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尽处(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279

  第二章
逆流(二下)
  
  “你看看身边的共产党人啥样,就会知道共产党啥样!”这恐怕是张松龄这辈子,听到过最为直接,同时却又最为深刻的道理。他接触到的共产党人不多,吕风,大周,红胡子,如果把当年在娘子关的游击队吴队长也算在内的话,能在脑海里头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十来个。他接触到的国民党员也不多!老苟团长、小石头、李营长,再加上黄樵松、冯安邦,能在脑海里头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仅仅只有十来个!这些人尽管信仰不同,尽管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缺点,却毫无疑问都是响当当的好汉子!这些人身上都蕴含着炎黄子孙骨子里最传统,最坚韧的品质,越是在危难时刻,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时间,十几条伟岸的身影,交替从他眼前闪过。让他的思维愈发感觉混乱不堪。刨除个人信仰这个因素不谈,他很难区别出这十几个之间到底谁高谁下。大周的沉默与勇悍,像极了当年的小石头。吕副大队长的吝啬与温吞,无异于当年的廖连长。至于红胡子和老苟团长,更是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包容大度,一样慷慨豪迈,一样的足智多谋,敢打敢拼。如果两人能在同一个战壕里头共事的话,张松龄相信红胡子和老苟肯定会惺惺相惜,甚至会毫不犹豫地结成异性兄弟。只可惜,老苟团长已经走了,走得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委屈!
  “老苟兄弟,你冤枉黄某了!”下一刻,张松龄眼前又闪过第二战区黄副司令长官那张弥勒佛的面孔,“事实上,黄某只是个传令的而已。你就是把官司打到蒋总裁面前去,黄某也跟你们特务团全军覆没的事情,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砰!”屋门被人从外边用力推开,晚风忽地一下卷进来,冲碎回忆中的整个世界。张松龄愤怒地回过头,看见从军分区派下来的电信组长小吴举着一份电报,急匆匆地闯了进来。
  “啊!”没想到这么晚了红胡子的房间内还有人,电信组长小吴愣了愣,赶紧停住脚步,重新给红胡子敬礼,“报告王队,察北军分区发来电报!我刚刚翻译完毕,怕耽误了你的事,所以就赶紧给您送了过来!”
  “念!”红胡子不满地看了小吴一眼,沉声命令。
  “是!”电信组长小吴答应一声,却迟迟没有执行。作为从军分区充实到地方部队的骨干力量,除了报务工作之外,他同时还肩负着一部分保卫部门的使命。而红胡子在接收上级电报时,丝毫不回避张松龄这个非党员,无疑严重违反了保密原则,不由得他不想办法提醒一二。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的话,我先回去了!”张松龄理解地笑了笑,拿起共产主义者宣言,主动向红胡子告辞。
  “别走!我现在身边正缺一个参谋!你读书多,就暂时先兼下来!”红胡子一把拉住了他,笑着命令。然后将目光再度转向电信组长小吴,大声补充,“以后军分区的电报,中队长以上干部,都可以阅读。如果我不在队部,就先给他们看,免得反应不及时,耽搁了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
  “嗯——是!”通信组长小吴知道王队长这是在提醒自己,迟疑了片刻,小声答应。喇嘛沟游击队里头这些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情,他是一定要向上级部门反应的。但今天却没必要非让王队长下不来台。反正手中这份电报只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敌情动向通报,即便泄漏出去,也给游击队造不成什么实质性伤害。
  想到这儿,通信组长小吴清清嗓子,大声朗读:“由于三八年下半年我军在敌后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日寇不得不暂时放缓了南进脚步。日前,华北、晋绥和察哈尔等地的日军,都陆续接到了‘肃正’任务,把进攻的重点目标,对准了八路军游击队和各抗日根据地。所以,军分区郑重提醒,各地方部队一定要提高警惕,严防日寇和伪军凭借先进的交通工具,对我军进行闪电偷袭。各项情报工作,一定要落在实处。外派的侦查人员,也要……”
