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281

  李清温和的笑容渐渐消失,他重重地哼了一声,从怀取中李隆基的密旨,在高力士面前一晃,转而厉声道:“高翁可知道这是什么?是皇上命陈玄礼杀我的密旨,我应邀去交接兵权,他却在大帐下伏下百名刀斧手。若不是我见机快,恐怕我连挂在树上的幸运都没有了,李清所来不过是要讨个公道罢了!”
  高力士顿时哑口无言,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无力之感,昨晚还有多少事是自己所不知道的?
  “可再怎么你也不能杀死相国,威胁皇上啊!”
  高力士的语气已经软弱,李清既然敢包围驿馆,那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是他竟然要找君王讨公道,他眼里哪还有什么君王、皇帝。高力士嘴唇动了动,最后才喃喃说道:“大将军,念在皇上对你的旧情份上,宽容一点吧!”
  李清微微点头,“高翁是我所尊敬之人。这个面子我要给的。”他回头使了个眼色。立刻有亲兵跑去解下杨国忠之头,高力士见李清又顾左右而言他,不由苦笑一下,随他走进了帐中。
  “大将军仍然坚持要皇上退位吗?难道没有一个商量余地?”高力士坐下,便直言不讳地问道。
  “商量余地?”
  李清冷笑一声道:“他让你来是和我商量的吗?他退位是必然地,这由不得他,我只是念在旧日君臣的份上,给他一个体面的台阶,我已经走上这一步,难道还有退路吗?”
  高力士想了一个下午,心中早有定计,他微微一笑道:“大将军其实早已经安排好了退路,不是吗?”
  李清的眼睛渐渐眯了起来,他盯着高力士道:“高翁是什么意思?”
  高力士背着手走了两步,轻轻摇了摇头道:“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向石国大肆移民,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又以什么民团的名义私自招军,却不向兵部备案,这是什么意思?李清,已经有好几个官员都上了奏折,都被我扣下了,这不是你的后路是什么?”
  说到这里,高力士诚恳地道:“我们做个交易,皇上立楚王为储君,先不退位,而我去劝皇上封你为石国国王,你看这样可好?”
  “绝对不行!”李清断然拒绝,他走到高力士面前昂声道:“高翁,你以为我让皇上退位是为一己之私吗?从天宝五年我主管盐政以来,这些年朝廷赋税增加多少,可又有多少是用在社稷之上,府兵败坏、土地肆意兼并、权贵蓄奴成风,这些他考虑过吗?没有!他只知道贪图享乐,每年的宫廷开支有多少你比谁都清楚,最后因为他的昏庸使安禄山造反了,他却一拍屁股跑掉,将关中百姓都扔给叛军,难道他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吗?”
  字字句句都敲打在高力士的心上,他怔怔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半晌他才低声道:“那我可以劝皇上下罪已诏,向天下至歉!”
  “不行!我已经说过,此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李清一转身,盯着高力士掷地有声地说道:“立新君,励精图治、整肃朝纲,剿灭安禄山,再从头收拾大唐河山,这是大唐人心所向,他已是垂暮之人,而大唐绝不能随他一起沉沦下去!”
  “好吧!我去给皇上说,他老了,是应该退位了。”高力士低声说两句,走到帐门口,他忽然又回头道:“李清,有你在,是我大唐之幸,或许以后我们很难再见面了,我最后送你六个字,‘飞鸟尽。良弓藏!’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说罢,他仰天长叹,“身不由己,其奈何哉!”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远了。
  李清望着他的背影,缓缓地摇了摇头,声音低沉地自言自语道:“高翁,你就拭目以待吧!”
  ……
  “要朕退位?不行!决对不行!”李隆基铁青着脸指着高力士鼻子咆哮道:“朕让你去和他谈,你就谈出这个结果吗?是不是你也希望朕退位。是不是!”
  “陛下!”高力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在地上磕头,含泪道:“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二意,请陛下理解老奴的良苦用心。”
  “良苦用心就是让朕退位吗?告诉你,只要朕一天在,这就不会让给别人!如果他要杀朕,就让他来杀好了。”
  李隆基气得浑身发抖,“来人!”他大喊一声,两个侍卫立刻走进来候命,李隆基一指外面,厉声令道:“去!去召李清来见朕!”
  两个侍卫对望一眼,眼中都露出惊惧之色,可又不敢不去。皆你推我攘,心惊胆颤地去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院子里忽然传来急促而步调整齐的脚步声,李隆基透过窗子望去,足足有三百多名彪悍的军士簇拥着李清大步走进院子,十几名侍卫皆挤在门口,紧张地盯着这群凶汉。
  “陛下!李清来见。”院子里传来李清的声音。
  李隆基一把推开窗,见李清带剑昂然而立。他不由冷笑一声道:“李清,你还有脸称朕为陛下吗?”
