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56

  “陆军答应,今后开发新飞机,陆、海军争取用一样的机型和配件。”
  这算什么补偿?霍夫曼身后一堆人哄堂大笑,但霍夫曼和施佩尔却笑不出来:日本陆、海军的飞机现在不仅配件不能通用,甚至连拧螺丝的方向都是相反的,肯答应这种条件,陆军绝对是“真心诚意”做了让步的。
  今天观看的第一种新飞机是Fw-190C,这是谭克博士在Fw-190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液冷版。在第一次航空军备重整案后,谭克使用液冷发动机的申请就一路绿灯,不仅容克斯和奔驰公司的液冷发动机任由他选择,甚至还明确告诉他——不要顾忌生产因素,什么发动机好就选什么。
  谭克将Fw-190项目组人员分成了两组,一组着眼于Fw-190A系列的改进,在Bf-219等飞机用上五十岚金属德国改进版后,他表示也愿意尝试给Fw-190A减重,但这个要求被施佩尔制止了——改用新的金属构架必然会引起Fw-190大改动,然后生产线调整就会影响产量,在Bf-109产量缩减之后,为保障前线战斗机机群,Fw-190的生产规模只能扩大而不能缩减。谭克接受了劝告,将全部精力用在新飞机上,并决定在新机型中采用全新金属。
  他在Fw-190A身上实验了三种不同的发动机,一种是DB601(DB605),一种是Jumo-213E,还有就是最新的DB603。经过几个月的选型与论证,由于DB601和DB605的潜力相对有限,首先被舍弃;其次是令他十分犹豫的Jumo-213E,从发动机可靠性来说,该款发动机目前是最强的,但Jumo-213E整体长度偏长,涉及设计改动很大,试验了几次效果都不太理想,放弃又不甘心,于是便让一部分人员负责改进,他把主要精力投向使用DB603发动机的Fw-190C改型。
  这是霍夫曼高度关注的项目,他不但批准液冷发动机的使用,还列入极高优先级,同时给谭克的命令和设计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很多时候谭克甚至有种错觉——这款飞机其实已在元首脑子里了,他只是负责将元首想到的东西设计出来。他猜得很准,霍夫曼脑子里不但有Fw-190D的影子,还有Ta-152的影子,因此目标非常明确,整体进展也比历史进程快得多:一是因为给Fw-190安装液冷发动机是国策行为,不仅霍夫曼有这个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英美重型轰炸机和护航飞机,空军内部同样对高空战斗机诉求很强烈;二是没走先装Jumo-213,再改进,最后换装DB603的老路,直接并行开始、一步到位,谭克博士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在历史上,由于谭克拿不到DB系列发动机,只能用Jumo-213系列发动机,因此改进后的Fw-190D有长长的鼻子,现在起码他不用经历先延长机鼻,再想办法拉长机尾进行配平的过程了。
  目前出现在霍夫曼之前的Fw-190C其实很接近历史上Ta-152的雏形,当然,与Ta-152相比,无论外观还是动力都有着不一样的展现。
  “这是一架好飞机,他拥有极小的转弯半径和令人惊讶的爬升性能,同时速度也是目前最高的。”谭克兴奋地指着在空中做演示动作的验证机介绍道,“在9000米高度,他的速度已突破710公里/小时,是目前飞得最快的战斗机,哦,是最快的活塞战斗机。”
  大家立即会意地笑了起来。
  “它的火力也很强劲,我们设计了两种火力方案,一种是常规空战型,拥有4门20mm的MG213机炮;还有一种是高空截击型,拥有2门MG213机炮,然后还有一门30mm的MK108机炮。采用新金属后,飞机空重大约是3800公斤,满载起飞重量大约是4800公斤,该有的防御性能一点也不少。”
  施佩尔对其他人介绍道:“我来过好几次,试飞员都表示非常满意,认为比空冷版的Fw-190强。”
  “主要得益于元首的设计思路正确——这款飞机定位于中高空夺取制空权和高空截击重型轰炸机的纯粹战斗机,不必费力地兼顾低空性能,更不必考虑携带炸弹,我们进行了空战模拟,在配合Bf-219时,从300米到11000米的空域几乎都能有效控制,在3000-4000米这一高度上叠加的作战效能是最强的。”
  凯特尔问道:“还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航程达不到要求,元首给我们的指标是不挂副油箱时最大航程1500公里,但目前只能达到1100多一点;二是发动机存在稳定性缺陷,我们采用了最新的DB603系列发动机,马力达到2000匹以上,但仍然不能保障性能稳定——我怀疑航程不达标也和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有关;三是下一步改装与完善还有待探索,无论是MW-50系统,GM-1系统,还是奔驰公司所说的两段三速涡轮增压器都还没进行风洞试验。”谭克看大家若有所思的样子,便补充解释道,“我甚至想办法安装过英国人最新型号的梅林发动机,发现航程和稳定性都已达标,但速度和马力距离指标要求还差一点——考虑到这是敌人已大规模采用的型号,他们下一代产品将会更好,所以我必须定更高的目标。”
  “您估计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全部工作?”