  电文不长,主要是针对日寇和伪军最新动向,做出的预防性战术指导。但执笔撰写电文的人,无疑是个行家里手。所提出的几项预防性措施,如在日寇盘踞的城市里多设眼线,在交通要道上挖掘阻止汽车前进的陷阱,收买伪军当中良心未泯者为游击队提供情报等等,可行性都非常高。甚至能让接到电报的地方部队,无须再过多的耗费精神,就可以照方抓药。
  “嗯!你先下去休息吧!张队长留下,咱两个先商量商量该如何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红胡子却不是一个喜欢照方抓药的人,听完了电报,笑着对自己的通信组长命令。
  “嗯——是!”通信组长小吴又犹豫了一下,回答声音里已经透出了不愿掩饰的愤怒。自己是晋察冀军区派到察北军分区,又再度从察北军分区充实到地方的骨干人才,虽然没亲自参加过一线战斗,但至少军区总部那边接受过系统的游击战争培训。并且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但是游击队王大队长,却只拿自己当一个普通的电信技术人员来用。相反,比自己年青好几岁的张松龄,却被当成了大队长的左膀右臂,经常被委以重任,尽管此人连共产党员都不是。
  “电信小组的工作非常重要,你们的到来,等于让整个游击队有了耳朵和眼睛,既能及时听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又能及时了解到敌军的大致动向!”红胡子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电信组长小吴的不满,笑着开导对方。“像这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担当得起来的。所以我才希望你们能及时抽出时间休息,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否则,万一哪天把你小吴给累病了,让我怎么跟上级部门保持联系啊!”
  “谢谢大队长鼓励,我一定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并且争取早日熟悉咱们游击队的情况,发挥更大的作用!”听了红胡子的解释,通信组长小吴终于展颜而笑。又站直身体敬了个非常标准的军礼,转身离开。
  亲自将他送出的屋外,红胡子重新关好房门,苦笑着摇头:“这个小吴啊,也不从哪来的一身傲气。唉!军分区领导们也真是的,还嫌我这不够忙的啊!”
  “这不奇怪,通常学问越大的人,脾气越大!”张松龄对新来的这位电信组长小吴,也不太满意。但是他却不想在红胡子面前数落对方的短处,落井下石。反正自己平时也和电信小组的技术干部们没多少交集。彼此之间的关系,远不到见了面就冷眼相向的那一步。
  “学问?你肚子里的学问,我看一点儿不比他差,怎么没见你进屋时连门都不敲一下?!”红胡子笑了笑,轻轻耸肩,“算了,有时间我再跟他好好谈谈这些问题。咱们眼下先忙最要紧的。关于军分区的提醒,你怎么看?”
  “非常及时!”张松龄笑着恭维了一句,然后很是认真地分析道,“小鬼子估计也感觉到了,他们的后方越来越不安稳。为了不养虎为患,他们肯定要采取一些针对性举措。在这种情况下,把兵力集中起来,选择几个重点目标进行打击,是他们下一步的必然选择。但是,如果不从前线或者东北大肆调兵的话,光凭着留守在各地的治安部队,我觉得他们恐怕会顾此失彼。从全局上来说,这倒也能成为咱们这边的另外一次进攻机会!”
  “有道理!”红胡子将手往炕沿上一拍,大声赞同。“小鬼子拆东墙补西墙,咱们就该成全他,把房架子都给他扒了,让他彻底没房子可住!军分区领导的想法,从某种情况上来说,有些稍显保守了!”
  “军分区领导也是出于爱护咱们,怕咱们不小心吃亏!”张松龄不愿对上级领导的工作指手画脚,笑着补充了一句。
  “你小子!”红胡子用手指点了点他的脑门,笑着摇头,“就这点不好,总是怕得罪领导,说话总留余地。这点上,你还真不如小吴。他小子虽然狂妄了一点儿,倒是直来直去!”
  张松龄笑了笑,没有接红胡子的话茬。他的性子天生就有些绵,又比同龄人多经历了很多磨难,当然不可能再锋芒毕露。而小吴却是从学校里出来就进了晋察冀军区总部,人生路走得一帆风顺,自然而然性子就要稍微傲慢一些,为人处事也不会太圆滑。
  “不扯这些,说正经事!”红胡子其实更喜欢张松龄这种踏实性格,笑了笑,将话头重新引回眼前的局势上,“具体到咱们游击队呢,有什么打击敌人的机会没有?!”
