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281

  按照原定计划,应是户部侍郎出列奏请平抑粮价之事,但李豫看了看殿中监安排的朝议表,却对新任太子詹事李泌道:“李詹事可有本奏?”
  所谓太子詹事就是东宫百官之首,一般也是中书门下平章事。挤身于相位,但由于东宫之官大多是闲职,李泌也并无多少实权,不过他可以参加内阁联席会议,在一些大事上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李豫原定他为吏部尚书,但由于右相李清坚决反对,说李泌原来不过是翰林学士,毫无职事官的资历,一步便为尚书之首,恐怕百官不服,裴宽也劝李豫应多考虑功臣、老臣。万般无奈之下,李豫只能和李清达成妥协,按惯例由右相李清来任吏部尚书,李泌只能退一步,做了太子詹事,却留了个尾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泌从朝班里走出,他先向李清微微拱了拱手,这才对李豫深施一礼道:“陛下,臣以为前相杨国忠使用大钱,以一文抵五十文,又降低开元通宝的含铜量。此举已在民间造成严重混乱,使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愈加困苦,臣曾在长安走访了百户商家,其中九成商家都抵制大钱,百姓更是避之若鬼。陛下,微臣建议立即废除大钱,诏令收回天宝十一年所铸的铜钱,以稳定我大唐的币制。”
  说罢,他将奏折举上头顶,有宦官替他接了过去。李豫翻了翻,欣然一笑,他回头问李清道:“右相以为太子詹事的建议如何?”
  李清心中暗暗冷笑一声,李泌所言虽有理,但他写成了奏折,这就不是什么建议,他已经越权了,看来李豫始终对不能重用李泌而耿耿于怀,竟不顾殿中监的议题安排,自作主张让李泌率先发言,这才做了几天皇上,便开始心急了。
  李清不露声色,他站起来微微一笑道:“其实太子詹事的建议并未完善,可否让臣来补充?”
  李豫的脸上略略闪过一丝不自然,但他依然笑道:“右相请说!”
  李清走出朝班,向李泌略略颌首道:“太子詹事切中了时弊,我完全赞同,但在实际操作方面有待商権。主要是该怎么废除,是一道旨意下立即废除。还是应徐徐废除?我以为币制关系民生重大,任何一个大动作都会使百姓地生活受到冲击,应尽量减少这种不必要地震荡,大钱是要废除,首先是停止大钱铸造,然后渐渐地收回熔解,否则一道令下废除,那百姓手中的大钱该怎么办?谁来补偿他们的损失?”
  李泌默而无言,听李清说到最后,他又立刻反驳道:“相国,李泌并非是要损害百姓的利益,他们手中的大钱可由朝廷兑回。”
  “臣反对李詹事所言!”朝班里大步走出一人,正是户部尚书第五琦。他满脸不悦地瞥了李泌一眼,向李豫躬身一礼道:“陛下,请准臣发言!”
  李豫见他出来反对,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李泌越了权,看来要惹众怒了,自己只想让他出头,却有点欠考虑了,货币法度的制定本来就是户部的事。现在第五琦要说话,他又不得不准,李豫只得勉强道:“第五爱卿请讲!”
  第五琦一步转身,目光炯炯地盯着李泌道:“我不知太子詹事有没有看过左藏的帐簿,现在朝廷还有多少存钱可用?告诉你,还有八十万贯,可收兑大钱需要多少钱呢?需要二百万贯。朝廷现在百废待兴,可钱就那么一点,若都拿去兑大钱,那别的事还要做吗?百官俸料、收购粮食、招募士兵哪样不用钱,亏得右相将柜坊被抢的钱都追了回来,否则还得赔出一笔钱去,这区区八十万贯怎么够用?”
  本来第五琦就对李泌的越权异常不满,现在李泌又踩了他财政拮据的痛处,他如何不恼怒,无意中嗓门便大了一点,声音在大殿里嗡嗡回荡。
  “这……”李泌有点哑口无言了。他瞥了一眼李清,见他笑而不语,不由心中一叹,皇上确实有些过急了。无奈之下,李泌只得退一步道:“陛下,臣赞同相国之意见,大钱确实应徐徐收回,不能操之过急。”
  其实李泌知道李清手中应还有一大笔钱,都是从杨家各房中抄来,虽不知数量,但傻子也能猜到至少有数百万贯,但李清最后只交给左藏五十万贯,其他的钱都不见了踪影,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些话却不能说。
  李清等人退回朝班。大殿里一片寂静,刚才的一场交锋。不少大臣都有点看出了眉目,皇上是有意让李泌主导这次朝会,却被李清反击了回去。众人都不禁为李豫暗暗担忧。这才上位几天,便想走自己的路。毕竟还是嫩了点啊!
