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656

  “快了,而且会比你想得还简单。”隆美尔在地图上轻轻勾勒了两道进攻路线,“要解决波斯境内的红军,不一定要硬碰硬消灭他们,只要我们从土耳其边境出发,向东北方向进攻200公里,拿下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就关上了外高加索的通道,如果向东进攻500公里,巴库油田就稳稳地落在我们手中。解决外高加索问题的关键与钥匙不在我们手里,而在土耳其。只要土耳其倒向我们,在我们1-2个装甲师的协同下,土耳其人出动10-15个步兵师能顺利地将高加索山脉以南的红军全关进笼子里——里海和高原是最好的包围圈。”
  巴尔克与一群参谋认真地看了地图,觉得隆美尔的下一步方略很有针对性,在军事上也不难达成。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说服土耳其人加入轴心,但鉴于土耳其前次开放黑海海峡并接收2个师装备的情况,大家相信土耳其加入战争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中东集团军参谋长高斯少将在旁边听了欣慰地点点头:他觉得隆美尔元帅在经过叛国集团这件事“教育”后更成熟也更谨慎了,不再像非洲军时代那样不顾友军、不顾上级,只为了自己心目中的“胜利”而一意孤行地狂飙突进,他会考虑整个战局的协同与配合,会思考政治、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不再让人感觉提心吊胆。
  当沙漠之狐不仅有了机智与狡猾,还有了老练与成熟后怎么样?高斯相信有关胜利就近在眼前了。
第010章
俄罗斯的冬天(10)
  “您是说,您派出的人已联系上了德国人?”德黑兰的王宫里,一个年轻的声音压抑着兴奋与激动,用略微有些颤抖的声音问道。
  “是的。不仅联系上了他们,还见到了隆美尔元帅本人。”
  “怎么样?”
  “英国人被打得溃不成军……我们的使者见到了成千上万的英国与印度俘虏。”
  “我不问这个……这我已经知道了,德国人能打到这里来,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厉害。”年轻的声音焦急地问,“我是问,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何,愿意帮我们赶走俄国人与英国人么?”
  “这当然没问题,但要付出一些代价。”
  “我可以接受,类似埃及、伊拉克的条件,甚至比他们更高一点的代价都可以接受,现在的日子我一天也过不下去了!他们是不是要石油?我可以给他们!要驻军我也可以答应。”
  这个年轻的声音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出来的(波斯于1936年改称伊朗,但随后几年内称波斯比伊朗更普遍,后来才慢慢过渡为伊朗,整体称呼演变类似于暹罗与泰国的关系),原国王同时也是巴列维父亲的礼萨汗虽然比较亲德,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也宣布了中立。但为保住伊朗这条对苏联进行物资供应的渠道,盟军不允许伊朗真正的中立。
  8月初,苏联和英国共同商定对伊朗进行武装占领,并划分了两国分界线——这也是19世纪末俄、英两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分界线,直到礼萨汗宣布独立自主之后,才逐渐将两国的势力驱逐出去。
  虽然老国王知道拥有强大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俄国与英国要侵犯伊朗不费吹灰之力,但直到最后一刻他仍天真地认为,出于道义上的考虑、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尊重,盟军还不至于把事情做绝,万万没想到英军和红军于1941年8月25日发动了入侵。
  英军出动的部队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师、第2印度装甲旅、第9装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苏军则从外高加索和中亚军区的第44、47和第53军中抽调了入侵部队,双方合计兵力超过15万人。
  此时,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编为两个配备105mm斯科达火炮的王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9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以及1个独立的机械化旅(装备捷克制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罗尔斯罗伊斯装甲车以及美制TK-6装甲车)。伊朗王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2艘炮艇、5艘鱼雷艇、1艘武装拖艇、1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2艘意大利建造的炮舰、4艘炮艇、3艘鱼雷艇和1艘拖船。
