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8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4/881

  “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牧野洋洋,流血漂橹。飞廉恶来,死于戎疆……”
  这篇绵长的颂文从少昊的穷桑国说起,历经数千年历史,一直讲述到牧野之战后秦赵两族先祖的悲惨经历,以及他们各自跨越重重阻碍,重新崛起为大夫、卿族、诸侯的事迹。
  一直,讲述到了今天。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赵秦一统,和合共襄。谨禀我祖,伏惟尚飨!”
  言罢,赵无恤对着白帝之像下拜稽首,然后又将如同提线木偶般任由他摆布的秦伯刺也拉了起来,二人执手,走出白帝祠,对着问询赶来观礼的数万秦人和赵国大军说道: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秦赵本为一家,四百年前分,四百年后合,今日赵与秦再度合一,天地鬼神、我祖白帝少昊氏、大巫巫咸、大沈厥湫、亚驼,及万千军民共鉴之!”
  ……
  利用祭祀白帝少昊氏这一共同祖先的举动,让秦地心情忐忑的数十万百姓稍微安下心来后,赵无恤这才正式进入雍都。
  不像兼并鲁、卫、郑时那么粗暴直接,这一次,他十分谨慎地又一一祭祀了秦国历代国君的庙宇,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叔伯先辈般敬重。如此一来,心存侥幸,没有西窜陇西的部分秦国贵族也安心了不少。
  这之后,赵无恤才住进了大郑宫,以赵秦共君的身份招募逃离雍都,窜入山林的秦人们。
  而他对秦伯刺的态度,也从和蔼变成了严厉:
  “秦赵虽合,但有些事情,可与之前说好的不一样!”
  大郑宫中,赵无恤面沉如水,他认为秦伯刺玩了小花招,故意让雍都的人逃走,只留下一座空城,但秦伯刺却矢口否认,说这一切都是大庶长子蒲的自作主张。
  “子棘,休要自作聪明!”
  如此警告了秦伯刺一番后,赵无恤让他退下,转而与随行诸将商量如何处置陇西的残秦势力。
  陇西,也就是后世的甘肃天水、礼县一带,在宗周时代被称之为西陲。那里是秦国的老家,秦的祖先秦仲就做了西陲大夫,为周室保卫西境,与戎人血战了数代人,才在荆棘草莽中开辟了一片国土,那是秦的立国之基,又因为在陇山(六盘山)以西,故称之为陇西。
  后来,虽然秦德公时将都城东迁到了雍,但西陲宫得以保留,在秦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后,陇西现如今有西陲、上邽、冀、犬丘四县,也有十万秦人。
  “加上这些时日陆续西迁的四五万人,以及附庸于秦的戎狄小邑,只怕陇西尚有二十万之众。”刘德如此报告,又道:“不过陇西一直以来便十分贫困,无蚕桑之饶,每年五月冰雪才解冻,八月麦子才熟,所以秦人才放弃了那里,东进泾渭,秦穆公也直到在东方撞得头破血流时,才转而西收群戎,虽然称霸西戎,实际上却没什么实际上的好处,只因为陇山以西,实在是太穷了。”
  商君赵伊却有不同的见解:“不然,穷山恶水,民众彪悍,陇西秦人能出一到两万兵卒,若是长期盘踞,一心东出,必将成为西陲大患,不可不除!”
  赵葭则不同意攻伐陇西,说道:“但是陇山高耸,东西百八十里,难以逾越,秦人守着陇关,从雍都攻过去,势必损失惨重,就算拿下陇西,也得不偿失。为了一区区陇西,而让大军在秦地长期耽搁,只怕会延误了君侯明年南下伐楚,使天下定于一的大计啊!”
  “且让寡人想想。”
  赵无恤有些犹豫,关中乃是天下之上游,陇右则是关中之上游,而西陲更是关陇的喉舌,按照本来的计划,他是想要全取秦国,包括陇西的,然而现如今,秦的顽民却全部跑到陇西去了,这对于统治丰镐和雍地倒是好事一桩,怕就怕他们不忘东出收复故土,勾结戎狄,长期为患啊。
  思虑间,却有人来报,说义渠戎、乌氏戎等听闻赵已并秦,纷纷派遣使者来朝见。
  赵无恤大笑道:“义渠年初时才被秦人大破,死伤过万,那个十年前曾约寡人共同灭秦的义渠君也重伤而死,诸子争立,对我赵军,自然是畏之如虎的,这次来,正好逼迫义渠退出泾川,将密须、豳邑等秦人来不及收复的宗周故土,夺回来!”