  最近长安街坊里有一些流言,说数百名皇子皇孙之死并非官府所言被叛军所害,而是另有原因;另外据随太上皇归来的羽林军说,太上皇的退位实际上是被李清率军逼宫,当时的场面非常血腥。现在李清手握大权,尤其是控制关中的安西军还在他手上。若李豫惹恼了他,说不定又要换新帝了。
  沉默了片刻,李清又上前奏道:“陛下,臣昨日和几个相国商量,当前最紧要之事便是稳定米价和难民潮、防止民乱发生,其次是在关中募兵,尽快平定安禄山的造反。臣前日已着令户部写出报告,请陛下开议。”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日程安排上,每日朝议的内容安排一般是由相国拟定,报皇上核准后,再由殿中监事先发出,在李隆基的晚期,就不再过问此事,基本上就由李林甫说了算,这就是李林甫能权倾朝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能主导整个朝议。
  李清走的还是这一步,所有朝议的内容都是由他事先在诸多政事中选取,再交给李豫核准,最后由殿中监散发给参加朝议的各官员,让他们能事先准备,而不是皇上临时兴起说,‘各位爱卿有本可奏,无本散朝’,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等于是越过了相国,直接向皇上汇报,这属于越权的行为,在严密的官僚制度里这种情况应该是不被允许的。
  而今天议题有两个,一是稳定米价,另一个就是募兵,都是当务之急。李豫默默地点了点头,同意李清之说,他随即向户部官员的队列看去。
  苗晋卿深深吸了一口气,大步跨出了朝班,“陛下,臣有本奏!”
  他取出奏折,高高举过了头顶。一名宦官下来接过,转给了李豫。李豫一边翻看一边听着他的陈述,“这几日,臣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情况来看,长安的粮食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太仓的存粮约七十万石,这里面约五十万石是募兵用的军粮,不能动,其他要应付百官禄米、宗室开支,还有难民赈粥,所以臣最多只能划拨五万石到常平仓去,这五万石对平抑粮价实在是车水杯薪。再让我们看一看长安市面上的存粮,从西市各大粮肆和各坊墟市中的存粮来看,最多也只能支持五天,而且现在每日涌入长安的原市民及饥民就达两万人以上。从昨日起,各粮铺已经出现了惜售,黑市上的粮价已经突破每斗一千五百文。”
  苗晋卿语气平淡,但所有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李豫尽量克制住心中的忧虑,一直听他说完才问道:“那苗爱卿可有对策?”
  苗晋卿叹了一口气,沮丧地说道:“对策是有,但效果不理想,刚才第五尚书也说,户部准备拨出一部分钱到富户购粮,事实上从前天起,常平署已经开始收粮,但到昨天晚上一共也仅仅收到了二千余石,远远不够啊!”
  这时兵部尚书韦见素忽然插口问道:“那苗侍郎用的收购价是多少?”
  韦见素也是户部出身,而且也兼任过太府寺卿(自从始,户部侍郎兼太府寺卿便已成为一种惯例,便于户掌控),他对长安的物价规律十分了解,从苗晋卿刚才所说,黑市上的粮价已经突破每斗一千五百文,他便感到了不妙,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用高于官价的价格去收购粮食,否则将出现粮价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
  果然,苗晋卿说出了让他最担心的价格,“八百文!”远远低于黑市价,这样一来,官府当然收不到粮食。
  韦见素摇了摇头,对李豫道:“陛下,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恐怕长安会发生民变,这将极大削弱陛下的威望。”
  如果说苗晋卿的话使李豫深感忧虑,那韦见素所言就是让他坐立不安了,韦见素话音刚落,他立刻便接口道:“韦爱卿可有好的办法?”