  “恐怕有点困难!”张松龄想了想,根据目前游击队的实际情况给出答案,“咱们这边,新兵形成战斗力,还需要至少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而小鬼子不可能一直不给黑石寨派新的领军人物过来。万一新到的鬼子军官急于做出点成绩来站稳脚跟,恐怕游击队就是他的首选攻击目标!”
  
  第二章
逆流(三上)
  
  “也是!”红胡子点点头,脸上的笑容略微有些发苦。去年下半年的一系列战斗,打出了游击队的名声,扩大了游击队的影响,同时也把自己卧薪尝胆积攒了多年的家底儿,牺牲了个干干净净。如果不将由白俄马贼改编而成国际中队计算在内的话,眼下游击队的实力甚至还不如白音小王爷的私兵。而在国际中队的使用上,军分区那边一直要求游击队尽量保持低调。毕竟白俄马贼的前身是从苏联溃退到中国的残兵败将,传扬出去,难保会对中苏两国的关系有影响。
  “不过小鬼子即便敢主动发起进攻,也难取得什么决定性的战果。毕竟咱们已经展现了相应的实力,绝非软柿子可捏。周围的蒙古贵族们,如今也愈发不相信日本人能迅速吞掉中国鬼话了!”见红胡子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张松龄又笑着安慰。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红胡子笑了笑,低声提醒,“白音小王爷可是有名的两头蛇,谁也说不准下一次他会拿哪个脑袋对着咱们。虽然眼下咱们跟他在合伙做生意,可万一小鬼子给他的好处,超过了开盐场所得。他的态度难免又会发生摇摆!”
  “我会尽量控制住浴盐添加物的配方。设在左旗的盐场里头,也尽量安排态度倾向于咱们的关内移民来做技术和管理骨干。反正白音小王爷,也更愿意雇佣汉人在他的盐场了做工,应该看不出我的这些手段。这样,万一哪天他又想帮鬼子对付咱们,盐场那边肯定会提前有所反应!”张松龄点点头,迅速想拿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想办法安排两个咱们游击队自己的人去盐场,具体人选我来找,你负责培训他们技术,然后尽快当作技术骨干将他们送进去。”王胡子想了想,又迅速补充。
  他们两个都是崇尚实干的人,互相提醒着,很快就拿出一整套专门针对白音小王爷的危机预警方案。随即又迅速将话头转道主题上,商量如何将上级部门的指示落到实处。以游击大队目前的综合实力,把握机会,抢先向鬼子发起进攻,肯定是白日做梦。但这也不意味着大伙就什么事情都不做。趁着小鬼子还没积蓄起力量之前,积极扩大游击队的影响范围,以喇嘛沟的游击队营地为中心,建立起一小块完全支持八路军的游击区,乃至解放区,却是现在就可以进行的尝试。反正居住在营地附近的蒙汉百姓,特别是山南一带的拓荒的汉人,原本就是游击队的坚定支持者。把行政管辖权从暗处变更到明处,不过是换块招牌的问题,应该不会引起什么动荡与反弹。
  “关键是要给他们追随游击队的理由!”来了草原这么久,张松龄多少也了解到了一些本地百姓的思维传统,非常现实地提议。“否则,光是让他们按时缴税的话,给谁交不是交啊?!咱们怎么着也不能像小鬼子一样,用刺刀逼着他们服从统治!”
