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7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757

  “这可是大功啊。”韩钟叹息,旋又问道,“十三叔欲为何事,参谋军事,还是筹措武备?”
  王寀一挥手,扬声道,“若能统虎贲,总六军,征伐不臣,成先君之盛业,自当优而为之!”
  “……”
  “哈哈。”王寀一声笑,冲一脸不以为然的韩钟挤挤眼睛,“我要是这么说,是不是会被骂回来?……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虽狂诞,也不敢妄造此言。”
  “我自幼喜文不喜武,北讨之事,非吾能及。”王寀笑笑,“不过我观今日之世,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第二百六十六章
长风(三)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王寀的话,韩钟深以为然。
  但王寀的担忧,韩钟却不以为然。
  按他父亲韩冈的说法,萧墙之内,从来都不会没有矛盾。
  外部有矛盾,内部有矛盾,最终只看哪个矛盾更大,更迫在眉睫。首先解决主要矛盾,这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弄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那铁定会铸下大错。
  以如今中国之大,中国之强,内忧自然远大于外患。
  中国周围,不是藩属,就是羁縻附庸,稍有点声气的黑汗垂死待毙,为患百年的契丹苟延残喘。
  要说矛盾,肯定是内部更加尖锐。
  所以王寀的担忧,无谓,且毫无意义。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人人都知道这一点,关键在于解决,而不是指出。
  而王寀却像是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看得见问题,却给不出一个有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送走了王寀,公厅内恢复了平静。详检官公厅外的走廊上,脚步声时时响起。枢密院主楼内,官吏奔走往来,日以继夜。
  都堂荷天下之重,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每一天,都堂都要收到数以千计的文函、申状、奏表,都要批复下达同样数量的堂贴、札子。
  韩钟详检官的一天,平均要亲自处理四百件以上的文件,加上他手底下的官吏,轻而易举就破千数。
  每一份公文的背后,都交织着矛盾、争执、妥协、交换,满满的都是利益。
  而只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天下必至太平。
  帝党潜伏窥伺,朝堂看似平静,却暗波重重,可只要天下安靖,百姓不惊,朝堂上就翻不出浪来。
  但是,难点就在这里。
  韩钟曾经听他父亲说过,人的需求有五级,最下三级是温饱、安全和人情,对升斗小民,只要满足这三条就足够了——吃饱穿暖,太平无贼,家中和睦,闲暇时可以看看球赛马赛,与友人一起喝酒聊天,如此足矣。
  但就执政者而言,最难满足的就是这一事。天下百姓人数亿万,再小的需求,配上如此多的数量,都会变成宛如天上星辰般庞大的数字。故而天下大治,非圣贤不可为也。
  虽然秉政的章相公是开国以来数得着的名相,但要达到圣贤的等级,感觉还差上不少呢。
  韩钟身处中枢之地,所见所闻,对天下局势,比常人更加了然。
  中原兼并成风,自耕农失地越发严重。南洋稻米,关西布匹,如潮水般涌入市场,旧日中原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被彻底打破。
  仅是京畿,三年以来,因各种变故,外迁实边的京籍百姓就多达两万,已经超过京府总户口的百分之一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只能给人做佃农。但自从蓄养牲畜成本大幅下降,各色耕作收割的农具机器普及之后,就是上门做佃农人家也不要。
  要是有能照料牲畜,能保养农具、机器的手艺就罢了,什么都没有,就只知道挥锄头出力气的村汉,如今哪里都吃不开。
  几个雇工加上几头牲畜或机器就能把田地照料好,还要分给七八家人去种?纵横阡陌占去的土地亏不亏?田主夺佃引发的人命官司,这几年便不绝于耳。农民群聚闹事,甚至揭竿而起的都不少见。
  虽说还比不上旧年的魔教之乱,并没有出现能够攻打州县的大股贼寇,可各地上报的盗贼消息,以及出剿后的捷报,韩钟的案头上,天天都能看到。这边一两个,那边三五个,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年就有三五百人了——这只是开封府。
  京畿之外,中原各路,因贫而无产而被迫迁移的百姓少说也有几百万人。以至于各种原因被抓、最终发配烟瘴地的贼人,年年破万。
  说实话,这么多无业百姓,放在前朝,甚至二三十年前,便少不了一场席卷数路的大乱。
  怎么办?