  从兵力上看,伊朗军队的实力不算太差,但由于突然遭到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大部分在军营里被缴械。校级以上的军官和情报官员被苏联内务部甄别了出来,一些人被带到巴库审问,从此下落不明。一些伊朗军官趁夜色逃出军营,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苏英两国除控制伊朗战略要地之外,还趁机煽动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的地方部落,特别是与苏联接壤的北方山区有很多少数民族(比如阿塞拜疆)都不服从德黑兰政府的权威。
  除陆军外,伊朗规模不大的海空军也遭到摧毁。一支搭载登陆部队的英、澳联合舰队在8月25日凌晨突然对伊朗海军开火。“亚拉”号炮舰一炮击中伊朗海军最大的军舰,购自意大利的“虎”号炮舰并将其重创。到凌晨5时30分,英军登陆完毕并占领了沙普赫尔港口。在阿巴丹港,英国海军“肖尔汉姆”号炮艇击沉了“虎”号的姐妹舰“豹”号炮艇,港内其他伊朗军舰不是被击毁就是被俘。
  皇家空军“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奇袭了阿瓦士机场,停在那里的伊朗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地面上。伊朗南部的各空军基地被英军一扫而光,空军官兵被遣散回家,有关飞机则被英军士兵拆毁。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军基地,英军接收了那里的沙阿兹飞机组装厂,15架刚从美国运来的、崭新的寇蒂斯“霍克”战斗机(其中3架还没拆箱)被英国人没收后运到了印度。与此同时,英军还占领了阿巴丹的英波石油公司炼油厂。
  不到一周,伊朗各战略要地被全线占领,军队全面崩溃,老国王被迫下令停止抵抗。英苏大使不仅要求伊朗为盟国取道其领土运输军火武器和战争物资提供方便,还必须关闭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使馆,交出德国侨民。在伊朗答应履行这些条件后,英苏军队仍然开入德黑兰逼迫礼萨国王逊位。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身体健壮的一半人被苏联挑去,发配到西伯利亚科雷马的奴役营,在那里与苏联从波兰东部捕捉来的平民奴工一起挖矿,另外一半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礼萨国王退位后将王位传于21岁的巴列维,然后动身离开德黑兰,在离开前,老国王命人挖了一块波斯泥土,装进一个小包,然后塞进自己的口袋里。
  1942年1月29日,处于枪炮威胁之下的伊朗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两国虽然一再声称尊重伊朗“独立自主”,但却把伊朗境内一切公路、铁路、江河、机场、港口、输油管、电话、电报和无线电设施全部控制起来并由盟军直接管理,包括巴列维在内的所有伊朗高层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视之下,为防止苏联人下毒谋害,巴列维甚至每一顿饭、每一杯水都要贴身心腹先品尝后才敢下肚。
  他本以为自己将会永远处于这种恐惧之下,没想到形势变得如此之快,不到一年,德国人已打上门来了。在11月份后,他为非洲军的每一场胜利而欢呼,为他们遭遇的挫折和考验而感到沮丧。轴心国举行开罗入城式时,他在王宫里整整乐了三天。德军进入叙利亚、伊拉克后,他几乎已抑制不住欢快的情绪了,每天都要在地图上研究隆美尔部队的进军情况——甚至比德国总参谋部还关心德军的补给与后勤。
  “德国人要的不仅是这些。”
  “他们要什么?”巴列维皱起眉头反问道,“难道要割让领土?”
  “不,他们希望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这是什么意思?”
  “隆美尔元帅传达了元首的原话:波斯人民在远古时代是雅利安人的一支,虽在历史变迁中产生了重大演化,但日耳曼民族依然愿意承认我们是雅利安族裔的身份,作为同属于雅利安民族的后代,应当确立全面伙伴关系,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奋斗。”
  “就这些?没有具体条件?”