  从辛亥革命那时起,甚至更早,草原就陷入了彻底无政府状态。蒙古贵族、马贼、东北军,你来我往,争斗不休。谁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统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实力长盛不衰。受他们的牵连,当地百姓就习惯了统治者旗号的变幻。反正蒙古贵族也好,东北军也好,马贼也罢,谁都只会向老百姓伸手要钱。只不过前两个要钱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后一个则干脆地把所有明目,都统一成一个“保安费”。顾名思义,交了保安费,则马贼老爷们保你一时平安。如果哪个胆敢拖欠不交的话,哼哼,家破人亡的下场都算轻的。
  “山南的几个汉人村落,还是让他们继续自治。让农民们自己选出村委会,村子的日常运营费用,由村委会自己决定。所有账目必须按时向全村公开,加上自愿捐献给咱们游击队的部分,最高也不能超过田间收入的十分之一。蒙古人这边,则尊重他们的传统,由斯琴王府派人来管理。但人头税也尽量让帮他们争取降下一些来。我负责去跟管家沟通,虽然斯琴不在家,估计他也不会驳了我的面子!”作为半个地头蛇,红胡子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更深,稍加琢磨,便拿出了一整套可以让百姓立刻看到好处的改革方案。
  不过张松龄却不大看得上种田和放牧的那点儿收入,在他的老家一带,由于受到了韩复渠的新农村建设影响,家住农村的百姓们谋生手段已经渐渐变得多样化。虽然比起城里人来说还是辛苦许多,但是收益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从土地里刨食儿。
  “精盐提纯和浴盐生产,都是无法随便搬迁的大产业,设在白音的地盘上,远比设在游击队身边安全。不过还有其他一些不需要形成规模化的小产业,就可以放在村子里。”一边回忆着自己老家那边能够赚钱的生产方式,张松龄一边低声分析,“每个作坊只要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人,咱们出技术,出本钱,并且负责联系销售渠道。村委会负责组织作坊生产,利润应该比种田来得高。游击队的收益,也能再多几条渠道!即便小鬼子集中兵力向游击区发起大举进攻,只要百姓们能及时撤走,损失的也不过是几个小作坊。花不了多少开销,就能换个地方再建起来!”
  “这……”红胡子愣了愣,随后笑着抱怨,“有这种好办法,你怎么不早点儿说!咱们以后连税都不用让游击队区的老百姓交了,光从作坊里分红就行了!”
  “我也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最后成与不成,还不一定呢!”张松龄笑了笑,低声解释。先前不给红胡子提大办作坊的建议,其实主要是对八路军游击队的政策还不算了解,不敢胡乱出主意。但是连开办集市和盐场这两种明显开先河的事情,军分区那边都没有强烈表示阻止。在游击队控制区内开办一些小手工作坊改善民生,应该也不成什么问题了。
  “没事儿,反正开不成,咱们也损失不了什么。一旦开成了,就能给百姓多找一条生路!”红胡子认定了张松龄是自己的智多星,拍打着他的肩膀,大声鼓励。
  “最简单是擀毡子的作坊,然后就是熟皮子和熬骨胶。”张松龄点点头,将自己能想到的,技术上也最容易实现的方案,一一列举。“每年秋天,蒙古人为了保证牲畜有足够的干草过冬,都会集中宰杀一大批牛羊。皮子、肉类的价格在这段时间会大幅向下波动,而骨头、羊角和牲畜的脑袋、蹄子,会像垃圾一样扔掉。在山南的村落建立几个手工作坊,夏天时收羊毛擀成毡子,秋天时收购皮子集中起来硝制。骨头、牛羊蹄子和不成型的角,则可以到草原上随便捡,或者随便给点儿精盐,向牧民们换,集中起来熬制胶。再定期把毡子、皮革和骨胶集中到一起,到月牙湖畔的市场上卖给前来做生意的口里人,换回日用品。短时间内,就能让山南那几个村子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台阶!”
  “着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红胡子激动得直拍自己大腿,“到底是读过高中的,跟我们这些大老粗就不一样。要是你能早来两年,老子就不会穷得连百十个兵都养不起了!”
  “这些只是初级产品,技术容易,生产设备也相对简单。有几个木盆子,几口大锅,就能完成。”张松龄笑了笑,继续给出更高一层选择,“提纯盐的时候,我还在盐沙里头发现了天然纯碱。含量不高,但稍微变更一下流程,就能当作精盐的副产品生产出来!”