  “一切顺利的话9月份可以定型。”
  施佩尔追问道:“这意味着年底可投入量产?”
  谭克博士想了一想,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发动机性能稳定,我完全可以办到。”
  “元首,您的意见呢?”施佩尔扭头问旁边的霍夫曼。
  “我?”霍夫曼仿佛刚刚从沉思阶段中反应过来一样,猝不及防地回答道,“说什么?”
  “我是问您对这款机型的意见——博士刚刚说了,除发动机之外,其他要求基本上达到了,他能让这款飞机在9月份定型,顺利的话,1944年的新年我们就可以用上它。”
  “很好。”霍夫曼其实已看过了有关技术资料,考虑一下后说道,“这款飞机与原先的Fw-190有很大区别,再用Fw-190C称呼他显得不太恰当,我有个提议,可赋予他新的代码,比如152?叫Ta-152如何?”
  Ta是谭克博士姓名的缩写,为鼓励设计师们钻研更多、更好的作品,空军下达命令,今后新飞机型号一律改用设计师名头命名,比如Bf-109就可以叫Me-109,但Bf-219不能叫Me-219——因为那其实不是梅塞施密特设计的作品。
  “非常感谢元首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支持,我一定按时完成任务。”谭克博士的脸涨得通红,显然还沉浸在“Ta”这个台头上——这可是难得的荣耀。
  “看来DB-603系列发动机还有至少几个月的优化完善时间。”施佩尔自言自语道,“我得催他们抓紧了。”
  霍夫曼没听到施佩尔自言自语,问道:“下一款是什么?Me-262么?”
  “是的,他们换装了新的发动机,同时对机翼样式进行了改进,因此定型时间会略晚一些……”
第013章
新机型(2)
  当看到崭新的Me-262验证机时,立即察觉出与前次机型的巨大不同,霍夫曼才明白施佩尔为什么会说“略晚一些”了。按预定计划,Me-262要在3月份开始进入试生产,从目前这架势来看,恐怕6月份都很难开展。当霍夫曼皱着眉头把问题抛给梅塞施密特博士时,后者却信誓旦旦地表示:“6月份一定能按照新机型开始试生产,2个月内保证进入大规模量产。”
  面对梅塞施密特的豪言壮语,施佩尔只是微笑不语。
  趁博士转过身去安排试飞时,霍夫曼疑惑地和施佩尔说:“怎么回事?我发现博士和你之间笑得特别诡异……这当中一定是有什么事是我不知道的。”
  “当然,元首,这里涉及很多原因,推迟量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决定——这得到了我的同意。”
  经过施佩尔的详细介绍,霍夫曼才知道看似平静的Me-262项目之下隐藏着众多变故:
  首先是发动机问题,Me-262最初采用BWM-003喷气发动机,因不可靠而换用Jumo-004发动机,该款发动机有两种类型,一是004A,另一种是004B。A类是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生产出来的标准型,用了大量的钴、铬、钼等稀有金属,而B类则是很少用这些金属的简化版。简化的结果有喜有忧:喜的是制造工艺简化了,重量更轻了——生产型004B比004A轻100公斤,忧的是寿命缩短了——实用无故障时间仅50小时,大大少于A类200小时的水平,性能稳定性也有所下降。
  如果没有霍夫曼为矿产筹划的一系列工作,Me-262会和历史上一样带着简化版的004B上天,但现在德国已度过了稀有金属匮乏阶段(至少重要装备上是完全可以保障的),通过与日本交易又获得了一批(空运稀有金属从经济角度而言是不划算的,但空运主要是为交流人员与图纸,金属只是附带,边际成本为零),包括施佩尔和梅塞施密特在内都主张全部用A类。恰巧因为容克斯公司正好也在研究日本飞机的金属机构,同时看到了日本有关高温合金的探索——日本技术虽然并不先进,但由于他们采用了镍系合金的基础而德国采用铁系合金基础,完全是不同的路子,尝试性使用之后,发现居然性能有较大改善:单台推力由8.8千牛上升到10千牛,重量下降了近30公斤,平均无故障时间上升到了250个小时。