  “元首没说,但德国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的代表提了提了一些具体条件,比如:废止与英、苏两国的一切条约,并就他们造成的损失索赔1000吨黄金;国内有关英国、苏联投资全部转给德国,一切设施设备包括炼油厂在内均由德国负责修复;伊朗出产的石油除自用外,全部供给德国;允许德国新的矿产开采权,全部由德国负责勘探与投资,开采成功后双方各得一半,期限99年,期满后全部移交我国——基本上与埃及和伊拉克的条件差不多。”
  “驻军呢?”巴列维向使者问了他最关心的事情。
  “除北部与苏联接壤处,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和油田区德国要驻扎一些军队外,包括德黑兰和伊斯法罕在内的其余部分都不驻军,国内的铁路、公路、电报也由我们自主经营。”
  巴列维的神色松弛下来了:“德国人要的不多,起码比英、苏要好多了。”
  “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巴列维的孪生姐姐、具有高超政治手腕的阿什拉芙公主问道,“能把父王救回来么?”
  “德国人答应尽力搭救。”使者想了想,“他们承诺会帮我们重建国防军,并用武器抵扣从我们这里拿到的石油款,但要求我们加入轴心阵营,对英、苏宣战。”
  “不包括美国?”巴列维对美国还有一点好感。
  “不需要包括美国。”使者忽然补充道,“对了,德国人表示如果我们加入对俄国、英国作战,德国愿意将来胜利后将两国目前与伊朗交界的领土划给我们一些——不少于15万平方公里。”
  巴列维露出兴奋之色,嚷嚷道:“好,我都答应了,立即把条约准备好。”
  “陛下……”饱经世故的穆罕默德·福鲁吉首相劝道,“陛下,德国人描绘了‘全面伙伴关系’,老臣认为这些条件可以继续商量,或许我们不用付出这么多。”
  “不!我要尽快把苏联人赶走,把部队武装起来,让他们也尝尝我们的怒火。”巴列维傲然说道,“这世界上不只有英国或苏联人懂武力,我们波斯人也懂,我要让他们为一年多之前那次背信弃义的进攻付出代价!”
第011章
俄罗斯的冬天(11)
  “元首,我到现在还没有理解您为什么会答应给伊朗人更优厚的条件?”凯特尔满脸疑惑地问道,“虽然人种学家告诉我,波斯人就是高原上的雅利安人,但我……”
  “没错!您没说错,我确实不是因为波斯人是否属于雅利安人而做出的决定,这仅仅只是一个政治借口。如果波斯人能当成是雅利安人,那斯拉夫人也可以是雅利安人——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距可比波斯人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要小得多。”
  凯特尔机械地点点头,然后眼巴巴地看着霍夫曼,像一个虚心讨教的小学生那样渴望得到答案——这当然是假装出来的,能当到元帅的人就没有笨蛋,凯特尔的这幅虚心好学的样子完全是变着法子拍元首马屁,霍夫曼不知道希特勒能不能看出来,至少他是完全懂得,在他在大学担任教授时就有学生搞这样的行为艺术——巧妙而不露痕迹。
  “这涉及到两个因素。第一,是我们对战后中东世界的整体安排,不知道您是否注意过,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民族,不仅生活习惯、历史传承、人文氛围不一样,就连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别——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差异与对立之深,恐怕只有宗教改革时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关系才能相提并论,我们应当要安排不同声音出现,就像在沙丁鱼罐头中必须安排一条鲶鱼一样,这对帝国今后在中东的地位有好处;第二,这是对土耳其的触动,我许给了波斯人一片土地,涉及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领土,这同样也是历史上土耳其曾拥有过的领土,如果我们把这些领土许给参加轴心阵营的伊朗,您猜土耳其人会怎么想?他们敢跳进盟军阵营中去么?”
  “肯定不敢。”
  “如果因为土耳其最终得不到这片领土,他们会迁怒于谁?是我们还是伊诺努总统?”霍夫曼笑道,“巴列维国王是个年轻、冲动甚至不计后果的政治家代表,伊诺努总统是老练、沉稳乃至会反复权衡的政治家代表——现在,我要让前一种政治家得利,让后一种期望更多回报的政治家失望,您觉得,观察家们会评论谁的策略更正确一点?”