  韩钟听到的教诲是:内部矛盾,外部解决。
  就像是高压锅炉,必须装一个减压阀,给超过锅炉压力限度的蒸汽一个安全的去处。
  过去各地无业流民是去陇右,去西域,去云南,去南洋,如今更能去日本,去涿州,去大同,日后还能去幽燕、云中、辽东、高丽。
  总之,就是移民。
  如今按照都堂的规定,各州各县每半年一起,都要上报没有产业的户口名单,如果没有三等以上户具结作保,就必须每月到衙门登记,直到其找到差事有人担保,或者主动申请移民。前往各地的移民,由朝廷安排去向及路途上的饮食,还有落脚地的房屋、田地、种子和农具,移民只需签字画押,然后用上十年的时间,还清身上的欠债。
  这一套手段,是十几二十年来,不断完善的。客观证明,效果还不错。西域十七城,平均每座城池,都有了上千户口,新得的河中之地,已经有上万户迁移过去。远离中土的西域已是如此,稍近处如云南,南洋,更是年年都有万户以上的移民。
  人口外流如此严重,情理中州县户口必然大幅减少,亲民官磨勘考绩能不拿下等就是背后有人了。可实际上闰年造册时一查,各州县的户口几乎都是有增无减。
  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加,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便因此不断增长,而且是十二三年就翻上一番。只要学过数学,就知道这样的增长率有多么可怕。
  韩钟听父亲说过,国中人均寿命的增长是有极限的,而且很快就会到顶。天下黎庶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水平有限,京中官户的平均寿命能达到六十以上,而百姓们最多也只能将人均寿命拉到五十岁。
  最终中国本土的人口大概会落到四亿上下——这是自然学会内部的数据。
  相当于现在两倍,是二十年前的四倍!
  人口,土地,粮食。
  这才是国内真正的矛盾。
  至于民党、帝党,匡计宋室,诛奸扶正,只会是矛盾爆发的引线,绝不会是主因。
  所以最近发到韩钟手边的上下文函,日常庶务之外,说得就只有一件事——开拓!开拓!还是开拓!
第二百六十七章
长风(四)
  放衙前,韩钟带着整理好的一摞奏表申状,送去了楼上,让值夜的游师雄晚上多了点事可以做。
  “子钧……你真会办事!”
  已经忙碌了一天的游师雄,痛快地丢下了笔。干脆不去看桌上堆成七八摞,永远也批复不完的公事了。
  韩钟当初在守选授职之前,韩冈曾安排他在游师雄幕中学习过半年多,熟悉了铁路事务,方才能够在上任后很快便上手,应付起从敌人到自己人的所有需求。
  虽然年龄有差,但韩钟与游师雄其实有几分忘年交的意思,早已熟不拘礼,闻言笑道:“这些都是今天须批复的,那些能拖几天的还在楼下没拿上来。”
  游师雄闻言扬眉,“之前那个被你送去宁夏的堂后官,是不是就这么说的?”
  韩钟打了个哈哈:“既然他自己送上门来,侄儿也就却之不恭了。”
  “说不定他只是想奉承你。”
  韩钟冷笑:“自来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没一点眼色,蠢货要来何用?”
  游师雄哈哈笑了两声,心道果然还是衙内脾气。
  韩钟初至都堂,一下子就接手枢密院详检的差事,一时忙碌少不了。他手底下的一个堂后官,就自作主张,把送到他那里的上下文函分门别类,急务放前,不急的延后。堂后官这么做是奉承还是下马威还是两说——游师雄觉得是前者,滑吏一贯是设计逼得上官主动放手——但韩钟认定他别有用心,到张璪那边打个招呼,寻了个差错,直接就送去宁夏戍边去了。
  要说有错,那个堂后官的确有错。不管初心如何,本质上还是代上官做主,逾矩了。不过他遇到的不是韩钟,而是东府五房的几位好出身少经历的检正官,说不定就引为心腹了。可惜他撞上了韩钟。
  韩钟年虽少,却是在战阵上办了一年多的差,生死事上更见得人心万端,在前线做一日,比京中做一月还要能历练人。公事中经验丰富,又是世家子翻脸就下死手的性子,撞到这样的人手中,只自身去宁夏,没牵连到家人,已经是万幸。
  只是在游师雄看来,比起其父韩冈,韩钟性子上还是缺了点宽厚,少了些对下情的体谅和宽容。至少没必要送去宁夏,开革了就可以了。
  “现在好了,详检房内人都给你整治得服服帖帖,办事顺手多了?”
  “还算是老实。”
  “所以……”游师雄点点桌上一堆堆如山高的文件,从鼻子里出声:“嗯?!”
  游师雄是玩笑,怎么按缓急安排文函递送是他们这些枢密使吩咐过的,不是韩钟自作主张,韩钟也只是笑,“六丈要是嫌小侄不堪使唤,也把小侄发配出去就好了,雄州定州不嫌远,大同神武不嫌差。”
  “美得你的!”游师雄笑骂,“这时候,哪里还有那么好的差事给你?”
  韩钟眉眼一动,指了指东面,压低声线问,“真的要打了?”
  游师雄笑容变得浅淡了点,“还在议。”
  韩钟察言观色,又说了两句闲话,就告退离开。
  离开时脚步有点急切,哒哒哒地就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