  大喜过望的尤莫公司立即将这种型号定为004C型,同时在新合金基础上又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好、更有价值的高温合金配方。在发动机改良之后,意味着Me-262又有很多地方可以调整,梅塞施密特博士进行了大量新设计改良,包括机头长度、机翼后掠角度、吊舱布局、机体金属材料等各方面不一而足,脆弱的前起落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Me-262项目等于尚未正式实施就有了一次全新升级。
  特别是在后掠翼领域的变化更大,梅塞施密特博士本身就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而德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发动机推力上升与机体重量下降后,飞机速度变得更快,因为他用加大后掠翼角度的办法来提升灵活性与俯冲时的机体过载限制。经改进后的验证机后掠角度接近25度(原本是18.5度),最大速度突破91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达到1250公里,最高升限突破12500米,与此同时驾驶舱视野也得到了改善,等于又进行了一次大修改,内部代号Me-262B。
  而博士之所以执着地改进Me-262,也和他最近受到的刺激有关——Bf-109在德国事实上停产并眼看新一代战斗机会落在Fw-190C头上的事实大大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他希望开发一款比较成熟而又具有高超战斗力的喷气式飞机来,一心一意要压过谭克博士。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Bf-219大量生产,梅塞施密特原本并未对此抱有太大期望,以为不过是海航需要一款舰载战斗机救急,不过几百架的市场,聊胜于无罢了。没想到却在东线大受好评,订单从几百架跃升到3000架,不仅德国空军与德国海航大规模需要,就连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空军都排队想要这种新飞机,需求之旺盛甚至还弥补了Bf-109转移之后的订单量。
  博士是个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但首先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很想抓紧时间拼命生产一些,用于捞回在Bf-109上的损失,这一点施佩尔表示理解,再怎么说梅塞施密特也是党的重要支持者,就109生产线停产并搬到意大利去的巨变他要给博士一个交代,于是他以Bf-219大规模生产为条件,给梅塞施密特公司额外争取了5个月时间用于Me-262进一步修改,于是,从3月份开始,Bf-219的月产量将达到惊人的800架——比起Fw-190系列1200架的生产量来说差距很小。
  得知事情全部原委之后,霍夫曼松了一口气,如果迟5个月能收获更好的飞机,他不介意多等等——历史上Me-262投入实战已是1944年中的事了。
  “博士,有一点您需要明确,无论怎么修改,Me-262纯粹是为了对中高空敌机进行攻击而生的……”
  “明白!”梅塞施密特大笑道,“我知道元首的口号——不能有一公斤重量用于对地攻击,我的改动保证让您满意。”
  果然,在Me-262B设计中,博士丧心病狂地拿出了装有4门20mmMG213机炮(单门备弹200发)及48发R4M火箭弹的配置,同时还预留了副油箱位置,加挂之后可以将满载时的最大航程扩充到1500公里以上。
  霍夫曼满意地点点头,这配置足够B-17或即将到来的B-29头疼了,只要Me-262有足够规模,再搭配Ta-152使用,1944年的制空权是有保障的,只要有制空权,第三帝国就有的打。
  利用参观的间隙,施佩尔还向霍夫曼介绍了发动机领域的生产与开发情况。
