候了。不列颠之战时德国还没有显著占据上风,还迫切需要皇家海军的舰队,那时候如果接受和平条件,大英帝国还能维持一个体面结局,哪怕德国当了一把手,大英帝国这个二把手当得也挺舒服——德国人管大陆,英国人管海洋。可没想到德国把日本舰队引进来后,天平一下子就被打破了,现在英国除了还有点海军底蕴,哪还看得出舰队实力比德国强?
  扬马延岛迟迟不能收复,甚至连格奈森瑙号这样的战舰单枪匹马突破北海进入大西洋都没办法堵截——皇家海军居然拿不出一条船来对付这艘换装了6门380mm巨炮,拥有30节航速的快速战舰。
  艾德礼虽然很想当首相,但面对这个烂摊子,他也不敢说自己掌权就一定能比丘吉尔干得好,关键问题不是登陆——短期内本土不会受到威胁,关键问题在于打仗:英国本就渣到家的陆军不说,输得连裤衩都掉了,连久负盛名的海军也变得不堪一击。首相举了反法同盟的例子,可去哪里找新时代的威灵顿公爵呢?
  艾德礼将脑袋里能想到的高级将领一个个盘点过来,最后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椅子上——他不觉得谁具备惠灵顿公爵的潜质。
  “至于南非,我会和罗斯福总统一起沟通并保住那里……”丘吉尔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德国人的战线在逐步拉长,他们的力量也不是无限的,希特勒一定会重蹈拿破仑皇帝的覆辙!”
第100章
新战场(1)
  来势汹汹的质询会议在丘吉尔的太极推手下最终摆平了,但他面临的局面与罗斯福是不一样的。后者的困难在于部分议员因前线失利而对总统产生不信任感,急需摆平;而丘吉尔的困难在于找不到好办法可以摆脱困境,所有出路都寄托在美国人身上。
  失利到现在,议员们已完全麻木了,而且慢慢有这样一个想法:这场大战英国注定是打不过德国了,要赢必须依靠美国人。大英帝国要么投靠德国成为二流,要么投靠美国成为二流,对大部分是贵族、资产阶级人士而言,美国人相比较起来至少还可爱一些。
  大家都能理解丘吉尔口中反复重申的“坚持”是什么——那就是硬挺着不要倒下,等美国恢复力量并占据上风后再说。
  不过丘吉尔一开完会就接到噩耗:第八航空队遭遇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美国人挺不住了,要把人员撤回去,而且还发来紧急电报要求英国把喷气式战斗机的研究资料、科研人员和半成品一起随船到美国去,加快研究、制造。
  面对一脸焦虑的内阁众人,丘吉尔沉思许久,反复酝酿许久才下定决心:
  1、理解第八航空队主要人员撤退的决定,向他们这一年多来的艰苦作战表示感谢,相应基地、装备由皇家空军接收,英国将独立执行轰炸亚速尔的任务,欢迎美国稍晚时候继续派遣航空兵力来英国作战;
  2、同意转移喷气机研发的一切人员和设施设备,但要求美国承诺在完成最终研发后向英国转移完整技术资料并提供首批装备。
  艾德礼张了张口,不知该说些什么,最后也点头同意——他同意就意味着保守党和工党都达成了一致。
  “利用这次撤退机会,我们可以向美国移民一部分人员……”丘吉尔交代道,“秘密通知国会议员,请他们每人推荐5户与造船有关的家庭,1户可以是工程师或技师,另外4户应该是产业工人家庭,作为首批移民人员去美国或加拿大。”
  内阁众人一愣,随即就反应过来,暗暗为首相的老道叫好:移民美国这件事在高层不可能保密,一旦开始执行肯定会有大人物前来说情,拒绝哪个都不好。首相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让他们每人推荐5户——你既可以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或其他需要关照的人物塞在里面,这样不但堵住了议员们的嘴还能迅速形成利益共同体,向各方面都能交代,对目前内外交困的内阁而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取悦于多数议员的策略了。
  就在英、美艰难地进行内部梳理与沟通时,柏林方向一片兴高采烈,戈培尔郑重其事地向霍夫曼恭祝了柏林防空战和马达加斯加登陆战役的胜利,但随后又迷惑不解地问道:“元首,您通过电台广播进行广而告之的想法是真的?真打算现在和敌人讲和?”
  “当然!只要按我们的条件来,英、美、苏三国谁愿意和我们实行和平都可以答应。”
  “英国和俄国还好说,现在讲和似乎有点过于便宜美国人了。”戈培尔不甘心地说道,“现在我们摧毁了巴拿马运河,美国海军实力也受到极大削弱,他们的陆军力量更不值得一提,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候。”
  “便宜?”霍夫曼摇摇头,“我不这样认为,美国的力量还没全部发挥出来,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趁现在占着上风、拥有压倒优势的机会将战争停下来对我们好处更多,再说没有谁规定和平之后就不能打仗,到时候战争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展开。”
  戈培尔是听过“两次甚至三次世界大战”论的,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元首要强调通过多次战争而不是现在就一劳永逸地解决美国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元首的崇拜,既然元首这么说那就这么办好了——反正这么多年下来,元首几乎总是对的。
  “对美广播是重要大事,务必抓好,设在葡萄牙的信号中继站要持续投入力量,要让美国人听到更多的声音,攻击重点要巧妙,要放在政客、资本家、犹太裔上面,不要攻击军人,要尽可能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分开。”
  戈培尔主持开设的欧洲之声广播名头越来越大,在播送首批阵亡名单后,短短几天里至少有10万户美国家庭收听了广播,而且一传十、十传百,以疯狂的速度扩散,特别是华盛顿时间深夜12点,一家老小都聚在电台前听德国播音员播送名单,听到名字的家庭自然痛哭流涕,没听到名字的也似有百爪挠心、长吁短叹。
  随着对残骸和遗体的搜集整理,德国方面在几天后又陆续公布了400多阵亡者及将近5000人的俘虏总数,甚至还插播了多段录音。
  一个来自弗吉尼亚州、年仅19岁的B-17机枪手在广播里痛哭流涕:“妈妈……我是肖恩……我还活着!我们的飞机被德国人击落了,我跳伞后当了俘虏,德国人说我们炸毁了柏林大教堂,要求所有人参加强制劳动修复教堂……我一天要干10小时体力活……妈妈……快来救我回去啊!”