  李清笑了笑,平静地答道:“如果陛下愿退位,臣可以改称为太上皇!”
  “如果朕不愿退位呢?”
  李清眼一眯,盯着他森然道:“如果陛下不愿听臣的苦劝,那就休怪臣不守君臣之礼了!”
  “来人!”他回手一指佛堂,“把贵妃娘娘和所有的皇子皇孙都统统给我带走!”
  立刻有几名军士冲进佛堂。拔出刀将杨贵妃逼了出来。另外有一百多人冲进前面的厢房。只听一阵哭喊求饶声,一群皇子皇孙被揪出了驿馆。
  这时,杨贵妃已经吓得花容失色,在雪亮的战刀威逼之下,一步步朝大门退去,眼看要退出院子,她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三郎!救救臣妾,臣妾不想死啊!”
  李隆基见爱妃哭成泪人一般,他心如刀绞,大吼一声道:“李清,你站住!”
  李清停住了脚步,却没有转过身来,而是背对着他,静静地等待着他的答复。
  “朕下旨立楚王为储君,待朕百年后让他登基!”
  他话没有说完,李清已经一步走出院子,手一挥道:“带走!”
  “陛下救我!三郎救救我啊!”杨贵妃的哭声渐渐远去,李隆基痛苦地闭上眼睛,他狠狠地一拳砸在窗框上,“李清,你好狠毒!”
  杨贵妃被带到了大帐处,李清随手将帐帘拉起,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姿容绝世的丽人,片刻,李清平静地对她道:“娘娘昔日对李清有恩,我绝不会伤害娘娘,请安心在帐中等候,不管听到什么,都不必害怕!”
  杨贵妃惊异地望了李清一眼,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清竟然还记着她的恩惠。她心中有一些感动,便向他微微点了点头,低头走进了营帐,最后听见李清在她身后命令军士道:“给我严加防护,若有胆敢擅入营帐者,军法从事!”
  李隆基抱着头坐在桌前一声不语,对皇位的眷恋和对爱妃的担忧,象两把利剑在他内心搏斗,高力士则站在一旁,怜悯地看着这个饱受折磨的老人。
  忽然,外面传来了一阵一阵有节奏地吼声,“杀死杨家害国贼!处死杨玉环!”这是千人齐吼的声音,仿佛波浪一般向李隆基的耳畔涌来,在吼声中隐隐着有人被杀死的惨叫声,其中还有女人的声音。
  李隆基顿时吓得站了起来,他眼中冲满了惊恐,腿哆嗦的厉害,只听见一名侍卫跑到门口大喊:“陛下,户部侍郎杨暄和韩国夫人被杀了!”
  “杀死杨家害国贼!处死杨玉环!”在吼声中紧接着又连着传来几声惨叫。
  “陛下!颖王和他的几个小王爷都被杀了!”
  李隆基再也支持不住,在强大的心理攻势面前,他几近崩溃,他回头一把拉着高力士哀声道:“内侍,这可怎么办?”
  高力士再一次跪下,苦苦劝道:“陛下,老奴现在怀疑这是楚王的授意,就算娘娘死了,最后楚王还是会逼陛下退位,这又何苦,陛下,你就救救娘娘吧!”
  李隆基终于长叹一声,他颓然地坐了下来,无比虚弱地道:“去吧!去将朕的爱妃接回来,朕答应退位就是了。”
  天宝十二年六月十三日,李清在马嵬驿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父子及韩国夫人,李隆基被逼无奈,随即下诏退位,命楚王李豫接替皇位,李清当即命亲兵将李隆基一行送到兴平县软禁起来,他连夜赶回长安,向百官宣读了李隆基的退位诏书。
  六月十五日,楚王李豫在三千安西甲士的护卫下,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尊先帝李隆基为太上皇,接回兴庆宫养老,随即封礼部尚书裴宽为左相,封安西节度使李清为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一个新的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十四卷
家国天下
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
  
  刚及五更,轰隆隆的鼓声便在长安城内响起,虽然这第五次早朝,但长安的百姓们依然感到无比振奋,他们一样随鼓而起,开始了新的一天。
  希望!就在鼓声中催发,饱经忧患的大唐臣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新的君王,一个新的时代就由这勤政的鼓声拉开了序幕。
  大街上已经熙熙攘攘,一辆辆的马车井然有序地在朱雀大街上穿行,和前朝一样,一盏橘红色的灯笼挂在车旁,显示主人的官衔及姓名,仿佛一颗颗飘荡在晨雾中的闪烁的星星。
  在明德门前却积压了大量的马车,这些都是赶回长安的逃难人,有的刚刚赶到,而有的已经在外苦候一夜,每一个人都伸长了脖子,焦急地等待着上朝官员们走完,一些心急的,已经遣家人先步行回去看看,但更多的却是互相埋怨,不该匆忙逃离长安,也不知现在家里的情况如何了?