  “然后卖给老百姓蒸大白馒头!那种又酸又臭的黄米面饼子,我是受够了!”红胡子挥了下胳膊,大声强调。“原来还以为他们把黄米面发过了头,后来才知道,他们用的碱面儿,全是从墙根儿处刮下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夜里头撒下的尿!”
  “呵呵!”张松龄被逗得哑然失笑。当地百姓舍不得买碱面儿,也很难买到关内城里人日常用的纯碱,就采取土办法,从被雨水打酥了的老墙根刮下发白的土沫,自己熬制一种唤作‘小碱’的东西。用这种东西揉出来的面食,当然比不得用纯碱揉出来的面食松软,并且还带着土硝特有的尿骚味道,也难怪红胡子会大声叫苦。
  “你别笑。他们自己也知道小碱儿味道不怎么样,就是没办法而已。如果你能提纯出碱面儿,只要价钱合理,他们肯定抢着买!”红胡子显然误解了他的意思,红着脸说道。
  “碱是肯定要生产的,但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保证白音跟咱们继续合作的条件,提供技术给他,让他的盐场来生产!”张松龄摇摇头,低声解释,“小王爷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咱们这边不断拿出新东西勾着他,就能让他不断想从咱们手里得到更多东西。轻易舍不得跟咱们翻脸!”
  “行,你说的算。”红胡子脑子转得一点儿都不慢,很快就明白了张松龄要把从盐沙里提取碱面儿的技术转让给白音的理由,点头表示同意。“就是,大头都给他占去了,想想就有点儿他娘的亏得慌!”
  “咱们自己虽然不生产纯碱,却可以用纯碱成品和提取骨胶的副产品,开作坊造肥皂!”见红胡子脸上带着明显的不甘心的,张松龄继续补充,“也是两三个人,用木头模具就能造出来。若是将来条件成熟了,还可以放入浴盐的配料,把肥皂变成香皂。只是做香皂的相关技术,我就不清楚了。需要托人去买资料!”
  “够了,够了,肥皂就够了!太高档的东西,估计也会跟浴盐一样,当地没几个舍得花钱买!”红胡子越听越高兴,像个小孩子般手舞足蹈。
  “如果能保证游击区长时间不受攻击,还可以开碳窑、砖窑和石灰窑,烧木炭、红砖和石灰。不过这三样投入较大,窑也得专门从口里请老师父来帮忙搭。就只能暂时放在以后再考虑了。”张松龄回忆着自己老家那边的情况,继续说道。跟鲁南地区比起来,连最基本的工业产品都无法自给自足的黑石寨一带,就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赚钱的产业都可以照搬照抄过来,根本不受任何限制。
  “没事儿,没事儿,饭要一口一口吃!真要起砖窑的话,咱们也未必能招募到那么多合适的工人!毕竟山南那边的老百姓,都是过来开荒的,家家都有自己的地!抽不出太多的劳力到作坊里帮工!”红胡子倒是知足,笑呵呵地说道。
  “那就先从最初级的擀毡子和熬骨胶做起。等条件成熟了,再考虑其他!”张松龄也怕一下子弄得东西太多了,反而乱了头绪。笑了笑,做出最后总结。
  “也不能光想着帮老百姓开作坊赚钱!得想办法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红胡子斟酌了片刻,又做出一条补充,“如果光靠给好处争取民心的话,咱们能给出的东西再多,也比不过小鬼子!”
  “小鬼子根本没拿咱们中国人当人看,才不会主动给百姓谋取福利呢!”张松龄不敢苟同这个观点,笑着摇头。
  “那可说不定!”红胡子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现在小鬼子是相信凭借他自己的实力可以征服中国,所以才一味地仰仗武力。而万一他发现武力压制不能尽快奏效,便会尝试着其他手段。想当年,康熙爷一条‘永不加赋’,立刻把大清的统治稳定了下来。那时候的满洲人,对中国来说,又何尝不是外来入侵者?!”