  还有一个是来自威斯康星州,29岁的B-17机长,少尉军衔,他虽然没有嚎啕大哭,但发言同样让人心碎:“莉莉……我是乔……我被德国人俘虏了……现在情况很不好,但能撑下去。糟糕的是,我发现我们上当了——我们被骗来和德国人打仗!管理我们的是一个退休的德国小学教师,他会说英语,他说‘我们为德意志的尊严打仗,为保卫柏林和元首打仗,你们美国人为什么打仗?德国从来没有冒犯过你们……’我回答不出来!”
  虽然极少数脑子坏掉的容克对戈培尔的宣传和战俘管理的方法颇有微词,认为不够骑士——凡肯合作录音的,肯痛斥罗斯福、政客和犹太裔的,都可以得到优待,如是德国裔、会说德语并表示愿意合作的,那就有更宽松的待遇。
  围观的柏林民众对这种修路架桥的强制劳动倒是喜闻乐见、指指点点,这次打下这么多飞机、抓了那么多俘虏算是对柏林几年来的挨炸经历出了口恶气。在这一点上,霍夫曼完全学坏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争取选票、获取民心上台的那一套群众路线全被他学了个遍。
  5月9日,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总参谋长凯特尔通报了马达加斯加战役胜利结束的消息,但也不安地表示:“侦察情况显示,美军似乎正在从前线撤退,侦察机发现他们的运输机和轰炸机在返程时除运输伤员外,还在运输完好无损的部队;唯一的好消息是因为美军飞机忙于撤退,他们终于腾不出手来轰炸我们。”
  霍夫曼点点头:“这是可预料的,马达加斯加失守后,我们在肯尼亚的侧翼能得到充分掩护,美国人被逼入绝路,只要进行二次登陆就完全能包围他们。”
  “那现在怎么办?”作战局局长约德尔焦虑不已,“海因茨通报敌军防线很严密,地形也对他们有利,现在至少还有10万左右的部队,装备、火力不算差,强行进攻损失很大,而马达加斯加上的登陆兵力完全收拢再登陆可能还要一周时间,虽然战役结束已较原计划大大提前,但我们仍不可能在5月25日前让这支部队加入钳形攻势,美国人收缩得太快。”
  “他们在陆地上有撤退通道么?”
  “我认为没有。”约德尔指着地图解释道,“内罗毕北面是山地,西面是巨大的维多利亚湖,路上撤退只能向南走坦噶尼喀,目前南非以北的海岸线全被我军控制,哪怕什么也不干放任美国人从陆地撤军,他们走到南非还有将近4000公里,比巴黎到莫斯科还远,其间没有铁路,只有低等级公路、土路,大部分地段甚至连汽车都没法通过,只能步行——别说娇生惯养的美军,就是换我们也办不到。”
  “那就只能从空中撤退。”霍夫曼点点头,“有能力截断他们么?”
  “很难,非洲方向整体投入了300架飞机,绝大多数都是战斗机,但美军飞机特别是护航飞机数量也很多,截击成效不显著,而且因为后勤问题,维持这300架飞机作战十分困难。”
  霍夫曼看了看地图,反复思考后说道:“让登陆部队去坦噶尼喀的达累斯萨拉姆登陆并建立机场,从本土抽调300架最新的Fw-190A8去非洲——柏林空袭后敌人应该会大大收敛,让航母将航空燃料和弹药腾挪给Fw-190使用,至于配件……没办法就从其他飞机上拆。”
  “5月15日日本联合舰队要启程回国,那攻打南非的战役?”
  霍夫曼摇摇头:“不打南非,我们去打这里!”
  顺着他指的地方看过去,大家都愣住了……
第101章
新战场(2)
  “福……福克兰群岛……”顺着霍夫曼指的方向看过去,凯特尔张口结舌,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元首的思路。
  “福克兰群岛是英国人的叫法,马尔维纳斯是阿根廷人的叫法——后者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
  “这地方我知道,上次大战我们和英国人在这个附近爆发过海战,很遗憾,我们输了。”新任海军参谋长奥托·施尼温德海军大将马上站起来补充。
  “不管是阿根廷还是英国人,元首,我们为什么要去打距本土足有上万海里之遥的福克兰群岛?哦,不,马尔维纳斯群岛?”约德尔也没想明白。
  “随便你们喜欢叫他什么就叫什么吧。”霍夫曼被弄得哭笑不得,“真看不出来?”
  凯特尔无奈了:“元首,说句真心话,控制这个岛的战略价值我还是明白的:巴拿马运河瘫痪后,美国要想往太平洋方向输送物资就只能绕走南美洲合恩角,一旦有效控制福克兰群岛,这条航线完全在我军攻击机覆盖范围下,再加上潜艇和一些军舰,美国人别想再顺顺利利从这里运送物资,那样他们支援太平洋的航路可就真断了。”
  “美国人还可以绕南非走印度洋航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