  积压多时的DB-601E发动机全部找到了去处,一部分出口给日本,剩下的全部安装在He-218上,一旦亨克尔公司对He-218升级成功,DB-605系列发动机也会有恰当的领域使用,而DB-603则是预定给了Ta-152使用,奔驰公司从上到下长长松了口气。
  DB系列发动机度过了Bf-109减产而积压的难关,现在轮到尤莫公司为自己的Jumo-213E发动机未来前景担心了,但很快这种顾虑就被打消,一月份有三份订单摆在了他们面前:
  一份是Ju-88轰炸机的升级需求,空军要求得到1000架Ju-188轰炸机(是在Ju-88基础上升级起来的新型号),未履行的Ju-88订单自动转换为Ju-188。历史上该机使用BMW
801G发动机,现在顺理成章地换成了Jumo-213E发动机,单台发动机在重量略轻的前提下功率还提高了50匹马力,同时改善了高空性能,载弹量3吨,速度高达505公里/小时,航程接近2200公里,完美超越了美国的B-25轰炸机,与B-26在伯仲之间,但起降过程远比B-26容易和可靠得多。
  另一处使用Jumo-213E发动机的是Ju-290A运输机,这是Ju-52后续机型,空军要求换成Jumo系列发动机(原本同样使用BMW-801),这是有4个发动机的大家伙,上一架就是4台的生意。容克斯抢生意抢上了瘾,除运输机单子不肯放过外,还进一步推出了Ju-290C(海上巡逻版),准备向海航推销用于取代大西洋秃鹰——Fw-200C,面对440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和高达6000公里的航程,里希特霍芬立即动了心,开口就要了100架。
  本来容克斯公司还想再拿Ju-290去冲4发重型轰炸机招标,但却被军备部明确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好玩:“我们认为该设计不如贵公司的Ju-488,鉴于各公司集中精力申报一款飞机的要求,是否确认撤回Ju-488项目申请?”容克斯公司只能悻悻然地放弃Ju-290的重轰梦。
  最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单子来自于Me-323,在北非登陆战中有着出色表现的巨型运输机博得了霍夫曼的好感,指示梅塞施密特公司想办法改进提升,博士立即组成精干小组进行研究,初步决定将原来由木头和织物做的机翼换成全铝材——现在德国不缺材料,同时将6台法制格罗姆·罗纳14R发动机替换为Jumo-213E。
第014章
新机型(3)
  霍夫曼也看到了改进后的Me-323模型——这是梅塞施密特博士特意送给他的。按照设计指标,这架改进后的胖飞机载货量将突破19吨,最高速度超过340公里/小时,最远航程可达1800公里(满载时),由于外形、主要技术指标与性能与原型号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军备部给予了Me-423的新编号,面对这款甚至还没进行完整试飞过程的飞机,空军一口气就要了50架,不是他们不想多要,而是觉得实在有点贵,预计单台售价高达140万帝国马克,50台就是7000万没了——一架Bf-109才10万马克,新生产的Bf-219价格也不过14万马克。而且140万只是预估价,根据一贯以来的经验,真正下线时价格只高不低。
  但对容克斯公司而言又是450台发动机生意到手(300台常用+150台后备)。这样一来,因Ju-87被He-218抢了风头而被迫停产,甚至连带停产Jumo-211J发动机的事终于不心疼了,公司可全力生产Jumo-213系列发动机,再加上即将到来的Jumo-004C系列生产,他们仿佛看到了大把票子在向自己招手。
  经过几次新机型的选择与竞争,各飞机与发动机厂商之间隐隐约约形成了联合体,梅塞施密特公司包括Me-423、Me-262在内都选用了尤莫公司产品,而沃尔夫公司选择的是宝马和奔驰系列发动机。
  面对Jumo-213系列的贴身逼抢,被取代下来的BMW
801系列发动机怎么办呢?还是扩大产量!