  “我明白了。”凯特尔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您是在给土耳其施加压力。”
  “俄国和英国在殖民时代给波斯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这次又以武装入侵破坏了他们的中立,只要我们稍微表示善意,露出与他们友好的迹象,走投无路的波斯人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扑上来。而且,说句真心话,我只对伊朗的石油和矿产有点兴趣,并没有控制其领土、人口,干涉其内政的愿望,上亿的德意志人民够我操心了,我不想再背上几千万其他民族的包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大度一些呢?”霍夫曼大笑道,“帮助巴列维国王树立威望、巩固统治对我们有很大好处,这是帝国在中东真正的投资。其实我很感谢斯大林和丘吉尔,如果没有他们如此短视而愚蠢的行为,怎么会让我在今天捡到这个便宜呢?”
  有一句话霍夫曼没说,从原有历史时空来看,巴列维在得到美国帮助后一直死心塌跟着走,直到伊斯兰革命爆发为止。说明他是个重感情、讲交情的政治家,这样的人物值得扶持,至于今后伊朗会怎么走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另一边,巴列维在冷静下来后,向首相和公主解释了他如此冲动的缘故:“我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答应德国人的条件?因为我看出来了,德国在中东除了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外,并没有领土要求,做事相对规矩。埃及是这样,伊拉克也是这样,我们伊朗同样会如此。看看那些英国人、苏联人干的勾当,简直令人作呕——一边口口声声说支持我们独立、自主,一边扶持‘伊朗人民党’(由伊朗共产党发展而来)和北部山区的叛乱分子,他们现在就想甩开王国政府,我绝不相信他们战后会如约退兵。”
  其他人默默点头,巴列维这一点没说错,正反对照的例子很鲜明:埃及的棉花是德国人出钱买下来的,而伊朗为数不多的卡车和铁路货车却被苏联无偿征用,北伊朗生产的小麦、稻米和棉花也被苏联人大肆征收后运回国内,农民们收到的是一钱不值的军票;为给驻军发饷,盟国还强迫伊朗国家银行增发7亿里亚尔纸币,致使伊朗货币在一夜之间贬值了20%。在盟军的命令下,伊朗国内的大米、砂糖、茶叶、棉花织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都实行定量配给,英国和苏联将配给票证发给各部落酋长,这些票证能在黑市上换取不菲的现金,足够其今后发动武装叛乱所需。
  “只要德国人支持王国政府,愿意帮助我们对付分裂分子,我们甚至可以多付一点代价——这也是我为什么请求德国人派遣教官帮助我们重建国防军的原因,如果你们还能记得几个月前俄国人那个无耻的提案。”
  福鲁吉首相脸色阴沉地点点头:几个月前,苏联方面曾建议向伊朗赠送一个团的T-34坦克和一批战斗机。巴列维非常欣喜,准备接受这批馈赠,但一听附加条件后却心凉了半截:苏联军官将与赠品一起来伊朗,坦克只能安置在加兹温,战斗机必须停放在马什哈德;培训结束之前(结束日期由苏方决定),这些坦克和飞机要由莫斯科的司令部直接指挥,这绝不是一个年轻且心高气傲的国王能容忍的,这种“好意”最后只能敬谢不敏。德国人用的是“出售”这种字眼,这说明伊朗能拥有完全主权和调动自由,而且从战绩来看,德国装备明显更厉害。巴列维已经在憧憬虎式坦克的威风了。
  “隆美尔元帅提醒我们,希望陛下能暂时忍耐并保护好自己,如果需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德国方面会表示理解——他让手下给了我们一套联络密码表,一旦苏联人狗急跳墙,他会想办法出动特种伞兵来搭救我们——只是人数不能太多。”
  “很好,替我向隆美尔元帅表示感谢,我在德黑兰等待他的到来。”巴列维露出微笑,对自己的姐姐和首相说,“你们看,德国人和隆美尔元帅还是够朋友,我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面对英国第10集团军彻底崩溃、一部分德军压到德黑兰门口,一部分德军虎视眈眈威胁大不里士与德黑兰之间通道的局面,秋列涅夫觉得十分棘手。正如隆美尔预计得那样,这是位十分谨慎的红军指挥员,他深入地思考了自己所能采取的策略,却发现没有一种兼顾各方的办法,如果非要找一个的话,固守待援或许是相对比较明智的选择。
  但从前天开始,梅佐夫中将向他报告波斯集团军的日子开始过不安稳了,成群结队的德国飞机肆无忌惮地对红军运输与补给道路进行空袭,数量不多、性能与技术水平更逊一筹的红军飞机很快就被打得不见了踪影,天空中到处都只能见到涂着铁十字标识的飞机。运往前线的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完好率一天天下降,平时恭顺且驯服的伊朗部队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种种迹象表明该集团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
  “朱可夫同志还没有回电么?”