  上朝的马车有的从朱雀门进入皇城,直接去衙门处理公务,但五品以上的执事官却绕道去了丹凤门,准备参加早朝,按新定的朝规,每月一大朝,七品以上的在京官员,无论虚官实官皆要到含元殿朝觐皇上,七日一中朝,五品以上的执事官入朝议事,三日一小朝,仅限于各部郎中、少卿以上实权官在紫辰殿决策天下大事。当然,在没有朝会的时间里,每天早晨都要召开内阁联席会议,由皇上和各相国碰头。安排一天的政务。
  但由于现在是非常时期,故每日都有朝会,此刻,东天已经彩霞初现,霞光穿破云层,将大明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紫红色。
  台阶下三三两两的朝臣们聚在一起,议论着今日的朝会,早在三天前,殿中监已经下发了每日朝议的内容。但在前三日朝会所商议的内容都是朝纲方面的安排、制定规则、调动人事等等,最大之事便是册封皇长子李适为太子,册封太子母沈珍珠为皇后,而从今天开始,朝会将讨论具体的政务。
  “李相国!”了上去,苗晋卿原是吏部郎中,因天宝六年的科举作弊案被贬黜出京。天宝十一年又被调回京当了户部的度支郎中,杨暄死后,他便被李清提拔为户部侍郎兼太府寺卿。
  由于安禄山占据洛阳,致使漕运不畅,江淮钱粮无法解押入京,关中的粮价也迟迟无法降下来,现在仍然是斗米八百文。长安有官方赈粥还稍好一些,在受兵灾最严重的华阴县已出现饿死人的灾情,涌向长安的难民潮开始形成。
  李清早在三天前就着令户部写出关于目前的财政状况的报告,苗晋卿汇集了户部、太府寺、御史台等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在昨晚连夜写成了奏折,今日将拿到朝会上商讨。
  李清刚下马车,就有好几个朝官准备迎上去,现在百废待兴,调动升迁的机会也多,尤其是杨国忠党羽长期占据高位,现在即将面临清洗,若能在右相心中留下好印象,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因李清出身户部,又主抓过盐政,所以他所提升之人大多是他以前的下属。比如盐铁监令第五琦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晏接任盐铁监令;原户部侍郎崔涣则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挤身相位,这样一来便使得户部之人无不扬眉吐气。甚至平时和人说话之时,嗓子也大了几分。
  现在就是这样,眼看苗晋卿先迎了上去,其余几个大臣皆知趣地退下,李清可不是杨国忠,不是围上来的人越多越好。
  “右相,这是属下昨晚连夜写成的奏折,请相国过目。”苗晋卿眼中带有忧虑,形势实不容乐观,长安市面上的存粮最多也只能应付五日。
  李清接过奏折翻了翻,这时上朝的鼓声已经响起,他便还给苗晋卿道:“等会儿你在朝会上提出,我再发表意见。”
  鼓声越来越密集,众朝臣排列成两行,左一行由左相裴宽率领,而右边一行则由右相李清率领,沿着龙尾道,众人鱼贯进入了大殿。
  按照例制,从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座位,李清便座在右首第一,这时,玉阶上响起一声清脆地响,大殿立刻肃静下来。
  “皇上驾到!”随着执事宦官一声高呼,从玉阶两侧涌出一队队的侍卫、宦官,紧接着一顶黄罗伞下,年轻的皇帝李豫大步走来,他头戴翼善冠,身着赤黄袍,精神抖擞,目光中充满了自信。
  “臣等参见陛下!”数百朝臣一起躬身施礼。
  “众爱卿平身。”
  李豫一摆手,目光向大殿中一扫,朗声道:“连日朝会,辛苦众位爱卿了,只是外有安贼未平,内有财政拮据、人民困苦,以朕一人之力实无法靖安四海,只有倚仗众人之力,大家众志成城,一起恢复我大唐社稷的朗朗乾坤。”
  他目光落在李清身上,微微笑道:“李相国,朕说得可对?”
  李清站起,先躬身向他施了一礼,这才回头对众人道:“陛下的话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天佑我朝,出了陛下这样心记天下苍生的君主,实我大唐之幸也,诸位同僚以为可对?”
  几位重臣皆站起来躬身答应道:“相国所言皆是我等心中所想!”
  李豫点了点头,“既如此,就抓紧时间开始朝议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