  “那……?”这下,轮到张松龄惊诧了。他没想到,看上去并未读过多少书的红胡子,说起话来居然能如此引经据典。终大清一朝,满洲统治者都视其他华夏大地上的其他各民族为奴隶。所以才有了那句,“宁与友邦,勿与家奴”。但满清的统治却延续了二百余年。究其原因,统治集团敢于主动让利于被征服者,起了相当大作用。特别是康熙朝的永不加赋,虽然只落实到了有限的几个省份,却让终日食不果腹的小老百姓们,又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又找到了苟活下去的理由。
  红胡子想得无疑比张松龄周全,点点头,继续强调,“除了切实给他们的好处之外,还得想办法教育他们!特别是当地的年青人。即便从给咱们游击队培养后备力量的角度,也应该这么办!”
  这就不是张松龄所长了,他只剩下了瞪圆眼睛干听的份儿。红胡子想了想,继续说道:“你最近培训新兵时,给大伙讲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很好。咱们不妨在山下也开一个夜校,由你、小吴和游击队里其他读书相对比较多的人当老师,教周围百姓读书识字。顺便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你们青年学生会唱的那些歌,也捡熟悉的,教给新兵和百姓们几首。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寓教于乐!”
  “叫他们读书,还教他们唱歌?!”张松龄的思路有点跟不上红胡子的脚步,望着对方的眼睛,诧异地重复。山南那些口里来的移民,基本上连他们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在他们之间普及教育,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唱歌,让一群闲下来只会哼淫靡小调的家伙们,喜欢上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不是太难为人了么?!简直就是教一群鸭子学狗叫,谁是那块材料啊?!
  “对,你先从在附近村子里有家的新兵教起,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教山下的百姓!慢慢来,只要调子好听,他们肯定会学。学着,学着,就明白里边的意思了!”红胡子对自己的设想非常有把握,笑呵呵地给出相对具体的实施方案。
  “那我就试试吧,不过我很久没唱过了,未必还记得几首!”张松龄虽然不太相信红胡子的这个办法的可行性,却也不在乎做一些尝试。毕竟游击队的日子太单调了,多一些歌声,也能给日常生活平添几分乐趣。
  他是个说干就干的性子,当晚从红胡子这里告辞回到宿舍后,就借着煤油灯光,把自己还能想起来的抗战歌曲,逐一回忆了出来,誊抄在了纸上。
  最深刻的,就是那首《五月的鲜花》,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当初彭薇薇一句一句教他唱歌时声音,至今还在他心底回荡。几乎不用刻意去想,便能跟着哼出全部旋律。
  另外一首至今不曾遗忘的,就是那曲《松花江上》。那是当年血花社的青年学子们最拿手的曲目,每次唱起,必会引发无数人含泪相和。
  带着对逝去的恋人和朋友们的思念,张松龄把这两首歌,作为优先选择,尝试着教给了游击队的新兵们。最初场景果然如他所料,五音不全的新兵们怎么唱都不是歌曲原来调子,演绎出来的旋律五花八门。但是很快,便有人渐渐被歌声感动,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进去,全心全意地唱出了歌曲的每个音节,每一个字符。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次唱歌时间结束,张松龄满意地举头张望。却意外地发现,红胡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新兵教室的窗外。倾听着悲怆的旋律,整个人静如一座雕塑。
  东北人红胡子,做过山贼,东北军连长,八路军游击队大队长。没做过亡国奴!
  
  第二章
逆流(三下)
  
  “大家先拿出生字本来,把昨天教的汉字复习一遍。我五分钟之后就回来!”张松龄眼神好,发现了红胡子站在窗口,赶紧安排新兵们暂且自学,迈步迎出了门外。“王队,你找我有事?!”
  “噢,有一点小事!”红胡子迅速抹了一把脸,再度抬起头来时,就又变成了平素那个笑口常开的小老头儿,“我没打扰你上课吧?!”
  “没!这节文化课刚刚开始,头五分钟是例行唱歌,活跃气氛。然后才会进入正式课程!”张松龄摇摇头,笑着解释。
  “那就好,那就好!”红胡子脸上堆满了笑,嗓音却暴露了他情绪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幅度的波动,“我是怕,我是怕打扰你教学生,所以才没敢喊你出来!,唉,咱们还是走远点儿说吧!就几句话,不会耽误你太长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2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