  想定之后,赵无恤便命令大军秣马厉兵,做出一副北上伐义渠的姿态,吓得义渠的使者进入雍城都只能跪着爬进来,完全没了当年的自视甚高。
  不过赵无恤没想到,这一次群戎朝见的重头戏,反倒不是义渠,而在乌氏戎……
  乌氏戎是陇山北段(宁夏固原一带)的一个部落,以商贸著称西戎,他们不像义渠人一样专门劫掠城郭,而是靠在秦国和河西走廊各部族之间做玉石周转贸易为生,赵无恤曾经让猗顿派商队去过乌氏,与他们建立联系。
  于是在义渠的使者被吓唬得屁滚尿流地出了殿外后,乌氏戎的使者被引领进来了,虽然乌氏人从事商贾事业,见多识广,但在赵军的威仪下,依然有些战战兢兢。
  然而就在赵无恤高踞殿上,等着他们朝拜时,却猛地看到,披发左衽,穿着皮袄子的乌氏使者里,还有一个椎髻右衽的中年人,他手里,还持着一根什么东西,像是树枝,又似棍棒……
  朝见君侯伯主,岂能手持此等东西,殿尾巴的赵国羽林侍卫想要将他手里的东西夺走,那人却坚决不从,死死抱着那物件!
  “大胆,岂敢在君侯面前无礼!”眼看那人和羽林侍卫抱成一团,盔明甲亮,立于殿中的将军赵葭皱着眉走了过去,大声喝骂,想要将那人驱逐出去。
  然而等走近以后,赵葭的身子却一呆,步伐一乱,他不顾礼仪,快步跑到了那个“乌氏人”的身边,仔细端详他,随后竟是抱着他大哭起来。
  殿内一片骚动,已经没有人关心乌氏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定格在赵葭和那个身份不明的人身上。
  “来,快来!”赵葭知道自己失态,连忙擦了泪,拉着那人,就往殿中央走来。
  没有人再试图阻拦,因为他们的君侯赵无恤,也已经亲自下到了殿中央,望着那个在赵葭搀扶下,一瘸一拐朝他走来的人,神情激动。
  曾经辱诸侯如欺竖子,行毒计如家常便饭的赵无恤,此时此刻却极为不淡定。
  他看清楚了,那人手里的东西,是一根节杖!虽然节旄几乎全光,但依然有最后一朵旄尾坚强地留在上面。
  无恤指着那人道:
  “你是……你是……”
  “是我,是我!”
  只有十步,那个满脸浓须的汉子热泪盈眶,涕泪交加,他拄着节杖,一瘸一拐地下拜顿首,行五体投地的臣见君的大礼。
  一拜,再拜,一共拜了九次,额头都磕出了红痕,这才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臣柳下越,叩见君侯!”
  ……
  “八年了,子骞,自从你去凿空西域,已经过去八年了。”
  回想当年在黄池之会后,自己亲自送这个年轻人持节西行,赵无恤嗟叹不已。转眼之间,八年已过,赵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赵国,已经一统中原,距离莅临九鼎只差一步之遥,而赵侯华发已生。
  年轻的柳下越也不再年轻,风霜让他的皮肤粗糙,途中遇到的凶险更是让他手臂、胸膛上到处是伤痕,有野兽的爪牙,有刀剑划过的痕迹……加上一脸浓须,这憔悴的三十岁壮年人,看上去竟和赵无恤年纪差不多。乍一看,却和多年前在桃林塞牺牲的盗跖有几分相像。
  久别重逢,他高兴坏了,总是在那吃吃地笑。
  “臣也以为,此生不能活着归来。”
  一阵唏嘘后,赵无恤进入了正题,他对柳下越的行踪十分关心。
  “你走之前,吾等预测过路线,去河西月氏国,一两年便能归来,就算真的是去天山西王母国,两三年也够了,为何会一去八年之久?”
  “臣最初迤没想到会去这么久……”
  大概是许多年没有说中原话,柳下越说话时有些吐字不清,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能还要一些时间,他才能恢复如初。此时此刻明明有千言万语,却无法道出,说的急切了,嘴里还经常蹦出奇怪的异族词汇,光听那些古怪的发音,就可以想见,他曾经去到了中原人根本无法想象的遥远西方。
  最后涨红了脸也没把事情说明白,柳下越索性不挣扎了,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张画满了路线和城邑、山河的羊皮地图,献给了赵无恤。
  “臣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但臣在去来时,已将途经的山川路线,所经过的城邑邦国,都画在图上,还请君侯过目!”
  “慢慢来,不急,不急。”
  赵无恤笑了笑,接过地图,眼睛从右扫到左,面色顿时就变了。
  “你不止去了西域、天山……”
  他看着柳下越,眼中满是惊喜。
  “你还去了波斯!?”