  韦见素回头向第五琦略略歉了歉身。方才回答道:“昨日臣和右相商谈过此事,我们的意见都是一致,非常时期须用非常手段才能见效。”说罢他向李清点点头。示意后面由他来继续接着说。
  “韦尚书说得不错,是须用非常手段?”李清再次站了起来,向李豫施一礼,呵呵笑道:“打家劫舍应是京兆尹之事,韦尚书却推给了我,请陛下容臣再次越俎代庖。”
  李豫听他说得有趣,也忍不住微微笑了,刚才的烦闷之心被一扫而空,虽然他不喜欢李清独揽兵权不放,但在危急的时候见他出头,李豫心中还是感到了一种踏实。
  “右相不必多礼,但请直言!”
  “陛下,臣也是老户部了,臣知道长安的存粮虽然紧张,但也绝非象苗侍郎所言,只能支持几天,现在是六月底。按过去的经验,臣以为至少还能坚持两个月,关键是多寡不均!”
  ‘多寡不均’四个字从李清口中说出。大殿里顿时嗡嗡声一片,有的人心中轰然叫好,有的人却在暗中大骂,其实人人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谁也不敢说,恐怕满朝文武也只有李清敢说出来。
  李清扫了一圈大殿。见有人欢喜有人忧,他轻轻冷笑一声道:“所谓非常手段。其实就是用重典制乱,总结起来也只有三条,第一要打击黑市,请陛下立即下旨,凡胆敢私自倒卖粮食者,一律处斩!”
  “陛下,这是否太过……”门下侍郎张倚立刻站出来反对。
  李豫却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头,冷然道:“李相国所言正合朕意,准奏!”
  李清瞥了张倚一眼,见他满面通红地退了下去,心中不由冷哼一声,继续道:“第二条,严禁私囤粮食,户部可制定每户存粮上限,凡超过上限十石者,杖一百流放西域戍边三年;超百石者,家主处斩。家人皆流放西域终身为奴;若有超千石者,满门抄斩!”
  李豫见他的处罚一条比一条严厉。尤其是超千石者,这完全是针对宗室权贵而来,可长安的近一半的宗室男子皆已被处死,剩下的妇孺孩童只能是任他蹂躏了。其实那件事李豫也隐隐猜到是李清下的手,这样能减少他的反对者,对他极为有利,他也乐意装糊涂,把责任推给了安禄山。
  只是他见朝臣中几乎有一半人都脸色大变,他也不敢轻易准奏,便迟疑一下继续问道:“那第三条呢?”
  李清听李豫语气有些犹豫,知道他的心中忐忑,便微微一笑道:“第三条便是为配合前两条的具体策略,将四匦放置于朱雀门下,鼓励民众互相揭发告状,一经查实,将重奖告密者!”
  朝会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时辰,众多没有座位的官员已经站得腿脚酸麻,有的挂念家中存粮,心中更是焦躁不安。这时,朝议时辰已到,殿中监宣布散朝,待恭送完皇上,众人才三三两两各自回衙门,李清刚起身,却见韦见素笑着向自己走来。
  “李相手段毒辣,可把皇上吓坏了!”
  “主意是你出的,却让我来做恶人。”李清笑了一下,轻轻给了他肩头一拳道:“我来问你,你家有多少存粮,快老实招来,我好告密领赏去。”
  韦见素嘿嘿一笑,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道:“笨!我家若有存粮,我会出这个主意吗?”
  可他话音刚落,第五琦却从后面冒了出来,他悠悠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对李清道:“相国,你办法虽好,却害死我了。”
  李清一愣,“这是为何?”
  “八百文收一斗,一石就是八贯,听说以前李琮一个庄园的存粮就不下万石,若他家人交出来,我哪有这么多钱来收粮?再说粮价若降,我岂不做了赔本生意!”
  李清和韦见素对望一眼,皆哈哈大笑起来。李清笑容一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附在他耳边低声道:“我早已替你想过,所有来交粮者一律先给收条,上面写清楚按市价收粮,待粮价暴跌时再和他们结算,你会亏吗?”