  “暂时没有,或许他要向斯大林同志请示。”
  秋列涅夫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放弃德黑兰、全力固守大不里士才有出路,因此拟定了一个计划:让部队挟持伊朗高层迁移至大不里士,然后以此为据点,利用崎岖地形进行层层抵抗,至于强行借道土耳其进攻德军北路集团左翼的念头只在他脑海里闪了一次就自动放弃了——他可不敢捅土耳其这个马蜂窝。
  就在秋列涅夫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时,总参谋部的回电终于到了,但口气却是冷冰冰且不容置疑的:“……前电已悉,德黑兰是伊朗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应全力固守并展现红军的坚强面貌。德黑兰目前拥有第402步兵师、第1山地骑兵师、第23骑兵师和两个摩托化独立团,再加波斯集团军增派的兵力,而你们的敌人不过4-5万,总兵力已完全足够。高加索方面军的领导不要为德军气势所吓倒,应具备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这……要不要向斯大林同志再请示一下?”
  “不必了。”秋列涅夫垂头丧气地摆了摆手——他是老同志了,马上就从字里行间中读出这究竟是谁的意思,再拍电报过去请示只能是自取其辱。
  “现在怎么办?”
  “再增派2个师的兵力,同时让梅佐夫同志抓好防御体系建设,把德黑兰变成抵抗侵略的坚强堡垒,让德国人碰个头破血流,至于空军……”秋列涅夫沉吟了一下,“从方面军配属的飞行集团军中再抽调2个团过去,其余防空就指望波斯集团军自己想办法了。”
第012章
新机型(1)
  1月份的最后一天,在凯特尔和施佩尔的陪同下,霍夫曼去郊区观看最新的飞机展示。
  得益于后世经验,对航空力量的重视成为霍夫曼在军备生产调整中压倒一切的核心,他不但兼任空军总司令,还亲自过问新机型的开发与生产,1942年9月份后每一款飞机的生产——无论是德国研制与开发的最新机型,还是日本机型的引入与迅速生产,都必须经过他的首肯,他为空军倾注了大量心血。战事进展证明了他的眼光和价值,无论是引进机型还是新机型装备,现在德国空军的表现堪称完美,只有重型轰炸机依然还没有着落。
  在观看之前,霍夫曼先问了施佩尔有关技术交流和航空联合开发的情况,按照约定,德国将派遣一部分雷达和坦克领域专家去日本,而日本将派遣大部分与海航相关的技术专家来德国。
  “意大利航空设计师已全部就位,大部分日本新型舰载机资料也基本就绪,目前正在梳理和研究,但日本专家只到了不到三分之一,因为他们在国内还有一些任务需要交接。总体而言,日本陆军比较支持,海军有点意见。”施佩尔解释道,“不过陆军给了海军一点补偿,然后又把我们这里的弹射器、拦阻索等技术要走了。”
  霍夫曼心想:这是当然的,派去的德国专家偏重陆军方面,而抽调的日本专家都是海军技术相关者,海军肯定会有不满。不过日本陆军居然肯给补偿,这倒听着新鲜。
  “什么补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