  目前Fw-190是现役单一型号中产量最大的飞机,1月份时月产量已突破800,到3月份高峰期后预计会突破1200,面对如此旺盛的需求,再加Ju-98的需求,BMW公司已疲于满足(每一架飞机按配1.5台发动机计算),对尤莫公司抢生意的行为自然视而不见。事实上,沃尔夫公司也对军备部下达给他们的Fw-190订单表示惊愕,他们计算过,在目前的战损比例下,空军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多的Fw-190,甚至到6月份之后,新完工的Fw-190会比新毕业的飞行员数量还多——那可是包括全部机型在内的飞行员。
  施佩尔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粗暴:生产出足够的存货,到9月份时直接全线停产用于转产新战斗机,这个想法得到了霍夫曼的大力支持。
  两次航空军备重整案后,沃尔夫、梅塞施密特、亨克尔和容克斯公司都非常满足,但也有一些公司的日子就过得不太愉快。以道尼尔公司为例,该公司的Do-17\Do-217轰炸机已停产,费尽苦心研究出来的前后双螺旋桨驱动的高速战斗机Do-335又被军备部判了死刑,一时间只能靠代工Ju-88维持生意,而Ju-88本身就面临着转产,虽然军备部已明确会把意大利的SM79轰炸机交给道尼尔公司生产,但总生产别人的授权型号让心高气傲的克劳德·道尼尔先生非常不满。道尼尔公司也曾考虑在Do-217中型轰炸机基础上开发Do-417的重型轰炸机,但无论技术储备也好,其他公司的竞争压力也好,都预示着这个项目毫无前途,于是很快就放弃了。
  在这样的失落境地中,道尼尔公司得到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日本方面运来了4种不同的海军新飞机设计图,其中高速舰载侦察机(彩云)事先已被划给阿拉道公司。剩下的三款,一款是舰载战斗机(烈风)——梅塞施密特和沃尔夫公司都在费力争抢,特别是听说这款飞机是日本最成功的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属意的作品,两家公司更是毫不退让;一款是舰载联合攻击机(流星),据说这款飞机兼备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功能,亨克尔公司与容克斯公司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夺,大家想得很明白,谁拿下了这款型号,就意味着将来谁就有可能把握舰载攻击机的唯一型号;第三款是陆基战斗机(紫电),但开发这款型号的川西公司却是水上飞机制造企业出身,技术力量放在日本来看都属于相对薄弱,考虑到德国现有Ta-152和Me-262两个非常接近成功的陆基战斗机项目,所有人都对紫电项目不看好,因此居然没有大公司问津。
  而在派遣技术专家来德国交流学习时,自认为底子较差的川西公司又是最积极、最谦虚的,第一批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川西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面对这种尴尬局面,道尼尔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了紫电项目的独特优势,立即发出了项目申请——很好地给军备部解了围。出于对道尼尔的补偿,施佩尔立即将意大利菲亚特公司首席设计师朱塞佩·加布里埃里率领的技术团队加强给该公司(他们开发了G-50\G-55战斗机)
  于是,在一月下旬,第一个轴心联合航空设计局率先成立,代号DFK设计局——取道尼尔、菲亚特、川西三个公司的首字母。出于永争一流、给那些大牌公司一点颜色看看的动机,三国设计师下定决定一定要把紫电项目给弄起来。当其他几款飞机型号还在按部就班地审查图纸、考虑整体指标与目标时,DFK设计局已就紫电项目召开过三次碰头会了,这么庞杂的队伍要交流起来也很困难,幸亏三国设计师都能说点英语,于是英语就成了日常交流用语。设计局的目标很明确,这款飞机不但要成为优秀的中低空战斗机,还要具备上舰功能,实现海陆通吃。