  第五琦呆住了,他半天才呐呐道:“这样做对长安百姓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长安百姓?”李清冷笑一声道:“你说的长安百姓恐怕和我想的长安百姓不是一回事吧!我只说十石米才论罪,普通升斗小民人家会有十石米吗?富贵人家粮食吃不完,堆在那里也是烂掉,囤奇居奇者更是活该。若不这样心黑手狠,让他们好好痛一痛,粮价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这时韦见素也拍了拍第五琦的肩膀,劝他道:“非常时期,确实需要非常手段,以前杨国忠所作所为实在失民心太多,若不想点法子补回来,怎么树得起皇上的威望。”
  第五琦默默地点了点头,虽然他始终不赞成李清的手段,但确实再无更好的办法。若官府以八百文时价收粮,等粮价跌到百文时,官府每斗米就要亏七百文,他第五琦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跑来,向李清和韦见素施一礼道:“李相国、韦尚书,陛下请二位到御书房有要事相商。”
  
  第十四卷
家国天下
第366章
劝说李豫
  
  李豫的御书房位于紫辰殿东首,原本是放置图书典籍之地,先被辟成三间同样大小的屋子,最里面靠窗一间便是他的书房,工匠忙碌了几日,昨天才刚刚使用。
  此刻,这位年轻帝王正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或许是在西域呆过,李豫对大片的绿色情有独衷,紫辰殿位置较高,他便命人在书房的窗外植了一片树林,从书房看去,高大的树冠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林木晃动,俨如绿浪起伏,令人份外得心旷神怡。
  但李豫此刻心情却颇为沉重,初登大宝的激动与兴奋已去,沉淀下来的是一件件让他心烦意乱的危机和权力的制肘。
  安禄山叛乱、饥荒蔓延、兵力匮乏、财政拮据、东方大片国土联系不畅,还有吐蕃如剑悬头,一桩桩一件件都令他无比烦恼。当然,最让他无法容忍之事便是李清不肯弃权而去,仿佛是他面前的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遮住了他饱览天下江山的视线,也使他胸中的无数抱负不能付诸实施。
  “李清,你难道会是董卓第二吗?”李豫的拳头不由悄然捏紧。
  李泌却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望着着这个年轻的君主。他血气方刚,使大唐沉暮的朝纲焕然一新,让大唐上下的臣民都看到了希望,但这也是他最大的弱点,他不能忍。在大权旁落之时,忍耐和等待无疑是最佳的策略。可今天早朝他一个小小的动作,便暴露了他不甘人下的心态,使他与李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道细小的裂痕,虽然这道裂痕看似不起眼,但在他们之间那层薄如窗纸的利益关系上,它无疑是触目惊心的。
  李泌一散朝便来找皇上,他是李豫之师,拥有随意进出御书房的特权。但他并没有打扰李豫的沉思,而是远远站在书房门口,给他以自省的机会,不料竟发现他的拳头捏紧了。
  李泌地心抽了一下,他敏锐地意识到,李豫不但没有回头,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是一个危险的征兆。
  “陛下,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你若不能忍一时之愤,将来何以翱视天下。”
  李泌的声音不大,却恰好敲在节骨眼上。李豫霍然一惊,拳头不觉便放松了,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师傅,那你要我忍到什么时候呢?”
  “到不必忍的时候自然可以不忍。”李泌慢慢走到李豫的身后,笑了一笑,低声道:“你可知道李清为何不效仿安禄山?”
  李豫回过头来,脸上露出一丝惊愕,他摇了摇头道:“我不知,请师傅教我!”
  二人坐了下来。李泌轻轻捋须笑道:“李清不效仿安禄山,这其实就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头脑清晰、眼光长远,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大唐立国百年,先是贞观之治,后是开元盛世,国强民富,无一朝所能比拟。虽天宝后国力逐渐衰弱,但也不至于到汉末天下大乱的程度,尤其士人之心向唐,这就保证大唐的根基不坏,李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效仿安禄山那蠢人,行谋逆之举,而是甘心为相,陛下,此时李清在民间的威望可是远远高于你啊!”
  “可是他如此深谋远虑,师傅不觉得他更为可怕吗?”李豫依然眉头不展,虽然他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但作为君王,他首先考虑的便是自己的帝位,只有在帝位稳固的前提,他才可能大展宏图。
  “陛下不必担心,”李泌轻轻摆了摆手,他略略欠身,低声道:“关键是大势,只要陛下掌握了大势,就算他再深谋远虑,他也无法行位之举。”
  “大势?”李豫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急起身向李泌深施一礼,诚恳地道:“何谓大势,请师傅教我!”
  李泌轻笑一声,“所谓大势,就是支持大唐皇帝的势力集团,难道陛下没有发现,李清的所作所为,离这个集团不正是越来越远吗?”
  李豫眼中露出恍然之色,他长长出了一口气,自己有这个师傅,真是三生有幸啊!
  “师傅,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李豫又仿佛回到了他的学生时代,恭敬地望着李泌。
  李泌微微一笑,“现在什么也别做,放手让李清施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