  PS:西域波斯之类的,属于外传内容,赵无恤死后一两百年的番外篇,在这里开个头。大家不用担心作者水到赵无恤不顾生产力强行统一世界,正文还有不到二十章完结。
第1203章
西域列传
  雍城大郑宫内,在经过数日调养后,柳下越终于能够正常说中原话了,他将这八年来的经历细细道与赵无恤听……
  “臣于八年前与赵国商队在乌氏分离后,先往西翻越陇山,到了西羌之地……”
  “西羌位于陇山以西,在雍城以西八百里,乃姜姓别种,生活在在大河九曲附近,部落成百上千,族类绵延千里。只是那里土地荒芜,五谷不易生长,羌人主要以畜牧为业,没有固定的住所,跟着水草迁徙。各部无君长,势力强大就分出种族,成为酋豪,势力弱小就沦为他人的附属部落。他们互相掠夺侵暴,以暴力称雄,部落里除了杀人偿命外,再没有别的禁令。羌人擅长在山谷丘陵作战,敢于冲锋陷阵,把战死视做吉祥,而病死则是不吉利。能忍受寒冷和艰苦,完全同禽兽一般,即使是妇女生孩子,也不躲避风雪……”
  “因为西羌与秦为敌,臣才得以安然穿过羌地,进入河西。河西距离雍城一千五百里,乃是被祁连山和北面的沙漠所夹,一道狭长的走廊,禺支人(月氏)游牧于此,此地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畜产富饶,与代北相似。”
  “离开禺支后,臣抵达渠搜,渠搜乃戎种,有小城郭。渠搜附近,有一条名叫弱水的河流,弱水以东是禺支,弱水以西是乌孙。乌孙也同样是逐水草而居的胡种,但对臣等的到来还算友善。”
  “过了乌孙后,河西走廊便到了尽头,再往前就是茫茫大漠雪山了。光是到此,臣便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过的距离,和从雍城走到东海差不多,好在沿途时不时有部落或小城郭,臣才能出携带的黄金,不断补充食物和水。但接下来,进入戈壁后,长达一个月,臣等都没有再见到过人烟,在乌孙向导带领下,好不容易,才走到了一片绿洲,发现了一个胡人的城郭,这城郭之名为楼兰……”
  “楼兰人金发碧眼,鼻梁高挺,美女极多,城郭濒临盐泽,靠着耕作和畜牧为生。臣在当地盘桓了月余,才学会了当地人的话,从而得知,西域各地皆有城郭之邦,各邦的语言也大同小异,正是靠了在楼兰学到的语言,臣才能在接下来一路上勉强前行。”
  这之后,柳下越说他又朝着天山行进,其间找到了《穆天子传》里的赤乌国,这国大概位于吐鲁番一带,他痛饮当地美酒,还看到了中原没有的物种葡萄和胡瓜。然后,又继续进入天山山脉中,遇到了一个饲养大犬,在天山雪地里生活的狗国。
  然而,从天山南麓跨越到北麓,甚至一路向西找到了伊犁河谷,他依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西王母国,至此,柳下越已经离开了整整两年半。祸不单行,他们还在寻访汗血马的过程中,卷入了当地塞人部落的纷争……
  ……
  “塞人乃是胡种,语言与楼兰、赤乌等类似,其族类分布广阔,占据着伊列水与楚河之间千余里的地域,自称为伊赛顿人,其内部有上百个部落,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由塞王来划分各部落的水草和牧群。塞王至高无上,每逢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居民都要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以此表示哀悼。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葬地,所掘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然后再杀死数十上百人殉葬。”
  “塞人乃西方强国,已会冶炼铁器,拥有大弓利箭,擅长骑马,能射两百步,有引弓之卒数万。他们骁勇好战,年轻人作战时要饮下所杀第一个人的血,还要把敌人头颅用来作饮器。制作时,将首级眉毛以下的部分锯去,把剩下的部分刮去皮肉,包上牛皮,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用。至于头皮,则制成手巾,拥有人头皮手巾越多,就被认为越英勇。”
  将塞人的可怕习俗描述了一通后,柳下越苦笑不已:“臣差一点,也被做成了饮器和人皮头巾了。”
  好在他在西域行走多年,已经学会了一些塞人的词汇,又献上塞人钟爱的丝绸作为礼物,才得以不死,被拘押在塞王身边,作为奴隶。这之后,柳下越跟着这些骑马的伊塞顿骑手东奔西跑,他们恰巧将柳下越带到了他的目的地,塞人各部聚集的一个盆地,大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4/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