  道尼尔先生对日本的原始设计很欣赏,设计中大胆采用了世界上尚未完全推广的层流翼型和自动收放空战襟翼,特别是后者,能借助于不太复杂的机构使飞机在各种速度状态下都能获得相应的最佳襟翼偏转角和升阻比,该项目还采用了杆力调节器,使飞机在各种速度下均有较好的操舵力和舵效——Bf-109在高速飞行中操作杆十分沉重,被称为“空中石板”,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飞行员更偏爱Fw-190的原因之一。
  紫电采用的新设计十分大胆,远超德国设计师的常规想法,但恰好符合道尼尔本人的理念——否则他也不敢尝试前后双螺旋桨飞机这样的怪异造型,所以他认为这些设计不但不用改,反而要尽可能优化完善。
  项目选型的另一个关键是发动机,原始设计采用了2000匹马力的誉发动机,DFK考虑到目前DB系列和Jumo系列的液冷发动机均已被预定,估计很难搞到手,再加如果要上舰,出于维护便利性的原则,最好还是利用空冷发动机。但在具体选型中,道尼尔力排众议,决定选用BMW公司最新出品的901系列发动机。
  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BMW最成熟的产品无疑是801系列,这款双排14缸星型发动机在吸收日本火星发动机有关技术后已开发到了E型号(这是Fw-190A和Ju-98的标准发动机),拥有2000匹马力的同时还减重了54公斤(同功率的火星发动机虽然更轻,但横截面要大一些且稳定性不好),下一步准备开发801F型,预计马力会达到2400匹。而901系列是基于霍夫曼的要求,在仿制美国普惠公司双黄蜂R-2800基础上形成的双排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BMW发动机技术本就是在普惠技术引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仿制难度不是特别大),加上又拿到了日本誉发动机技术(也是仿制普惠公司双排18缸的产品)图纸作为参考,生产出来的901系列马力亦稳定地达到了2000匹马力(R-2800此时最好的生产版本是2300-2400匹马力)。
  但901系列目前还不够出色,与801系列的动力一样且横截面更粗大,会带来更多阻力。面对质疑,道尼尔仍坚持用901系列,他说:“14缸发动机现在是2000匹马力,也许一年后会是2400匹,18缸发动机现在是2000,或许几个月后能到2400。现在数字一样,能说将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一样么?如果都一样的话,18缸比14缸多4个缸用来干什么呢?”
  既然要力争第一,那就不能按部就班,根据他的建议,DFK设计局最终把赌注下在BWM901C型的成熟上——预计将会达到2300匹马力,备用发动机则选了誉系列的2100匹马力。
  由于这是第一个人员到位的联合开发项目,霍夫曼给与了高度重视,专门抽空听取DFK几个设计师的汇报。
第015章
新机型(4)
  “尊敬的元首,新飞机将贯彻重装甲、重火力、高速度、易生产四项原则。”道尼尔说到,“这是一款很有潜力的飞机,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性改造计划,预计有关设计修改将在3个月内完成。”
  川西公司是水上飞机生产商,缺乏起落架和陆基飞机设计经验,因此紫电存在一些很低级的问题:包括沿用的“强风”型号梯形上反中单翼布局在陆基飞机上使用时会造成起降过程中的视界死角;主起落架支柱过长,收放机构过于复杂,轮距过宽和方向舵偏小,给降落带来不少隐患。但这些问题对道尼尔公司而言不存在任何挑战,德国方面迅速拿出了改进方案,用于改善前下方视界和起落架设计。
  当然,DFK设计局预定改动还不止这些,在德国设计师眼中,日本飞机的结构强度一贯有点问题,紫电虽在这方面表现尚可,德方拿到手的第一件事还是考虑结构加强,而且也有现实必要——舰载机化时必须加强结构强度才能弹射起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